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后移优化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种间关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1
作者 闫喆林 任强 +7 位作者 樊志龙 殷文 孙亚丽 范虹 何蔚 胡发龙 闫丽娟 柴强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90-2203,共14页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单作玉米3种种植模式,氮肥后移0(传统施氮,N1)、10%(N2)、20%(N3)3种施氮制度,研究不同种植制度及氮肥后移比例对小麦和玉米的种间关系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强化了麦玉共生期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其中氮肥后移10%较传统施氮竞争力提高3.4%,后移20%较传统施氮提高8.13%,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5.0%。氮肥后移增强间作玉米的恢复效应,与传统施氮相比,氮肥后移10%间作玉米恢复效应提高11.3%,后移20%提高20.5%,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1.5%。间作系统籽粒产量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23.8%~28.7%,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且氮肥后移20%处理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氮提高22.7%。间作种植模式下氮肥利用率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4.2%~26.4%,氮肥偏生产力较单作加权平均增高21.4%~30.8%,且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氮肥利用率提高31.5%,较传统施氮提高10.0%;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2.7%,较传统施氮提高23.3%。因此,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20%可优化麦玉间作系统种间关系,增加作物产量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是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高效生产的适宜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小麦间作玉米 种间竞争力 恢复效应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兰慧青 孟天天 +5 位作者 张向前 王伟妮 张君 陈立宇 路战远 孙霞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和现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共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8(120 kg/hm^(2))、N12(180 kg/hm^(2))、N16(24... 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和现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共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8(120 kg/hm^(2))、N12(180 kg/hm^(2))、N16(240 kg/hm^(2))、N20(300 kg/hm^(2))、N24(360 kg/hm^(2)),分析在玉米田播前和收获后不同土层下各施氮水平对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层加深同一施氮水平下,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同一土层下播前土壤全氮含量随施氮水平升高呈上升趋势;收获后N16、N20和N24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N0、N8和N12处理。播前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N16处理土壤颗粒有机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14,0.13,0.09 g/kg;收获后1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0.19,0.10,0.09 g/kg。N16处理土壤轻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37.27%;N24处理土壤重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7.35%,其次是N16处理,为6.84%。N16处理玉米生物产量最高,为31443.50 kg/hm^(2);玉米经济产量最高,为18526.47 kg/hm^(2);氮素利用效率指标随着氮肥施用水平升高而降低,N16处理下氮收获指数最高,为79.20%。综上,240 kg/hm^(2)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较适宜的氮肥施用水平,在该水平下土壤氮素管理和作物产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全氮 颗粒有机氮 轻组有机氮 重组有机氮 玉米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量对甘肃河西灌区青贮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
作者 刘丽媛 李广 +2 位作者 谈燕 张建喜 张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9,共9页
【目的】探究河西地区不同灌水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规律。【方法】试验共设置4个灌水处理W_(1)(节水20%,4920 m^(3)/hm^(2))、W_(2)(节水10%,5535 m^(3)/hm^(2))、W_(3)(传统灌水,6150 m^(3)/hm^(2))和W_(4)(增水10%,676... 【目的】探究河西地区不同灌水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规律。【方法】试验共设置4个灌水处理W_(1)(节水20%,4920 m^(3)/hm^(2))、W_(2)(节水10%,5535 m^(3)/hm^(2))、W_(3)(传统灌水,6150 m^(3)/hm^(2))和W_(4)(增水10%,6765 m^(3)/hm^(2)),于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展开田间试验。【结果】青贮玉米生育期的形态变化趋势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W_(2)灌水处理下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最大,存在显著差异(P<0.05),产量最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处理相比产量提高了15.65、20.05、20.52 t/hm^(2)。W_(1)~W_(4)的SPAD含量均值为W_(2)(43.17)>W_(3)(41.86)>W_(4)(40.33)>W_(1)(38.57)。W_(2)较其他处理增加了1.31%、2.84%、4.6%且与其他灌水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NUF、NUE、NAR氮素利用效率最高,W_(2)与其他处理相比NUF提高了0.169、0.2、0.242 kg/hm^(2);NAR提高了0.03、0.04、0.05 kg/hm^(2);NUE提高了0.009、0.012、0.013 kg/hm^(2)。【结论】节水10%可提高作物的生长于发育、氮素利用效率,适应的灌溉水分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从而提高青贮玉米的生长速度和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青贮玉米 氮肥偏生产力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农业生态区域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配施脲铵运筹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4
