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南芥异源过表达木薯MeNRT2.6基因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1
作者 翟敏 曹颖杰 +7 位作者 林晨俞 赵平娟 李文彬 于晓玲 廖文彬 阮孟斌 邹良平 李壮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9-470,共12页
【目的】高亲和硝酸盐转运蛋白家族2(Nitrate transporter 2,NRT2)基因在低氮条件下上调表达可促进植物对氮素的有效吸收,对提升植物耐低氮胁迫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的MeNRT2.6基因功能研究,通过在拟南... 【目的】高亲和硝酸盐转运蛋白家族2(Nitrate transporter 2,NRT2)基因在低氮条件下上调表达可促进植物对氮素的有效吸收,对提升植物耐低氮胁迫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的MeNRT2.6基因功能研究,通过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异源过表达MeNRT2.6,解析MeNRT2.6在氮素利用效率方面的功能,为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定向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以转录组筛选出的低氮条件下在木薯根、茎、叶中均具有较高表达的MeNRT2.6基因作为研究对象,以木薯C3品种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MeNRT2.6基因片段。通过生物信息学和组织表达分析,并结合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确定MeNRT2.6的表达组织和亚细胞定位模式。利用浸花法创制在拟南芥中异源过表达MeNRT2.6的转基因株系,测定转基因株系在低、高浓度硝态氮条件下生理指标以及4个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和谷氨酸合成酶(Glutamate synthase,GOGAT)的活性。【结果】MeNRT2.6与毛果杨PtNRT2.7的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74.5%;其启动子序列存在逆境和激素类顺式响应元件。MeNRT2.6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在0.5 mmol/L硝态氮处理下,MeNRT2.6根据不同处理方式分别在木薯根、茎、叶中被诱导表达;在39.5 mmol/L硝态氮处理下,MeNRT2.6基因只在叶中被诱导表达,而与处理方式无关。0.5 mmol/L硝态氮胁迫下异源过表达MeNRT2.6基因的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根长、株高、鲜质量增加,氮代谢关键酶GOGAT、NR活性显著提升。【结论】木薯MeNRT2.6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低氮响应元件,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MeNRT2.6基因能提高植株的氮素利用效率,对木薯氮高效种质的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MeNRT2.6基因 异源过表达 硝态氮胁迫 氮素利用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水肥次序与氮肥形态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2
作者 王可辉 廖安丽 +5 位作者 赵乐 李玲燕 李松坚 万雪洁 刘义国 师长海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6,共9页
本研究采用柱栽试验,设3种不同形态氮肥追施,分别为硝态氮肥(硝酸钠,N)、铵态氮肥(氯化铵,A)和酰胺态氮肥(尿素,U),将滴灌时施肥时间等分为前中后3个时段,设3种滴灌水肥次序:氮-水-水(NW)、水-氮-水(WN)、水-水-氮(WW),共9个处理组合,... 本研究采用柱栽试验,设3种不同形态氮肥追施,分别为硝态氮肥(硝酸钠,N)、铵态氮肥(氯化铵,A)和酰胺态氮肥(尿素,U),将滴灌时施肥时间等分为前中后3个时段,设3种滴灌水肥次序:氮-水-水(NW)、水-氮-水(WN)、水-水-氮(WW),共9个处理组合,研究氮肥形态、水肥次序及二者互作对冬小麦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酰胺态氮肥的WN处理0~20、2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较高,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也较高,不同形态氮肥处理小麦产量均表现为U>N>A,同一形态氮肥下各水肥次序处理产量则表现为WN>WW>NW;追施酰胺态氮肥条件下WN处理千粒重分别较NW、WW显著高出11.9%、10.1%,产量分别显著高出3.9%、2.8%。追施酰胺态氮肥处理的氮素转运量显著高于追施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处理,平均高出28.6%和23.3%。追施酰胺态氮肥配合WN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较高。同一形态氮肥下,各水肥次序处理间旗叶的谷氨酰氨合成酶(GS)活性均无显著差异,而同一滴灌水肥次序下不同形态氮肥处理旗叶GS活性大小表现为U>A>N;追施硝态氮肥的3个滴灌追肥次序处理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显著高于追施铵态氮肥处理的。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尿素配合水-氮-水的滴灌水肥次序追肥,能够提高冬小麦千粒重及旗叶GS与NR活性,降低表观氮损失,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水肥次序 氮肥形态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绿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3
作者 符占海 刘宏权 +3 位作者 王鑫鑫 陈任强 柴春岭 高惠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31-139,共9页
