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石岩 位东斌 +1 位作者 于振文 余松烈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8-130,共3页
关键词 小麦 土层厚度 旱地 氮素分配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二系杂交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2
作者 郝小聪 侯起岭 +8 位作者 高建刚 岳洁茹 安春会 王长华 杨吉芳 白秀成 孙辉 赵昌平 张风廷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为给杂交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施氮量对二系杂交小麦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对小麦肥料氮吸收比例的影响,于2020—2021年以3个二系杂交小麦组合和1个常规品种作为材料,采... 为给杂交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施氮量对二系杂交小麦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对小麦肥料氮吸收比例的影响,于2020—2021年以3个二系杂交小麦组合和1个常规品种作为材料,采取裂区设计,氮素处理(15N标记尿素)为主区,品种为副区,设置N0、N120、N180、N240这4个施氮水平试验,分析测定了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下小麦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施氮量、组合(品种)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与常规品种京冬17相比,京麦21、BH9613的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0.47%,4.07%,主要原因是其穗数和穗粒数较高。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穗粒数,但降低了千粒质量。4个组合(品种)增施氮肥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小麦各器官干物质量表现为茎秆>叶>穗,成熟期为籽粒>茎秆>颖壳+穗轴>叶。不同施氮量下组合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偏生产力平均值表现为:京麦21>BH9613>京冬17>BH3606,与产量趋势一致。4个组合(品种)的15N原子百分超、来自肥料氮含量及占比均表现为:籽粒>秸秆,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京冬17相比,3个杂交组合(品种)来自土壤氮的占比显著提高,从氮利用角度说明杂交小麦耐瘠薄性更强。综合分析,N240施氮量综合表现优于其他施氮量的表现,京麦21和BH9613这2个杂交组合(品种)的综合表现优于对照京冬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系杂交小麦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量 氮素分配利用 产量 15N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膜双垄沟覆盖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迎迎 沈玉芳 +2 位作者 白翔斌 岳善超 李世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78-2285,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黄土旱塬旱作全膜双垄沟覆盖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100、200、250、300及400kg/hm2)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的影响,为提高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及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春玉米植株及籽粒含氮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黄土旱塬旱作全膜双垄沟覆盖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100、200、250、300及400kg/hm2)对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分配的影响,为提高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及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春玉米植株及籽粒含氮量、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当施氮量超过250kg/hm2后增加效果不显著。(2)春玉米植株含氮量随生育期推进而降低,但氮素累积量则随生育期推进而增加。(3)玉米叶片及茎+叶鞘氮素转移量及对籽粒氮素贡献量高于其他器官。(4)春玉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并在施氮量为250kg/hm2时产量最大(11 932kg/hm2),此时氮素收获指数最大(69.12%)并显著高于其余处理,氮肥农学效率也显著高于施氮量为300、400kg/hm2的处理。因此,从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角度考虑,该试验条件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5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旱作春玉米 全膜双垄沟覆盖 施氮量 氮素吸收利用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6
4
作者 张永丽 于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0-878,共9页
以济麦20和泰山23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和籽粒产量与品质及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2004—2005年生长季,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196.10mm,两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和氮肥生... 以济麦20和泰山23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和籽粒产量与品质及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2004—2005年生长季,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196.10mm,两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和氮肥生产效率均为不灌水处理低于灌水处理,但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和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不灌水处理高于灌水处理。拔节期前,两品种的氮素吸收强度灌水180mm处理高于灌水240mm和300mm两处理,拔节期后反之;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在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济麦20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均以灌水240mm处理高于灌水180mm和300mm处理;灌水180mm和240mm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达8701.23kghm^-2和9159.30kghm^-2,耗水量为469.29mm和534.48mm,两处理间籽粒品质无显著差异,且均优于灌水300mm处理。泰山23籽粒中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籽粒品质,在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灌水180mm和240mm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9682.65kghm^-2和9698.55kghm^-2,其耗水量分别为468.54mm和532.35mm。