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层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效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夏光利 毕军 +4 位作者 史桂芳 朱国梁 牟小翎 董浩 谭德水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72-74,78,共4页
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应用普通尿素和腐植酸尿素,采用单独或混合按一定比例分层施用方式,探讨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OPT)相比,氮肥分层施用处理OPT1、OPT2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5.3%和4... 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应用普通尿素和腐植酸尿素,采用单独或混合按一定比例分层施用方式,探讨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OPT)相比,氮肥分层施用处理OPT1、OPT2的小麦产量分别增加5.3%和4.4%,产量差异主要来自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同时,小麦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含量也有所增加,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6.4和4.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施肥 冬小麦 产量 氮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不同品种各阶段氮素效应综合评价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丽君 李芸 +3 位作者 王存凯 陶洪斌 王璞 廖树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08-1818,共11页
了解作物养分效应机制是合理施肥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以浚单20、农华101和中农大4号3个玉米栽培品种为材料,综合品种遗传特征、光温及群体大小3个主要影响植株氮素效应的因素,以BLUP方法为基础,建立玉米品种间、不同器官在各生育阶段... 了解作物养分效应机制是合理施肥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以浚单20、农华101和中农大4号3个玉米栽培品种为材料,综合品种遗传特征、光温及群体大小3个主要影响植株氮素效应的因素,以BLUP方法为基础,建立玉米品种间、不同器官在各生育阶段的氮素效应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氮素效应评价模型中,各阶段日平均干物质积累量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988、0.881、0.973、0.929;用独立试验样本对氮素效应评价模型检验,其配对t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显著;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玉米品种氮素效应参数值有较大差异;氮素固定效应值在不同生育阶段、同一阶段的不同氮素构成中均表现出较大差异。综上,利用本文改进后的BLUP方法进行氮素效应评价及特征分析可以深入阐释不同玉米品种在各生长阶段积累的氮素对干物质生产的作用及影响,并进一步明确玉米氮素效应的共性特征、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光温及群体影响机制等生物学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素效应 温度效应 品种效应 生育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秧苗的氮素效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曾海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5年第3期206-207,共2页
本文对秧田施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于n叶片的秧苗缺氮时,则处于n+1、n+2叶片的秧苗也处于缺氮状态,尤以n+1叶片的秧苗最为严重;在秧苗处于二龄末期,三龄初期与六龄期(接近移栽期前)适当供应氮素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水稻 秧苗 叶龄期 氮素效应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优湛2氮素效应的探讨
4
作者 吴茂益 凌大炯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7-20,共4页
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杂交水稻在生产上的优势已日益显示出来,推广面积迅速扩大,新的杂交组合不断出现。然而,不同的组合其营养特点和对栽培条件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因此,为更充分地发挥杂交稻的经济效益,根据组合的特点,采取相适应... 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杂交水稻在生产上的优势已日益显示出来,推广面积迅速扩大,新的杂交组合不断出现。然而,不同的组合其营养特点和对栽培条件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因此,为更充分地发挥杂交稻的经济效益,根据组合的特点,采取相适应的施肥原则和施肥措施是很重要的。青优湛2是湛江市农科所近年来培育出的感温型早造中迟熟组合,在1986—1988年分别参加全国、广东和海南的区试,在广东、海南两省表现较好,尤以海南和雷州半岛的效果更好,单产高达700余公斤。徐闻县的大面积连片示范田,单产也达550公斤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青优湛2 氮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炭还田对黑土土壤肥力特性和氮素农学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郭俊娒 姜慧敏 +7 位作者 张建峰 李玲玲 张水勤 谢义琴 李先 刘晓 周贵宇 杨俊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5,共9页