为探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在绿豆生产中的效益,为化肥减施、作物增产和肥料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保定市河北农业大学农科教学实习基地开展田间试验,以绿豆品种冀绿26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有机肥20%替代化... 为探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在绿豆生产中的效益,为化肥减施、作物增产和肥料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保定市河北农业大学农科教学实习基地开展田间试验,以绿豆品种冀绿26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有机肥20%替代化肥(T1)、有机肥40%替代化肥(T2)、有机肥60%替代化肥(T3)、有机肥80%替代化肥(T4)、有机肥100%替代化肥(T5)共7个处理,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绿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以促进绿豆的生长发育,提高绿豆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利用,其中T2处理效果最佳,即有机肥40%替代化肥(T2)处理下绿豆的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了9.4%、8.3%和13.9%,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了8.4%、28.0%和39.8%。本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40%替代化肥是促进绿豆生长、增加绿豆产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减施 干物质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崔振坤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kg/hm^(2)4个施氮量。在2022—2024年2个小麦生长季,测定分析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转运、氮素营养指数、硝态氮残留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1)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补灌至75%水平,协同施氮180 kg/hm^(2)(W2N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开花期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向作物可吸收形态转化。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W2N2处理显著减少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降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2)W2N2和W2N3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氮素营养指数,能够满足小麦氮素需求。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氮素营养指数、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W2N2处理能够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继续增加水氮投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二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13、0.485。4)W2N2处理具有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继续提高灌溉水平和施氮量,易造成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显著降低。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较于W2N2处理,W2N3、W3N2和W3N3处理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值降低13.02%~26.34%,氮肥利用率降低9.77%~23.64%,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2.88%~38.10%。[结论]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75%,协同施氮180 kg/hm^(2)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营养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营养指数,是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优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运筹 测墒补灌 土壤酶活性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秆还田配合旋耕协同提高麦玉轮作体系周年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
5
作者 宋佩鸿 吴群文 +5 位作者 李宗新 钱欣 高英波 张慧 王良 隋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4-903,共10页
【目的】研究单季麦秆还田配合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周年产量和氮素贮存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适宜小麦-玉米轮作制度的秸秆还田方式。【方法】山东省济南市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2年,田间试验处理包括: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 【目的】研究单季麦秆还田配合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周年产量和氮素贮存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适宜小麦-玉米轮作制度的秸秆还田方式。【方法】山东省济南市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2年,田间试验处理包括: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麦季旋耕对照(CK),单季麦秆还田配合小麦播种前深耕(DT)、旋耕(RT)和免耕(NT)。在2021—2023年小麦和玉米收获期,采集植株样测定生物量和氮含量,并测定产量。同时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每20 cm为一个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含量,分析环境表观氮损失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CK相比,RT处理两年均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及周年产量,增幅分别为4.4%、5.4%及5.1%;而DT处理降低了2021—2022年小麦、玉米和周年产量,在2022—2023年则未产生显著影响;NT处理对两年小麦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分别降低了玉米和周年产量3.8%和4.7%。