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74
1
作者 杨晓亚 于振文 许振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46-853,共8页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济麦2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和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浇水(W0);拔节期和开花期浇水,每次灌水量为30mm(W1)、60mm(W2)、90mm(W3);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浇水,每次灌...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济麦2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和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浇水(W0);拔节期和开花期浇水,每次灌水量为30mm(W1)、60mm(W2)、90mm(W3);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浇水,每次灌水量为30mm(W4)、60mm(W5)、90mm(W6)。研究结果表明:(1)随灌水量的增加,总耗水量逐渐增加,土壤耗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的W2和W4处理总耗水量分别为413.87,362.15mm;灌溉量、降水量、土壤耗水量分别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29%、36.34%、34.66%,24.85%、41.53%、33.62%;两个处理比较,W4处理提高了对降水的利用比例,但降低了对灌溉水的利用比例。通过对全生育期0~200cm不同土层土壤耗水量的研究得出,W0和W1处理的深层土壤耗水量较低,W3、W5、W6处理的0~200cm每个土层土壤耗水量均较低,对W2和W4处理,小麦能够利用120~200cm的深层土壤水分,其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增加。(2)W2处理的籽粒氮素积累量较高,W1、W4处理籽粒中的氮素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有灌浆水的处理,尤其是灌浆水高于30mm的处理,营养器官氮素转移率和贡献率显著降低;W4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W2和W4处理的籽粒蛋白质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3)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中W2和W4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W4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蛋白质产量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结果表明,W4为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水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小麦 耗水特性 氮素积累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旱地油用亚麻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崔政军 吴兵 +5 位作者 令鹏 张中凯 剡斌 李亚娇 陈永军 牛俊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74,共7页
以油用亚麻‘陇亚杂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施肥、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和氮磷配施对油用亚麻植株中氮素积累、分配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用亚麻全生育期氮素积累量总体呈"S"形变化趋势,盛花期前油用亚麻氮素主要... 以油用亚麻‘陇亚杂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施肥、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和氮磷配施对油用亚麻植株中氮素积累、分配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用亚麻全生育期氮素积累量总体呈"S"形变化趋势,盛花期前油用亚麻氮素主要集中在叶和茎中,而盛花期后主要集中在茎和籽粒中.单施氮(N)、磷(P2O5)肥各75kg/hm2时,氮、磷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最高,分别为20.49%、23.80%和8.97%、8.77%,氮磷配施时其肥料利用率因处理而异.施高氮(N2150kg/hm2)和低磷(P175kg/hm2)亚麻的产量最高,达1 562.50kg/hm2,较不施肥增产94.50%,可见,N 150kg/hm2、P 75kg/hm2的高氮低磷配施是定西旱地油用亚麻高产节肥最佳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亚麻 氮磷配施 氮素积累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不同来源大豆品种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海英 谢甫绨 +1 位作者 张惠君 何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4-818,共5页
以来源不同的12个大豆品种为试材,并按来源分成三组,分别为俄亥俄当代品种、辽宁当代品种和辽宁老品种,采用磷酸二铵种肥处理(0,150,300 kg.hm-2),探讨了施肥对不同来源大豆品种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俄亥俄当代品种氮素积累速率最大,最... 以来源不同的12个大豆品种为试材,并按来源分成三组,分别为俄亥俄当代品种、辽宁当代品种和辽宁老品种,采用磷酸二铵种肥处理(0,150,300 kg.hm-2),探讨了施肥对不同来源大豆品种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俄亥俄当代品种氮素积累速率最大,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最早。与对照相比,施肥增加了各品种的氮素平均积累速率,施肥使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提前幅度俄亥俄当代品种最小,辽宁当代品种和辽宁老品种较大。茎、叶片、荚皮及全株的氮素含量以俄亥俄当代品种最高,辽宁当代品种次之,辽宁老品种最低。施肥处理能促进大豆在生育前期对氮素的吸收,增加叶片、茎及全株的氮素含量,增幅以俄亥俄当代品种最大,辽宁当代品种次之,辽宁老品种最小。施肥处理能促进大豆在生育后期有更多的氮素转向荚粒。与对照相比,俄亥俄当代品种在150kg.hm-2施肥量下的氮素含量最高,辽宁当代品种和辽宁老品种在300 kg.hm-2施肥量下氮素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施肥 氮素积累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氮素积累、分配与转移的差异 被引量:33
4
