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盈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以德州市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宏元 张爱平 +2 位作者 杨世琦 邢磊 杨正礼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1-1329,共9页
山东省德州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大量施用氮肥以及氮素流失是该地氮素污染的重要原因,设定合理的氮素盈余指标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田间试验研究和文献荟萃为基础,探究德州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氮素盈余情况,建立该地氮盈余指... 山东省德州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大量施用氮肥以及氮素流失是该地氮素污染的重要原因,设定合理的氮素盈余指标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田间试验研究和文献荟萃为基础,探究德州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氮素盈余情况,建立该地氮盈余指标体系,并运用欧氏距离法对德州市当前氮素管理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德州市整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轮作周期氮素盈余量为196.84kg N·hm^-2·a^-1,小麦季氮素盈余量为111.07kg N·hm^-2,玉米季氮素盈余量为85.77kg N·hm^-2。氮素盈余量在30~70kg N·hm^-2·a^-1时为德州市整个轮作周期氮素盈余量推荐值;德州市小麦季氮素盈余量推荐值为10~50 kgN·hm^-2;德州市玉米季氮素盈余量推荐值为20~60kgN·hm^-2。在氮素的损失方面,氨挥发以及淋洗是氮素损失的主要去向。小麦季的氮素污染程度高,玉米季氮素污染程度相对较低。运用欧氏距离法计算德州市氮素管理水平(A值)为0.63,属于中级管理水平。综上,德州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含量较高,从而导致氮素大量损失。加强氮素管理水平,提高氮素利用率是德州市氮素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盈余 指标体系 欧氏距离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尿素硝酸铵提高夏玉米产量并降低氮肥用量和土壤氮素盈余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智华 马振涛 +5 位作者 高兰 任佰朝 赵斌 刘鹏 任昊 张吉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05-1819,共15页
【目的】尿素分次追施是黄淮海夏玉米的常规施肥方法,但费事费力,播撒不匀还可能降低肥效,引发氮素损失。我们结合当前推广的微喷灌技术,研究了喷施尿素硝酸铵液体肥(UAN)替代土施尿素的可行性以及适宜的施肥量。【方法】于2019和2020年... 【目的】尿素分次追施是黄淮海夏玉米的常规施肥方法,但费事费力,播撒不匀还可能降低肥效,引发氮素损失。我们结合当前推广的微喷灌技术,研究了喷施尿素硝酸铵液体肥(UAN)替代土施尿素的可行性以及适宜的施肥量。【方法】于2019和2020年,在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开展田间试验,供试夏玉米品种为登海605(DH605)和登海518(DH518)。设沟施尿素-N 210 kg/hm^(2)(Ur),喷施UAN-N 126 kg/hm^(2)(U1,减氮40%)、168 kg/hm^(2)(U2,减氮20%)和210 kg/hm^(2)(U3)处理,以及1个不施氮对照(N0)。在玉米抽雄期(VT)、成熟期(R6),采集植株样品分析不同部位氮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计算氮素吸收、运转和利用率。于玉米播前、拔节期(V6)、大喇叭口期(V12)、抽雄期(VT)、乳熟期(R3)和成熟期(R6),取0—20、20—40、40—60 cm土层土样,分析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计算氮素残留和盈余量。【结果】DH605和DH518两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均表现为U3处理显著高于U2和Ur处理,而U1处理显著低于U2和Ur处理,U3处理DH605的产量和净收益较Ur处理分别增加了6.71%和11.75%,DH518分别增加了7.57%和13.61%。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均随UAN用量的增加而增加,U3处理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品种氮素回收率较Ur处理分别提高了20.78和19.22个百分点,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了4.57和4.99 kg/kg。U2处理两品种玉米产量与Ur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高于Ur处理,最终提高了氮素回收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VT时期20—40 cm土层NO_(3)^(−)-N含量随UAN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玉米VT至R6时期,各处理0—20 cm土层NO_(3)^(−)-N含量基本呈降低趋势,Ur处理降低幅度最大,且喷施UAN处理与沟施尿素处理相比减少了玉米R6时期40—60 cm土层NO_(3)^(−)-N含量,降低了氮素淋失潜在风险。此外,与Ur相比,喷施UAN处理降低了土壤氮素盈余,U3处理DH605和DH518两年分别平均降低43.63和40.36 kg/hm^(2),U2处理则分别平均降低了48.25和51.91 kg/hm^(2)。【结论】在施氮量较传统用量减少20%的前提下,喷灌施用尿素硝酸铵溶液促进了玉米氮素积累和再分配,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可显著增加氮素回收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降低土壤NO_(3)^(−)-N淋失的潜在风险和土壤氮素盈余,实现夏玉米生产减肥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硝酸铵 微喷施肥 氮肥减施 夏玉米 氮素积累转运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氮素盈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食物系统全链条定量的可持续氮素管理框架研究