单季麦秆还田较双季秸秆还田平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素输入量33.1%。与CK相比,RT处理的作物周年氮素吸收量显著提高5.2%,而DT和NT处理分别降低5.3%和5.1%。RT处理0—20 cm土层的土壤氮素贮存量较CK平均降低了51.9%,但20—40 cm、40—60 cm土层的土壤氮素贮存量分别提高34.7%、56.7%,0—20 cm土层土壤氮素贮存量较DT和NT处理分别提高36.2%和63.5%,20—40 cm土层土壤分别显著降低31.3%和45.7%。DT、RT和NT处理的周年氮素损失均显著低于CK,以RT最低,两年平均较CK降低了67.6%,DT和NT分别平均降低43.9%和42.0%。RT处理较CK显著提高周年作物地上部分氮素吸收效率37.0%,较DT和N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6.2%和12.6%。【结论】单季麦秸还田结合旋耕能够提高麦-玉周年产量,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增加土壤氮贮存并减少农田氮损失,实现麦-玉周年产量和氮素利用协同提高,是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集约化种植体系下适宜的周年秸秆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单季小麦秸秆还田 耕作方法 体系产量 周年氮素利用 周年氮损失 土壤氮素贮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畦作条件下不同种类肥料对花生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6
作者 李元高 闫悦敏 +6 位作者 刘美佳 李秀霞 葛战昌 张文生 赵婷婷 王建国 张佳蕾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4-651,共8页
【目的】研究畦作条件下不同类型肥料对花生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调控效应。【方法】设置大田试验,评估畦作条件下不同类型肥料对花生产量和氮、磷、钾、钙养分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CFG(复合肥+钙肥)、BBF(炭基肥)、SRF(... 【目的】研究畦作条件下不同类型肥料对花生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调控效应。【方法】设置大田试验,评估畦作条件下不同类型肥料对花生产量和氮、磷、钾、钙养分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CFG(复合肥+钙肥)、BBF(炭基肥)、SRF(缓释复混肥)的荚果产量较CF(复合肥)分别显著提高15.0%、7.3%、12.9%。与CF相比,CFG、BBF、SRF处理单株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8.2%、7.1%和8.3%,增加了单株结果数和百果重,有利于提高花生收获指数。CFG和SRF处理的叶、荚果、植株氮积累量较CF分别提高17.4%、24.9%、20.7%和15.1%、22.3%和19.2%。荚果、植株磷素积累量均以CFG最高,SRF次之。SRF、BBF、CFG处理的茎和叶钾、钙积累量与CF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荚果中钾、钙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F处理,分别提高31.6%、22.2%、27.5%和20.7%、11.1%和16.2%。施肥降低了氮、磷、钾和钙在根、茎和叶中的分配比例,显著提高了荚果中氮、磷、钾和钙的分配比例。相比CF处理,CFG、SRF和BBF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56.4%、27.3%和39.6%。【结论】复合肥配施钙镁磷肥、缓释复混肥、炭基肥均可促进花生根系对氮、磷、钾、钙的吸收积累,提高了干物质与氮、磷、钾、钙在生殖器官荚果中的分配比例,增加了荚果产量,有利于氮素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缓释复混肥 炭基肥 畦作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条件氮肥用量对水稻表型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7
作者 王萌 萧长亮 +4 位作者 解保胜 那永光 周燕 王安东 侯楠 《北方水稻》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选用垦稻1725和龙垦290为试验材料,研究长期淹水条件下低氮(不施氮)、中氮(100 kg/hm^(2))和高氮(150kg/hm^(2))处理对水稻表型特征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水稻的株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光合... 选用垦稻1725和龙垦290为试验材料,研究长期淹水条件下低氮(不施氮)、中氮(100 kg/hm^(2))和高氮(150kg/hm^(2))处理对水稻表型特征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水稻的株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均增加显著,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积累,高氮处理(N2)虽然促进了生长,但分蘖成穗率有所下降;高氮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实现,但也导致结实率下降和千粒重降低,部分抵消了增产效果;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响应存在差异,在同一氮肥处理下,垦稻1725表现出更强的长势和产量潜力;在氮肥处理范围内,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表明适量增施氮肥有助于改善稻米加工品质;高氮处理(N2)的氮肥农学效率最高,但氮肥偏生产力降低,表明高氮条件下虽然单位氮肥增产效果显著,但整体氮肥利用效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淹水 施氮量 表型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绿洲灌区甜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8
作者 霍建喆 于爱忠 +7 位作者 王玉珑 王鹏飞 尹波 刘亚龙 张冬玲 姜科强 庞小能 王凤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87-1900,共14页
