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吴云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1-244,共4页
以栽培稻沈农265和杂草稻WR04-12为试验材料,研究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竞争降低了栽培稻的氮素积累量和产量。栽培稻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和灌浆期的氮素积累量对... 以栽培稻沈农265和杂草稻WR04-12为试验材料,研究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竞争降低了栽培稻的氮素积累量和产量。栽培稻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和灌浆期的氮素积累量对产量影响较大,栽培稻氮素积累量在这2个时期受杂草稻密度影响较大,说明杂草稻竞争导致栽培稻氮素积累量降低是造成栽培稻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杂草稻竞争明显降低了栽培稻的氮素利用率、农学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偏因素生产力。在杂草稻危害严重时增加氮肥用量,栽培稻氮素利用率降低得更多,并且栽培稻产量的提升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杂草稻 氮素积累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冬油菜植株氮素积累量监测模型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岚涛 马驿 +7 位作者 魏全全 汪善勤 任涛 李小坤 丛日环 王振 王少华 鲁剑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47-156,共10页
为无损和定量研究高光谱技术在冬油菜植株氮素积累量(PNA,plant nitrogen accumulation)时空变化监测的适宜性及准确性,该文以两年田间氮肥水平试验为基础,采用单变量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基于特征光谱参数的冬油菜P NA高光谱估算... 为无损和定量研究高光谱技术在冬油菜植株氮素积累量(PNA,plant nitrogen accumulation)时空变化监测的适宜性及准确性,该文以两年田间氮肥水平试验为基础,采用单变量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基于特征光谱参数的冬油菜P NA高光谱估算模型。结果表明,采用比值光谱的方法可显著提高冬油菜冠层光谱反射率与PNA间的相关性,其最佳的波段组合为1 259 nm与492 nm处光谱反射率比值(R1259/R492),决定系数R2为0.85。高光谱参数间,以比值植被指数(RVI-5)、归一化光谱指数(NDSI)、线性内插法红边位置(REIP)、三角植被指数(TVI)、742 nm处一阶微分光谱值(FD742)和红边面积(SDR)等光谱参数与PNA相关性较好(平均R2和标准误SE分别为0.69和42.70),且以FD742表现最优(R2=0.79,SE=35.66)。精度分析结果显示,以光谱参数R1259/R492和FD742为自变量的指数方程模型作为高光谱监测油菜PNA的最佳模型,各生育期Noise Equivalent(NE)均较低且表现稳定,同时模型估测精度较高,R2分别为0.98和0.98,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分别为0.73和0.72,相对误差MRE分别为14.42%和10.31%。该方法为快捷和精确评估冬油菜PNA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 模型 植株氮素积累量 高光谱参数 最优光谱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运筹对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高宏伟 杨武德 +3 位作者 冯美臣 王超 Muhammad Saleem Kubar 岳彧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92-395,共4页
为探明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基追比例及施用量,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追肥时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基追比(6∶4和5∶5)和施氮水平(0、7... 为探明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基追比例及施用量,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追肥时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基追比(6∶4和5∶5)和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下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均影响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并且存在互作效应;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对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基追比6∶4>基追比5∶5以及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最大;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冬小麦适宜的追肥时期为拔节期、基追比为6∶4、施氮量225 kg/hm^2,该氮肥运筹方式下,其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50.3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合理施氮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基追比 施氮 氮素积累量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高产冬小麦产量、氮素积累及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宜伦 张许 +3 位作者 张秀艳 任丽 韩燕来 谭金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7-412,共6页
为探求冬小麦高产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及基追比对冬小麦子粒和蛋白质产量、氮素积累量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冬小麦施氮增产6.62%~12.57%,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质量比为1... 为探求冬小麦高产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用量及基追比对冬小麦子粒和蛋白质产量、氮素积累量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冬小麦施氮增产6.62%~12.57%,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质量比为1:3:2时增施氮肥冬小麦子粒和蛋白质产量显著增加,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为1:1:1时增施氮肥对子粒和蛋白质产量影响不明显;施氮120kg·hm^-2时,增加基肥比例具有增产效果,施氮180kg·hm^-2时.增加追肥比例显著改善品质,对子粒产量无影响。冬小麦植株氯素积累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追肥比例增加,返青期前氮素积累量降低,返青期后增加.施氮120kg·hml2时整个生育期内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缓慢下降,以施氮180kg·hm~,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为1:3:2运筹氮肥可维持土壤氮素平衡.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及土壤氮素平衡,施氮量180kg·hm^-2,基肥氮:返青追氮:拔节追氮为1:3:2是本地区冬小麦生产较好的氮肥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产 氮肥运筹 氮素积累量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氮素吸收、积累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利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12期1292-1295,共4页