3
作者 钟于秀 巨晓棠 +1 位作者 张卫峰 李婷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8-1679,共12页
氮素的环境排放贯穿于整个食物链和生态链,单一农田系统的优化已无法有效控制氮素污染,亟须创新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和管理手段。基于氮素阶梯流动(Cascade flow)概念及全链条氮素研究框架(CAFE),以全球13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定量各地区种植... 氮素的环境排放贯穿于整个食物链和生态链,单一农田系统的优化已无法有效控制氮素污染,亟须创新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和管理手段。基于氮素阶梯流动(Cascade flow)概念及全链条氮素研究框架(CAFE),以全球13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定量各地区种植、种养、食物链子系统到区域生态的氮素通量,分析各子系统氮素盈余(N surplus)和氮素利用率(NUE),剖析相邻子系统间氮素盈余增量的驱动因素,并提出全链条氮素管理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从作物生产到动物生产、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及消费,绝大多数国家的氮素盈余不断增加而利用率逐渐下降。尽管所有国家盈余增加的趋势一致,但不同国家盈余增加的幅度差异较大,决定了每个国家改善氮素管理的优先序不同。对于中国而言,高氮素盈余主要来自种植系统,因此科学施肥技术和相关的政策仍是研究和管理的重点。对于大部分西方国家,农田以外系统对总氮素盈余贡献更大,需要重视相关系统的氮素循环利用。对全球CAFE系统的分析发现,影响系统盈余增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农田氮素投入结构、养殖密度、饲料自给率以及食品贸易与国内供需关系等,而这些因素目前尚未在全球氮素管理中得到重视。CAFE为全球氮素全链条管理提供了一致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助于跨区域的比较、经验分享和政策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流动 全链条氮素定量 氮素盈余 氮素利用率 系统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主要作物氮肥定额及区域农田氮素承载力研究
4
作者 李伟芳 易俊杰 +1 位作者 巨晓棠 李婷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72-1882,共11页
【目的】针对海南当前作物氮肥投入高、养分损失大、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基于养分平衡原理,测算协同满足作物增产和环境安全双目标下的主要作物氮肥投入上限及区域农田氮素承载力,并提出氮素调控措施。【方法】根据大样本农户调研结果明... 【目的】针对海南当前作物氮肥投入高、养分损失大、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基于养分平衡原理,测算协同满足作物增产和环境安全双目标下的主要作物氮肥投入上限及区域农田氮素承载力,并提出氮素调控措施。【方法】根据大样本农户调研结果明确作物产量潜力,通过自测数据和收集的国际粮农组织(FAO)信息、文献,构建作物产品氮浓度数据库及华南地区作物优化管理条件下的氮素盈余数据库,基于养分平衡原理评估作物高产下的氮素需求、氮素盈余阈值和氮肥定额。结合种植结构信息,定量海南区域农田氮素承载力。【结果】海南粮食(以水稻为例)、蔬菜作物的平均产量分别为6.2、33.9 t/hm^(2),分别低于全国产量水平13%和32%,水果作物的平均产量为33.6 t/hm^(2),与全国产量水平一致;华南地区粮食、蔬菜、水果作物的氮素盈余阈值分别为81、108和283 kg/hm^(2);粮食作物氮肥定额平均为160 kg/hm^(2),减量潜力平均为21%,蔬菜氮肥定额范围为181~476 kg/hm^(2),减量潜力平均为22%,其中豇豆减量潜力最大,为39%,水果氮肥定额范围为240~689 kg/hm^(2),减量潜力平均为28%,其他经济作物氮肥定额范围196~306 kg/hm^(2)。海南各市县的区域农田氮素承载力在0.4~2.8万t,最高的是乐东(2.8万t),白沙和五指山最低(0.4万t)。当前海南农田总体氮素投入高于承载力33%,而氮素产出低于产出潜力48%,氮素盈余高于盈余阈值156%,海南作物系统当前氮素利用率为23%,低于目标氮素利用效率37个百分点。【结论】海南粮食、蔬菜作物产量水平低于全国产量水平,水果作物产量水平与全国产量水平一致。经济作物的氮素盈余阈值偏高导致其氮肥定额偏高,主要由于当前经济作物的氮肥管理并未充分实行全要素协同优化。海南当前区域农田氮素输入已超出安全承载力,特别是海口、临高、儋州、万宁等经济作物占比较高的市县。未来海南氮肥管理应重视经济作物上的氮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降低经济作物的氮素盈余阈值,并优化经济作物的氮肥定额,同时应提升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产量潜力 氮素盈余阈值 氮肥定额 氮素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土壤氮素表观盈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4
5
作者 李玮 乔玉强 +3 位作者 陈欢 曹承富 杜世州 赵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1-570,共10页
【目的】以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积累、氮素表观盈余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规律,明确砂姜黑土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季的最佳施氮量。【方法】试验以秸秆处理为主区,设秸... 【目的】以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积累、氮素表观盈余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规律,明确砂姜黑土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季的最佳施氮量。【方法】试验以秸秆处理为主区,设秸秆还田和秸秆移除2个水平;施氮量为副区,设6个水平,分别为0、162.0、202.5、243.0、283.5、324.0 kg/hm2。测定了冬小麦播种前、拔节期、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含氮量,土壤0—20、20—40和40—60 cm硝态氮含量,小麦产量以及籽粒氮含量,计算了冬小麦生育期土壤的氮素表观盈余,小麦基施和追施氮肥的利用效率以及不同阶段的氮素盈余。