针对西北灌区化学氮肥施用量高、利用率低等问题,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绿洲灌区甜玉米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于2023—2024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进行,设置5个不同的有机... 针对西北灌区化学氮肥施用量高、利用率低等问题,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绿洲灌区甜玉米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于2023—2024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进行,设置5个不同的有机肥替代梯度处理(传统施肥,CK;有机肥替代10%化肥,M1;有机肥替代20%化肥,M2;有机肥替代30%化肥,M3;有机肥替代40%化肥,M4)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氮素积累、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与CK处理相比,M2处理甜玉米鲜穗和鲜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51%和6.31%,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提高2.65%和7.01%,籽粒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14.18%、8.67%、8.83%和19.75%,同时该处理降低了茎秆中的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提高了茎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与CK相比,M2处理促进了玉米根系生长,提高了开花期和采收期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并保证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此外,M2处理显著提高了鲜穗、鲜籽粒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较CK处理分别提高4.64%、6.41%和2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甜玉米鲜穗、鲜籽粒产量与根系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各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茎秆粗蛋白含量与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随机森林模型进一步显示,鲜穗氮肥偏生产力、千粒重、根系生物量、氮素收获指数、穗粒数是影响甜玉米鲜穗和鲜籽粒产量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有机肥替代20%化肥能够优化甜玉米根系生长,促进氮素的积累分配及高效利用,实现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可作为绿洲灌区甜玉米高产优质生产的合理有机无机配施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有机肥替代化肥 产量 品质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玉米氮素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的影响
9
作者 高明该 张鹏飞 +4 位作者 解文艳 杨振兴 刘志平 贺丽燕 周怀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10,共11页
[目的]高强度化肥投入导致的氮素失衡是影响农田土壤环境的重要因素,覆盖可抑制氮素淋失、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但关于长期覆盖的影响还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能够合理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氮在土壤中的淋失的长期覆盖耕作措施。[方... [目的]高强度化肥投入导致的氮素失衡是影响农田土壤环境的重要因素,覆盖可抑制氮素淋失、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但关于长期覆盖的影响还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能够合理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氮在土壤中的淋失的长期覆盖耕作措施。[方法]本研究基于山西省寿阳县宗艾村北坪旱塬地的15年长期定位试验,以明确无覆盖(CK)、秸秆覆盖(J)、普通地膜覆盖(P)、宽幅地膜覆盖(S)、宽幅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和普通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PJ)6个处理在种植第15年(2023年)对旱地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及累积的影响,以及种植第0、7、10、15年时不同覆盖方式下各处理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年际变化。[结果]种植春玉米第15年,6个处理玉米产量从高到低为SJ>S>P>PJ>J>CK,氮素回收利用率为SJ>S>PJ>P>J>CK,氮肥贡献率为SJ>S>PJ>P>J>CK,土壤氮素依存率为CK>J>P>PJ>SJ>S,氮肥偏生产力为SJ>S>PJ>P>J>CK,表明SJ处理产量最高且能够有效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效率。6个处理下硝态氮总累积量的77%~93%在200 cm以下的土层累积,可视为氮素的淋失,而SJ在200 cm以下土层的累积量占比小于其它覆盖措施,总量小于CK。在年际变化方面,6个处理土壤剖面硝态氮峰值明显下移,种植第15年与第7年相比,8年间土壤硝态氮峰值下移范围为80~180 cm,各处理均呈现出向500 cm土层以下淋洗的趋势;同时,SJ处理总迁移量显著小于CK以及其它覆盖处理。此外,土壤剖面硝态氮的阶段性迁移变化(年际变化)结合降水年型分析,发现经过多个丰水年份的硝态氮累积变化,与种植第7年和种植第10年的硝态氮峰值所在土层深度相比,种植第15年6个处理硝态氮峰值所在土层深度的下降幅度较大。[结论]施用化肥用量一致的条件下,长期覆盖处理在减少硝态氮淋失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其中宽幅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相结合的覆盖方式相比其它覆盖方式效果更好,可显著提高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和氮肥贡献率,同时有效减少土壤氮素依存率、抑制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从而促进玉米产量的提升,具有优化作物生产、保护环境和促进土壤可持续发展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方式 氮素利用 土壤硝态氮 旱地春玉米 长期定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产量土壤N_(2)O排放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10
