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氮耦合对马铃薯氮素吸收效率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1
作者 孙青慧 周横伟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0-28,共9页
【目的】探明水氮耦合对马铃薯氮素吸收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优化马铃薯灌水与施氮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个灌水量(W_(1):1500 m^(3)/hm^(2)、W_(2):2000 m^(3)/hm^(2)、W_(3):2500 m^(3)/hm^(2))与4个氮素水平(N_(0):0 kg... 【目的】探明水氮耦合对马铃薯氮素吸收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优化马铃薯灌水与施氮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个灌水量(W_(1):1500 m^(3)/hm^(2)、W_(2):2000 m^(3)/hm^(2)、W_(3):2500 m^(3)/hm^(2))与4个氮素水平(N_(0):0 kg/hm^(2)、N_(1):75 kg/hm^(2)、N_(2):150 kg/hm^(2)、N_(3):225 kg/hm^(2))的组合处理,测定并分析马铃薯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农艺性状、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在相同灌水量下,随施氮量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单株产量和单块茎重均有所增加,以高水高氮处理(灌水量2500 m^(3)/hm^(2)、氮肥225 kg/hm^(2))表现最佳,分别为47101.00 kg/hm^(2)、0.853 kg和0.199 kg。此外,在马铃薯幼苗期、结薯期和成熟期,水氮耦合处理对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显著,且随水分和氮素用量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氮肥225 kg/hm^(2)、灌水量2500 m^(3)/hm^(2)处理的效果尤为突出。不同灌水量和施氮处理显著影响马铃薯各生育期内植株的氮素积累,灌水量2500 m^(3)/hm^(2)、氮肥225 kg/hm^(2)处理下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明显增加。水氮耦合显著提高马铃薯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且随灌水量的增加效果更好。【结论】水氮耦合对马铃薯的氮素吸收效率及产量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以氮肥225 kg/hm^(2)、灌水量2500 m^(3)/hm^(2)处理的综合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水氮耦合 产量形成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烟草基因型氮素吸收效率与利用效率差异 被引量:15
2
作者 钟思荣 陈仁霄 +5 位作者 陶瑶 龚丝雨 何宽信 张世川 张启明 刘齐元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63,共6页
为探究不同烟草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差异,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对74个不同基因型烟草苗期进行低氮(0.5mmol/L)和高氮(5.0 mmol/L)处理,分析了其氮素营养指标和氮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烟草基因型之间的氮效率差异显著,且基因型与氮水平... 为探究不同烟草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差异,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对74个不同基因型烟草苗期进行低氮(0.5mmol/L)和高氮(5.0 mmol/L)处理,分析了其氮素营养指标和氮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烟草基因型之间的氮效率差异显著,且基因型与氮水平之间互作显著。依据地上部生物量可以将不同烟草基因型的氮效率分为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4类。不同供氮水平下,氮素吸收效率对氮效率的直接作用均大于氮素利用效率,氮高效基因型的地上部生物量、植株氮累积量、氮素吸收效率、氮效率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则差异不显著。由此,氮素吸收能力在氮高效烟草基因型的选育和栽培上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基因型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枯病不同发病率土壤对番茄植株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成之 段旭 +4 位作者 张娜 徐志辉 邓旭辉 李荣 沈其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6-454,共9页
为研究青枯病不同发病率土壤对番茄植株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以番茄为供试植物,采集连作多年后6种青枯病不同发病率(12.5%、21.9%、40.0%、59.4%、83.3%和91.6%)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土壤青枯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番茄植... 为研究青枯病不同发病率土壤对番茄植株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以番茄为供试植物,采集连作多年后6种青枯病不同发病率(12.5%、21.9%、40.0%、59.4%、83.3%和91.6%)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土壤青枯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番茄植株生物量和氮素吸收效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著相关性;初始土壤中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与植株的氮素吸收效率无显著相关;初始土壤的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与植株的氮素吸收效率无显著相关,但基于OTU的细菌群落变化与植物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相关性,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藤黄单胞菌属(Luteimonas)细菌与植株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溶杆菌属(Lysobacter)细菌同时与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本研究发现,受不同程度的连作障碍影响,土壤的氮素含量与植物氮素吸收效率无显著相关性,而初始土壤的细菌群落与植物氮素吸收效率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障碍 青枯病 氮素吸收效率 番茄 土壤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水平对不同生态型稻种资源苗期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黄才立 程建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4期63-64,66,共3页