作者 陈贵 纪涵博 +5 位作者 鲁晨妮 徐再萌 朱静娜 胡文凌 章斐 朱日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以传统配方肥+尿素一基两追施肥模式(CG)为对照,研究了以脲甲醛类缓控释肥(NC)和木质素类缓控释肥(MC)为基肥、脲铵为分蘖或穗分化追肥的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氮吸收累积、氮素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养分... 通过田间试验,以传统配方肥+尿素一基两追施肥模式(CG)为对照,研究了以脲甲醛类缓控释肥(NC)和木质素类缓控释肥(MC)为基肥、脲铵为分蘖或穗分化追肥的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氮吸收累积、氮素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蘖施肥模式水稻产量与CG处理相比无明显差异,但脲甲醛类缓控释肥+脲铵(NC-S)和木质素类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穗(MC-S)处理分别比CG处理明显增产3.96%和6.01%,主要原因为NC-S和MC-S处理每穗粒数分别比CG处理明显增加16.7%和17.6%;与CG处理相比,脲甲醛类缓控释肥+脲铵(NC-F)和木质素类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蘖(MC-F)处理成熟期地上部氮累积分别比CG处理增加2.50%和5.89%,NC-S和MC-S处理分别比CG处理明显增加10.0%和11.6%;NC-S和MC-S处理氮素利用效率(NUE)分别比CG处理高3.96%和6.01%。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增加了水稻氮吸收效率(NupE)和表观氮肥回收效率(ANR),其中MC-S处理的NupE明显比CG处理高11.6%,NC-S和MC-S处理的ANR分别比CG处理明显高25.4%和29.3%。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土壤碱解氮含量明显比CG处理增加6.58%~10.7%,其中,一基一穗施肥模式增加比例更大;另外,土壤有机质含量比CG处理增加1.11%~7.56%。由此可见,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穗施肥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缓控释肥 脲铵 追肥时期 氮素利用效率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蓝莓品种幼苗氮素利用效率和适宜施氮水平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宋佳蓉 刘梦溪 +4 位作者 葛春峰 张鹏程 赵刚 於虹 曾其龙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为筛选蓝莓(Vaccinium spp.)氮高效品种及探究不同蓝莓品种幼苗的适宜施氮水平,本研究以长江流域4个蓝莓主栽品种‘莱格西’(‘Legacy’)、‘绿宝石’(‘Emerald’)、‘优瑞卡’(‘Eureka’)和‘蓝美1号’(‘Lanmei 1’)为实验材料,通... 为筛选蓝莓(Vaccinium spp.)氮高效品种及探究不同蓝莓品种幼苗的适宜施氮水平,本研究以长江流域4个蓝莓主栽品种‘莱格西’(‘Legacy’)、‘绿宝石’(‘Emerald’)、‘优瑞卡’(‘Eureka’)和‘蓝美1号’(‘Lanmei 1’)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实验,设置不施氮(0.000 g·kg^(-1))、低氮(0.214 g·kg^(-1))、中氮(0.429 g·kg^(-1))和高氮(0.857 g·kg^(-1))4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蓝莓品种幼苗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显示:‘莱格西’和‘绿宝石’属于低氮高效型,‘优瑞卡’属于中氮高效型,‘蓝美1号’属于氮高效型。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4个蓝莓品种幼苗的单株干质量增加量,株高,冠幅,基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根、茎、叶和单株氮素增加量,以及单株磷素增加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单株分枝数和单株钾素增加量呈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氮素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根冠比则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不施氮和3个施氮水平下,蓝莓幼苗的氮素效率与单株干质量增加量、茎氮素增加量、单株氮素增加量、单株磷素增加量、单株钾素增加量、氮素吸收效率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蓝美1号’为氮高效品种,可作为氮高效遗传改良种质资源;单株干质量增加量可作为蓝莓氮素利用效率评价的重要指标;氮高效品种‘蓝美1号’和中氮高效品种‘优瑞卡’幼苗的推荐施氮水平为0.429 g·kg^(-1),低氮高效品种‘莱格西’和‘绿宝石’幼苗的推荐施氮水平为0.214 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施氮水平 氮素利用效率 氮高效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差异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建伟 李东晓 +2 位作者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为了研究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类型的产量与氮素利用、转运和积累的差异,在2021—2022年,2022—2023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29,26个供试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小麦分成高产型、... 为了研究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类型的产量与氮素利用、转运和积累的差异,在2021—2022年,2022—2023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29,26个供试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小麦分成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4种类型。