通过施用不同量的氮素,对马铃薯植物氮素积累、吸收速率、块茎生产效率、氮肥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植株内氮素的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移逐渐增加,在淀粉积累期达到最大,之后又有降低的趋势;氮素吸收速率随生育期变化,呈现先... 通过施用不同量的氮素,对马铃薯植物氮素积累、吸收速率、块茎生产效率、氮肥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植株内氮素的积累量随生育时期的推移逐渐增加,在淀粉积累期达到最大,之后又有降低的趋势;氮素吸收速率随生育期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出苗后35~55 d(块茎膨大期),氮素吸收速率达到最大,之后呈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块茎生产效率、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呈现下降趋势,氮素收获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为施氮量225 kg/hm2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施氮 氮素积累量 收获指数 氮肥吸收速率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玉米-油菜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刘陈 王昆昆 +5 位作者 廖世鹏 杨佳群 丛日环 任涛 李小坤 鲁剑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67-2077,共11页
旱-旱和水-旱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的典型种植模式,氮养分缺乏是油菜产量主要限制因子。利用2016—2023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布置的裂区同田对比定位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差异,为科学施氮提... 旱-旱和水-旱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的典型种植模式,氮养分缺乏是油菜产量主要限制因子。利用2016—2023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布置的裂区同田对比定位试验,探究氮肥用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差异,为科学施氮提供依据。试验设计的主处理为旱地油菜(玉米-油菜)和水田油菜(水稻-油菜)2种轮作模式,副处理为4个氮肥用量(0 kg N hm^(-2)、75 kg N hm^(-2)、150 kg N hm^(-2)、225 kg N hm^(-2)),分析了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氮素积累量等相关指标。7年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和水田油菜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在不同氮肥投入下的响应存在差异。当不施氮或低施氮(75 kg N hm^(-2))时,水田油菜产量显著高于旱地油菜,分别高出53.9%和20.8%,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分别高出57.8%和18.3%;当施氮量为150 kg N hm^(-2)时,2种轮作无显著差异;在高施氮(225 kg N hm^(-2))时,旱地油菜产量和氮素积累量较水田分别增加11.2%和16.0%。旱地油菜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贡献率和表观利用率较水田油菜分别平均增加16.5%、20.5%和22.0%,氮肥对旱地油菜的增产潜力更大,但水田油菜季土壤基础氮素供应量较旱地高61.5%,对氮肥的依赖性更小。综上,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油菜产量和氮素积累,水田油菜在低氮投入下表现出较高的稳产性,而旱地油菜在较高氮投入下丰产潜力更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轮作模式调整油菜施氮量,旱地油菜可以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以获得高产,水田油菜要充分利用土壤供氮能力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油菜高产高效生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菜轮作 水稻-油菜轮作 氮肥用 油菜产 氮素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差异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建伟 李东晓 +2 位作者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为了研究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类型的产量与氮素利用、转运和积累的差异,在2021—2022年,2022—2023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29,26个供试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小麦分成高产型、... 为了研究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类型的产量与氮素利用、转运和积累的差异,在2021—2022年,2022—2023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29,26个供试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小麦分成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4种类型。分别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对小麦的茎、叶、穗和籽粒(成熟期)进行氮含量测定,分析氮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1—2023年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品种(系)间的平均产量差异显著,其中,高产型品种的公顷穗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在开花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和分配率大小表现为茎鞘>叶片>穗;在成熟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大小表现为籽粒>茎鞘>穗>叶片。不同品种小麦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高产型品种(系)较高,且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大于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通过不同品种的氮素吸收转运规律及分配特点进行水肥管理,或者选育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以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隋鹏祥 有德宝 +7 位作者 安俊朋 张文可 田平 梅楠 王美佳 王沣 苏思慧 齐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6-324,共9页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方式与施氮量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明确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及施氮量。