在低氮(20 mg/kg)、中氮(40 mg/kg)和高氮(60 mg/kg)3个氮素水平下,测定和比较不同生态型稻种资源苗期的氮素吸收效率(NAE)。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稻种资源苗期的NAE随氮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不同生态型稻种资源苗期NAE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 在低氮(20 mg/kg)、中氮(40 mg/kg)和高氮(60 mg/kg)3个氮素水平下,测定和比较不同生态型稻种资源苗期的氮素吸收效率(NAE)。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稻种资源苗期的NAE随氮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不同生态型稻种资源苗期NAE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且随氮水平而异。低氮下,陆稻NAE显著低于水稻;高氮下,陆稻NAE极显著低于水稻;而中氮下,两者的NAE未达显著差异。低、中氮下,古老地方品种NAE显著低于现代育成品种;高氮下,古老地方品种NAE极显著低于现代育成品种。低氮下,杂交组合NAE显著高于常规品种;中、高氮下的杂交组合与常规品种的NAE未达显著差异。3种氮水平下,籼、粳稻NAE无显著差异。低、中氮下,粘、糯稻NAE无显著差异;高氮下,粘稻NAE极显著高于糯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种资源 氮素水平 氮素吸收效率 生态型 秧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袁秋梅 吴海燕 +1 位作者 唐青 董桂春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第6期105-107,112,共4页
为明确施氮量对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籼稻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在盆栽土培条件下,以15个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 为明确施氮量对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籼稻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在盆栽土培条件下,以15个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籼稻品种间、不同施氮处理间成熟期吸氮量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成熟期吸氮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氮素高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抽穗前、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较大,生物产量大,经济系数大多较小。但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间经济系数均无显著差异。增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各类型籼稻品种抽穗前、抽穗后和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降低经济系数。氮素高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的产量均高于氮素中、低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类型籼稻品种的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同时,氮素高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在低氮(N_1处理)、常氮(N_2处理)条件下便能获得高产,而且这个产量水平要高于氮素低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在高氮条件下的产量。随着籼稻品种氮素吸收效率的提高,即吸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均呈下降的趋势,千粒重均呈上升的趋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的变化趋势不一。增施氮肥有利于各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但在高氮(N_3处理)条件下,千粒重有所下降,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积累量 物质生产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菠菜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评价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敏娜 刘晓霞 +2 位作者 丁文雅 陈秋会 林咸永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9-607,共9页
以30个菠菜基因型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评价其在低氮(2mmol/L)和高氮(10mmol/L)水平下对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菠菜基因型在2个氮水平下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相关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氮水平下,菠菜地上部干质量... 以30个菠菜基因型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评价其在低氮(2mmol/L)和高氮(10mmol/L)水平下对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菠菜基因型在2个氮水平下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相关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氮水平下,菠菜地上部干质量、含氮量、氮累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显著高于低氮水平;而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指数明显低于低氮水平。其中地上部干质量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均具有较大的变异系数,可以作为同一供氮水平下氮效率(NUE)的重要评价指标,而地上部氮累积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指数的变异系数也较高,且与地上部干质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故可作为菠菜氮效率的辅助评价指标。根据不同菠菜基因型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低于或高于供试基因型地上部干质量的平均值作为氮低效基因型和氮高效基因型,所筛选出的氮高效基因型在低氮和高氮水平下均具有较高的地上部干质量、地上部氮累积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指数。通径分析表明,氮素吸收效率在2个氮水平下对菠菜氮效率的贡献明显高于氮素利用效率,但氮素利用效率对氮效率也有一定的贡献。由此可见,在菠菜氮高效品种的选育工作中应协同提高低氮和高氮条件下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菜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潘圣刚 黄胜奇 +4 位作者 曹凑贵 蔡明历 翟晶 江洋 张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0-1005,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kg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kg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田面水NH4+-N和总N浓度在施肥后第1d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在施肥后的第7d,分别降为峰值的7.88%~17.84%和29.71%~45.55%。施氮水平介于0~240N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却随之降低。在高氮水平(240kgN·hm-2)下,与氮肥前移相比(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的施肥比例,水稻产量增加了6.2%、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0.49%和23.72%,而氮素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水稻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田面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运筹对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高宏伟 杨武德 +3 位作者 冯美臣 王超 Muhammad Saleem Kubar 岳彧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92-395,共4页