分别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对小麦的茎、叶、穗和籽粒(成熟期)进行氮含量测定,分析氮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1—2023年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品种(系)间的平均产量差异显著,其中,高产型品种的公顷穗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在开花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和分配率大小表现为茎鞘>叶片>穗;在成熟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大小表现为籽粒>茎鞘>穗>叶片。不同品种小麦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高产型品种(系)较高,且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大于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通过不同品种的氮素吸收转运规律及分配特点进行水肥管理,或者选育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以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尿素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白东萍 卢识宇 +4 位作者 谷晓博 杜娅丹 宋慧 蔡文璟 李援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为优化旱地小麦高效施氮管理,实现高效生产目标,通过2 a(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氮(T1)、300 kg·hm^(-2)尿素N(T2,常规施氮处理)、300 kg·hm^(-2)缓释尿素N(T3)、195 kg·hm^(-2)缓... 为优化旱地小麦高效施氮管理,实现高效生产目标,通过2 a(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氮(T1)、300 kg·hm^(-2)尿素N(T2,常规施氮处理)、300 kg·hm^(-2)缓释尿素N(T3)、195 kg·hm^(-2)缓释尿素N(T4)和90 kg·hm^(-2)缓释尿素N(T5)6个处理,分析不同缓释尿素减施量对农田土壤硝态氮分布及累积、氮素吸收与转运、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尿素减施处理(T4和T5)显著降低收获期0~200 cm土层的土壤NO-3-N累积量,同时提高0~40 cm土层NO-3-N占比。施用缓释尿素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吸收量,T3处理较当地常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2.9%和13.6%。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随缓释尿素减施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T4处理最大,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0.2%~50.0%。施用缓释尿素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提高产量;T4处理两年产量分别为8 434、9 060 kg·hm^(-2),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19.7%和13.9%,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17.3%和10.4%,其经济效益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33.3%和34.0%,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26.8%和23.2%。缓释尿素减施显著降低氮素表观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通过拟合分析发现,缓释尿素施用量为208.7 kg·hm^(-2)时,两年产量分别为8 054、8 806 kg·hm^(-2),净效益分别为6 890、8 475 CNY·hm^(-2),NHI分别为78.2%和78.9%,可实现西北旱区冬小麦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尿素 土壤硝态氮 氮素转运 氮素利用效率 冬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候选基因 被引量:1
8
作者 吕阳 刘聪聪 +7 位作者 杨龙波 曹兴岚 王月影 童毅 Mohamed Hazman 钱前 商连光 郭龙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524,共9页
【目的】挖掘水稻氮高效的种质和基因资源,揭示其分子机制和遗传效应,是当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NUE)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方法】为了鉴定与水稻NUE相关的变异位点和候选基因,我们收集了190份亚洲稻为关联群体,通过质量过滤和群体频... 【目的】挖掘水稻氮高效的种质和基因资源,揭示其分子机制和遗传效应,是当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NUE)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方法】为了鉴定与水稻NUE相关的变异位点和候选基因,我们收集了190份亚洲稻为关联群体,通过质量过滤和群体频率过滤筛选出3,934,195个高质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低氮(N_(1),90kg/hm^(2))和常规氮(N_(2),180kg/hm^(2))水平,成熟期调查水稻剑叶叶宽在低氮和常规氮处理下的表型数据,结合FarmCPU和MLM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果】通过植株在不同氮水平下的叶宽表型数据,计算该群体在低氮和常规氮水平下的剑叶宽表型比值Q(N_(1)/N_(2)),Q值呈现正态分布的特征。对Q值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12条染色体上共鉴定了100个显著位点,确定了39个候选QTLs,包括已克隆NUE相关基因OsNR1.2和OsNAC42。进一步鉴定了候选基因OsNR1.2和OsNAC42的优异单倍型和潜在的优势单倍型组合,为水稻NUE的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结论】利用GWAS和单倍型分析,揭示了水稻剑叶叶宽在不同氮处理下的遗传基础,鉴定了与NUE相关的候选QTLs和基因,包括OsNR1.2和OsNAC42。通过组合单倍型分析,鉴定了两个基因的优势单倍型组合,为水稻NUE的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利用效率 叶宽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与施氮量互作对甜菜光合特性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9
