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45
1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3 位作者 沈学善 魏凤珍 王成雨 郅胜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适当晚播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尤其是穗部积累量的提高。正常播期和低密度以及晚播和中等密度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正常播期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与产量以及籽粒产量,使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万株hm^-2和225~3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播期 重穗型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氮素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韩占江 于振文 +2 位作者 王东 张永丽 许振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31-1640,共10页
2007-2009年,在田间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指标设计4个测墒补灌试验处理:W0(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65%+开花期65%)、W1(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70%+开花期70%)、W2... 2007-2009年,在田间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指标设计4个测墒补灌试验处理:W0(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65%+开花期65%)、W1(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70%+开花期70%)、W2(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80%+开花期80%)和W3(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90%+拔节期80%+开花期80%),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为W1处理最高,W3处理次之,W0和W2处理最低,W0和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为W2处理显著低于W1处理,W0、W1、W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为W1>W3>W2>W0,各处理间差异显著。(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和W1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W2和W3处理12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3)W0处理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低;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利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W1处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较高,氮肥偏生产力最高。W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但籽粒产量最低;灌水处理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两年度均随测墒补灌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氮素利用、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W1是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溉处理,在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度补灌量分别为43.83 mm和13.7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测墒补灌 氮素积累与转运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郑成岩 于振文 +2 位作者 王东 张永丽 石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3-1311,共9页
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条旋耕(SR)、深松+条旋耕(SRS)、深松+旋耕(RS)、旋耕(R)和翻耕(P)5个耕作方式处理,研究了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 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条旋耕(SR)、深松+条旋耕(SRS)、深松+旋耕(RS)、旋耕(R)和翻耕(P)5个耕作方式处理,研究了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小麦开花至成熟期20—140 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低;拔节期之后的小麦氮素吸收强度、开花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氮素向子粒中的分配比例及开花期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素向子粒中的转运量均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氮素向子粒中的分配量高于翻耕,翻耕高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2)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0—80 cm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翻耕处理,翻耕低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条旋耕最高;深松+旋耕在120—16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在16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3)深松+旋耕和深松+条旋耕的子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且两者无显著差异,翻耕次之,旋耕和条旋耕低于上述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子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深松+条旋耕为最佳耕作方式,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小麦 氮素积累与转运 土壤硝态氮含量 子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差异 被引量:11
4
作者 樊玉参 石玉 +1 位作者 于振文 张永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96-1502,共7页