作者 王子龙 李宜龙 +5 位作者 王艺乔 刘传兴 王志刚 李浩然 耿溥声 郭晓朦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136,共10页
为研究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温室番茄增产减排的施肥模式,于2023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试验研究基地大棚开展试验,设置2种肥料(复合化肥和微生物菌肥)及3种施肥用量(0、120和180 kg/hm^(2)),分别为CK(不施... 为研究施肥策略对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温室番茄增产减排的施肥模式,于2023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阿城试验研究基地大棚开展试验,设置2种肥料(复合化肥和微生物菌肥)及3种施肥用量(0、120和180 kg/hm^(2)),分别为CK(不施肥)、CF(常量复合化肥)、RCF(减量复合化肥)、OF(常量微生物菌肥)、ROF(减量微生物菌肥)。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N2O的排放,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番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N2O排放和番茄氮素利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在等量替代条件下,微生物菌肥处理土壤N2O排放总量和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均显著减少(P<0.05)。2)菌肥的施用能使土壤pH值从5.58提升至6.03,具有缓解土壤酸化的潜力。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菌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分别增加了20.47%~80.08%和8.84%~59.15%。3)等量替代条件下与复合化肥处理相比,菌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85%~56.21%和12.19%~17.99%,番茄产量增加了9.09%~13.68%。综上所述,减量施用微生物菌肥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施肥策略,可以减缓土壤酸性、减少氮素损失并增加温室番茄产量,可推荐使用在温室番茄生产中,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微生物菌肥 土壤养分 N_(2)O排放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抑制剂对毛竹幼苗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11
作者 甘瑶 曾泳 +2 位作者 吴忠 邹娜 袁平成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8期5-9,共5页
为优化毛竹林施肥管理方法,本研究以毛竹幼苗为试材,进行室内盆栽控制试验,研究氮肥及配施硝化抑制剂对毛竹幼苗地上、地下生长,生理指标及体内氮含量的影响。探究最适宜毛竹幼苗生长的硝化抑制剂浓度及毛竹幼苗对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 为优化毛竹林施肥管理方法,本研究以毛竹幼苗为试材,进行室内盆栽控制试验,研究氮肥及配施硝化抑制剂对毛竹幼苗地上、地下生长,生理指标及体内氮含量的影响。探究最适宜毛竹幼苗生长的硝化抑制剂浓度及毛竹幼苗对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纯氮量浓度为1%的硝化抑制剂DCD对毛竹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同时对铵态氮的硝化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双氰胺(DCD) 生长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苎麻氮素利用、纤维产量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12
作者 熊伟 张奥深 +4 位作者 陈炼 汤涤洛 徐敏 刘国庆 汪红武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3-60,67,共9页
设置氮肥不同基肥用量和基追比处理,考察不同施氮模式对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ich.]氮素利用效率、纤维产量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_(1∶2)(基肥300 kg/hm^(2),基追比1∶2)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最高;叶片发育方面,N... 设置氮肥不同基肥用量和基追比处理,考察不同施氮模式对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ich.]氮素利用效率、纤维产量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_(1∶2)(基肥300 kg/hm^(2),基追比1∶2)的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最高;叶片发育方面,N_(2∶1)(基肥600 kg/hm^(2),基追比2∶1)的综合生长指数优;N_(2∶3)(基肥600 kg/hm^(2),基追比2∶3)的纤维产量最高,比N_(0∶0)(CK,不施肥)增产62.4%,验证“稳基肥、强追肥”策略的有效性;N_(3∶3)(基肥900 kg/hm^(2),基追比3∶3)虽茎粗、生物量等形态指标表现较优,但氮肥偏生产力最低,表明过量氮投入引发奢侈吸收,导致资源转化效率下降。酶活性结果显示,N_(2)组(中基肥组,基肥600 kg/hm^(2))通过维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高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形成氧化应激缓冲体系;N_(3)(高基肥组,基肥900 kg/hm^(2))的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最高,但因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不足限制氮同化流。综合表明,中基肥(基肥600 kg/hm^(2))下配合追肥可优化苎麻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ich.] 施氮模式 氮素利用 纤维产量 氮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钼对花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索炎炎 张翔 +6 位作者 司贤宗 李亮 吴士文 徐凤丹 程培军 李倩 闫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5-603,共9页