两品种的水分利用率均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在2006—2007年生长季,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171.30mm,济麦20和泰山23均以灌水240mm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其耗水量分别为490.88mm和474.88mm。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率,生产中济麦20生育期灌水量以180-240mm为宜;泰山23在降水量达196mm条件下,灌水量以180mm为宜,在降水量为170mm条件下,灌水量以240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小麦 氮素吸收、分配利用 耗水量和水分利用 籽粒产量与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谢炜 贺鹏 +4 位作者 马宏亮 雷芳 黄秀兰 樊高琼 杨洪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50,共11页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3个磷水平0(P0)、75(P75)和120(P120) kg hm-2为裂区。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地上部磷素积累量, SM较NSM的小麦根尖NO3-净吸收速率、籽粒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氮素同化量、氮肥偏生产力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2%、8.4%、9.0%、41.9%、23.3%和21.9%。与P0相比, P75和P120增加幅度分别达到35.1%~37.6%、12.6%~19.0%、7.1%~9.3%、35.7%~60.5%、17.6%~23.8%、17.2%~23.6%。与NSM相比, SM的小麦旗叶灌浆期叶绿素含量上升,进而提高籽粒产量。综上所述,秸秆覆盖与施磷可促进小麦根尖NO3-吸收,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显著增加花后氮素的吸收及营养器官临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最终提高籽粒产量。考虑经济效益和产量回报,西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时,推荐采用秋闲期秸秆覆盖配施磷肥75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 根尖NO3-吸收 氮素吸收、分配利用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甬优12产量13.5t hm^(–2)以上超高产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韦还和 孟天瑶 +5 位作者 李超 张洪程 戴其根 马荣荣 王晓燕 杨筠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63-1373,共11页
为探明甬优12超高产群体的氮素吸收与积累特征,2013—2014年,对高产(10.5~12.0 t hm–2)、更高产(12.0~13.5 t hm–2)、超高产(>13.5 t hm–2)3个产量群体的氮素吸收与积累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高产和更高产群体相... 为探明甬优12超高产群体的氮素吸收与积累特征,2013—2014年,对高产(10.5~12.0 t hm–2)、更高产(12.0~13.5 t hm–2)、超高产(>13.5 t hm–2)3个产量群体的氮素吸收与积累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高产和更高产群体相比:(1)超高产群体拔节期植株含氮率较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高于对照。超高产群体拔节期氮素吸收量较低,抽穗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较高。(2)超高产群体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量和积累比例低于对照;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于对照。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3)超高产群体抽穗期和成熟期茎鞘、叶片和穗部氮素吸收量较高,且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和穗部氮素积累量也较高。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与实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穗部氮素积累量与实产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4)甬优12超高产群体氮素吸收利用参数为,籽粒生产率50.8 kg grain kg^(–1)、百千克籽粒吸氮量1.97 kg、氮肥偏生产力42.1 kg kg–1、氮收获指数0.552。本研究表明,与一般高产群体相比,甬优12超高产群体氮素吸收具有拔节前较低、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高的特点;促进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甬优12超高产群体百千克籽粒吸氮量2.0 kg左右,其氮素利用效率较低,在其超高产栽培管理中应重视氮素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12 超高产群体 氮素积累、分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小麦公顷产量9000kg群体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 被引量:23
7
作者 丁锦峰 杨佳凤 +6 位作者 王云翠 陈芳芳 封超年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郭文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3-551,共9页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基本苗和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稻茬小麦籽粒产量高于9000 kg/hm2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基本苗和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稻茬小麦籽粒产量高于9000 kg/hm2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群体拔节期至开花期、开花期及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在N 104~117 kg/hm2、197~205 kg/hm2、234~251 kg/hm2,极显著高于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下群体。稻茬小麦不同群体开花期叶片、茎鞘、穗及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氮素积累量分别为N 89~91 kg/hm2、74~83 kg/hm2、32~33 kg/hm2、177~188 kg/hm2,有利于实现籽粒产量9000 kg/hm2。花后群体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叶片、茎鞘及穗轴+颖壳的氮素转运量分别为N 65~73 kg/hm2、53~54kg/hm2、16~20 kg/hm2,有利于实现籽粒产量9000 kg/hm2。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群体100 kg籽粒吸氮量为N 2.9~3.0 kg,氮素利用效率32.9~34.5 kg/kg,氮收获指数0.73~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高产 氮素积累、分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