【目的】探索玉米秸秆炭对东北黑土土壤肥力特性和氮素农学效应的影响,可为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基础。【方法】本研究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春玉米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原位试验... 【目的】探索玉米秸秆炭对东北黑土土壤肥力特性和氮素农学效应的影响,可为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基础。【方法】本研究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春玉米种植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原位试验,研究了添加500℃厌氧条件热解的玉米秸秆炭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及玉米秸秆炭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农学效应的影响。试验设三个处理:1)PK+4 t/hm2秸秆还田(CK);2)NPK+4 t/hm2秸秆还田;3)NPK+4 t/hm2秸秆还田+2 t/hm2秸秆生产秸秆碳,在玉米成熟期取0—20 cm土壤样品和植株样品,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相关项目的测定。【结果】1)土壤养分分析结果。与秸秆还田相比,秸秆炭处理在2013和2014年土壤碱解氮含量(AN)分别提高了10.1%和9.7%,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速效磷含量(AP)分别提高了13.7%和27.3%,在2014年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SMBC)分别提高了13.5%和26.9%,土壤脲酶活性(URE)分别提高了22.3%和31.8%,2014年SMBC和URE升高均达显著(P<0.05)。秸秆炭对土壤有机质(OM)、全氮(TN)、速效钾(AK)、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和蔗糖酶活性(SUC)的提升效果在两年试验中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2)氮素农学效应影响结果。与处理2相比,处理3肥料氮偏因子生产力(PFPN)分别提高了3.3%和9.6%,肥料氮经济效益(EBN)分别提高了12.9%和27.5%,均在2014年表现出显著提高(P<0.05);而两年间处理3的玉米产量分别提高3.3%和9.5%、肥料氮利用率(UEN)分别提高了3.9%和14.0%、肥料氮农学效率(AEN)分别提高了11.6%和23.9%,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结论】2年试验初步表明施用玉米秸秆炭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调节土壤与作物之间的养分供需,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对提升氮素农学效应有作用。因此,玉米秸秆炭可作为秸秆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形式,其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炭 土壤肥力 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氮素农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不同施用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应 被引量:16
6
作者 夏伟光 武际 +2 位作者 高凤梅 王允青 郭熙盛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38-44,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控释尿素不同施用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即CK(空白处理,不施氮肥)、100%PU10/0(普通尿素全量基施,N 240 kg·hm-2)、100%PU6/4(60%的普通尿素基施、40%的普通尿素于...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控释尿素不同施用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即CK(空白处理,不施氮肥)、100%PU10/0(普通尿素全量基施,N 240 kg·hm-2)、100%PU6/4(60%的普通尿素基施、40%的普通尿素于拔节期追施,N 240 kg·hm-2)、80%PU6/4(60%的普通尿素基施、40%的普通尿素于拔节期追施,N 192 kg·hm-2)、100%CRU(全量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基施,N 240 kg·hm-2)、80%CRU(80%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基施,N 192 kg·hm-2)和40%CRU+40%PU(40%树脂包膜控释尿素+40%的普通尿素基施,N 192 kg·hm-2)。结果表明,无论是产量效应还是氮素利用效应,树脂包膜控释尿素(CRU)处理总体优于普通尿素(PU)处理,尤其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40%CRU+40%PU)效果最佳,以7 709 kg·hm-2的产量、36.44%的氮肥吸收利用率、15 946元·hm-2的相对净收入达到处理间最高水平。该处理在减少氮素投入量的情况下,不仅促进了冬小麦增产,而且显著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拥有较高的产投比。因此,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的配施处理(40%CRU+40%PU)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的氮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控释尿素 产量 氮素利用效应 经济效益 冬小麦 coated CONTROLLED-RELEASE urea(CR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早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及其生理机制初探 被引量:16