为探明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基追比例及施用量,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追肥时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基追比(6∶4和5∶5)和施氮水平(0、7... 为探明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基追比例及施用量,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追肥时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基追比(6∶4和5∶5)和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下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均影响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并且存在互作效应;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对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基追比6∶4>基追比5∶5以及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最大;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冬小麦适宜的追肥时期为拔节期、基追比为6∶4、施氮量225 kg/hm^2,该氮肥运筹方式下,其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50.3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合理施氮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基追比 施氮量 氮素积累量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稻基因型的根系形态生理特性与高效氮素吸收 被引量:106
9
作者 程建峰 戴廷波 +3 位作者 荆奇 姜东 潘晓云 曹卫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6-272,共7页
土培盆栽试验下,采用3个氮素吸收效率(NAE)有显著差异的水稻基因型五优244(低NAE)、R83-12(中NAE)和水源349(高NAE)为材料,研究了水稻拔节期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高效氮素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源349总根长、根... 土培盆栽试验下,采用3个氮素吸收效率(NAE)有显著差异的水稻基因型五优244(低NAE)、R83-12(中NAE)和水源349(高NAE)为材料,研究了水稻拔节期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高效氮素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源349总根长、根密度、根表面积和根干重极显著高于R83-12和五优244,且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总吸收面积最大,为高效氮素吸收提供了条件。水源349具有较强的根系耗能、氧化还原力、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促进根内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及氮吸收和同化,提高了根系伤流强度及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地上部氮含量和氮积累量。逐步回归表明,拔节期较高的根密度、根系总吸收面积和地上部氮含量是水稻氮素高效吸收的重要特征,可作为水稻氮素高效管理和遗传改良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型 氮素吸收效率 根系形态 根系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晓婧 代兴龙 +4 位作者 马鑫 董述鑫 张秀 初金鹏 贺明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65-1071,共7页
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省主推的2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0、120、180、240和300kg·hm^(-2)共5个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 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省主推的2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0、120、180、240和300kg·hm^(-2)共5个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氮肥、品种及两者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氮肥水平不同则品种间的氮效率差异程度不同。大部分供试品种的氮效率类型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聚类结果不一致,仅临麦4号、鲁原502、泰山28和山农25在各氮肥水平下的产量、氮素利用率均较高,可划为氮高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达到高氮效率的途径不同,临麦4号通过高氮素吸收效率、泰山28通过高氮素利用效率、鲁原502和山农25通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共同作用实现氮高效。由此可知,应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冬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应不同地力环境的品种和与品种特性相适应的施肥技术;在氮高效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中,应针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进行鉴别和调控,才能最大程度挖掘和利用其高产、高效潜力,实现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利用率 产量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对高产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许 王宜伦 +1 位作者 韩燕来 谭金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3-197,共5页
为确定高产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及比例,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豫北超高产田总施氮量240kg/hm2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与积累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 为确定高产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及比例,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豫北超高产田总施氮量240kg/hm2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与积累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与氮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氮肥分次施用可增加冬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提高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吸收效率和收获指数,降低土壤氮素依存率,其中N3处理最佳。冬小麦返青期前对氮的积累量约占总积累量的9.4%~11.2%,返青期后对氮的需求量大,返青至灌浆期可吸收氮素63.3%~66.6%,灌浆期后可吸收氮素23.5%~25.9%;N3处理植株各生育阶段氮积累量较高。氮肥1/3底施+1/3返青期追施+1/3拔节期追施是本试验条件下兼顾小麦产量及氮素效率的最佳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氮肥回收率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收获指数 土壤氮素依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与培肥对小麦氮吸收效率、根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黛静 王艳杰 +4 位作者 陈倩青 张艳艳 刘雪晴 马建辉 李春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91,共7页
