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氮同位素标记技术的高寒人工草地氮肥氨挥发和氮素回收率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攀 周华坤 +2 位作者 杨冲 李香芬 王文颖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3期77-84,共8页
通过野外原位试验,采用^(15)N标记技术和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在青海省同德牧场高寒燕麦人工草地研究不施肥对照、单施尿素、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尿素+NBPT+DMPP处理下高寒人工草地氨挥发、草地初级生产力及^(1... 通过野外原位试验,采用^(15)N标记技术和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在青海省同德牧场高寒燕麦人工草地研究不施肥对照、单施尿素、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尿素+NBPT+DMPP处理下高寒人工草地氨挥发、草地初级生产力及^(15)N标记肥料在牧草茎叶、根系和土壤中的回收率,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下高寒人工草地土壤氨挥发速率表现为:不施尿素对照处理总体上处于较低且稳定的水平(4.13—7.11g N·hm^(-2)·d^(-1));单施尿素处理氨挥发速率第2天达到最大值343.43 g N·hm^(-2)·d^(-1),随后逐渐下降;尿素+DMPP处理氨挥发速率第2天达到最大值216.53 g N·hm^(-2)·d^(-1);尿素+NBPT和尿素+NBPT+DMPP处理氨挥发速率均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19 g N·hm^(-2)·d^(-1)、34.55 g N·hm^(-2)·d^(-1)。(2)不同处理下高寒人工草地土壤累计氨挥发量表现为:尿素(727.77 g N·hm^(-2))>尿素+DMPP(439.30 g N·hm^(-2))>尿素+NBPT(94.85 g N·hm^(-2))>尿素+NBPT+DMPP(80.01 g N·hm^(-2))。统计结果表明,除尿素+NBPT+DMPP和尿素+NBPT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处理间累计氨挥发量差异显著(P<0.05)。(3)不同处理下高寒人工草地总初级生产力表现为:不施肥对照处理总初级生产力为565.57 g·m^(-2)·y^(-1),施尿素处理总初级生产力为652.36 g·m^(-2)·y^(-1),尿素+DMPP、尿素+NBPT、尿素+NBPT+DMPP处理总初级生产力为678.33—704.41 g·m^(-2)·y^(-1)。(4)不同处理下高寒人工草地^(15)N肥料在牧草茎叶、根系和土壤中的回收率看:单施尿素处理^(15)N总回收率(茎叶+土壤+根系)为57.67%,尿素+DMPP处理^(15)N总回收率为58.08%,尿素+NBPT、尿素+NBPT+DMPP处理^(15)N总回收率分别为68.74%和79.82%。统计结果显示尿素+NBPT+DMPP和尿素+NBPT处理显著提高高寒人工草地氮肥回收率。另外,^(15)N标记肥料在牧草茎叶的回收率为28.45%—37.62%,在牧草根系中的回收率为2.33%—2.68%,土壤层(0—0 cm)中回收率为25.90%—41.64%。可以看出,尿素+NBPT+DMPP与尿素+NBPT是同德高寒人工草地降低氨挥发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同位素标记 高寒人工草地 氮肥 氨挥发 氮素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3
2
作者 张文学 杨成春 +4 位作者 王少先 孙刚 刘增兵 李祖章 刘光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7-424,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脲酶抑制剂(urease inhibitor,UI)和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NI)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探讨抑制剂提高稻谷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机理。【方法】本试验设在我国南方红壤稻田,共5个处理:1)不施氮肥...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脲酶抑制剂(urease inhibitor,UI)和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NI)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探讨抑制剂提高稻谷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机理。【方法】本试验设在我国南方红壤稻田,共5个处理:1)不施氮肥(CK);2)尿素(U);3)尿素+脲酶抑制剂(U+UI);4)尿素+硝化抑制剂(U+NI);5)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UI+NI);脲酶抑制剂采用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采用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碳、氮的含量,分析NBPT与DMPP对水稻两个主要生育期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比较各处理的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以上各指标对产量的影响,探明脲酶抑制剂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在稻田的增效机理。【结果】1)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均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与地上部氮素回收率,两个处理分别增产6.56%与8.24%,氮素回收率提高幅度为19.4%与23.7%。2)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显著降低水稻分蘖期的土壤脲酶活性和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孕穗期的铵态氮含量,而对此时期的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所有处理对两个时期的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因此,NBPT对于抑制脲酶活性以及提高铵态氮含量的作用主要在孕穗期之前,而单施DMPP没有显著效应。