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耕覆盖对冬马铃薯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景 康轩 +1 位作者 梁和 顾明华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1093-1096,共4页
以传统耕作为对照,进行冬马铃薯免耕覆盖稻草8 cm、免耕覆盖稻草8 cm+黑膜种植试验,探讨免耕覆盖对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0~10 cm土层的土壤碳、氮含量及氮素矿化菌数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0~10 cm土层两个免... 以传统耕作为对照,进行冬马铃薯免耕覆盖稻草8 cm、免耕覆盖稻草8 cm+黑膜种植试验,探讨免耕覆盖对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0~10 cm土层的土壤碳、氮含量及氮素矿化菌数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0~10 cm土层两个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及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其中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含量及氨化细菌数量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10~20 cm土层各处理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免耕覆盖能增加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及氮素矿化菌数量,有利于土壤有机氮素的矿化分解,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速效氮素,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配套性技术措施,适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覆盖 土壤有机碳 氮素 氮素矿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及氮素矿化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梁启新 康轩 +5 位作者 黄景 姜建初 裴铁雄 蓝立斌 吕巨智 梁和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7-51,共5页
采用稻田红壤免耕稻草覆盖方式种植红薯,研究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和氮素矿化菌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增加0~1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的碳氮比;保护性耕作... 采用稻田红壤免耕稻草覆盖方式种植红薯,研究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和氮素矿化菌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增加0~1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的碳氮比;保护性耕作处理的氨化细菌数量无论是在0~10cm土层还是10~20cm土层均比传统耕作处理高近1倍,而硝化细菌数量则是0~10cm土层高于传统耕作处理,且差异显著,10~20cm土层与传统耕作处理差异不大。说明保护性耕作能增加表层土壤碳、氮含量,降低土壤碳氮比,有利于氮素矿化菌的生长,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更多的速效氮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有机碳 氮素 氮素矿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表层土壤管理措施对陇东果园土壤氮素矿化菌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星晨 刘国锋 +2 位作者 杨萍 海龙 邱慧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9-146,共8页
通过在甘肃省庆阳市果园进行试验,研究了2种不同表层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氮素矿化细菌、温度及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T2)与覆草处理(T3)土壤氨化细菌及亚硝化细菌数量均高于裸地(T1),且 T3处理增加显著.全生育期内 T2... 通过在甘肃省庆阳市果园进行试验,研究了2种不同表层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氮素矿化细菌、温度及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T2)与覆草处理(T3)土壤氨化细菌及亚硝化细菌数量均高于裸地(T1),且 T3处理增加显著.全生育期内 T2、T3处理土壤氨化细菌数量较 T1处理分别增加7.74%~24.20%和29.31%~57.60%;T2、T3处理土壤亚硝化细菌数量分别较T1处理增加2.64%~142.07%和76.15%~215.15%.全期土壤温度整体呈现为单峰曲线,先升高后降低,但T2与T3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同,其中T2处理全生育期较T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且早春期间升温幅度明显,T3处理在4~6月土温不及 T1处理,7月后与 T1处理差异不明显.覆盖显著提高了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其中4~5月土壤含水量表现为T3〉T2〉T1,6月后表现为T2〉T3〉T1,但对60~100 cm土层含水量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表层土壤管理 氮素矿化菌 温度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