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潘圣刚 黄胜奇 +4 位作者 曹凑贵 蔡明历 翟晶 江洋 张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0-1005,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kg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kg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田面水NH4+-N和总N浓度在施肥后第1d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在施肥后的第7d,分别降为峰值的7.88%~17.84%和29.71%~45.55%。施氮水平介于0~240N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却随之降低。在高氮水平(240kgN·hm-2)下,与氮肥前移相比(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的施肥比例,水稻产量增加了6.2%、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0.49%和23.72%,而氮素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水稻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田面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运筹对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高宏伟 杨武德 +3 位作者 冯美臣 王超 Muhammad Saleem Kubar 岳彧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92-395,共4页
为探明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基追比例及施用量,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追肥时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基追比(6∶4和5∶5)和施氮水平(0、7... 为探明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基追比例及施用量,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追肥时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基追比(6∶4和5∶5)和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下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均影响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并且存在互作效应;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对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基追比6∶4>基追比5∶5以及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最大;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冬小麦适宜的追肥时期为拔节期、基追比为6∶4、施氮量225 kg/hm^2,该氮肥运筹方式下,其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50.3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合理施氮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基追比 施氮量 氮素积累量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番茄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传伟 宋述尧 赵春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56-60,共5页
以吉林省市场上常见的25个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同一氮素水平不同番茄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结果表明:番茄总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幅分别为262.8~460.1 kg·hm-2和281~526 kg·kg-1。聚类分析表明,吸氮能力较弱、氮素... 以吉林省市场上常见的25个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同一氮素水平不同番茄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结果表明:番茄总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幅分别为262.8~460.1 kg·hm-2和281~526 kg·kg-1。聚类分析表明,吸氮能力较弱、氮素利用效率较高、产量高的品种有4个:朝研219、瑞琦1号、四季粉红、佳粉19,产量平均值为145 754 kg·hm-2。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表明,总吸氮量与番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并对提高番茄产量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品种差异 聚类分析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麦草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左慧 尹淑霞 +4 位作者 李亚明 王铁梅 朱正辛 陈亚东 郭倩倩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6,共11页
总结国内外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评价,探讨植物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理过程及分子机制,重点从土壤因素、氮肥施用、黑麦草与其他作物间作或套作种植、黑麦草品种基因型、碳源的积累与分配和植物内源激素方面阐明影响黑麦草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总结国内外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评价,探讨植物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理过程及分子机制,重点从土壤因素、氮肥施用、黑麦草与其他作物间作或套作种植、黑麦草品种基因型、碳源的积累与分配和植物内源激素方面阐明影响黑麦草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因素,并对今后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通过改进栽培措施和分子育种等方式提高黑麦草氮素利用率提供指导,实现低投入高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氮素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生理过程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对白土田水稻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8
5
作者 李录久 王家嘉 +2 位作者 吴萍萍 黄厚宽 蒋荫锡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4-262,共9页
【目的】研究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方式对白土稻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华中低产白土稻田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2种小麦秸秆还田量(0和3000 kg/hm2)及3种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 【目的】研究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方式对白土稻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华中低产白土稻田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2种小麦秸秆还田量(0和3000 kg/hm2)及3种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80-0-20、60-20-20和40-30-30)和不施氮的对照,共7个处理,分别为N80-0-20、N60-20-20、N40-30-30、N80-0-20+S、N60-20-20+S、N40-30-30+S和CK。水稻收获期采集代表性样品考察水稻产量结构性状,同时测定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分析籽粒和秸秆氮素含量,计算水稻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60-20-20的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最高,两年试验较不施分蘖肥的对照分别增产9.4%12.9%和7.4%8.9%。实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后,水稻籽粒产量较不施秸秆的对照分别提高10.2%23.4%和0.8%5.5%。不施秸秆条件下,基-蘖-穗肥施用比例60-20-20的处理水稻籽粒含氮量最高,较不施氮的对照提高11.3%,而秸秆含N量随中后期追肥比例的加大而提高。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后移能明显提高水稻籽粒和秸秆含氮量。水稻籽粒氮素吸收量,基-蘖-穗肥比例60-20-20处理最多,2011年较对照N80-0-20分别增加13.7%和24.8%,2012年提高14.5%和9.2%;秸秆氮素积累量则随中后期追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多,基-蘖-穗肥比例40-30-30处理最多。不施秸秆条件下,基-蘖-穗肥比例60-20-20的处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收获指数均最高,百公斤籽粒吸氮量最低。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均随中后期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则最高。氮素农学效率、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也是60-20-20比例的处理最高,较对照N80-0-20农学效率分别提高4.90和2.44 kg籽粒/kg N,氮肥利用率提高7.82和21.29个百分点,偏生产力提高4.90和2.44个百分点。【结论】综合水稻产量、氮素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安徽省江淮丘陵低产白土地区,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下,单季中稻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以60-20-20运筹方式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水稻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秸秆还田 白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新型功能尿素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凤英 秦亚平 +3 位作者 王晓玲 田小海 张秀娟 马国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57-2260,2263,共5页
旨在探讨水稻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流失的措施,并研究不同功能尿素对稻米产量的影响。以超级杂交稻C两优343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普通尿素(对照)、增效缓释尿素、多肽尿素、海藻酸尿素、加锌尿素等6种处理,比较分析施用不... 旨在探讨水稻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流失的措施,并研究不同功能尿素对稻米产量的影响。以超级杂交稻C两优343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普通尿素(对照)、增效缓释尿素、多肽尿素、海藻酸尿素、加锌尿素等6种处理,比较分析施用不同新型功能尿素时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增效缓释尿素、多肽尿素、海藻酸尿素、加锌尿素处理后水稻产量分别为10.21、10.36、10.24和10.31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8.73%、10.33%、9.05%、9.80%。与对照相比,上述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2.77%、81.92%、56.21%和65.41%,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9.94%、59.15%、51.86%和56.08%;氮肥及肥料偏生产力显著增加,但氮肥生理利用率略有下降,其中多肽尿素与加锌尿素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2.56%和5.65%;中后期氮的吸收与干物质的积累也均显著增加。因此,通过施用新型功能尿素,可以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同时增加了产量,不同新型功能尿素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新型功能尿素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氮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唐海浪 程在全 +1 位作者 钟巧芳 罗琼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34-41,共8页
氮肥在我国水稻种植中投入量巨大,但氮肥利用效率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不仅消耗高额的成本,而且破坏生态。因此,选育氮高效水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针对高效氮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生理机制、提高水稻氮高效吸收的方法及水稻氮... 氮肥在我国水稻种植中投入量巨大,但氮肥利用效率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不仅消耗高额的成本,而且破坏生态。因此,选育氮高效水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针对高效氮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生理机制、提高水稻氮高效吸收的方法及水稻氮高效基因的挖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氮高效水稻农业育种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生理机制 氮高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