【方法】连续两年在辽宁铁岭市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秸秆还田方式(旋耕、翻耕)与施氮量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方式与施氮量对东北春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明确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及施氮量。【方法】连续两年在辽宁铁岭市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秸秆还田方式(旋耕、翻耕)与施氮量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结果】秸秆旋耕和翻耕还田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前者显著增加了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及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素积累贡献率,而后者则显著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对籽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12.4%、44.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施氮量超过262.5 kg/hm^2后,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则不显著。施氮量262.5 kg/hm^2时,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最高,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对籽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16.7%、45.2%。【结论】短期秸秆旋耕和翻耕还田,春玉米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然而秸秆旋耕还田作业成本较低,且配施262.5 kg/hm^2氮产量较高,可作为秸秆还田初期推荐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施氮 春玉米产 干物质 氮素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素硝酸铵溶液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潮土氮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马荣辉 薄录吉 +6 位作者 杨武杰 李德伟 李彦 董亮 郭跃升 付龙云 刘兆辉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86,共7页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对照(CK,不施氮肥)、尿素处理(U,纯N 240 kg/hm^(2))、尿素硝酸铵溶液处理(UAN,纯N 240 kg/hm^(2))、80%UAN处理(80%UAN,纯N 192 kg/hm^(2))和80%UAN配施双氰胺处理(80%UAN+DCD,DCD用量为12 kg/hm^(2))共5个处理,研究...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对照(CK,不施氮肥)、尿素处理(U,纯N 240 kg/hm^(2))、尿素硝酸铵溶液处理(UAN,纯N 240 kg/hm^(2))、80%UAN处理(80%UAN,纯N 192 kg/hm^(2))和80%UAN配施双氰胺处理(80%UAN+DCD,DCD用量为12 kg/hm^(2))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用量UAN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潮土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U处理和UAN各处理间玉米穗长、行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差异,但UAN各处理株高均显著高于U处理。U及UAN各处理间玉米总吸氮量无显著差异,但U、UAN处理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显著低于80%UAN和80%UAN+DCD处理。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U>UAN>80%UAN+DCD>80%UAN。UAN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施氮处理,80%UAN+DCD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高于80%UAN处理。各施氮处理土壤铵态氮积累量为0.10~0.73 kg/hm^(2),UAN处理积累量最高,80%UAN+DCD处理最低;各施氮处理土壤硝态氮积累量为5.70~9.19 kg/hm^(2),U处理积累量最高,80%UAN处理最低。等氮量投入条件下,氮肥形态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无显著影响;80%UAN及添加DCD可显著提高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UAN减量及配施DCD可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迁移积累。综合农学和环境效应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UAN减量20%配施DCD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硝酸铵溶液 双氰胺 硝态氮 玉米 氮素利用率 氮素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下免耕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森 魏红义 +2 位作者 武继承 杨永辉 丁晋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7-284,共8页
基于河南省2011—2017年长期定位耕作试验数据对RZWQM2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RZWQM2模型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免耕对0~100 cm土层贮水量、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部氮素积累量、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不同... 基于河南省2011—2017年长期定位耕作试验数据对RZWQM2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RZWQM2模型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免耕对0~100 cm土层贮水量、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部氮素积累量、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部氮素积累量、冬小麦产量由大到小均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使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期0~100 cm土层平均贮水量分别提高11.3%、12.9%和16.9%。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使枯水年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平水年抽雄期收获期根部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2.5%和3.1%,分别提高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氮素利用率26.7%、8.7%和6.0%,免耕较传统耕作氮肥利用效率在枯水年提高11.7%,而在丰水年降低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免耕 氮素积累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马铃薯氮素积累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祁驰恒 魏峭嵘 +1 位作者 田洵 石瑛 《中国马铃薯》 2016年第3期158-163,共6页
