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进水氮素组成对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及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孙玮
李一平
+7 位作者
朱立琴
张海阔
严春敏
商鹤琴
宋从清
李大胜
王玲
孙佳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13-4023,共11页
为探究进水氮素组成对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及N_(2)O排放的影响,构建了进水氮素组成分别为ρ(NH_(4)^(+)-N)/ρ(NO_(3)^(-)-N)=0:1(CW-A)、ρ(NH_(4)^(+)-N)/ρ(NO_(3)^(-)-N)=0.7:1(CW-B)、ρ(NH_(4)^(+)-N)/ρ(NO_(3)^(-)-N)=4:1(CW...
为探究进水氮素组成对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及N_(2)O排放的影响,构建了进水氮素组成分别为ρ(NH_(4)^(+)-N)/ρ(NO_(3)^(-)-N)=0:1(CW-A)、ρ(NH_(4)^(+)-N)/ρ(NO_(3)^(-)-N)=0.7:1(CW-B)、ρ(NH_(4)^(+)-N)/ρ(NO_(3)^(-)-N)=4:1(CW-C)以及实际微污染河水(CW-D)的4个小试试验系统,分析了水中氮素变化规律以及N_(2)O排放特征,提出了一种人工湿地水中氮素去除与N_(2)O排放协同效应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高进水氨氮(NH_(4)^(+)-N)比例的CW-C组总氮(TN)平均去除率(68.31±14.56)%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组(P<0.05),实际微污染河水组(CW-D)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也表现出较好的脱氮效果(41.06±17.55)%;高进水硝酸盐氮(NO_(3)^(-)-N)比例CW-A组的NH_(4)^(+)-N去除率(-110.1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可能与植物吸收特性有关;NO_(3)^(-)-N去除率随着NO_(3)^(-)-N浓度增加而升高,CW-A组NO_(3)^(-)-N去除率(87.60%)显著高于CW-C组(39.96%,P<0.05).所有处理的N_(2)O释放通量分别为(8.73±7.64),(36.68±6.43),(-0.02±7.43)和(15.08±10.77)μg/(m^(2)·h),仅CW-C组为N_(2)O的吸收汇.综合考虑氮素和N_(2)O的削减量及削减速率,进水氮素组成为ρ(NH_(4)^(+)-N)/ρ(NO_(3)^(-)-N)=4:1的CW-C组的氮素去除与N_(2)O减排协同效应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组成
表面流人工湿地
微污染水
脱氮效果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江小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13
2
作者
张泽宇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徐国策
张铁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52,58,共8页
氮素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之一,对植物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网格采样法(30m×30m)和典型样地取样法在汉江余姐河小流域进行土样采集,每个样点分为3层A1(0—20cm),A2(20—40cm),A3(40—60cm),分别测定其土壤全氮、土...
氮素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之一,对植物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网格采样法(30m×30m)和典型样地取样法在汉江余姐河小流域进行土样采集,每个样点分为3层A1(0—20cm),A2(20—40cm),A3(40—60cm),分别测定其土壤全氮、土壤铵态氮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研究了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氮素的组成比例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并且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氮素的空间变异性为土壤硝态氮>土壤铵态氮>土壤全氮;土壤全氮与硝态氮在A1土层为强空间相关性,在A2,A3层为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土壤铵态氮在各土层均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农地、林地、草地对全氮储量的贡献依次增大;相较于林地草地,农地对铵态氮储量的贡献最大;而草地对硝态氮储量的贡献在三种土地利用中最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农地的氮素空间分布主要与土壤粒径具有相关性,而与地形因子(坡度、坡向等)相关性较小;林地的氮素空间分布主要与地形因子相关性较高,草地介于两者之间;在流域内增加草地林地面积,在流域出口处布设林草地等措施可以减少流域土壤氮素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土地利用
氮素组成
相关性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不同TN/TP水平下氮素形态分布和循环特点
被引量:
84
3
作者
李哲
郭劲松
+3 位作者
方芳
张超
盛金萍
周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9-517,共9页
TN/TP的变化是水中浮游植物营养结构特点的重要反映.对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的TN、TP和TN/TP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总结,发现小江回水区TN平均浓度为1553±43μg/L,TP平均浓度为61.7±2.7μg/L.二者季节变化过...