为探明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氮素积累与转运的规律,于2019-2020年度小麦生长季,以3个产量潜力不同的小麦品种烟农1212、济麦22和良星99为供试材料,分析了3个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烟农1212在小麦拔节至开... 为探明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氮素积累与转运的规律,于2019-2020年度小麦生长季,以3个产量潜力不同的小麦品种烟农1212、济麦22和良星99为供试材料,分析了3个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烟农1212在小麦拔节至开花期和开花至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济麦22和良星99,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在开花后0~7 d,籽粒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在3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花后7~14 d,两个指标在烟农1212和济麦22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良星99,花后21~35 d,烟农1212的籽粒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烟农1212花前氮素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积累量均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烟农1212较济麦22和良星99分别增产9.32%和14.10%,获得最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本试验条件下,烟农1212是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产量最高的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氮素积累与转运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花后弱光胁迫下软质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杨婷婷 李婧 +4 位作者 张瑞连 陈娟 闫素辉 汪建来 李文阳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5,共10页
为探明施氮量对花后弱光胁迫下软质小麦氮素吸收与转运特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机制,在盆栽条件下,以软质小麦品种荃麦725(QM725)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法,试验共设置2个氮素水平,即N1(N 120 kg/hm^(2))、N2(N 180 kg/hm... 为探明施氮量对花后弱光胁迫下软质小麦氮素吸收与转运特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机制,在盆栽条件下,以软质小麦品种荃麦725(QM725)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法,试验共设置2个氮素水平,即N1(N 120 kg/hm^(2))、N2(N 180 kg/hm^(2)),每个施氮水平下于小麦灌浆期(开花后7~35 d)设置2个遮光处理,即CK(不遮光),SH(遮光30%)。分析施氮量与花后弱光条件下软质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形成关系,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花后弱光条件下软质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1和N2条件下,花后弱光处理显著降低了开花期植株以及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且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显著高于土壤氮,而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来源于土壤氮的比例显著高于肥料氮,其肥料氮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基施氮肥比例大于追施氮肥。在相同弱光处理条件下,N2较N1相比,提高了开花期肥料氮积累量、成熟期总氮与肥料氮积累量和成熟期籽粒总氮、肥料氮与土壤氮积累量。在N1和N2处理水平条件下,随着花后光照强度的降低,小麦氮素收获指数、氮肥收获指数、氮肥生产效率、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均显著下降。软质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及其积累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但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弱光胁迫降低了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花后弱光胁迫显著影响了软质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降低了小麦花后营养器官贮藏物质向籽粒的转运效率,导致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从而不利于植株整体的氮素转运效率。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小麦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收获指数、氮肥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均显著提升。在相同施氮量N1和N2处理条件下,花后弱光胁迫显著降低了软质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进而影响了粒质量的形成,从而导致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小麦 施氮量 弱光 ^(15)N示踪 氮素积累与转运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氮素转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6
作者 熊淑萍 吴延鹏 +3 位作者 王小纯 马新明 杜盼 吴懿鑫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34-1140,共7页
为了解低氮对小麦的氮累积量、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氮利用率的影响,在豫北高产田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研究了减氮处理下小麦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西农509和豫农202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积累特性... 为了解低氮对小麦的氮累积量、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氮利用率的影响,在豫北高产田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研究了减氮处理下小麦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西农509和豫农202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积累特性及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减氮处理下,漯麦18和豫麦49-198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均大于西农509和豫农202,且氮素积累量下降幅度均小于后两个小麦品种;4个小麦品种花前贮存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在73.78%以上,而花后氮素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较低;4个小麦品种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为35.05%-39.71%,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60.29%。减氮处理后,漯麦18和豫麦49-198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均高于西农509和豫农202,产量降低幅度小于西农509和豫农202,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提高幅度均显著高于西农509和豫农202。说明减氮处理下种植漯麦18和豫麦49-198更有利于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氮素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处理 小麦 干物质积累 氮素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处理对小麦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戴忠民 李妍 +4 位作者 张红 王丽燕 张秀玲 李勇 王振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12-1718,共7页