【结果】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增产365 844 kg/hm2,增产率为4.2%9.3%,尤其以配施243.0 kg/hm2的增幅最高,产量达9858 kg/hm2。小麦整个生育期,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0—6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而秸秆移除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氮肥施用量相关,高量氮肥增加了硝态氮累积量,N施用量高于243.0 kg/hm2时,硝态氮累积量较小麦播种前增加19.8%28.6%。施氮均显著增加了植株氮素积累量;小麦播种到拔节期,植株的氮素积累量随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小麦生育期不施氮处理表现为氮素亏缺,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0—60 cm土层的土壤氮素盈余量,且随基肥、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盈余值每增加100.0kg/hm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和单施氮肥的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量就会分别增加74.2和91.4 kg/hm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植株地上部氮肥吸收利用率、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特别是在高氮肥时,基肥和拔节肥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在施氮处理间、相同氮肥施用下秸秆还田和移除处理间氮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差异。氮肥表观回收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基肥表观回收率显著高于拔节肥表观回收率。【结论】秸秆还田和施氮水平对小麦植株氮素的吸收转运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基施和追施氮肥的利用率,可增加土壤0—60 cm土层中硝态氮的含量。综合各项指标,冬小麦生长季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202.5 243.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氮素盈余 氮肥利用率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果园氮素投入特点及其土壤氮素负荷分析 被引量:62
6
作者 卢树昌 陈清 +1 位作者 张福锁 贾文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8-865,共8页
以河北省果园土壤地力调查、农户调查和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氮盈余法从果树种类和区域角度分析了果园生产体系中的氮素输入输出特点及氮养分盈余状况。结果表明,河北果园平均化肥氮投入量为438.0 kg/hm2,主要品种为尿素和复合肥,有机肥... 以河北省果园土壤地力调查、农户调查和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氮盈余法从果树种类和区域角度分析了果园生产体系中的氮素输入输出特点及氮养分盈余状况。结果表明,河北果园平均化肥氮投入量为438.0 kg/hm2,主要品种为尿素和复合肥,有机肥氮为181.6 kg/hm2,以畜禽粪为主,其中禽粪占25.5%。京津东部区和冀中、南平原区的果园氮素投入、盈余量较高;葡萄园和桃园的氮素投入水平较高;果园氮素施用与养分盈余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过量施用氮肥是氮盈余量很高的主要原因。随着氮盈余量增加,果园土壤全氮呈增加趋势,而土壤C/N均呈下降趋势,氮素盈余对土壤全氮的影响大于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氮素投入 土壤负荷 氮素盈余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管理的指标 被引量:107
7
作者 巨晓棠 谷保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1-296,共16页
用什么指标(indicators或indexes)来衡量不同尺度或生产体系氮素管理的优劣,是提高氮素管理水平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国际上在氮素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方法和指标,以客观评价和改进氮素管理水平,为生产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评判标... 用什么指标(indicators或indexes)来衡量不同尺度或生产体系氮素管理的优劣,是提高氮素管理水平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国际上在氮素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方法和指标,以客观评价和改进氮素管理水平,为生产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评判标准。本文系统介绍了国际上氮素管理指标的概念、含义、计算方法及对结果的解析,包括:(1)氮素投入、收益与环境效应的关系;(2)氮素收支(budget)、氮素平衡(balance)和氮素盈余(surplus);(3)氮素利用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4)氮素利用率与氮素输入、输出及盈余的关系;(5)旱地作物收获后土体硝态氮允许残留量(Residual nitrate-N)。在此基础上,汇总了我国在不同尺度、不同土壤-作物体系氮素研究结果,初步建立了我国典型农田的氮素管理指标,为实现优良的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平衡 氮素盈余 氮素利用率 氮素管理 氮素损失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商品价值和环境风险的西葫芦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8