7
作者 汤国平 熊强强 +4 位作者 钟蕾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85-1593,共9页
为探明双季早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及其生理机制,采用桶栽方式,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为试验材料,于氮素亏缺敏感期分蘖期,设置5个氮肥处理:T0(各生育阶段均不施用氮肥,即空白对照)、T1(各生育阶段氮肥按常量分配)、T2(分蘖期... 为探明双季早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及其生理机制,采用桶栽方式,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为试验材料,于氮素亏缺敏感期分蘖期,设置5个氮肥处理:T0(各生育阶段均不施用氮肥,即空白对照)、T1(各生育阶段氮肥按常量分配)、T2(分蘖期氮肥亏缺后幼穗分化期不恢复供氮)、T3(分蘖期氮肥亏缺后幼穗分化期常量恢复供氮)和T4(分蘖期氮肥亏缺后幼穗分化期倍量补偿供氮),比较各氮肥处理稻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单株分蘖数、成穗率和净光合速率、SPAD值、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内源激素含量、根系伤流量等有关生理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T4单株产量与T1十分接近,补偿指数CI=0.99,无显著差异,呈现出等量补偿效应。与T1相比,T4叶片净光合速率、SPAD值、NR和GS活性均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随着生育推进,至补偿后期,T4该4项生理指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氮素亏缺补偿效应。至补偿后期,氮素补偿处理的T4和T3稻株叶片脱落酸(ABA)含量显著低于T0、T1和T2,以T4最低,生长促进类激素之和(GA3+IAA+ZR)与生长抑制类激素(ABA)比值则显著高于T0、T1和T2。氮素亏缺补偿后第10天根系伤流量以T0最低,T4、T3均高于T1,且T4与T1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至补偿后期,T4单株分蘖数及成穗率高于T1、T3。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双季超级杂交早稻分蘖期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有助于诠释水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水稻氮肥施用不当时进行追补及双季早稻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氮素亏缺补偿效应 产量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铵态氮肥对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氮素激发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紫燕 李世清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6-873,共8页
以黄土高原从北向南不同地区典型土壤类型为对象,采用Bremner淹水培养法,研究铵态氮肥对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氮素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在测定NH4+-N的激发效应时,只有考虑粘土矿物对有机氮矿化产物或者添加NH4+-N的固定,才可获得可靠结果... 以黄土高原从北向南不同地区典型土壤类型为对象,采用Bremner淹水培养法,研究铵态氮肥对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氮素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在测定NH4+-N的激发效应时,只有考虑粘土矿物对有机氮矿化产物或者添加NH4+-N的固定,才可获得可靠结果。在培养20 d和60 d时,NH4+-N对不同土类氮素激发效应存在极显著和显著的影响(P≤0.01和<0.05);培养40 d时,尽管不同土类氮素激发效应也存在很大差异,但统计检验不显著。从整体评价,NH4+-N对土垫旱耕人为土和黄土正常新成土表现出正的激发效应,而对干润砂质新成土表现出负的激发效应,对简育干润均腐土在培养20 d和40 d时无激发效应,而在培养60 d时,表现出显著的负激发效应。结果还看出,在培养40 d和60 d时,NH4+-N对农田土壤表现出负激发效应,对林地和裸地土壤表现出正激发效应,而草地土壤在培养40 d时为正激发效应;培养20 d和60 d时无激发效应。添加有机物料在培养20 d和40 d时对激发效应的影响不显著(P=0.0872和0.1641),培养时间延长至60 d时影响显著(P=0.049)。添加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后,NH4+-N在培养40 d时表现出正的激发效应,而添加长芒草(Stipa bungeanaTrin.)却在培养20、40和60 d时均表现出负的激发效应,不添加有机物料在培养20、40和60 d时均无激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氮素矿化 氮素激发效应 铵态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膜下滴灌机采棉氮肥效应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兰茜 朱倩倩 +2 位作者 高瑞 谢香文 洪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1-199,共9页