作者 赵翎华 张树友 +7 位作者 杨肖飞 王超 卢强 张瀚文 于新睿 庄延龙 张贺 李彩凤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073,共13页
为探明播期与施氮量互作对甜菜光合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设3个播期:4月14日(早播)、4月21日(适播)和4月28日(晚播),4个施氮量:纯氮0 kg·hm^(-2)、120 kg·hm^(-2)、150 kg·hm^(-2)及180 kg·hm^(-2)。结... 为探明播期与施氮量互作对甜菜光合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设3个播期:4月14日(早播)、4月21日(适播)和4月28日(晚播),4个施氮量:纯氮0 kg·hm^(-2)、120 kg·hm^(-2)、150 kg·hm^(-2)及180 kg·hm^(-2)。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对甜菜光合特性影响的互作效应显著,同一施氮量下,不同播期之间光合作用指标及氮素利用效率差异显著,早播较适播与晚播更有利于提高甜菜叶绿体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RuBP羧化酶活性、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光保护能力、氮素利用效率,降低胞间CO_(2)浓度。同一播期中,随施氮量的提高,相关指标及产质量变化不同,早播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提高,甜菜光合特性、产量、产糖量、氮素利用效率也随之提高,施氮量为180 kg·hm^(-2)时,产量和产糖量分别为67055.33 kg·hm^(-2)和11780.83 kg·hm^(-2),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43.88%和80.4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适播和晚播条件下,施氮量分别超过150 kg·hm^(-2)和120 kg·hm^(-2)时,不利于提高甜菜光合特性、氮素利用效率。综上,播期与施氮量互作通过改善甜菜光合特性及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来影响产量,不同播期适宜的施氮量不同,在本试验条件下,早播且施氮量为180kg·hm^(-2)更利于提高甜菜光合特性及氮素利用效率,可获得更高的产质量,若播期后移,则可适当减少施氮量,以达到减氮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播期与氮肥互作 光合特性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0
10
作者 曹倩 贺明荣 +2 位作者 代兴龙 门洪文 王成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5-822,共8页
为了探明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为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和105 kg/hm2)和3个... 为了探明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为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和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且两者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两因素中密度是导致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子粒产量提高引起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协同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泰农18的适宜播量为102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kg/hm2;而山农15的适宜播量为83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说明在冬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在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子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密度 氮肥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氮肥互作对棉花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7
11
作者 李鹏程 董合林 +6 位作者 刘爱忠 刘敬然 孙淼 王国平 刘绍东 赵新华 李亚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22-130,共9页
种植密度和氮肥投入是棉花生产中重要的管理措施,为提高棉花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于2013-2014年以转Bt+Cp TI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在河南省安阳市中棉所试验农场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3.00,5.25,7.50株/m^2),4个氮肥用量(分别为0,112.5... 种植密度和氮肥投入是棉花生产中重要的管理措施,为提高棉花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于2013-2014年以转Bt+Cp TI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在河南省安阳市中棉所试验农场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3.00,5.25,7.50株/m^2),4个氮肥用量(分别为0,112.5、225.0、337.5 kg/hm^2,以N计),探讨种植密度与氮肥对棉花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与氮吸收量随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收获指数随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中密中氮处理(种植密度5.25株/m^2、施氮量225.0 kg/hm^2)单位面积成铃数较多,籽棉和皮棉产量、氮肥回收利用率优于其他处理,高密低氮处理(种植密度7.50株/m^2、施氮量112.5 kg/hm^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生理利用率高于其他处理,而籽棉、皮棉产量与中密中氮处理较接近,研究表明增密减氮可实现棉花的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栽培 密度 互作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水稻氮素积累与转移的特性 被引量:74
12
作者 魏海燕 张洪程 +7 位作者 杭杰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胜飞 马群 张庆 张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9-125,共7页