为了解灌水对小麦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的调控作用,以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和中筋小麦品种鲁麦21为材料,分析比较了节水灌溉(W1)、常规灌溉(W2)和旱作栽培(W0)3种水分条件下小麦花后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植... 为了解灌水对小麦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的调控作用,以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和中筋小麦品种鲁麦21为材料,分析比较了节水灌溉(W1)、常规灌溉(W2)和旱作栽培(W0)3种水分条件下小麦花后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转运量及氮素转运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均表现为W1和W2显著高于W0。与W0相比较,W1和W2条件下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9.0%~12.6%和7.1%~20.7%,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大了5.7%~17.4%和5.3%~10.7%,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9.4%~28.2%和21.2%~27.1%,说明土壤水分匮缺不利于植株营养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和花后氮素向籽粒的转运。从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效率来看,济南17的平均转运效率表现为W1显著高于W0,这主要归因于叶和茎+叶鞘转运效率的显著提高;而鲁麦21则表现为W0〉W1〉W2,其中旗叶和茎+叶鞘上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小麦氮素转运能力对不同灌溉处理的反应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不同灌溉处理对两个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影响也不同,济南17的籽粒产量表现为W2〉W1〉W0,处理间差异显著;鲁麦21的籽粒产量为W1〉W2〉W0,W1与W0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溉 氮素积累与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丁晋利 武继承 +1 位作者 杨永辉 冯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0-246,341,共8页
基于长期定位耕作试验(2006—2016年),探讨长期传统翻耕、免耕和深松耕作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分析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下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不... 基于长期定位耕作试验(2006—2016年),探讨长期传统翻耕、免耕和深松耕作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分析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下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不同程度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但在较干旱年份,不同生育期免耕蓄水保墒效果优于深松耕作。从冬小麦扬花期到成熟期,无论何种耕作方式氮素在茎和叶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减小,在穗中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大。扬花期,与传统翻耕相比,连续2 a免耕分别提高茎、叶和穗的平均氮素积累量44.3%、80.5%和70.9%,而连续2 a深松耕作未呈现显著变化;成熟期,连续2 a免耕和深松耕作较传统翻耕均显著降低了茎的平均氮素积累量,增加了籽粒的平均氮素积累量(P<0.05),且免耕优于深松耕作。此外,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显著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转移率和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而深松耕作仅在较干旱年份未明显提高冬小麦植株营养器官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综上,长期深松耕作并不能持续促进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对于干旱少雨年份免耕优于深松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保护性耕作 氮素积累与转运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帅 黄玉芳 +1 位作者 安志超 叶优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7-693,共7页
为探寻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在河南省禹州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农民习惯模式(T_1)、优化模式(T_2)、超高产栽培管理模式(T_3)、高产高效模式(T_4)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_1处理相比,T_2、T_3... 为探寻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在河南省禹州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农民习惯模式(T_1)、优化模式(T_2)、超高产栽培管理模式(T_3)、高产高效模式(T_4)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_1处理相比,T_2、T_3和T_4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15.9%、31.5%和25.4%,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分别增加了82.5%、109.5%和76.6%,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了50.9%、49.1%和41.2%。说明通过优化施肥等措施可以提高小麦花前干物质与氮素的累积,且能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与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从而提高穗粒数和产量;在4种栽培管理模式中,T_3处理产量最高,但T_4处理更适宜当地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栽培管理模式 产量 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滴灌下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氮素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黛静 宗洁静 +3 位作者 马建辉 杨雪倩 杨逗逗 胡晓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89,共7页
采取裂区设计,探讨测墒滴灌下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与氮素积累转运的变化特征.其中,氮肥为主区,设3个水平(N1:100 kg·hm^-2,N2:250 kg·hm^-2,N3:350 kg·hm^-2);滴灌为副区,设3个水平(W0:滴灌底墒水,W1... 采取裂区设计,探讨测墒滴灌下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与氮素积累转运的变化特征.其中,氮肥为主区,设3个水平(N1:100 kg·hm^-2,N2:250 kg·hm^-2,N3:350 kg·hm^-2);滴灌为副区,设3个水平(W0:滴灌底墒水,W1:滴灌底墒水+拔节水,W2:滴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结果表明:相同滴灌水平下,小麦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开花期达到最高,N2处理高于N1,N3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全生育期均表现为N2,N3显著高于N1处理;氮素总积累量、氮素籽粒积累量在N2水平下最高.N2W2处理下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相同氮肥处理下,氮素总积累量、氮素籽粒积累量以W2水平最高,产量在N2W2最高,为6684.71 kg·hm^-2.综合籽粒产量、氮素积累与转运和光合特性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250 kg·hm^-2的施氮量、滴灌量为214.52 mm为最优的节水节氮、高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测墒滴灌 光合特性 氮素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李亚静 郭振清 +5 位作者 杨敏 张敏 刘添 李翠平 秦保平 蔡瑞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350,共8页