作者 王德梅 于振文 +1 位作者 张永丽 许振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1-1048,共8页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2个高产小麦品种吸收利用不同来源氮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灌水条件下,泰山23(T23)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自肥料氮的量、来自土壤氮的量、肥料氮和土壤氮开花期在营养器官中的总积累...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2个高产小麦品种吸收利用不同来源氮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灌水条件下,泰山23(T23)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自肥料氮的量、来自土壤氮的量、肥料氮和土壤氮开花期在营养器官中的总积累量及成熟期在子粒中的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山农664(S664)。2)泰山23底墒水+拔节水处理(W1)营养器官中积累的肥料氮向子粒的转移量显著高于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处理(W2),土壤氮的转移量W1与W2处理无显著差异;山农664营养器官中积累的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转移量均为W2显著高于W1处理。3)泰山23的子粒蛋白质含量、灌溉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为W1显著高于W2处理,子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W1与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山农664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为W2显著高于W1处理,子粒蛋白质含量、氮素利用效率、灌溉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在W1与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从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与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分析,W1和W2处理分别是泰山23和山农664高产高效的灌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 灌水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23
5
作者 赵斌 董树亭 +1 位作者 张吉旺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60-1768,共9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树脂包膜控释肥(CRF)和硫包膜控释肥(SCF)对夏玉米花后光合产物和氮素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控释肥处理的光合速率始终较高,在相同施肥量(N、P、K量相同)情况下,控释肥CRF(1428kghm-2)和SCF(1668kghm-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树脂包膜控释肥(CRF)和硫包膜控释肥(SCF)对夏玉米花后光合产物和氮素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控释肥处理的光合速率始终较高,在相同施肥量(N、P、K量相同)情况下,控释肥CRF(1428kghm-2)和SCF(1668kghm-2)及其减量25%处理的单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都显著高于等量普通复合肥(CCF,1260kghm-2)处理;控释肥减量25%时,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显著高于CCF处理;成熟期籽粒的氮素积累,控释肥处理都显著高于CCF处理,并随着控释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全量与减量25%的处理无显著差异。控释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等量控释肥增产13.15%和14.15%;控释肥减量25%时,分别比CCF增产9.69%和10.04%;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也均显著高于普通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控释肥 干物质积累分配 氮素积累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顷产10000kg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被引量:91
6
作者 张法全 王小燕 +2 位作者 于振文 王西芝 白洪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86-1096,共11页
以泰山23和济麦22为试验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对单产高达10000kghm?2的小麦进行了施氮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特性的研究。在2006—2007年生长季,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施纯氮240kghm-2(N240)和270kghm-2(N... 以泰山23和济麦22为试验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对单产高达10000kghm?2的小麦进行了施氮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特性的研究。在2006—2007年生长季,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施纯氮240kghm-2(N240)和270kghm-2(N270)处理的产量分别达9954.73kghm-2和10647.02kghm-2,比不施氮肥处理(N0)分别增加11.20%和18.93%。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呈先增后降趋势,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小麦籽粒转运量和转运率先升后降,转运量以N270处理最大,为213.78kghm-2;而转运率以N240处理最高,为67.98%。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再分配量和再分配率先增后降,均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240处理最高。2005—2006年的试验结果呈相同变化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产量水平达10000kghm-2时的适宜施氮量为240~270kg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小麦 产量 氮素积累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烤烟根冠平衡及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树声 李春俭 +1 位作者 梁晓芳 陈爱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5-939,共5页
在盆栽条件下,设不施氮(CK)、每株施N 5.45 g(N1)和8.18 g(N2)3个施氮水平,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烤烟根冠平衡及氮素在不同器官间的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移栽至打顶期烤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根... 在盆栽条件下,设不施氮(CK)、每株施N 5.45 g(N1)和8.18 g(N2)3个施氮水平,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烤烟根冠平衡及氮素在不同器官间的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移栽至打顶期烤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以N1处理最高;打顶至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N1处理最高,根系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打顶期根冠比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成熟期根冠比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打顶至成熟期烟株氮素积累量以N1处理最高;期间N1处理各器官均有一定氮素积累,而N2处理和CK下部叶及中部叶有一定量的氮素输出。打顶期氮素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增加,烤烟积累的氮素中来自肥料氮的比例增加;积累的肥料氮中来自基肥氮的量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N)5.45 g/plant可促进根冠平衡,使烟株稳健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烤烟 根冠平衡 氮素积累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迟拔节水对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红光 于振文 +2 位作者 张永丽 王东 石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61-1870,共10页