选用氮素利用高效型和低效型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基因型,研究水稻氮素积累、转移特性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N-n)、抽穗和成熟期,氮高效类型水稻的氮素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氮低效类型,而拔节期... 选用氮素利用高效型和低效型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基因型,研究水稻氮素积累、转移特性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N-n)、抽穗和成熟期,氮高效类型水稻的氮素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氮低效类型,而拔节期差异不明显。水稻氮素的阶段性积累量,除(N-n)至拔节阶段,氮高效类型水稻极显著低于氮低效类型外,其余各阶段氮高效类型水稻的氮积累量均极显著高于氮低效类型。水稻氮素的阶段性积累率,移栽至(N-n)和(N-n)至拔节阶段氮低效类型水稻显著大于氮高效类型,而在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抽穗前的氮素转移量和转移率,氮高效类型水稻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氮低效类型,而抽穗前氮对籽粒的贡献率,氮高效类型极显著低于氮低效类型。氮高效类型水稻具有在(N-n)前氮素适度积累,(N-n)后至抽穗阶段,氮素的有效积累高而无效积累弱的特点。因此至抽穗期,氮高效类型水稻的氮素积累量大于氮低效类型,具有较高的氮素转移量和转移率。但由于氮高效类型水稻在抽穗以后仍具有较强的氮素积累能力,因此其抽穗前氮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对低于氮低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积累 氮素转移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4
13
作者 周宝元 王新兵 +2 位作者 王志敏 马玮 赵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1-829,共9页
【目的】氮肥中氮素的合理释放是提高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耕作方式也可显著影响氮肥施用效果。本文比较了浅旋、免耕和深松三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和常规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为玉... 【目的】氮肥中氮素的合理释放是提高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耕作方式也可显著影响氮肥施用效果。本文比较了浅旋、免耕和深松三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和常规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植株氮素积累的影响,为玉米缓/控释肥的合理应用和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试验于2013年至2014年在河南新乡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设浅旋(R)、免耕(N)和条带深松(S)3种耕作方式;肥料类型为副区,设不施氮(CK)、缓释肥(SRF)和常规施肥(CCF)3个处理。【结果】相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相同肥料处理,其条带深松耕作的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浅旋和免耕直播处理。各处理中,以条带深松下的缓释肥处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两年产量平均增幅为13.4%~59.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AEN)增幅为27.9%~72.7%,氮素表观利用率(REN)增长15.1~55.7个百分点。分析表明,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尤其是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增加是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N、R和S三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13.0%、12.7%和18.7%;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14.4%、16.8%和17.8%,其中条带深松耕作的增幅显著高于浅旋和免耕直播。条带深松下缓释肥处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与传统耕作方式和施肥方式相比,条带深松耕作和缓释肥的施用均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的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各处理中以条带深松耕作下缓释肥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最高,因此,条带深松深施缓释肥可作为黄淮海区一项有效的合理耕作与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缓释肥 耕作方式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棉花功能叶片生理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8
14
作者 李鹏程 董合林 +5 位作者 刘爱忠 刘敬然 李如义 孙淼 李亚兵 毛树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91,共11页
【目的】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三大棉区之一,氮肥管理在棉花生产中至关重要,氮肥供应不足或过量会影响棉花的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过量施氮可能导致棉花营养生长过旺,产量下降,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及棉田环境污染,氮肥供应不足会导致棉花... 【目的】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三大棉区之一,氮肥管理在棉花生产中至关重要,氮肥供应不足或过量会影响棉花的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过量施氮可能导致棉花营养生长过旺,产量下降,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及棉田环境污染,氮肥供应不足会导致棉花生物量较小,皮棉产量降低,纤维品质下降。本文通过3年不同氮肥用量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施氮量对棉花功能叶生理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籽棉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黄河流域棉区华北平原亚区中等肥力棉田适宜施氮量,揭示棉花氮素高效利用的相关机理。【方法】田间试验于2011 2013年在河南安阳县中棉所试验农场进行,供试田块为多年连作棉田,土壤为壤质潮土,2011年播种前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N)、速效磷(P)、速效钾(K)含量分别为11.24 g/kg、0.82 g/kg、77.43 mg/kg、16.69 mg/kg、129.82 mg/kg。