为探究冀东平原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最佳施氮量,在大田选用石优20号和中麦998两个强筋小麦品种,设置施氮量0(N0)、180(N1)和240(N2)kg·hm^-2,研究了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花... 为探究冀东平原强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最佳施氮量,在大田选用石优20号和中麦998两个强筋小麦品种,设置施氮量0(N0)、180(N1)和240(N2)kg·hm^-2,研究了施氮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花前氮素积累量占成熟期植株地上部总氮素积累量的59%~66%,花后占34%~41%。随施氮量增加,小麦植株花前氮素积累量和转运量均提高,叶是花前氮素积累和转运的主要器官。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逐渐下降,籽粒氮素积累量逐渐提高,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高峰与籽粒氮素积累高峰一致,石优20号为花后14~21 d,中麦998为花后7~21 d。施氮量从180 kg·hm^-2增加到240 kg·hm^-2,石优20号和中麦998的产量分别提高了6.10%和7.58%,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68%和3.73%,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25.68%和23.93%。综上所述,促进花前氮素的积累和转运可提高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适当减少施氮量可实现强筋小麦的提质增效。本试验条件下,冀东平原强筋小麦生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施氮量 氮素积累与转运 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亏缺灌溉对新疆不同品种春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车子强 涂洪铭 +3 位作者 蔡静怡 尹豪杰 马熠琳 蒋桂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6-898,共13页
【目的】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研究不同生育期不同亏缺灌溉水平对春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为优化新疆春小麦水肥管理、提高小麦生产水肥效益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22、2023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实验站进行了管栽试验和小区试验... 【目的】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研究不同生育期不同亏缺灌溉水平对春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为优化新疆春小麦水肥管理、提高小麦生产水肥效益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22、2023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实验站进行了管栽试验和小区试验,灌溉方式为滴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干旱敏感品种新春22号(XC22)和耐旱品种新春6号(XC6);副区为灌溉处理,设置全生育期充分灌溉对照[CK,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FC)的75%~80%];分蘖期轻度亏缺(T1,60%~65%FC)、中度亏缺(T2,45%~50%FC);拔节期轻度亏缺(J1,60%~65%FC)、中度亏缺(J2,45%~50%FC)5个处理。调查了开花前后春小麦茎鞘、叶、穗及籽粒干物重、氮素含量,及成熟期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计算了花前氮素积累与转运、花后氮素吸收量及氮素利用率。【结果】两品种小麦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166.15~238.87 kg/hm^(2))、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分配率、各器官花前氮素转运量(21.76~57.66 kg/hm^(2))及其贡献率(14.15%~31.66%)、植株花前氮素转运量(78.67~147.66kg/hm^(2))及贡献率(51.58%~81.11%)均表现为T2、J2处理低于T1、J1,而T2、J2处理下籽粒氮素分配率、植株花后氮素吸收量及贡献率则高于T1、J1。亏缺灌溉处理下,品种XC6各器官氮素积累与分配、各器官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贡献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总体上高于干旱敏感品种XC22。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下耐旱品种(XC6)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了9.98%,茎鞘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贡献率分别提高了24.06%、18.91%,植株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贡献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9.21%、12.53%,产量显著提高了12.17%,氮素利用率提高了2.25%,氮肥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了12.16%,氮素收获指数提高了3.71%。而干旱敏感品种XC22的各项指标在4个亏缺灌溉处理下均低于CK。【结论】在新疆灌溉绿洲农业区,分蘖期轻度亏缺灌溉(60%~65%FC)可显著提高耐旱型春小麦花前氮素的积累量和向籽粒的转运,提高氮素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并有效提高产量,进而达到节水高产的效果;而干旱敏感型品种不适宜于任何时期的亏缺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亏缺灌溉 氮素积累与转运 产量形成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加密度减量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红小豆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明聪 何松榆 +4 位作者 侯宇佳 金喜军 张玉先 胡国华 滕占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3-139,165,共8页
为探明增密条件下减量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红小豆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8年在黑龙江省和平牧场开展玉米-红小豆轮作长期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M1(21万株·hm^-2)、M2(28万株·hm^-2)2种种植密度,F1(当地常... 为探明增密条件下减量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红小豆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8年在黑龙江省和平牧场开展玉米-红小豆轮作长期定位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M1(21万株·hm^-2)、M2(28万株·hm^-2)2种种植密度,F1(当地常规模式:基肥一次性施用N 40 kg·hm^-2,不接种根瘤菌)、F2(基肥施N10 kg·hm^-2+初花期施N 10 kg·hm^-2+不接种根瘤菌)和F3(基肥施N 10 kg·hm^-2+初花期施N 10 kg·hm^-2+根瘤菌拌种)3种种植方式,比较了2018年减量施氮下通过根瘤菌拌种对增密条件下红小豆氮素吸收、氮素转运和产量的差异及相互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条件下,与F1处理相比,F3处理鼓粒满期营养器官氮素含量增加幅度4.44%~11.2%(P<0.05),鼓粒满期和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为5.61%~9.28%(P<0.05),鼓粒期-鼓粒满期和鼓粒满期-收获期阶段氮素积累量增加幅度4.31%~24.5%(P<0.05),转运贡献率降低7.00%~11.1%(P<0.05),同化贡献率增加幅度12.5%~17.1%(P<0.05),产量增加幅度2.89%~4.60%。