为分析施钼对花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设不施钼(0)、施钼(0.2 mg·kg^(-1))2个水平,研究了增施钼肥对花生关键生育时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 为分析施钼对花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设不施钼(0)、施钼(0.2 mg·kg^(-1))2个水平,研究了增施钼肥对花生关键生育时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钼相比,增施钼肥显著提高了结荚期和成熟期花生根和叶片中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了花生根系、地上部和荚果中氮素积累和荚果产量,其中,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两生育期氮素吸收效率分别平均提高47.79%和21.65%,氮素利用率分别平均提高10.58%和13.56%,花生分别显著增产38.20%和25.81%。可见,增施钼肥可显著提高花生根系和叶片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显著提高花生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增施钼肥是提高花生产量和氮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增施钼肥 氮代谢酶活性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14
作者 张鹏飞 邓明珠 +3 位作者 李孟浩 林延荣 任小龙 陈小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共7页
为揭示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通过开顶式气室,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2两年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和两种大气NH_(3)浓度(空气背景NH_(3)浓度:0.01~0... 为揭示大气NH_(3)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通过开顶式气室,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于2020-2022两年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和两种大气NH_(3)浓度(空气背景NH_(3)浓度:0.01~0.03 mg·m^(-3);高NH_(3)浓度:0.30~0.60 mg·m^(-3)),对不同处理下小麦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气NH_(3)浓度升高能显著提升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系氮素积累量,2年内平均增幅分别为5.77%、6.74%、8.94%和9.98%。在空气背景NH_(3)浓度下,施氮后小麦显著增产,180和240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较0 kg·hm^(-2)施氮水平分别提高了45.26%和50.67%。在大气NH_(3)浓度升高环境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出现先升后降趋势,180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最高,240 kg·hm^(-2)施氮水平下小麦产量较0 kg·hm^(-2)施氮水平降低17.97%,小麦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也随之降低。这说明,大气NH3浓度升高的环境中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能有效提升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率,稳定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NH_(3)浓度升高 施氮 冬小麦 生物量积累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冬冬 李必忠 +4 位作者 张军 刘忠红 张永进 方书亮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1,共8页
为探究不同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52和淮麦920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缓释掺混肥(SRF,N∶P2O5∶K_(2)O=26∶12∶12)和丰卉尿素(U,46%N)为供试肥料,设置U四次分施(M_(1))、SRF一次基施(M_(2))、6... 为探究不同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52和淮麦920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缓释掺混肥(SRF,N∶P2O5∶K_(2)O=26∶12∶12)和丰卉尿素(U,46%N)为供试肥料,设置U四次分施(M_(1))、SRF一次基施(M_(2))、60%SRF基施+40%U拔节期追施(M_(3))、60%SRF基施+40%SRF返青期追施(M_(4))、M_(3)模式减氮15%(M_(5))和M_(4)模式减氮15%(M_(6))6种施肥模式,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氮素积累及利用、干物质转运和品质等的差异。结果表明,缓释掺混肥一次基施(M_(2))和减氮15%条件下两次分施(M_(5)和M_(6))较常规肥料处理(M_(1))均能实现稳产。