机采棉种植已成为新疆棉花的主要栽培模式,由于种植密度与滴灌制度的改变,急需对氮素的效应进行研究,以期科学合理指导机采棉的氮肥施用。采用大田试验,在养分投入比例(N∶P_(2)O_(5)∶K_(2)O=1∶0.38∶0.3)一致的条件下,设置不同氮肥用... 机采棉种植已成为新疆棉花的主要栽培模式,由于种植密度与滴灌制度的改变,急需对氮素的效应进行研究,以期科学合理指导机采棉的氮肥施用。采用大田试验,在养分投入比例(N∶P_(2)O_(5)∶K_(2)O=1∶0.38∶0.3)一致的条件下,设置不同氮肥用量(0、180、220、270、315 kg/hm^(2)),研究氮素对北疆膜下滴灌机采棉植株养分吸收利用、肥料利用率、棉田土壤养分变化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机采模式下,棉花的单株结铃数和籽棉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氮肥显著提高单株铃数继而提升籽棉的产量,但施氮对棉花衣分无显著影响;地上部干物质量、植株养分吸收量与施氮量呈正比;百公斤籽棉需氮5.10 kg,磷1.37 kg,钾4.90 kg;籽棉氮、磷素积累量高于秸秆,钾素则表现为相反。机采棉滴施氮肥对表层(0~20 cm)土壤的养分含量影响最大。施氮270 kg/hm^(2)时棉花的收获指数、肥料利用率最优,且养分能达到收支平衡。综合考虑产量、肥料利用率和棉田养分收支平衡等指标,建议北疆膜下滴灌机采棉优化氮肥用量为27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膜下滴灌 机采棉 氮素效应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3414”完全实施试验之施氮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单丽娟 刘昕春 +1 位作者 高峰 徐兴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0期58-58,62,共2页
田间试验是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7年4—8月在长岭县大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试验田里进行了马铃薯"3414"完全实施试验。结果表明,在磷、钾肥施用量达到2水平(当地农民常规施肥量)时,氮肥施用量与马铃薯产量呈一... 田间试验是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7年4—8月在长岭县大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试验田里进行了马铃薯"3414"完全实施试验。结果表明,在磷、钾肥施用量达到2水平(当地农民常规施肥量)时,氮肥施用量与马铃薯产量呈一元二次回归关系。当施纯N量为117.9 kg/hm^2时,获得最大产量32 778.4 kg/hm^2;当纯N施用量为113.15 kg/hm^2时,获得最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3414”试验 氮素效应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减施下紫云英翻压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聂鑫 鲁艳红 +3 位作者 廖育林 程会丹 曹卫东 聂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4-691,共8页
采用11年(2008—2018年)绿肥定位试验,研究氮钾减施20%下紫云英不同翻压量(15000、22500、30000、37500 kg/hm^(2))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的早、晚稻产量显著增加,产量可持续指数提... 采用11年(2008—2018年)绿肥定位试验,研究氮钾减施20%下紫云英不同翻压量(15000、22500、30000、37500 kg/hm^(2))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的早、晚稻产量显著增加,产量可持续指数提高,且减施氮钾20%翻压紫云英处理和单施化肥处理间的11年平均产量和产量可持续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分析2018年的数据,与当地的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施氮钾20%翻压紫云英30000 kg/hm^(2)能显著提高早稻生物量、氮素积累量、化肥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回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和晚稻稻草生物量、稻谷氮素积累量、总投入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回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适量氮钾减施翻压紫云英可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质量分数,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在本研究中,氮钾减施20%时翻压紫云英30000 kg/hm^(2)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紫云英 氮钾减施 产量 氮素利用效应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润土/丙烯酸聚合物保水保肥材料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启明 董发勤 +1 位作者 王维清 李瑾丽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7-629,共3页
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保水保肥剂,并对其保水保肥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保水保肥剂的最佳条件为交联剂、膨润土、引发剂用量分别占单体质量的0.05%、15%、0.45%,反应温度为75℃,中和度为90%;其吸蒸馏水倍率为796g/g;保水剂在室温下... 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保水保肥剂,并对其保水保肥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保水保肥剂的最佳条件为交联剂、膨润土、引发剂用量分别占单体质量的0.05%、15%、0.45%,反应温度为75℃,中和度为90%;其吸蒸馏水倍率为796g/g;保水剂在室温下24h的水分蒸发率<9%,60℃的水浴锅中10h为99.72%;在4000r/min下离心10min保水率为57.4%。对浓度为10.0g/L的尿素溶液的吸附倍率为500g/g,由0.1g保水剂饱和吸附了浓度为20%的尿素溶液后制备的溶胶肥,用50ml蒸馏水动态淋滤后尿素残留为31.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丙烯酸 保水保肥剂 氮素缓释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