2007—2008年度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2个拔节水灌溉时期,为拔节期和拔节后10 d;3个目标相对含水量,灌水后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达到65%、75%、80%,以W1、W2、W3表示拔节期灌水处理,DW1、DW2、DW3表示拔节后10 ... 2007—2008年度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2个拔节水灌溉时期,为拔节期和拔节后10 d;3个目标相对含水量,灌水后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达到65%、75%、80%,以W1、W2、W3表示拔节期灌水处理,DW1、DW2、DW3表示拔节后10 d灌水处理;开花期均灌水至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研究推迟拔节水对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W2和DW2处理有利于提高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促进籽粒氮素积累;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高于W1和DW1,与W3和DW3处理无显著差异;开花后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于W3和DW3,是拔节期和拔节后10 d灌水的最优处理。(2)W2和DW2处理比较,DW2成熟期100—14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低于W2,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W2,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灌水方案。2008—2009生长季试验各处理变化趋势同2007—2008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推迟拔节水 氮素积累分配 硝态氮运移 氮素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5
9
作者 郑成岩 于振文 +1 位作者 王西芝 武同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4-1332,共9页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W4)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W4)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灌水处理(W0)相比较,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子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的转移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后营养器官积累的氮素向小麦子粒转移量和转移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W2处理最高。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处理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灌水处理;随灌水量的增加,100—1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W2处理显著低于W3和W4处理;16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3)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产效率先增加后降低,W2处理最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W0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2、W3、W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子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底墒水和拔节水各灌60 mm的W2为最佳处理,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和时期 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 土壤硝态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甬优12产量13.5t hm^(–2)以上超高产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韦还和 孟天瑶 +5 位作者 李超 张洪程 戴其根 马荣荣 王晓燕 杨筠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63-1373,共11页
为探明甬优12超高产群体的氮素吸收与积累特征,2013—2014年,对高产(10.5~12.0 t hm–2)、更高产(12.0~13.5 t hm–2)、超高产(>13.5 t hm–2)3个产量群体的氮素吸收与积累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高产和更高产群体相... 为探明甬优12超高产群体的氮素吸收与积累特征,2013—2014年,对高产(10.5~12.0 t hm–2)、更高产(12.0~13.5 t hm–2)、超高产(>13.5 t hm–2)3个产量群体的氮素吸收与积累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高产和更高产群体相比:(1)超高产群体拔节期植株含氮率较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高于对照。超高产群体拔节期氮素吸收量较低,抽穗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较高。(2)超高产群体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量和积累比例低于对照;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于对照。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3)超高产群体抽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叶片和穗部氮素吸收量较高,且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和穗部氮素积累量也较高。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与实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穗部氮素积累量与实产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4)甬优12超高产群体氮素吸收利用参数为,籽粒生产率50.8 kg grain kg^(–1)、百千克籽粒吸氮量1.97 kg、氮肥偏生产力42.1 kg kg–1、氮收获指数0.552。本研究表明,与一般高产群体相比,甬优12超高产群体氮素吸收具有拔节前较低、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高的特点;促进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甬优12超高产群体百千克籽粒吸氮量2.0 kg左右,其氮素利用效率较低,在其超高产栽培管理中应重视氮素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12 超高产群体 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小麦公顷产量9000kg群体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 被引量:23