缓释掺混肥两次分施(M_(4))可有效促进稻茬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氮素向籽粒运转,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分别较M_(1)处理增加16.49%、11.09%、4.86%和4.72%,较M_(2)处理增加21.31%、15.19%、5.32%和18.60%;M_(4)处理较M_(1)处理增产9.01%和6.78%,较M_(2)处理增产11.43%和12.10%,实现产量提升的同时显著改善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综上,60%缓释掺混肥基施和40%缓释掺混肥返青期追施有助于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适宜在沿淮下游稻茬麦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掺混肥 稻茬小麦 产量 氮素利用 干物质转运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保停 李友军 +8 位作者 闫广轩 李向东 任开明 胡川 周起辉 董誓言 赵凯男 黄明 程红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为筛选适合黄河中游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生产的耕作方式,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洛阳市小浪底镇进行定位试验,设置深松(SS)、翻耕(PT)和旋耕(RT)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小麦产量特性,氮素积累分配转运特性及利用效率和0~200cm土层硝态... 为筛选适合黄河中游旱作区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生产的耕作方式,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洛阳市小浪底镇进行定位试验,设置深松(SS)、翻耕(PT)和旋耕(RT)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小麦产量特性,氮素积累分配转运特性及利用效率和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3年中SS较RT和PT显著提高了产量、穗数和穗粒数,但降低了千粒质量.PT较RT提高产量和穗数,但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影响存在年际差异.SS不仅增加了越冬至成熟期各时期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而且可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最终使蛋白质产量较RT和PT分别提高17.90%~23.56%和7.92%~12.98%,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63%~15.89%和3.09%~11.00%,成熟期0~200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显著降低7.39%~21.24%和4.76%~23.04%.综上,SS不仅能提高小麦产量,而且能促进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是黄河中游旱作麦-玉轮作区实现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旱地麦-玉轮作 小麦 氮素利用 硝态氮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下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成敏 门雅琦 +7 位作者 秦都林 闫晓宇 张乐 孟浩 苏寻雅 孙学振 宋宪亮 毛丽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3-1052,共10页
施氮能够增加土壤中氮的有效性,提高植株光合作用,促进植株对氮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最终增加作物产量。但是在长期高氮秸秆还田条件下,是否应调整施氮量尚不清楚。为探究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棉花光合速率、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分... 施氮能够增加土壤中氮的有效性,提高植株光合作用,促进植株对氮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最终增加作物产量。但是在长期高氮秸秆还田条件下,是否应调整施氮量尚不清楚。为探究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棉花光合速率、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本研究设置0(N0)、150(N150)、180(N180)、210(N210)、240(N240)、270(N270)和300(N300)kg hm^(–2)共7个施氮量处理。与常规施氮量(N300)相比,2020—2021年,减氮30%(N210)处理2年均获得了较高产量,分别为1853.62 kg hm^(–2)和1872.43 kg hm^(–2),减氮40%(N180)仅在第1年保持了较高产量,为1743.68 kg hm^(–2)。2021年,N210的净光合速率、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均高于N180,两者间生殖器官的干物质和养分分配系数、氮肥利用效率未有显著差异,但N180的土壤表观氮盈余量显著降低了39.15%。综上,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鲁西北棉区应适量减少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施氮量 秸秆还田 产量 氮素利用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有机基质栽培韭菜生长、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珑 王婷 +4 位作者 高俊杰 刘中良 陈震 谷端银 闫伟强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1-148,共8页
为筛选适宜有机基质栽培韭菜生长的最佳施氮量,以独根红品种为试材,设置CK(0 kg·667 m^(-2))、T1(4 kg·667 m^(-2))、T2(8 kg·667 m^(-2))、T3(12 kg·667 m^(-2))、T4(16 kg·667 m^(-2))、T5(20 kg·667 m... 为筛选适宜有机基质栽培韭菜生长的最佳施氮量,以独根红品种为试材,设置CK(0 kg·667 m^(-2))、T1(4 kg·667 m^(-2))、T2(8 kg·667 m^(-2))、T3(12 kg·667 m^(-2))、T4(16 kg·667 m^(-2))、T5(20 kg·667 m^(-2))、T6(24 kg·667 m^(-2))、T7(28 kg·667 m^(-2))、T8(32 kg·667 m^(-2))、T9(36 kg·667 m^(-2))共10个尿素处理,探究施氮量对基质栽培韭菜生长、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的韭菜总产量最高,较CK、T9处理分别显著增产21.58%、17.19%,分蘖数较CK显著增加37.69%。T3处理有较好的根系形态,且分蘖数、根系形态及矿质养分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r=0.352~0.952)。氮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整体上呈降低趋势。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产量及可溶性糖、丙酮酸、纤维素和硝酸盐含量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T3处理得分最高,综合品质最好。综上,适宜的施氮量能提高韭菜的产量、品质,促进矿质养分的吸收,其中T3处理能较好地协调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关系,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 施氮量 有机基质 产量 品质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钙互作对花生氮素利用及钙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尤召阳 王建国 +3 位作者 刘颖 闫振辉 张佳蕾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4-912,共9页
