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降水年型与不同茬口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转运与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白冬 陈杰 +7 位作者 陈建辉 徐永贵 杨一帆 赵立尚 宋佳静 宋全昊 金艳 朱统泉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3期1-6,共6页
为明确不同降水年型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转运的关系,探索不同茬口的高效生产技术路径,本试验连续2年在河南驻马店农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研究不同降水年型和不同茬口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转运特性以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丰水... 为明确不同降水年型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转运的关系,探索不同茬口的高效生产技术路径,本试验连续2年在河南驻马店农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研究不同降水年型和不同茬口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转运特性以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丰水年较歉水年有利于大豆茬小麦植株氮素的吸收,提高小麦植株氮素的积累,促进花后积累的氮素向籽粒中运转;大豆茬和花生茬较玉米茬均可提高小麦植株含氮率,有利于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促进叶片和茎秆+茎鞘中的氮素向籽粒转移,提高小麦植株花前氮运转量和氮素转移率,最终增加小麦籽粒的氮效率和籽粒产量;丰水年较歉水年可明显提高不同茬口小麦植株的氮素吸收效率及氮素生产效率。不同降水年型下,大豆茬和花生茬均可促进小麦植株氮素吸收,有利于花后氮素积累向籽粒的运转,从而提高籽粒产量,最终提高小麦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在歉水年条件下以大豆茬效果较好,丰水年条件下以花生茬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量 茬口 小麦 氮素吸收转运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闲期耕作配施磷肥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梦楠 高志强 +2 位作者 孙敏 任爱霞 邓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69-1575,共7页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配施磷肥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于2012-2013年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了休闲期深松和传统模式下不同施磷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和转运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休闲期深松较传统模式提高了小麦各生育阶段(低磷条件...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配施磷肥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于2012-2013年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了休闲期深松和传统模式下不同施磷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和转运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休闲期深松较传统模式提高了小麦各生育阶段(低磷条件拔节-孕穗阶段除外)氮素的吸收速率,提高了小麦各阶段的吸氮量,从而提高了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以配施磷150kg·hm-2效果较好;提高了小麦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前转运氮素贡献率和花后氮素积累量;配施磷150kg·hm-2提高了小麦花前氮素转运率,降低了成熟期叶片氮素积累量,从而提高了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休闲期深松配施磷150kg·hm-2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休闲期深松配施150kg·hm-2磷肥,小麦的增产、氮素吸收与转运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休闲期耕作 氮素吸收转运 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青至孕穗期控水对冬小麦氮素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范仲卿 赵广才 +4 位作者 田奇卓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亓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2-667,共6页
为了解冬小麦合理控水与氮素高效利用的关系,以中麦8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应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返青至孕穗期的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吸收的氮素中,土壤氮占61.45%-65.33%,... 为了解冬小麦合理控水与氮素高效利用的关系,以中麦8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应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返青至孕穗期的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吸收的氮素中,土壤氮占61.45%-65.33%,肥料氮占34.67%-38.55%。中度土壤水分处理(相对含水量70%)的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氮肥生产效率最高;低土壤水分处理(相对含水量55%)的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最低,肥料氮的土壤残留量最高,营养器官转运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最高,籽粒氮素积累量最低;高土壤水分处理(相对含水量85%)的开花前营养器官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效率最低,氮素收获指数最小。由此得出,返青至孕穗期土壤水分亏缺和过多均不利于小麦高产和氮素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返青至孕穗期 控水 氮素吸收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硝态氮吸收和转运的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海光 罗振 董合忠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201,共10页
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需求量最大的基础元素,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氮肥过量施用导致植物氮素利用效率(NUE)下降,不仅造成氮肥浪费,也导致土壤面源污染,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硝态氮(... 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需求量最大的基础元素,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氮肥过量施用导致植物氮素利用效率(NUE)下降,不仅造成氮肥浪费,也导致土壤面源污染,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硝态氮(NO_(3)^(-))是植物利用的主要无机氮源,研究NO_(3)^(-)的吸收和转运对提高NUE具有现实意义。综述了植物根系从土壤吸收NO_(3)^(-),再从根部转运至地上部并在器官和组织进行分配利用的生理过程及分子机制,总结提出了调控植物吸收和转运氮素的技术与措施,并对今后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合理施用氮肥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氮素利用率 氮素吸收转运 分子机制 调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有机无机肥一体施用模式对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晓明 王艳群 +4 位作者 马阳 付帅 张子旋 郭华强 彭正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3,44,共8页
针对黄淮海地区传统耕作方式和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导致的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蓄水和保肥能力下降,不利于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法,在夏玉米季设置4个处理:农民习惯施肥(T1)、100%推荐无机肥(T2)、撒施生物有机... 针对黄淮海地区传统耕作方式和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导致的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蓄水和保肥能力下降,不利于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法,在夏玉米季设置4个处理:农民习惯施肥(T1)、100%推荐无机肥(T2)、撒施生物有机肥+70%推荐无机肥(T3)、有机无机肥同机异位机械施用生物有机肥+70%推荐无机肥(T4),研究了机械化有机无机肥一体施用模式对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和T4处理均较T2增加了玉米花前茎秆的干物质转运效率和对籽粒贡献率,T3的玉米成熟期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分别比T2增加2.91%和5.73%。T4的成熟期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均最高,分别较T1~T3处理增加5.81%~17.73%、11.51%~29.67%。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玉米产量差异显著,2年平均产量T3较T1、T2处理提高14.14%、2.07%,T4较T1~T3处理增产8.68%~24.06%。说明有机无机肥同机异位机械施生物有机肥+70%无机肥处理(T4)能将施肥深度下移,生物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施有利于玉米养分的吸收利用,有效促进植株干物质及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增加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 干物质转运 氮素吸收转运 玉米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序摆抛栽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郭保卫 张洪程 +7 位作者 朱大伟 许轲 霍中洋 魏海燕 戴其根 高辉 胡雅杰 崔培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11,共15页
有序化栽插是抛秧稻稳定高产和进一步超高产的基础,明确有序抛栽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特点对其氮素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以及对新型秧盘培育稻株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比较,研究水稻钵苗有序化栽... 有序化栽插是抛秧稻稳定高产和进一步超高产的基础,明确有序抛栽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特点对其氮素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通过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以及对新型秧盘培育稻株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比较,研究水稻钵苗有序化栽插超高产的氮素吸收积累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水稻有序摆抛栽各生育时期全株含氮率低于撒抛,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吸氮量相对较低,拔节后吸氮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撒抛,阶段吸氮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三连孔和二连孔植株各生育时期含氮率较高,且前期能保持适宜的吸氮量,拔节后吸氮能力显著增强,抽穗期、成熟期吸氮量和阶段吸氮量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2)氮素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产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氮素利用率各指标、偏生产力、氮素收获指数在不同连孔处理间均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百千克籽粒需氮量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3)不同抛栽方式处理穗后穗部含氮率和吸氮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茎鞘和叶片呈现相反的趋势;不同连孔处理穗后叶片和穗部含氮率均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抽穗期茎鞘的含氮率差异不显著,各器官中的吸氮量亦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不同抛栽方式间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表现摆栽>点抛>撒抛,而茎鞘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在不同连孔处理间均表现为二连孔、三连孔<单孔。水稻有序摆抛栽,尤其是二连孔有序摆抛,前期有合理含氮量和积累量,抽穗后具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率,其氮素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相对较高,是水稻有序摆抛栽高产的营养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序摆抛栽 三连孔 二连孔 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