为了解不同耕作与培肥措施对小麦氮素吸收效率、根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在前5年定位试验基础上,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区组设计,设置深耕(DTF_0)、浅耕(STF_0)、免耕(NTF_0)、深耕有机肥(DTF_1)、浅耕有机肥(STF_1)和免耕有机肥(N... 为了解不同耕作与培肥措施对小麦氮素吸收效率、根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在前5年定位试验基础上,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区组设计,设置深耕(DTF_0)、浅耕(STF_0)、免耕(NTF_0)、深耕有机肥(DTF_1)、浅耕有机肥(STF_1)和免耕有机肥(NTF_1)等6个处理.结果表明,0~20cm土层,浅耕有机肥处理下,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40~60cm土层,免耕有机肥处理下,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浅耕有机肥处理下叶片和穗部氮素积累量及植株氮素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与其他处理相比,深耕有机肥处理下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根效率最高,根系呼吸速率最低.浅耕有机肥处理下小麦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培肥 小麦 氮素吸收效率 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NO_3~–的吸收、分配及氮利用效率对低氮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3
13
作者 荣楠 韩永亮 +5 位作者 荣湘民 宋海星 彭建伟 谢桂先 张玉平 张振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4-1111,共8页
【目的】探究油菜NO_3~–的吸收、分配和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及其氮利用效率,为理解油菜在不同低氮胁迫下相关生理变化及其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常规油菜品种814为研究材料,采用砂培试验,在正常供氮水平(10 mmol/L)和低氮... 【目的】探究油菜NO_3~–的吸收、分配和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及其氮利用效率,为理解油菜在不同低氮胁迫下相关生理变化及其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常规油菜品种814为研究材料,采用砂培试验,在正常供氮水平(10 mmol/L)和低氮胁迫水平(3 mmol/L、1 mmol/L)下,研究油菜的根系特性、蒸腾作用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及其氮素吸收效率,并研究油菜NO_3~–的运输分配与同化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正常供氮处理(10 mmol/L)相比,低氮胁迫处理(3 mmol/L、1 mmol/L)的油菜NO_3~–含量、全氮含量均显著下降,但(NO_3~–)叶/根、(全氮(%))叶/根显著升高,植株根系干物质重、根系吸收面积均显著下降,但根冠比显著升高。油菜植株在低氮胁迫下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增加,一方面促进植株对NO_3~–的捕获,另一方面也促使更大比例的NO_3~–分配在植物的地上部分,但植株的水分散失加剧,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下降。低氮胁迫处理油菜根和叶中NR、GS活性与正常供氮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或有增加,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但光合氮素利用率显著升高。【结论】在低氮胁迫条件下,油菜植株的氮素和干物质累积均显著下降,但NO_3~–在植株的地上部分分配比例的增加以及光合氮素利用率的升高促使植株的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NO3~–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杂交稻高效吸收氮素的相关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贵 陈梅 +6 位作者 朱静娜 胡文凌 章斐 张红梅 王士磊 施卫明 程旺大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3-1119,共7页
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籼粳杂交稻甬优12(YY-12)、嘉优中科6号(JY-6)和常规粳稻秀水134(XS-134)在常规供氮(M-N)和低氮(L-N)水平下分蘖盛期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并初步探讨相关机理机制。结果表明:YY-12和JY-6在两种供氮水平下氮素... 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籼粳杂交稻甬优12(YY-12)、嘉优中科6号(JY-6)和常规粳稻秀水134(XS-134)在常规供氮(M-N)和低氮(L-N)水平下分蘖盛期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并初步探讨相关机理机制。结果表明:YY-12和JY-6在两种供氮水平下氮素吸收效率明显大于XS-134。与XS-134相比,YY-12和JY-6根系干物质累积明显增大,加之根孔隙度(POR)较大,使其根系径向泌氧量(ROL)明显增加,从而很可能造成YY-12和JY-6根际土壤氨氧化菌(AOB)数量和硝化强度明显增加,使YY-12和JY-6根际土壤矿质氮含量明显大于XS134。相关分析表明根际土壤矿质氮含量与水稻氮素吸收效率极显著正相关。因此,YY-12和JY-6氮素吸收效率高很可能与其种植使根际土壤硝化强度增加和有机氮矿化加剧紧密相关。另外,与M-N处理相比,YY-12和YY-6氮素吸收效率在L-N水平下明显增加,而XS-134无明显差异。主要原因为:与M-N相比,YY-12和JY-6在L-N水平下根系干物质累积和POR增加比例均大于XS-134,ROL和根际土壤硝化强度以及根际土壤矿质氮含量下降比例小于XS-1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氮素吸收效率 根系干物质累积 根孔隙度 根系径向泌氧量 硝化强度 矿质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种质苗期氮素营养效率的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邹小云 刘宝林 +1 位作者 宋来强 官春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7,共9页
为建立快速简便高效的油菜氮素营养效率的鉴定与评价方法,温室盆栽条件下设置土壤低氮(0.05g/kg)、中氮(0.2g/kg)和高氮(0.3g/kg)3个水平,测定了75份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种质的苗期形态性状及氮素吸收效率(NAE)和氮素利用效率(NUE)... 为建立快速简便高效的油菜氮素营养效率的鉴定与评价方法,温室盆栽条件下设置土壤低氮(0.05g/kg)、中氮(0.2g/kg)和高氮(0.3g/kg)3个水平,测定了75份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种质的苗期形态性状及氮素吸收效率(NAE)和氮素利用效率(NUE)。结果表明:苗期各性状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对氮的敏感性不同,3个不同氮处理水平下单株根表面积的变异程度均表现为最大,低氮胁迫加大了种质间的差异。油菜种质氮素营养效率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表现为高效和低效的较少,表现中效类型的种质最多;NAE和NUE间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以NAE作为氮素营养效率指标来鉴定与评价种质间苗期氮素营养效率差异应选择在低氮处理下,以单株地上干重和根冠比为间接指标进行选择效果明显。以NUE作为氮素营养效率指标来鉴定与评价种质间苗期氮素营养效率差异应选择在高氮处理下,以单株地上干重为间接指标进行选择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质 氮素营养效率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鉴定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包膜控释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6