合理的施肥技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氮肥在马铃薯增产中作用巨大,但是氮肥的不合理施用通常造成马铃薯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氮肥利用率降低。为合理施用氮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鲜食品种‘东农09-33069’为试... 合理的施肥技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氮肥在马铃薯增产中作用巨大,但是氮肥的不合理施用通常造成马铃薯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氮肥利用率降低。为合理施用氮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鲜食品种‘东农09-3306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氮素积累分配规律及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生育期的推移,马铃薯植株氮素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在茎和叶片中分配比例逐渐降低,块茎中氮素分配比例逐渐升高至成熟期的57%~78%。当施氮量超过10 kg/667m2时,块茎中氮素积累量增加不明显,块茎氮素分配比例不再增加。马铃薯产量在施氮量13.3 kg/667m2时达到最大值,氮素吸收利用率、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在施氮量3.3 kg/667m2时取得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施氮 氮含 氮素积累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品种中油杂501高产油的氮素需求规律
12
作者 胡文诗 李凯旭 +7 位作者 尹羽丰 常海滨 余小红 黄威 顾炽明 李银水 廖星 秦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42,共8页
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油菜生产发展的目标。为阐明油菜品种中油杂501高产油的氮素需求规律,于2022-2023年在湖北省4个县市布置施氮量大田试验,测定油菜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动态变化,分析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对施氮的响应,明确高产油量目标... 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油菜生产发展的目标。为阐明油菜品种中油杂501高产油的氮素需求规律,于2022-2023年在湖北省4个县市布置施氮量大田试验,测定油菜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动态变化,分析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对施氮的响应,明确高产油量目标下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规律。结果表明,施氮提高单株角果数是获得高籽粒产量的前提,但高氮素投入降低籽粒含油量3.3%~12.1%。各试点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氮肥投入为251~285 kg/hm^(2),但获得最大产油量,氮肥投入可降低15%~23%。目标菜籽产量4500 kg/hm^(2)比3000 kg/hm^(2)及以下的植株最大氮素积累量和最大生物量,分别高出7.2%~47.5%和3.7%~49.4%;前者植株生物量的快速增长期明显提前,植株氮素养分在播种36 d后开始迅速积累;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在播种100 d左右(越冬期)分别达到5880 kg/hm^(2)和128.5 kg/hm^(2),比后者分别高出1.8~4.1倍和0.4~4.1倍。综上,中油杂501品种高产油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91~257 kg/hm^(2),越冬生物量达到5880 kg/hm^(2)保障籽粒高产。生产中为保证高籽粒产油量,要协调氮肥投入与菜籽含油量的关系,适当降低氮肥总投入量以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含油 目标产 氮素积累量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筋型小麦品种对氮素的吸收特征研究
13
作者 宋艳玲 谢焕鑫 +4 位作者 杨梦想 王英鹏 肖婷 李俊一 陈庆 《中国种业》 2025年第3期93-97,共5页
为探明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氮素吸收的特征,以强筋小麦(郑麦182和济麦60)和中筋小麦(郑麦918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并以硝酸铵为氮源设置低氮(N1,0.0446mmol/L)、中氮(N2,0.4460mmol/L)和高氮(N3,1.1160mmol/L)3个氮素水平,测定并分析了... 为探明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氮素吸收的特征,以强筋小麦(郑麦182和济麦60)和中筋小麦(郑麦918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并以硝酸铵为氮源设置低氮(N1,0.0446mmol/L)、中氮(N2,0.4460mmol/L)和高氮(N3,1.1160mmol/L)3个氮素水平,测定并分析了小麦干物质量、根冠比、茎叶和根系的氮素含量,以及根系蛋白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生长特性变化较大;小麦干物质量、根冠比、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根系蛋白质含量及根系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在N2和N3水平下高于N1水平,而根系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则相反。此外,小麦筋型显著影响了小麦茎叶干物质量及其氮素积累量,表现为强筋小麦高于中筋小麦;在N2和N3水平下,小麦筋型对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氮素水平和小麦筋型对小麦根冠比、氮素含量、根系蛋白质和酶活性有直接的调节作用,进而间接地影响了小麦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并分别解释了其90.5%和98.4%的变化。以上结果揭示了不同筋型小麦品种在氮素吸收过程中的差异与特征,可为制定合理有效的施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可持续生产,以及减少环境中氮素损失和氮素污染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筋小麦 强筋小麦 氮素 干物质 氮素积累量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杂交小麦不同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赵万春 董剑 +1 位作者 高翔 张改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2,共6页