3)从各项土壤指标与水稻产量相关性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期稻田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而且孕穗期的影响大于分蘖期,其余指标则对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脲酶抑制剂NBPT以及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配施显著提高孕穗期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以及地上部氮素回收率,证明了生产上氮肥后移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稻田 产量 氮素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的氮素吸收与利用特性 被引量:18
3
作者 范霞 张吉旺 +4 位作者 任佰朝 李霞 赵斌 刘鹏 董树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30-1838,共9页
选用鲁单981(LD981)、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3个不同株高玉米品种,在大田和栽培池条件下分别设67500株hm–2和82500株hm–2 2个种植密度,0和180 kg hm–2 2个施氮量。大田试验的氮肥以开沟方式施入,栽培池试验氮肥分别以... 选用鲁单981(LD981)、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3个不同株高玉米品种,在大田和栽培池条件下分别设67500株hm–2和82500株hm–2 2个种植密度,0和180 kg hm–2 2个施氮量。大田试验的氮肥以开沟方式施入,栽培池试验氮肥分别以5、20和40 cm深度分层施入,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株高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与67500株hm–2种植密度比较,82500株hm–2种植密度夏玉米籽粒产量及氮素偏生产力显著提高。夏玉米吸收的氮素69.3%~77.3%来自土壤,22.7%~30.7%来自肥料;土壤氮和肥料氮收获指数分别为54.6%和57.5%。与67500株hm–2种植密度比较,82500株hm–2种植密度矮秆品种DH661氮素积累来自肥料的比例显著降低,中品种ZD958和高秆品种LD981没有显著变化;中、高秆品种肥料氮收获指数显著降低,矮秆品种增加。5 cm土层施氮对植株肥料氮积累量贡献率最大,40 cm土层施氮对植株肥料氮的贡献率最小,随着株高增加,深层(40 cm)氮对植株肥料氮积累量的贡献率逐渐增加,浅层(5 cm)氮对植株肥料氮积累量的贡献率逐渐降低。中、高秆品种对土壤深层40 cm施氮的氮肥回收率较高,而矮秆品种对土壤浅层20 cm施氮的氮肥回收率较高;20 cm和40 cm15N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达到60%,说明矮秆品种对20~40 cm土层氮素回收率较高,中、高秆品种对40~60 cm土层氮素回收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高 夏玉米 土层深度 氮素回收率 15N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与紫云英联合还田提高黄泥田氮素利用率和土壤肥力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飞 李清华 +2 位作者 何春梅 刘彩玲 黄毅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4,共9页
【目的】稻秆与紫云英为南方稻田培肥的重要有机肥源。研究福建黄泥田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中低产田改良培肥及化肥替代提供依据。【方法】开展连续4年的田间... 【目的】稻秆与紫云英为南方稻田培肥的重要有机肥源。研究福建黄泥田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中低产田改良培肥及化肥替代提供依据。【方法】开展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等氮投入条件下,设置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不同配比6个处理,稻秆与紫云英二者氮素投入总量分别占农田总氮投入的0%(RM0,CK)、20%(RM20)、40%(RM40)、60%(RM60)、80%(RM80)与100%(RM100),分析了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肥力因子的变化。【结果】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与化肥配施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籽粒与秸秆产量均以RM20最高,4年平均分别比CK显著增产了15.4%与23.6%,但产量增幅随有机物料替代比例增加呈降低趋势。产量构成中,RM20处理有效穗增加最为明显。与CK相比,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下的水稻地上部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增幅分别为2.4%~15.4%、2.6%~17.4%、2.0%~22.3%。除RM100处理外,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的氮素回收率较CK提高2.0~13.5个百分点,以RM20处理最高。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还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RM80处理除外)、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而降低了土壤容重。【结论】连续进行稻秆和紫云英联合还田有效提高了黄泥田土壤肥力质量及水稻氮素利用率。综合考虑增产效应、化肥减施与肥力改善因素,在等氮投入下,稻秆、紫云英联合还田替代20%~40%化肥可促进水稻稳产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 紫云英 有机无机肥配施 氮素回收率 化肥替代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下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强 张静 +1 位作者 郭再华 耿明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77-2183,共7页