TN/TP的变化是水中浮游植物营养结构特点的重要反映.对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的TN、TP和TN/TP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总结,发现小江回水区TN平均浓度为1553±43μg/L,TP平均浓度为61.7±2.7μg/L.二者季节变化过程相似,但季节差异明显:2007年春季保持较低水平,在春末夏初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并在夏季达到全年的较高水平,入秋后TN、TP浓度逐渐下降,但入冬后继续缓慢上升.研究期间TN/TP平均值为30.6±1.4,总体表现为磷素限制,且季节变化不显著.TN与TP显著正相关,说明氮、磷输入和输出的途径大体相同.TP的波动是调控该水域TN/TP的主要因素.对不同TN/TP水平下各形态氮素和TP、TN/TP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当TN/TP≤22时,TN是调控水体营养结构特点的主要因素,生物固氮作用有可能发生以调节TN/TP、消纳水中相对丰足的TP.当22<TN/TP<32时,通过对NO3--N的利用、摄取以实现对氮素有机合成的生态过程较为明显.而当TN/TP≥32时,较低的TP含量水平可能使氮素的有机合成过程受到抑制,NH4+-N有可能是影响该状态下氮素循环的关键因子.研究认为,强降雨和强径流过程往往使回水区段营养物输入强度加大但同期水动力条件却不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使得在TN/TP≤22水平下,虽TP大量输入但不适宜的水动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氮素的有机合成,NH4+-N/NO3--N则下降,而在较高的TN/TP水平下,水动力条件改善为浮游植物生长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物理环境,并加速了对无机氮素的生物利用,使TON含量及其在TN中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而NO3--N含量及其比重则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小江回水区
TN/TP
氮素
形态
组成
循环特点
水动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气氮沉降特征及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媛媛
张成
+5 位作者
肖欣娟
钟文挺
王科
李根
郑成
郑罗崇都
《南方农业》
2022年第19期153-157,共5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排放至大气中的氮持续增长,大气氮沉降已成为继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土地利用变化之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第四大因素。通过大气沉降到生态系统的氮可作为营养源供植物生长,过量的氮则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排放至大气中的氮持续增长,大气氮沉降已成为继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土地利用变化之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第四大因素。通过大气沉降到生态系统的氮可作为营养源供植物生长,过量的氮则会产生消极作用。从大气氮沉降的氮素组成及其沉降通量、氮沉降的时空特征和氮沉降对土壤、植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大气氮沉降的不同氮素形态及沉降通量,对比了氮干沉降、湿沉降的时空特征,阐述了大气氮沉降对土壤生态系统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国对各地区大气氮沉降情况的监测越来越多,包括农田、城市、森林等,但关于大气氮沉降的影响研究多与水体、森林、草地等相关,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如对土壤微环境、农作物生长及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氮素组成
干沉降
湿沉降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进水氮素组成对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及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孙玮
李一平
朱立琴
张海阔
严春敏
商鹤琴
宋从清
李大胜
王玲
孙佳欣
机构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盐城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13-4023,共11页
基金
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资助项目(B22017010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39003,52279012,52079038)。
文摘
为探究进水氮素组成对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及N_(2)O排放的影响,构建了进水氮素组成分别为ρ(NH_(4)^(+)-N)/ρ(NO_(3)^(-)-N)=0:1(CW-A)、ρ(NH_(4)^(+)-N)/ρ(NO_(3)^(-)-N)=0.7:1(CW-B)、ρ(NH_(4)^(+)-N)/ρ(NO_(3)^(-)-N)=4:1(CW-C)以及实际微污染河水(CW-D)的4个小试试验系统,分析了水中氮素变化规律以及N_(2)O排放特征,提出了一种人工湿地水中氮素去除与N_(2)O排放协同效应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高进水氨氮(NH_(4)^(+)-N)比例的CW-C组总氮(TN)平均去除率(68.31±14.56)%显著优于其他处理组(P<0.05),实际微污染河水组(CW-D)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也表现出较好的脱氮效果(41.06±17.55)%;高进水硝酸盐氮(NO_(3)^(-)-N)比例CW-A组的NH_(4)^(+)-N去除率(-110.1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可能与植物吸收特性有关;NO_(3)^(-)-N去除率随着NO_(3)^(-)-N浓度增加而升高,CW-A组NO_(3)^(-)-N去除率(87.60%)显著高于CW-C组(39.96%,P<0.05).所有处理的N_(2)O释放通量分别为(8.73±7.64),(36.68±6.43),(-0.02±7.43)和(15.08±10.77)μg/(m^(2)·h),仅CW-C组为N_(2)O的吸收汇.综合考虑氮素和N_(2)O的削减量及削减速率,进水氮素组成为ρ(NH_(4)^(+)-N)/ρ(NO_(3)^(-)-N)=4:1的CW-C组的氮素去除与N_(2)O减排协同效应更强.