作者 杨岩 刘丽 +3 位作者 石璟 江丽华 李妮 徐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目的】针对设施蔬菜过量施氮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环境风险升高等系列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西葫芦适宜氮肥用量,促进其绿色高效生产,为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德... 【目的】针对设施蔬菜过量施氮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环境风险升高等系列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西葫芦适宜氮肥用量,促进其绿色高效生产,为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春茬拱棚内设置6个施氮(N)水平:0、195.0、292.5、390.0、487.5和585.0k g/hm^(2),分别记作N 0、N 1、N 2、N 3、N 4和N 5,研究施氮量对西葫芦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计算了基于产量和蔬菜安全(品质和环境)的氮素投入阈值。【结果】西葫芦产量、效益、氮肥利用率和品质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4个指标最高值对应的氮肥用量分别为427.8、416.2、310.5和228.8 kg/hm^(2)。各处理下氮肥利用率介于14.15%~23.14%,大量氮素累积在土壤中,1 m土体中,矿质氮残留量和表观损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施氮量为261.7kg/hm^(2)时,氮素收支基本持平。【结论】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品质和土壤氮盈余与施氮量的关系,提出春季拱棚西葫芦合理氮肥投入阈值为288.3~386.8 kg/hm^(2),能保证西葫芦获得高产、增收、质优,同时降低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葫芦 产量 氮素表观盈余 氮肥效应 氮肥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施下粪水替代对设施白菜氮利用与土壤氮盈余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程娟 付莉 +6 位作者 翟中葳 肖能武 杨柳 刘福元 杜会英 杜连柱 张克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51-2558,共8页
为促进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发展,提升氮素利用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化肥减施及减施下粪水替代对设施白菜产量、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及氮素盈余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施20%对设施白菜产量影响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下... 为促进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发展,提升氮素利用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化肥减施及减施下粪水替代对设施白菜产量、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及氮素盈余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施20%对设施白菜产量影响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下粪水替代白菜产量显著高于化肥减施处理,可以提高白菜对氮的利用能力。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种植茬数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且显著高于土壤铵态氮累积量。化肥减施处理氮素盈余量较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23.38%,化肥减施粪水替代处理氮素盈余量比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29.24%~30.65%,氮素盈余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化肥减施下粪水替代在保证设施白菜产量的同时,提高了氮素利用率,是降低氮素盈余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施 粪水替代 设施白菜 产量 氮素盈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管理措施对潮土和红壤作物氮素利用效率与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四义 韩燕来 +7 位作者 李培培 张勤斌 黄惠 葛安辉 熊超 吴传发 邓娜 张丽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3-1024,共12页
【目的】秸秆还田、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等措施常用来配合氮肥减施,以避免减氮对作物产量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长期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病虫害的影响,为潮土和红壤地区氮肥管理措施优化和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秸秆还田、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等措施常用来配合氮肥减施,以避免减氮对作物产量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长期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病虫害的影响,为潮土和红壤地区氮肥管理措施优化和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河南许昌潮土和云南曲靖红壤上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常规施氮肥(N),减氮20%(80%N),以及减氮20%的基础上配合秸秆还田(80%NS)、添加硝化抑制剂(80%NI)、种植翻压冬季绿肥(80%NGM)、喷施固氮菌剂(80%Nkle)、同时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80%NBS)、同时施用生物质炭和硝化抑制剂(80%NBI)处理。