【目的】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时其有机成分的分解和释放具有互补性。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条件下水稻的适宜施氮水平,为稻田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后优化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两年定位试验位于江汉平原稻区,在稻草全量还田基础... 【目的】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时其有机成分的分解和释放具有互补性。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条件下水稻的适宜施氮水平,为稻田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后优化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两年定位试验位于江汉平原稻区,在稻草全量还田基础上,设置冬季种植并翻压紫云英和冬闲两种模式。水稻季氮肥处理设不施氮(N0)和常规施氮量(N 165 kg/hm^2)的50%(N50)、100%(N100)和150%(N150)共4个水平,以不施氮、冬闲和稻草不还田作为空白对照,共9个处理。测定水稻籽粒产量、氮含量及累积量,分析耕层土壤无机氮及有机氮组分。【结果】在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条件下,减少常规氮肥量的50%(SMN50)获得的稻谷产量较稻草单独还田的SN50处理高21%~23%,与联合还田或稻草单独还田下的SMN100、SMN150、SN100、SN150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的SMN0、SMN50、SMN100处理的稻谷氮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对应的稻草单独还田处理(SN0、SN50、SN100),增幅分别为65%、27%和22%。水稻收获后各处理间土壤全氮、非酸解性氮含量差异不显著,酸解性氮含量有差异,在N150处理下,稻草单独还田处理(SN150)的土壤酸解性氮含量显著高于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处理(SMN150);在酸解性氮组分中,SN150处理的未知酸解态氮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稻草单独还田的其他处理及所有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处理。【结论】减少常规施氮量的50%情况下,与稻草单独还田处理相比,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可显著增加稻谷氮素累积量、提高水稻产量,而保持常规施氮量和提高施氮量不能增加水稻的氮素吸收和产量;紫云英与稻草联合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氮素的有效性,显著降低高施氮量下稻草单独还田带来的酸解性氮组分中未知态氮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稻草还田 氮肥用量 氮素回收率 土壤有机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水平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苎麻根系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继康 谭龙涛 +5 位作者 喻春明 朱爱国 陈平 王延周 朱涛涛 熊和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16-2324,共9页
根系是苎麻(Boehmeria nivea)吸收氮素的主要器官,开展苎麻根系对不同氮素水平的响应研究对其品种改良和农艺调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设置了0、6、9、12和15 mmol·L^(-1)氮素水平处理进行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 根系是苎麻(Boehmeria nivea)吸收氮素的主要器官,开展苎麻根系对不同氮素水平的响应研究对其品种改良和农艺调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设置了0、6、9、12和15 mmol·L^(-1)氮素水平处理进行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氮效率苎麻根系性状对氮素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素可显著提高苎麻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比表面积(P<0.05),但对根长影响不显著(P>0.05)。增施氮肥可显著促进苎麻根系体积与活力的增长,其中氮高效基因型苎麻H2000-03根系体积在12mmol·L^(-1)处理时达到最大,为未施处理的3.06倍,氮低效基因型苎麻册亨家麻根系体积在9mmol·L^(-1)时达到最大,为未施处理的2.38倍;而过量施氮则会导致指标下降,其中旺长期册亨家麻根系活力下降达67.5%。各性状的综合表现导致苎麻氮素回收率在9mmol·L^(-1)时达到最大值。氮高效苎麻H2000-03较氮低效苎麻册亨家麻具有显著较高的根长、根系体积、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且能够随生长发育维持较高水平。但二者根系比表面积和根系活力没有显著差异,是其根系性状改良的重点。影响苎麻氮素回收率、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的关键时期为生长中后期,且关键因素为根量及根系表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氮素水平 氮素回收率 根系形态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施氮量对荆条氮素利用的影响
7
作者 赵勇 朱彦锋 +3 位作者 王谦 陈桢 樊巍 杨喜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5期110-114,共5页