11
作者 丁锦峰 杨佳凤 +6 位作者 王云翠 陈芳芳 封超年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郭文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3-551,共9页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基本苗和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稻茬小麦籽粒产量高于9000 kg/hm2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基本苗和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稻茬小麦籽粒产量高于9000 kg/hm2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群体拔节期至开花期、开花期及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在N 104~117 kg/hm2、197~205 kg/hm2、234~251 kg/hm2,极显著高于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下群体。稻茬小麦不同群体开花期叶片、茎鞘、穗及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氮素积累量分别为N 89~91 kg/hm2、74~83 kg/hm2、32~33 kg/hm2、177~188 kg/hm2,有利于实现籽粒产量9000 kg/hm2。花后群体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叶片、茎鞘及穗轴+颖壳的氮素转运量分别为N 65~73 kg/hm2、53~54kg/hm2、16~20 kg/hm2,有利于实现籽粒产量9000 kg/hm2。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群体100 kg籽粒吸氮量为N 2.9~3.0 kg,氮素利用效率32.9~34.5 kg/kg,氮收获指数0.73~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高产 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花期渍水对不同耐湿性芝麻品种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国强 张建涛 +3 位作者 胡峰 周萌 陈丹丹 郑国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88,共8页
为探究盛花期渍水对不同耐湿性芝麻品种氮素吸收的影响,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2种耐湿性不同的品种郑芝13和郑98N09为材料,研究了盛花期渍水持续时长(0,12,24,36 h)对芝麻植株氮含量、氮积累量及各器官氮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 为探究盛花期渍水对不同耐湿性芝麻品种氮素吸收的影响,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2种耐湿性不同的品种郑芝13和郑98N09为材料,研究了盛花期渍水持续时长(0,12,24,36 h)对芝麻植株氮含量、氮积累量及各器官氮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推进,两品种4个处理茎秆、蒴果壳氮含量逐渐降低,而叶片氮含量逐渐增加,至出苗后40 d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降低。两品种茎秆、叶片、蒴果壳氮积累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即出苗61 d之前逐渐增加,之后逐渐下降。两品种单株氮积累量随生育期推进逐渐增加。于出苗后61,90 d,两品种W12h、W24h和W36h处理茎秆氮含量均大于CK,而叶片、蒴果壳氮含量均低于CK。于出苗后61,90 d,两品种茎秆氮积累量均表现为W12h>W24h>CK>W36h,而叶片、蒴果壳和单株氮积累量大小顺序均为CK>W12h>W24h>W36h。于成熟期,郑芝13和郑98N094个处理茎秆、叶片、蒴果壳、籽粒和单株氮积累量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各器官(郑芝13蒴果壳氮素分配比例除外)分配比例也达到显著差异。正常生长情况下(CK),郑芝13和郑98N09籽粒氮素积累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51.29%,53.04%,其次为蒴果壳>茎秆>叶片。随渍水时长增加,两品种叶片、蒴果壳、籽粒和单株渍害指数逐渐增加。在4个器官中,渍水对两品种叶片影响最大,其次为籽粒,单株受影响最小。在渍水时长相同时,耐湿品种郑98N09各器官(茎秆除外)的渍害指数小于不耐湿品种郑芝13。综上,盛花期渍水提高了芝麻茎秆氮含量,降低了叶片和蒴果壳氮含量,降低了成熟期芝麻各器官及单株氮积累量。随渍水持续时间增加,茎秆和籽粒分配比例逐渐增加,而叶片和蒴果壳分配比例逐渐降低。受渍水影响,芝麻各器官和单株的渍害指数逐渐增大。叶片和蒴果壳的渍害指数均大于茎秆和籽粒。渍害对不同耐湿品种氮素吸收、积累分配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耐湿性品种郑98N09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分配要优于不耐湿品种郑芝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盛花期 渍水 氮素积累分配 渍害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过晚播扬麦25产量形成与氮素积累利用特征
13
作者 王梦尧 马泉 +6 位作者 陶源 张明伟 丁锦峰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6-874,共9页
为明确过晚播种(较适播期晚30 d左右)对小麦产量及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2018―2020年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栽品种扬麦25为供试材料,在11月1日(适期播)和12月1日(过晚播)条件下设置225×10^(4)株·hm^(-2)和375×10^(4)株... 为明确过晚播种(较适播期晚30 d左右)对小麦产量及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2018―2020年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栽品种扬麦25为供试材料,在11月1日(适期播)和12月1日(过晚播)条件下设置225×10^(4)株·hm^(-2)和375×10^(4)株·hm^(-2)两种种植密度,分析过晚播和适期播小麦产量、氮素积累与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适期播相比,过晚播小麦的播种至出苗阶段延长9 d,出苗至成熟阶段缩短36 d,总生育期缩短27 d,单穗重降低。适期播条件下低密度的小麦产量较高;过晚播小麦在低密度下与适期播相比两年平均减产20.37%,过晚播高密度小麦较适期播低密度处理平均减产12.41%。过晚播条件下增加密度有利于小麦产量提升,平均产量达8129.80 kg·hm^(-2)。过晚播小麦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较适播小麦下降,密度增加至375×10^(4)株·hm^(-2)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量和分蘖至拔节、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氮素吸收量,与适播低密度处理相比各时期氮素吸收量虽降低,但花后氮素吸收速率与百分比均显著提高,因此过晚播小麦氮肥吸收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在本研究条件下,11月1日适期播种时,扬麦25采用密度225×10^(4)株·hm^(-2),产量可达9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5%左右;12月1日过晚播种时,采用密度375×10^(4)株·hm^(-2),可以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产量达8000 kg·hm^(-2)以上,氮肥表观利用率在4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晚播 稻茬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转运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花期渍水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赟 李霞 +2 位作者 李慕嵘 杨蕊 王小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30-1138,共9页