以转Bt+Cp TI中熟棉花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设置0、90、180、270、360、450 kg/hm26个施氮水平,氮肥底施和初花期追施各半,磷(P2O5)、钾(K2O)全部底施,施用量均为120kg/hm2。试验小区长10 m,宽4.8米,每小区6行棉花,种植密度57500 plant/hm2。2011年4月17日播种,2012年4月25日播种,2013年5月3日播种。2013年研究了施氮量对初花期棉花功能叶光合速率、不同生育期棉花群体叶面积指数(LAI)、不同生育期棉花功能叶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2012、2013年研究了施氮量对棉花氮素内在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及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期棉花群体LAI、功能叶叶绿素含量、GS活性、初花期棉花功能叶净光合速率呈增加的趋势,而功能叶MDA含量呈下降趋势。施氮量270、360 kg/hm2处理棉花在盛铃期群体LAI较适宜,吐絮期棉花功能叶能维持较高的生理活性,可为棉花高产提供物质保障。棉花氮素积累量、籽棉产量与施氮量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内在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氮素生理利用率下降,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氮肥回收率高于其他处理。施氮量360 kg/hm2时,籽棉平均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施氮量为0、90 kg/hm2的处理,但与施氮量180、270、450 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棉花3年籽棉平均产量(Y)与施氮量(N)的效应方程为Y=3143.8036+4.2057N-0.006220N2(R2=0.9805,P=0.002717);棉花的最高产量施氮量为338.1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99.7 kg/hm2。【结论】黄河流域棉区华北平原亚区中等肥力棉田施氮量超过270 kg/hm2时,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内在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开始下降,该区棉田推荐经济施氮量299.7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棉花 功能叶片生理特性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8
15
作者 王肖娟 危常州 +4 位作者 张君 董鹏 王娟 朱齐超 王金鑫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4-561,共8页
设置2年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及施氮量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显著增加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滴灌棉花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 设置2年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及施氮量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显著增加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滴灌棉花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大于漫灌,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低于漫灌,滴灌条件下较好的水分条件抑制了棉花根系生长而促进地上部生长。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在施氮量为360 kg.hm-2时最大,过高氮肥投入无助于棉花产量提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均显著降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互作效应对棉花单株铃数及皮棉产量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选择效果 被引量:41
16
作者 朴钟泽 韩龙植 +2 位作者 高熙宗 陆家安 张建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51-656,共6页
利用“Dasanbyeo/IR6 6 74 6 2 6 3 2”和“TR2 2 183/IR6 6 16 7 2 7 5 6”两个杂交组合探讨了在施氮和未施氮条件下杂交早期世代对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选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在杂交早期世代对产量的直接选择效果在未施氮条件... 利用“Dasanbyeo/IR6 6 74 6 2 6 3 2”和“TR2 2 183/IR6 6 16 7 2 7 5 6”两个杂交组合探讨了在施氮和未施氮条件下杂交早期世代对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选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在杂交早期世代对产量的直接选择效果在未施氮条件下明显高于施氮条件下 ,并通过产量选择对生理氮素利用效率进行间接选择无论在施氮区还是未施氮区均有显著效果。氮素利用效率在施氮和未施氮条件下均有明显的直接选择效果。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直接选择效应和遗传力在未施氮条件下明显高于施氮条件下 ;生理氮素利用效率与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认为氮高效、耐低氮水稻品种选育时 ,在较低的氮素水平下 ,对产量和生理氮素利用效率进行直接选择较有效 ,并注意与产量和生理氮素利用效率密切相关的收获指数等其他农艺性状的间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选择效果 施氮与未施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小麦氮代谢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静 王小纯 +4 位作者 熊淑萍 马新明 丁世杰 郭建彪 吴克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11-1117,共7页