通过观测玉米和大麦(小麦)的生产力、氮肥利用和玉米螟、大斑病发生情况,探讨不同氮肥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结果】与常规施氮肥处理(N)相比,80%NBS和80%NBI处理显著提高了曲靖红壤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碳含量,其他处理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没有显著影响;80%N处理显著降低了许昌作物产量,而80%NS、80%NI和80%Nkle维持了作物产量,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了21%~34%,土壤氮盈余降低了33%~42%。同样,80%N、80%NS、80%Nkle、80%NBS、80%NBI处理均可以保障曲靖的作物稳产,并使氮肥利用率提升约29.4%,氮盈余显著降低约31.1%。许昌样地玉米螟的虫害较为严重,且玉米螟蛀孔数和玉米产量、吸氮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80%NGM处理降低了曲靖样地玉米螟虫害,并显著提高了玉米生产力。80%NS处理显著增加了许昌样地的大斑病病情指数;在曲靖样地中大斑病病情较为严重,且大斑病病情指数与玉米吸氮量、茎叶氮含量、土壤全氮含量等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在许昌潮土和曲靖红壤上,在减少20%氮肥用量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硝化抑制剂、生物质炭、固氮菌剂等措施,可以实现作物的稳产增产,提升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盈余量。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许昌潮土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而绿肥轮作则使曲靖红壤的玉米螟蛀孔数降低,并显著提高玉米生产力。因此,养分循环利用方式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氮素盈余 硝化抑制剂 生物炭 绿肥 大斑病 玉米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北部地区水稻氮肥投入阈值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施泽升 续勇波 +1 位作者 雷宝坤 刘宏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2-470,共9页
为了研究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合理的氮肥投入阈值。本试验通过连续两年的大田定点监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水稻氮肥利用率、田面水可溶性总氮(DTN)、土壤氮素表观盈余率(SNASR)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 为了研究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合理的氮肥投入阈值。本试验通过连续两年的大田定点监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水稻氮肥利用率、田面水可溶性总氮(DTN)、土壤氮素表观盈余率(SNASR)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呈二次曲线关系,施氮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当施氮量达到304.34 kg/hm2后,水稻有减产风险;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地上部分器官对氮素的吸收,但收获指数逐渐减少;在施入氮肥后的9 d内,施氮量与田面水DTN浓度相关系数在0.609**以上;当施肥量在228.26~304.34 kg/hm2时,水稻产量范围在9969~10212 kg/hm2,SNASR在50.05%~79.65%之间,田面水DTN在施肥后9 d内的平均含量为78.40 mg/L~108.58 mg/L。因此,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水稻推荐施氮量为228.26~304.34 kg/hm2,能保证水稻稳定高产,且环境可承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吸收量 氮阈值 可溶性总氮 土壤氮素表观盈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配比对红壤区双季直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惠洁 吴艳 +4 位作者 余红英 杨延安 胡丹丹 胡志华 柳开楼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1期53-60,共8页
探明红壤区双季直播稻控释氮肥适宜的施用比例,以期为直播稻科学高效施肥提供理论指导。于2021年在江西省余江市直播稻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0)、80%复合肥+20%尿素(N_(1))、50%控释氮肥+50%尿素(N_(2))、60%控释氮肥+40%尿素(N... 探明红壤区双季直播稻控释氮肥适宜的施用比例,以期为直播稻科学高效施肥提供理论指导。于2021年在江西省余江市直播稻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0)、80%复合肥+20%尿素(N_(1))、50%控释氮肥+50%尿素(N_(2))、60%控释氮肥+40%尿素(N_(3))、70%控释氮肥+30%尿素(N_(4))5个处理,监测早、晚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表观盈余等指标,并分析氮素表观盈余量与氮肥利用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N_(2)、N_(3)处理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提升效果最好,可使早稻产量增加5.7%~6.5%,晚稻产量增加9.0%~10.0%,早稻氮素吸收量提高7.5%~7.7%,晚稻氮素吸收量提高8.6%~9.7%,但晚稻产量、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均低于早稻。氮素表观盈余量以N_(4)表现最高,N_(2)、N_(3)处理较低,且晚稻氮素表观盈余量均高于早稻。氮素表观盈余量与氮肥利用率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氮素表观盈余量增加10 kg·hm^(−2)时,早、晚稻氮肥利用率分别降低了6.3%、6.2%。因此,等氮水平下,50%~60%比例的控释氮肥更有利于双季直播稻产量、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的提升,为红壤区双季直播稻控释氮肥最佳施用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配比 直播稻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氮素表观盈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