为探讨氮钙配施对花生氮素利用及钙素积累的影响,本研究以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在济阳和饮马泉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分别设置0和600 kg·hm^(-2)(Ca0、Ca600)2个钙肥水平,以及0、75、150、225、300 kg·hm^(-2)(N0、N75、N150、N225... 为探讨氮钙配施对花生氮素利用及钙素积累的影响,本研究以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在济阳和饮马泉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分别设置0和600 kg·hm^(-2)(Ca0、Ca600)2个钙肥水平,以及0、75、150、225、300 kg·hm^(-2)(N0、N75、N150、N225、N300)5个氮肥水平,研究氮钙互作对花生氮代谢酶和氮素利用及钙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钙互作显著提高花生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饱果期Ca0条件下施氮花生SPAD值比不施氮提高3.8%~14.8%,Ca600条件下提高3.9%~15.2%;氮肥可提高花生氮代谢酶活性,成熟期Ca0处理在N300条件下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较N0条件提高了57.8%,Ca600处理提高了87.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利用效率逐渐降低,而施用钙肥可提高花生氮素利用效率,在相同施氮条件下,Ca600较Ca0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0.1%~24.6%、7.1%~48.7%和2.1%~16.6%;氮钙互作提高了成熟期荚果中的钙素分配率,相同施氮条件下,Ca600处理较Ca0处理荚果中钙素分配率增加2.5~15.0个百分点,且在N225处理荚果中钙素分配率最大。综上,氮钙互作有利于提高花生生育前期叶绿素含量,增加氮代谢酶活性,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促进钙素向荚果的分配,且Ca600N150和Ca600N225处理的综合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氮肥 钙肥 氮代谢酶 氮素利用 钙素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缓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对高粱产量、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晓红 曹雄 +4 位作者 张瑞栋 黄敏佳 刘静 南怀林 王颂宇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6,共9页
以机械化高粱品种晋杂34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施纯氮量150 kg/hm2条件下,设置不施氮(CK)、施普通尿素(C1)、施缓释尿素(C2)、施硫包衣尿素(C3)、施聚能网尿素(C4)、施腐植酸尿素(C5)6个处理,研究不同类型缓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对高粱农艺性... 以机械化高粱品种晋杂34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施纯氮量150 kg/hm2条件下,设置不施氮(CK)、施普通尿素(C1)、施缓释尿素(C2)、施硫包衣尿素(C3)、施聚能网尿素(C4)、施腐植酸尿素(C5)6个处理,研究不同类型缓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对高粱农艺性状、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为提高高粱一次性基施氮肥的利用率和减少土壤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尿素处理高粱穗长、穗粒质量、千粒质量、产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8.32%~13.71%、21.05%~42.44%、5.24%~10.32%、16.08%~24.74%,有效穗数提高5.09%~18.38%。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施尿素处理主要通过提高高粱穗粒质量来增加产量。与C1处理相比,C3和C4处理穗粒质量、千粒质量、产量和地上部氮累积量分别显著提高17.25%和6.25%,4.34%和4.83%,7.46%和5.84%,17.99%和10.00%;氮肥利用率(NUE)、氮肥农学效率(NAE)、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素吸收效率(NUPE)分别提高88.03%和48.89%,53.93%和42.15%,7.47%和5.84%,18.00%和10.00%。C3处理穗粒质量、籽粒氮累积量、地上部氮累积量、NUE、NUPE分别较C4处理显著提高10.35%、7.24%、7.27%、26.28%、7.27%。同时,C3处理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其他施尿素处理显著降低8.65%~31.30%,且残留的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综上,在设置试验条件下,采用硫包衣尿素一次性基施能够显著促进高粱籽粒和地上部对氮素的吸收,提高高粱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有效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减少硝态氮向深层土层淋洗的风险,是适宜推广的氮肥施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缓控释尿素 一次性基施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