为了解植物在不同氮生境下的响应,以太行山丘陵区荆条群落为对象,采用人工施氮的方法,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荆条氮素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人工施氮后,成熟绿叶和枯叶中氮质量分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施氮量为32 g/m2时达到最大值,... 为了解植物在不同氮生境下的响应,以太行山丘陵区荆条群落为对象,采用人工施氮的方法,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荆条氮素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人工施氮后,成熟绿叶和枯叶中氮质量分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施氮量为32 g/m2时达到最大值,施氮对成熟绿叶磷质量分数也有明显的影响,当施氮量为8 g/m2时,叶中磷质量分数最高,约为对照的2.29倍,施氮量与枯叶中磷质量分数无显著相关关系;2)施氮能显著降低荆条的氮素回收率,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回收率整体上表现出负相关,平均降幅约为18.57%,施氮量在4~8 g/m2之间时,氮素回收率无显著差异;3)随施氮量提高,土壤氮和磷的质量分数呈现升高的趋势,土壤磷质量分数在施氮量为4 g/m2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与氮素回收率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 人工施氮 氮素回收率 太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84
8
作者 张文学 孙刚 +4 位作者 何萍 梁国庆 王秀斌 刘光荣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11-1419,共9页
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和15N标记技术研究了尿素施入稻田后氨挥发损失特征以及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施用尿素后第4天氨挥发速率达到峰值,... 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和15N标记技术研究了尿素施入稻田后氨挥发损失特征以及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施用尿素后第4天氨挥发速率达到峰值,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21天内。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添加NBPT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峰值降低27.04%,累积氨挥发损失量降低21.65%;NBPT与DMPP配施时,氨挥发速率峰值降低12.95%,累积氨挥发损失量降低13.58%;而添加DMPP时,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加23.61%,累积氨挥发损失量与单施尿素的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表水中铵态氮浓度和pH值与氨挥发速率均达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二者是影响氨挥发速率的主要因素,而气温、地温和水温与氨挥发速率的相关性不显著。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脲酶抑制剂可显著增加稻谷产量。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配合施用可更有效地提高氮肥的回收率。综合降低氨挥发、提高水稻产量及地上部氮肥回收率的效果,添加脲酶抑制剂以及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配施的两个处理效果较为理想,硝化抑制剂不宜单独添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氨挥发 氮素回收率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区油菜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道中 孟志伟 郭熙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461-9462,共2页
[目的]研究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区油菜高效施肥技术,为油菜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秦优10号为材料,采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专家推荐施肥和减量施肥对油菜生长、产量和氮磷素回收率的影响。[结果]专家推荐施肥能够明显地促进油菜... [目的]研究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区油菜高效施肥技术,为油菜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秦优10号为材料,采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专家推荐施肥和减量施肥对油菜生长、产量和氮磷素回收率的影响。[结果]专家推荐施肥能够明显地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专家推荐施肥能促进油菜对氮磷的吸收,氮素、磷素回收率分别高3.98~7.64、3.10~6.04个百分点。减量氮肥处理氮、磷肥回收率分别较习惯施肥处理提高了8.98、4.16个百分点,减量氮磷肥处理氮、磷素回收率分别较习惯施肥处理提高了8.68、6.65个百分点。[结论]合理配施氮、磷、钾肥,优化氮肥施用时期,可以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提高氮磷肥的吸收量,提高肥料回收率。在目前的土壤肥力水平下,减少20%左右的氮肥和磷肥不会造成油菜产量的下降,而氮磷回收率可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流域 油菜 高效施肥 氮素回收率 磷素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