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肖小平 李超 +5 位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程凯凯 郭立君 汪柯 潘孝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2-430,共9页
为推动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本研究在稻草还田基础上设置不施氮常密(T1)、常氮常密(T2)、常氮增密(T3)、减氮常密(T4)、减氮增密(T5)5种双季稻栽培模式,研究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 为推动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本研究在稻草还田基础上设置不施氮常密(T1)、常氮常密(T2)、常氮增密(T3)、减氮常密(T4)、减氮增密(T5)5种双季稻栽培模式,研究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基肥减施总氮量的20%,增加密度27.3%)的0~10 cm、10~2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与常氮常密无显著差异,但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6%、8.8%,碱解氮总库容量显著降低10.7%。与常氮常密相比,减氮增密可显著降低双季稻田的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氮素损失量及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51.7%及15.5个百分点;早、晚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33.6%、23.0%,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5.9个百分点、6.3个百分点,生理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16.3%、3.7%。表明稻草还田下短期内的减氮增密不会显著降低土壤的全氮库容,但会显著降低土壤的碱解氮库容,可显著降低氮素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双季稻 减施氮肥 增加密度 氮素库容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植减氮对三熟区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王芳东 吕伟生 +3 位作者 符明金 郭熙 孙小香 赵小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5-291,共7页
2017-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油菜-早稻-晚稻3季作物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油稻稻秸秆还田下密植减氮对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为三熟制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 2017-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油菜-早稻-晚稻3季作物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油稻稻秸秆还田下密植减氮对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为三熟制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油稻稻三熟秸秆还田条件下,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种植密度能够促进油菜及双季水稻群体生长,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增密30%、减氮20%的密植减氮处理,可以满足油稻稻3季作物生育期内的氮素需求,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并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总体而言,密植减氮栽培能够达到甚至略高于常规栽培的产量水平,尤其是在高肥力条件下。短期内的密植减氮栽培并不会造成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显著降低,但在低肥力条件下显著降低了耕层的碱解氮含量及库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稻稻轮作 秸秆还田 密植减氮 土壤肥力 产量 氮素库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