为探求砂姜黑土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耕作方式,在大田条件下,比较分析了深松、旋耕和常规翻耕三种耕作方式下小麦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中间产物含量及氮素的积累、分配、转运和利用效率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小麦叶片谷氨... 为探求砂姜黑土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耕作方式,在大田条件下,比较分析了深松、旋耕和常规翻耕三种耕作方式下小麦氮素同化关键酶活性、中间产物含量及氮素的积累、分配、转运和利用效率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小麦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全氮含量则逐渐下降,在各时期深松处理的这些指标均显著高于旋耕和常规耕作处理,且在后期维持较高水平。深松处理通过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的高转运以及花后氮素的高吸收、高贡献,获得成熟期较高的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虽然旋耕处理的转运氮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较高,但其氮素转运量、转运效率和花后吸收氮量较低,成熟期籽粒的氮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在三种耕作方式中最低,茎秆和穗轴+颖壳的分配比例反而最高。深松处理较其余二处理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产投比。因此,深松能有效促进砂姜黑土区小麦的氮素同化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促进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砂姜黑土 小麦 氮代谢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秸还田下播种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18
作者 修明 谷世禄 +4 位作者 田中伟 祝庆 蔡剑 姜东 戴廷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77-1385,共9页
为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适宜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采用大田试验,以济麦22号为材料,研究了稻秸还田下不同播种密度(播量120kg·hm-2、180kg·hm-2)、施氮量(180、225和270kg N·hm-2)及氮肥基追比(... 为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适宜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采用大田试验,以济麦22号为材料,研究了稻秸还田下不同播种密度(播量120kg·hm-2、180kg·hm-2)、施氮量(180、225和270kg N·hm-2)及氮肥基追比(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6∶3∶1、5∶3∶2和4∶3∶3)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180kg·hm-2(低氮)和225kg·hm-2(适氮)下,提高播种密度显著提高了小麦叶面积指数、开花期旗叶光合速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而在施氮量270kg·hm-2(高氮)下,提高播种密度显著降低了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开花期旗叶光合速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提高播种密度、降低施氮量均降低了土壤中无机氮的盈余量,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显著提高。产量、氮肥吸收效率及氮肥农学效率均在氮肥基追比为基肥∶拔节肥∶孕穗肥=6∶3∶1时最大。因此,稻秸还田条件下提高小麦播种密度、适当降低施氮量并提高基肥比例,可以实现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秸还田 播种密度 施氮量 氮肥基追比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侧条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3
19
作者 刘汝亮 李友宏 +4 位作者 王芳 赵天成 陈晨 洪瑜 周丽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45-49,共5页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系统研究了基于缓释肥料的侧条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FP)比较,侧条施肥技术高缓释肥处理(HF)水稻氮素投入比农民常规施肥处理(FP)降低约40%,水稻产量...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系统研究了基于缓释肥料的侧条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FP)比较,侧条施肥技术高缓释肥处理(HF)水稻氮素投入比农民常规施肥处理(FP)降低约40%,水稻产量没有显著降低,穗粒数比农民常规施肥处理增加了8.36%。侧条施肥技术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降低了氮素的表观损失量。侧条施肥各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在39.1~67.8之间,显著高于FP处理的23.7。FP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高达174.2 kg&#183;hm-2,侧条施肥各处理表观损失量在23.2~61.9 kg&#183;hm-2之间。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环境因素,基于缓释肥料的侧条施肥技术是一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条施肥 水稻 产量 氮平衡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欧洲黑杨幼苗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及其机理初探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希华 丁昌俊 +3 位作者 张伟溪 李文文 黄秦军 苏晓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8-374,共7页
以104份欧洲黑杨不同基因型(无性系)为材料,通过生长量和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土壤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欧洲黑杨生长差异显著。根据2个供氮水平的苗木年平均材积生长量将欧洲黑... 以104份欧洲黑杨不同基因型(无性系)为材料,通过生长量和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土壤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欧洲黑杨生长差异显著。根据2个供氮水平的苗木年平均材积生长量将欧洲黑杨群体划分为4个类型: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并结合氮反应指数在双高效型与高氮高效型中分别筛选出8个氮素利用效率高、生长表现优良的基因型,具较高的育种价值。比较分析欧洲黑杨不同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指标,发现双高效型的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系干质量、体积、比表面积均高于高氮高效型,初步揭示了不同类型欧洲黑杨氮利用效率存在差异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黑杨 氮素利用效率 生长性状 生理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