关键词
氮素组成
表面流人工湿地
微污染水
脱氮效果
N_(2)O排放
Keywords
nitrogen composition
free water 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micro-polluted water
nitrogen removal
N_(2)O emission
分类号
X5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江小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13
2
作者
张泽宇
李占斌
李鹏
徐国策
张铁钢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52,5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316)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计划项目(15JS065)
丹汉江水源区清洁小流域建设关键技术(2015slkj-06)
文摘
氮素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之一,对植物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网格采样法(30m×30m)和典型样地取样法在汉江余姐河小流域进行土样采集,每个样点分为3层A1(0—20cm),A2(20—40cm),A3(40—60cm),分别测定其土壤全氮、土壤铵态氮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研究了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氮素的组成比例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并且分析了不同形态氮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氮素的空间变异性为土壤硝态氮>土壤铵态氮>土壤全氮;土壤全氮与硝态氮在A1土层为强空间相关性,在A2,A3层为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土壤铵态氮在各土层均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农地、林地、草地对全氮储量的贡献依次增大;相较于林地草地,农地对铵态氮储量的贡献最大;而草地对硝态氮储量的贡献在三种土地利用中最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农地的氮素空间分布主要与土壤粒径具有相关性,而与地形因子(坡度、坡向等)相关性较小;林地的氮素空间分布主要与地形因子相关性较高,草地介于两者之间;在流域内增加草地林地面积,在流域出口处布设林草地等措施可以减少流域土壤氮素的流失。
关键词
氮素
土地利用
氮素组成
相关性
汉江流域
Keywords
soil nitrogen
land use
composition of nitrogen
correlation
Han River
分类号
S151.9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不同TN/TP水平下氮素形态分布和循环特点
被引量:
84
3
作者
李哲
郭劲松
方芳
张超
盛金萍
周红
机构
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9-517,共9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2-07-02)
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CSTC2006BA7030)联合资助
文摘
TN/TP的变化是水中浮游植物营养结构特点的重要反映.对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的TN、TP和TN/TP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总结,发现小江回水区TN平均浓度为1553±43μg/L,TP平均浓度为61.7±2.7μg/L.二者季节变化过程相似,但季节差异明显:2007年春季保持较低水平,在春末夏初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并在夏季达到全年的较高水平,入秋后TN、TP浓度逐渐下降,但入冬后继续缓慢上升.研究期间TN/TP平均值为30.6±1.4,总体表现为磷素限制,且季节变化不显著.TN与TP显著正相关,说明氮、磷输入和输出的途径大体相同.TP的波动是调控该水域TN/TP的主要因素.对不同TN/TP水平下各形态氮素和TP、TN/TP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当TN/TP≤22时,TN是调控水体营养结构特点的主要因素,生物固氮作用有可能发生以调节TN/TP、消纳水中相对丰足的TP.当22<TN/TP<32时,通过对NO3--N的利用、摄取以实现对氮素有机合成的生态过程较为明显.而当TN/TP≥32时,较低的TP含量水平可能使氮素的有机合成过程受到抑制,NH4+-N有可能是影响该状态下氮素循环的关键因子.研究认为,强降雨和强径流过程往往使回水区段营养物输入强度加大但同期水动力条件却不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使得在TN/TP≤22水平下,虽TP大量输入但不适宜的水动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氮素的有机合成,NH4+-N/NO3--N则下降,而在较高的TN/TP水平下,水动力条件改善为浮游植物生长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物理环境,并加速了对无机氮素的生物利用,使TON含量及其在TN中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而NO3--N含量及其比重则明显下降.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小江回水区
TN/TP
氮素
形态
组成
循环特点
水动力条件
Keywor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Xiaojiang backwater area
TN/TP ratio
forms of nitrogen
characteristic of nitrogen cycling
hydrodynamic condition
分类号
P342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气氮沉降特征及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媛媛
张成
肖欣娟
钟文挺
王科
李根
郑成
郑罗崇都
机构
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
出处
《南方农业》
2022年第19期153-157,共5页
文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排放至大气中的氮持续增长,大气氮沉降已成为继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土地利用变化之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第四大因素。通过大气沉降到生态系统的氮可作为营养源供植物生长,过量的氮则会产生消极作用。从大气氮沉降的氮素组成及其沉降通量、氮沉降的时空特征和氮沉降对土壤、植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大气氮沉降的不同氮素形态及沉降通量,对比了氮干沉降、湿沉降的时空特征,阐述了大气氮沉降对土壤生态系统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国对各地区大气氮沉降情况的监测越来越多,包括农田、城市、森林等,但关于大气氮沉降的影响研究多与水体、森林、草地等相关,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如对土壤微环境、农作物生长及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等。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氮素组成
干沉降
湿沉降
时空特征
分类号
X8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S19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进水氮素组成对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及N_(2)O排放的影响
孙玮
李一平
朱立琴
张海阔
严春敏
商鹤琴
宋从清
李大胜
王玲
孙佳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汉江小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张泽宇
李占斌
李鹏
徐国策
张铁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不同TN/TP水平下氮素形态分布和循环特点
李哲
郭劲松
方芳
张超
盛金萍
周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8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大气氮沉降特征及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陈媛媛
张成
肖欣娟
钟文挺
王科
李根
郑成
郑罗崇都
《南方农业》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