为探究江汉平原小麦生育期间雨水过多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于2020-2021年以耐渍品种襄麦55和主推品种郑麦9023为供试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分析了开花期连续渍水7 d小麦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无渍水的对照(CK)相比,... 为探究江汉平原小麦生育期间雨水过多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于2020-2021年以耐渍品种襄麦55和主推品种郑麦9023为供试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分析了开花期连续渍水7 d小麦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无渍水的对照(CK)相比,渍水导致小麦旗叶SPAD值下降。渍水后郑麦9023旗叶比襄麦55衰老更早,旗叶功能期相对更短。开花期渍水致使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下降,促进花前储存的干物质和氮素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花前储存的干物质和氮素对籽粒产量和氮素的贡献率,但依然使成熟期单茎籽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分别下降10.87%~13.59%和19.32%~23.60%。襄麦55成熟期茎鞘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下降量较大,花前干物质和氮素转运效率高于郑麦9023。开花期渍水影响籽粒灌浆速率和灌浆时间。渍水导致襄麦55最快灌浆期由花后21~35 d缩短至花后28~35 d,但单粒重下降不显著;渍水后郑麦9023灌浆在花后35 d时基本停止,单粒重下降显著。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小麦产量,使襄麦55和郑麦9023分别减产7.7%和15.6%,减产主因分别是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显著下降。总之,开花期渍水会导致小麦减产,但促进了花前储存的干物质和氮素向籽粒的转运,对襄麦55花前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的影响大于郑麦9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渍水 小麦 产量 干物质积累分配 氮素积累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南部水氮提升冬小麦籽粒蛋白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效应
15
作者 王丽芳 刘世洁 +6 位作者 卢素豪 吕天宇 吴嘉铭 马冬云 谢迎新 康国章 王晨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1273,共13页
【目的】研究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整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转运分配及籽粒蛋白质产量与组分的影响,明确小麦氮利用特性与籽粒蛋白品质的相关性,为黄淮平原南部小麦“产量-品质-效率”协同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20-2021(丰... 【目的】研究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整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转运分配及籽粒蛋白质产量与组分的影响,明确小麦氮利用特性与籽粒蛋白品质的相关性,为黄淮平原南部小麦“产量-品质-效率”协同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20-2021(丰水年)与2021-2022(平水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在河南农业大学原阳科教示范园区开展小麦–玉米轮作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2个灌水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和拔节期及开花期分别灌水1次(75 mm),分别记为W0、W1;副区为3个氮水平,0、180、300 kg/hm2,分别记为N0、N180、N300。测定花前和花后小麦整株及旗叶、穗下节间和籽粒的干物质量及氮含量,解析干物质和氮素转运分配。测定籽粒产量、总蛋白质及主要组分含量,综合评估籽粒的营养和加工品质。【结果】灌水、施氮及水氮互作显著增加了旗叶、穗下节间的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积累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量。两个生长季中,W1N300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而W1N180的干物质转运量最高,在平水年,比W1N300提高了5.24%;灌水和施氮增加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前氮素转运率分别表现为N180>N300和W1>W0;在施氮条件下,灌水提高了花前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其中W1N180的平均氮素转运率最高,显著高于W1N300。施氮增加了籽粒总蛋白质含量,2021年(丰水年),W0N180与W0N300的蛋白质产量、总蛋白质及组分无显著差异,而W1N300的球蛋白、总蛋白质和蛋白质产量显著高于W1N180,清蛋白显著低于W1N180;2022年(平水年),W0N180的清蛋白、醇溶蛋白和总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W0N300,而W1N180除麦谷蛋白外,其余蛋白组分含量及总蛋白产量与W1N300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氮素转运量、氮素贡献率分别与产量显著正相关(R2分别为0.824、0.581),氮素转运率和干物质转运率分别与氮素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820、0.875)。【结论】施中量氮肥(N 180 kg/hm2)对小麦植株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特征具有显著正效应,灌水提高了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贡献率,提高施氮量不能进一步提升小麦产量。施氮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在水分充足条件下,高氮处理较中氮处理更能优化小麦籽粒蛋白组成,进而提升其营养和加工品质。在黄淮南部,灌溉配合施氮180 kg/hm2可促进小麦干物质转运和氮素转运,实现产量、品质和效率协同提升,而施氮300 kg/hm2在丰水年更有利于提升小麦的营养和加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氮协同效应 同化物积累转运 氮素积累分配 籽粒蛋白产量 蛋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播条件下施氮量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6
作者 江东国 黄正来 +2 位作者 张文静 马尚宇 樊永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11-1221,共11页