氮肥对小麦不同器官的氮素代谢及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在施氮(200 kg hm-2)和不施氮条件下,以6个杂交小麦及其7个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叶片、茎鞘、穗轴及颖壳和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含量和转运及其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各器... 氮肥对小麦不同器官的氮素代谢及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在施氮(200 kg hm-2)和不施氮条件下,以6个杂交小麦及其7个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叶片、茎鞘、穗轴及颖壳和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含量和转运及其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和含量,但不影响其变化趋势。花期前叶片是贮存氮素的主要器官,花期后籽粒成为贮存氮素的最主要部位,其次为茎鞘。施氮对氮素积累量的杂种优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氮素含量的杂种优势有显著的抑制效应。施氮极显著促进叶片中的氮素转运,而对茎鞘、穗轴及颖壳无显著影响。总麦草90%以上的氮素转运自叶片。施氮与不施氮处理的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均以叶片最大,穗轴及颖壳次之,且同一器官中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不施氮的各器官氮素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多表现正的杂种优势,施氮的多呈负优势,表明施氮对氮素转运的杂种优势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氮素积累量 氮素 氮素转运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特性 被引量:13
15
作者 戢林 杨欢 +2 位作者 李廷轩 张锡洲 余海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7-335,共9页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生产特性和氮素积累特征,并探讨其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结果表明,1)高效基因型水稻在保证高产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产量为低效基因型的1.74-2.37倍,氮素籽...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生产特性和氮素积累特征,并探讨其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结果表明,1)高效基因型水稻在保证高产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产量为低效基因型的1.74-2.37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低效基因型高23.97%-70.55%。2)高效基因型干物质量积累高峰期出现在抽穗-成熟阶段,而低效基因型出现在分蘖-拔节阶段;高效基因型干物质量在分蘖-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成熟阶段分别是低效基因型的1.12,1.49和5.85倍,差异显著。3)高效基因型在分蘖期(移栽后32d)进入氮素高速积累时期,并在48d时积累速率达到最高(美国谷、IR31892-100-3-3-3、IRIT216分别为11.32,12.36和15.83mg/d·株),且持续时间长达49d;而低效基因型也是在分蘖期进入氮素高积累时期,并在37d时积累速率达到最高(加早935、IR32429分别为9.31和7.25mg/d·株),但维持高积累速率的时间较高效基因型短12d。4)抽穗-成熟阶段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贡献率分别为62.65%和47.42%;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贡献率分别为14.51%和8.77%,对氮素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2.14%和15.90%。表明,抽穗至成熟期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的积累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关系密切,分蘖至抽穗期是水稻氮素营养管理的关键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高效利用基因型 干物质 氮素积累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方式对耐盐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祁通 刘易 +2 位作者 冯耀祖 孙九胜 王新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88-1293,共6页
【目的】耐盐冬小麦作为盐渍化地区的先锋作物,结合适当的轮作方式,既可以提高盐碱地的当年生产力,又可以改良盐碱地土壤耕层的盐分状况,然而在施肥管理方面,耐盐冬小麦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技术模式,其营养特征尚不明确,为了探索耐盐冬... 【目的】耐盐冬小麦作为盐渍化地区的先锋作物,结合适当的轮作方式,既可以提高盐碱地的当年生产力,又可以改良盐碱地土壤耕层的盐分状况,然而在施肥管理方面,耐盐冬小麦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技术模式,其营养特征尚不明确,为了探索耐盐冬小麦科学合理的氮肥施用技术模式,本文对冬小麦开展了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其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冬小麦区域施肥状况调查和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吸收量,设置4种施肥方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不同时期采集冬小麦植物样品,收获期进行产量测定,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氮素吸收和干物质量的测定,再通过相关公式计算,获得冬小麦的氮素吸收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用SPSS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研究处理间的差异。【结果】1)从返青到孕穗期,各处理间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差异最大,N300/2(农民习惯施肥)和N210/3(氮肥分三次施用,基肥、拔节肥和穗肥各占1/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明显高于N150/3和不施氮(N0)处理;2)在返青期、孕穗期和收获期,N0处理的氮素含量最低,与施氮处理间差异显著,而所有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N300/2与N210/3处理的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累积量以及产量无显著差异;4)N210/3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最高达40.7%,显著高于N300/2处理。【结论】耐盐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苗期~返青期很慢,返青期~孕穗期迅速增大,孕穗后期~成熟期缓慢增加,整个过程呈现"慢—快—慢"的趋势;耐盐冬小麦的氮素积累量在返青期至孕穗期最大,对氮肥的需求最为迫切。