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增温和氮素添加降低荒漠草原多年生植物氮素回收效率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李元恒
韩国栋
王珍
王正文
赵萌莉
王萨仁娜
-
机构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5948-5956,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60113
31100330
+1 种基金
30860060)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1MS0607)资助
-
文摘
植物营养器官在枯萎过程中将部分氮素转移到储藏组织之中,是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策略。以位于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增温和添加氮素的交互试验为平台,对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以及优势种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等5种多年生植物绿叶期和枯叶期氮浓度,以及氮素回收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植物绿叶期和枯叶期的平均氮素浓度提高了5.5%和11.3%,氮素回收效率显著降低了7.0%。氮素添加使绿叶期植物氮浓度显著提高了5.2%,使植物氮素回收效率降低2.9%。增温和氮素添加对植物枯叶期、绿叶期氮浓度和氮素回收效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氮浓度和氮素回收效率对增温和氮素添加的响应在5个物种间都有显著差异,即这种响应具有物种特异性。研究表明独立的增温和氮素添加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降低该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氮素回收效率,这些结果将为气候变化条件下荒漠生态系统氮素回收效率变化趋势的预测提供数据支持和实验证据。
-
关键词
氮回收度
氮素回收效率
气候变暖
氮素添加
荒漠草原
-
Keywords
nitrogen resorption proficiency
nitrogen resorption efficiency
global warming
nitrogen addition
desert steppe
-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
-
题名灌溉对沙拐枣幼苗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 2
-
-
作者
黄彩变
曾凡江
雷加强
高欢欢
徐立帅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2-580,共9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博士资助项目(XBBS201002)
国家博士后面上基金资助项目(20100471680)
+1 种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9BAC54B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00352)
-
文摘
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5个灌溉梯度下(4.6、6.1、7.7、9.2、13.0 kg·株-1·次-1)沙拐枣幼苗氮素累积分配、利用和回收特征及其生长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灌溉量增加,沙拐枣幼苗整株氮素累积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增加,但在最高灌溉量下沙拐枣幼苗出现严重病害。生长旺季干物质和氮素主要分配在同化枝中,平均分别占总株的39.5%和66.1%,随灌溉量增加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季末茎和老枝是干物质和氮素的主要累积器官,平均分别占总株的54.7%和47.8%,分配比例也随灌溉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干旱条件下沙拐枣幼苗具有较高的根冠比,增加灌溉量后显著下降。生长旺季沙拐枣幼苗具有较高氮素回收效率,平均为64.4%,灌溉后明显增加;季末平均为58.1%,灌溉后有下降趋势。在两个生长季平均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120.5和235.8g/g,增加灌溉量虽可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但在最高灌溉量下氮素利用效率出现降低。由此可见,沙拐枣幼苗物质分配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可塑性,灌溉量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沙拐枣幼苗生长及氮素回收和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中等灌溉量(7.7—9.2 kg·株-1·次-1)更有利于其生长及自身特性发挥。
-
关键词
沙拐枣幼苗
灌溉
干物质
氮素分配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回收效率
-
Keywords
Calligonum caput-medusae Schrenk seedlings, dry matter, N allocation, N-use efficiency, N resorptionefficiency
-
分类号
S793.1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