为给安徽省江淮稻麦轮作区域晚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扬麦18和皖垦麦07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分析施氮量对晚播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糖氮比、氮素同化... 为给安徽省江淮稻麦轮作区域晚播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选用当地主栽品种扬麦18和皖垦麦076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分析施氮量对晚播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糖氮比、氮素同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各器官的氮积累量以及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氮素收获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糖氮比值显著降低。小麦的氮素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叶片最高,成熟期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余部位,而小麦的可溶性糖分配比例在生育前期以茎鞘最高,成熟期籽粒较高。在0~27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后,两个小麦品种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显著提高,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均明显增加。继续增加施氮量至360kg·hm-2时,氮素同化酶活性和产量无显著变化,说明施氮过多对小麦氮素同化和产量无益。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推荐江淮区域稻茬小麦晚播条件下适宜施氮量为180~270kg·hm-2偏下限,可兼顾高产及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稻茬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转运 糖氮比 氮素同化酶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下氮素形态对水稻花期光合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何海兵 杨茹 +4 位作者 吴汉 尤翠翠 朱德泉 时强强 武立权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30-2237,共8页
干湿交替灌溉(节水栽培)水稻较传统淹灌栽培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其高产形成除因土壤水分改变有关外,可能还与根区水分变化引起的土壤氮素形态改变有关。该研究于2016年通过设置传统淹灌(W_1)和干湿交替灌溉(W_2)水分处理,以及氮素形... 干湿交替灌溉(节水栽培)水稻较传统淹灌栽培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其高产形成除因土壤水分改变有关外,可能还与根区水分变化引起的土壤氮素形态改变有关。该研究于2016年通过设置传统淹灌(W_1)和干湿交替灌溉(W_2)水分处理,以及氮素形态配比[硝态氮∶氨态氮=100∶0(N_1)、50∶50(N_2)和0∶100(N_3)]处理,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讨水分与氮素形态互作对水稻花期光合生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W_2水分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光合生产能力、收获指数、氮素收获指数以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W_1处理,其N素累积量略低于W_1处理。(2)在不同氮素形态之间,N_2处理的产量水平显著高于N_3和N_1处理,这主要是N_2处理加强了水稻物质转运以及光合生产能力,其中叶片含氮量和N素浓度提高可能是N_2处理呈现出高光合性能的重要原因。(3)氮素利用效率以N_1处理最高,随后依次分别为N_2和N_3处理。研究发现,土壤水分与氮素形态对促进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收获指数等形成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且W_2N_2处理的效应较其他处理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形态 水分管理 光合生理 氮素积累分配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减量对糜子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英 刘景辉 +4 位作者 武俊英 米俊珍 孙梦媛 张兰英 冯学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87-1197,共11页
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糜子生产中氮肥种类单一、“一炮轰”等施肥方式造成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以当地常规施氮(尿素N120kg/hm^(2))为对照,设置不同控释氮肥减量处理探究糜子产量、成熟期氮素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对控释氮肥的响应,... 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糜子生产中氮肥种类单一、“一炮轰”等施肥方式造成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以当地常规施氮(尿素N120kg/hm^(2))为对照,设置不同控释氮肥减量处理探究糜子产量、成熟期氮素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对控释氮肥的响应,分析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建立旱地糜子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轻简栽培技术提供支撑。结果表明:施用控释氮肥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穗重显著提高了糜子产量,两年分别增产3.88%和4.97%,控释氮肥减量20%以下时糜子产量与尿素差异不显著。施用控释氮肥可提高糜子成熟期氮素积累量1.97%~3.21%,增加糜子氮素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0.55%~1.18%,控释氮肥减量20%以上时糜子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尿素全量基施处理。施用控释氮肥提高了糜子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素生理利用率,其中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3.88%~4.14%。与施用尿素相比,等量控释氮肥可显著提高糜子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5.41%~11.80%和4.04%~14.77%。随着控释氮肥减量,糜子田各形态氮素均呈降低趋势,减氮20%以上时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糜子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氮素利用效率指标与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关性最强。综上,施用控释氮肥可显著提高糜子生育中后期土壤供氮能力,促进糜子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进而增加产量并提高经济效益,且在适量减氮20%时并未显著降低糜子产量,因此控释氮肥在糜子生产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及减氮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积累分配 硝态氮 微生物生物量氮 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