生育期少量多次施肥方式,在不降低耐盐冬小麦产量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并能够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冬小麦 施肥方式 氮素积累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宋智勇 吕凯 +1 位作者 罗凤 练兴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以10份干物质生产效率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4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水稻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但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施氮的响应程度不同。... 以10份干物质生产效率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4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水稻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但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施氮的响应程度不同。随施氮水平的提高,不同基因型水稻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以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上升,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明显下降。植株氮素积累量与植株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株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种植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土壤氮素表观平衡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差异随施氮水平提高而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 氮素积累量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型小麦氮素吸收积累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春菊 张嵩午 +1 位作者 王林权 苗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2-168,共7页
2002至2004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冷型小麦氮素吸收积累特性。供试小麦品种为小偃6号、陕229、NR9405和9430,前两者为冷型小麦品种,后两者为暖型小麦品种... 2002至2004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冷型小麦氮素吸收积累特性。供试小麦品种为小偃6号、陕229、NR9405和9430,前两者为冷型小麦品种,后两者为暖型小麦品种。结果表明,花前冷型小麦叶片具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吸收积累量在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条件下比暖型小麦分别高168.6%、144.6%和217.4%。成熟期冷型小麦子粒中氮素积累量大,功能叶片中氮素残留量多。冷型小麦叶片较高的氮素含量为维持叶片较高的光合速率奠定了良好的氮营养基础;花后氮素吸收积累量较多的特点,与冷型小麦灌浆结实期具有较高的代谢生理活性,根系吸收氮能力强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型小麦 施肥 氮素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的差异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旭红 孙敏 +3 位作者 高志强 葛晓敏 邓妍 白冬 《山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5期561-565,共5页
为了筛选适宜旱作麦区高产、高效品种,2012—2013年在山西闻喜县进行大田试验,根据产量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分为高产品种和低产品种,并选择其中8个品种研究植株氮素吸收、运转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品种拔节—成熟期植株氮... 为了筛选适宜旱作麦区高产、高效品种,2012—2013年在山西闻喜县进行大田试验,根据产量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分为高产品种和低产品种,并选择其中8个品种研究植株氮素吸收、运转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品种拔节—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各生育阶段植株氮素吸收量、开花—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所占比例、花前氮素运转量(除运旱618外)、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均高于低产品种;高产品种中运旱20410、运旱805的花前氮素运转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植株氮素吸收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高于其他品种;石麦19号、临Y8159的花后氮素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均高于其他品种。可见,运旱20410、运旱805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积累能力,石麦19号、临Y8159能够高效利用氮素,形成较高的产量。因此,石麦19号、临Y8159是适宜该旱作麦区生长的高产、高效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氮素积累量 氮素运转 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施CO_2对设施马铃薯生长及氮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晓静 樊明寿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4-177,共4页
选用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试材,研究增施CO2能否降低马铃薯块茎中硝酸盐含量并缓减土壤次生盐碱化,为提供安全的马铃薯产品同时延长温室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试验采用传统氮素施肥和温室CO2气体施肥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增施CO2条... 选用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试材,研究增施CO2能否降低马铃薯块茎中硝酸盐含量并缓减土壤次生盐碱化,为提供安全的马铃薯产品同时延长温室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试验采用传统氮素施肥和温室CO2气体施肥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增施CO2条件下氮素水平对马铃薯生长、氮素积累量、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CO2,施氮量是48,96 kg/hm2在播种后第130天马铃薯全株干物质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全株硝酸盐含量均高于不增施CO2处理;施氮量是96,144 kg/hm2时块茎生物量、硝酸盐含量和氮素积累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硝酸盐 氮素积累量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