作者 吕娇 李淑敏 +1 位作者 潘明阳 刘昕昕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46-50,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TSCU)和树脂加硫包膜控释尿素(PSCU)对玉米植株全氮含量、吸氮量、肥料氮素吸收效率、产量以及土壤耕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SCU和PSCU处理吸氮量分别达到163.32kg·hm-2和178.5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TSCU)和树脂加硫包膜控释尿素(PSCU)对玉米植株全氮含量、吸氮量、肥料氮素吸收效率、产量以及土壤耕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SCU和PSCU处理吸氮量分别达到163.32kg·hm-2和178.54kg·hm-2,比施普通尿素(PU)处理增加26.62kg·hm-2和41.84kg·hm-2,差异达显著水平;玉米产量比PU处理分别提高21.27%和33.36%;TSCU和PSCU处理的玉米氮素吸收效率比PU处理分别增加18.68%和27.47%;在玉米成熟后,控释肥处理耕层土壤硝态氮仍然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在黑土生态条件下,与PU处理的玉米相比,TSCU和PSCU处理均有效提高了玉米的干物质量、吸氮量及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以PSCU处理控释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玉米 吸氮量 产量 氮素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番茄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传伟 宋述尧 赵春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56-60,共5页
以吉林省市场上常见的25个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同一氮素水平不同番茄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结果表明:番茄总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幅分别为262.8~460.1 kg·hm-2和281~526 kg·kg-1。聚类分析表明,吸氮能力较弱、氮素... 以吉林省市场上常见的25个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同一氮素水平不同番茄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结果表明:番茄总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幅分别为262.8~460.1 kg·hm-2和281~526 kg·kg-1。聚类分析表明,吸氮能力较弱、氮素利用效率较高、产量高的品种有4个:朝研219、瑞琦1号、四季粉红、佳粉19,产量平均值为145 754 kg·hm-2。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表明,总吸氮量与番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并对提高番茄产量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品种差异 聚类分析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麦草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8
作者 左慧 尹淑霞 +4 位作者 李亚明 王铁梅 朱正辛 陈亚东 郭倩倩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6,共11页
总结国内外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评价,探讨植物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理过程及分子机制,重点从土壤因素、氮肥施用、黑麦草与其他作物间作或套作种植、黑麦草品种基因型、碳源的积累与分配和植物内源激素方面阐明影响黑麦草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总结国内外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评价,探讨植物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理过程及分子机制,重点从土壤因素、氮肥施用、黑麦草与其他作物间作或套作种植、黑麦草品种基因型、碳源的积累与分配和植物内源激素方面阐明影响黑麦草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因素,并对今后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通过改进栽培措施和分子育种等方式提高黑麦草氮素利用率提供指导,实现低投入高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氮素 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 生理过程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及有效途径 被引量:132
19
作者 江立庚 曹卫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1-264,共4页
阐述了水稻高效吸收和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 ,分析了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遗传潜力和改良途径以及农田资源管理技术对氮素效率的影响 。
关键词 水稻 高效利用氮素 生理机制 有效途径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迟拔节水对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红光 于振文 +2 位作者 张永丽 王东 石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61-1870,共10页
2007—2008年度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2个拔节水灌溉时期,为拔节期和拔节后10 d;3个目标相对含水量,灌水后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达到65%、75%、80%,以W1、W2、W3表示拔节期灌水处理,DW1、DW2、DW3表示拔节后10 ... 2007—2008年度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2个拔节水灌溉时期,为拔节期和拔节后10 d;3个目标相对含水量,灌水后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达到65%、75%、80%,以W1、W2、W3表示拔节期灌水处理,DW1、DW2、DW3表示拔节后10 d灌水处理;开花期均灌水至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研究推迟拔节水对小麦氮素积累与分配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W2和DW2处理有利于提高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促进籽粒氮素积累;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高于W1和DW1,与W3和DW3处理无显著差异;开花后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于W3和DW3,是拔节期和拔节后10 d灌水的最优处理。(2)W2和DW2处理比较,DW2成熟期100—14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低于W2,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W2,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灌水方案。2008—2009生长季试验各处理变化趋势同2007—2008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推迟拔节水 氮素积累与分配 硝态氮运移 氮素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