相同种植模式下,密度从21万株·hm^-2增加到28万株·hm^-2时,花荚期后氮素积累量、氮素同化贡献率、鼓粒期-鼓粒满期氮素阶段积累量和产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条件下减1/2氮+根瘤菌拌种处理(F3)产量最高。研究结果为本地区轮作条件下红小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小豆 密度 根瘤菌 氮素积累与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对强筋小麦上三叶氮素代谢和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双双 张敏 +6 位作者 付陈陈 徐东娜 史金平 毕经鑫 王文政 蔡瑞国 张保仁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为探究强筋小麦上三叶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及氮代谢酶活性、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对灌水量的响应,本研究选用中麦998和津农7号2个强筋小麦品种,分析了灌水量[春季不灌水(W_(0));春灌拔节水和开花水,每次250 m^(3)·hm^(-2)(W_(25));春... 为探究强筋小麦上三叶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及氮代谢酶活性、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对灌水量的响应,本研究选用中麦998和津农7号2个强筋小麦品种,分析了灌水量[春季不灌水(W_(0));春灌拔节水和开花水,每次250 m^(3)·hm^(-2)(W_(25));春灌拔节水和开花水,每次500 m^(3)·hm^(-2)(W_(50))]对强筋小麦氮代谢酶活性、上三叶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生育时期,NR和GS活性、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花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均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增加灌水量提高了籽粒、旗叶和倒二叶的NR和GS活性,但对倒三叶的NR活性影响不显著;W_(25)处理的旗叶开花期的氮素积累量和花前氮素转运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但倒二叶和倒三叶上述两个指标均以W_(50)处理最高;随灌水量的增加,蛋白质产量先上升后下降,籽粒产量增加,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W_(25)处理的面筋指数、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阻力、延伸性和拉伸面积指标最优或位居第二。综上所述,拔节和开花期各灌水250 m^(3)·hm^(-2)有利于强筋小麦旗叶花前氮素积累及其向籽粒再分配,有利于蛋白质含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可改善籽粒加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强筋小麦 上三叶 氮素积累与转运 籽粒加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式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国坤 张建芳 +4 位作者 王冀川 林熬 李同蕊 高振 乌日娜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50-60,共11页
以邯郸5316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区为条播(B1)、穴播(B2)和撒播(B3)三个播种方式,副区为不施氮(N0)、138 kg/hm^2(N1)、207 kg/hm^2(N2)和276 kg/hm^2(N3)四个施氮量水平,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氮肥利用... 以邯郸5316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区为条播(B1)、穴播(B2)和撒播(B3)三个播种方式,副区为不施氮(N0)、138 kg/hm^2(N1)、207 kg/hm^2(N2)和276 kg/hm^2(N3)四个施氮量水平,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氮肥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拔节至扬花期是滴灌冬小麦氮素积累高峰期,其氮素积累占总氮素积累量的61.45%~70.38%。各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表现为:叶片>茎鞘>颖壳+穗轴,叶片、茎鞘和颖轴氮素运转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25.62%~30.40%、20.90%~24.51%和4.13%~6.70%,氮肥农学利用率为:9.66%~21.71%,氮肥偏生产力为:24.28%~52.60%,氮肥利用效率为:9.34%~26.86%。在条播或穴播条件下,施氮量为207 kg/hm^2时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2)施氮量增加,氮平衡指数增加,在扬花期达最大,灌浆期以后快速下降,条播、穴播和撒播下降速率不同,灌浆期至成熟期其平均下降了47.56%、20.62%和53.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冬小麦 播种方式 施氮量 氮素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海琪 黄艺华 +2 位作者 蒋桂英 刘钰婷 车子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7-306,315,共11页
探讨减氮模式下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积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新疆麦区滴灌春小麦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中筋型“新春6号”(XC 6)和强筋型“新春37号”(XC 37)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0∶0,2... 探讨减氮模式下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积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新疆麦区滴灌春小麦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中筋型“新春6号”(XC 6)和强筋型“新春37号”(XC 37)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0∶0,2∶8,3∶7,4∶6,5∶5共5种氮肥基追比处理,研究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下,随氮肥基追比例的增加,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氮肥利用率(NUE)、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前氮素转运率、花前氮素贡献率及氮肥生理利用效率(NPE)则呈相反变化,且同一氮肥基追比例下,上述指标均表现出XC 37高于XC 6。品种与氮肥基追比互作表现为,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贡献率、NUE、氮肥农学利用效率(NAE)、氮肥偏生产量(NPEP)、氮收获指数(NHI)、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在3∶7处理下分别比其余处理提高了1.51%~34.93%,10.62%~83.63%,4.82%~25.38%,8.00%~45.11%,6.97%~19.84%,2.00%~5.80%,7.95%~40.38%,1.44%~84.86%,4.44%~98.04%。相关分析表明,NUE与蛋白质产量、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GS、NR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氮肥基追比例为3∶7时,由于氮代谢酶活性增强,有利于植株氮素积累,促进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春小麦 氮肥基追比例 氮代谢酶活性 氮素积累与转运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