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生态型能源植物柳枝稷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1
作者 罗来聪 王皓 +6 位作者 余雅迪 张茜 罗汉东 刘亮英 王书丽 林康 张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植物,因其高生物量产出和高效的土壤碳氮固定能力,在生物能源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探讨N、P添加对不同生态型能源植物柳枝稷凋落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比高地型... 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植物,因其高生物量产出和高效的土壤碳氮固定能力,在生物能源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探讨N、P添加对不同生态型能源植物柳枝稷凋落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比高地型与低地型柳枝稷在不同N、P添加条件下的凋落物与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了生态型与养分添加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分解、养分循环及植物养分吸收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N60处理而言,低地型柳枝稷叶全磷含量比高地型显著低20.39%,而就N120处理而言,低地型叶全磷含量比高地型显著高25.03%,这表明低地型柳枝稷在N添加条件下的P吸收能力显著高于高地型。(2)就N60处理而言,P50处理叶氮磷比较对照显著降低27.98%;就无磷添加对照而言,N60和N120处理枝碳氮比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26.41%和27.74%;N、P协同添加显著促进凋落物分解,增强土壤中N、P有效性,N、P协同添加对改善植物-土壤间的养分交换具有显著作用。(3)无磷添加条件下N60和N120处理低地型柳枝稷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31.07%和29.39%,因而低地型柳枝稷在N添加条件下表现出更好的生长性能和生物量积累。综上所述,养分添加策略在考虑生态型特性基础上,对优化柳枝稷的生长表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生态型 能源植物 柳枝稷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的短期影响
2
作者 刘春雅 胡敏杰 +4 位作者 倪冉旭 吴辉 王景涛 廖浩宇 黄佳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914-5925,共12页
人类活动引发的氮磷负荷增加,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可利用性。然而,这一变化对滨海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平衡的影响仍未明晰。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实验,研究外源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 人类活动引发的氮磷负荷增加,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可利用性。然而,这一变化对滨海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平衡的影响仍未明晰。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实验,研究外源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相较于对照组,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显著提高了β-1,4-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的活性(P<0.05),其中单独添加氮的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提升了313.66%和78.38%。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在不同处理下呈现相反的响应趋势,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单独添加氮和磷时分别提高了19.49%和6.35%,但在氮磷复合添加下降低了8.27%;相反,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在单独添加氮和磷时分别降低了34.17%和21.32%,而在氮磷复合添加下显著增加了66.87%。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氮添加下提升了2.47%,而在单独添加磷和氮磷复合添加下分别下降了18.3%和4.66%。此外,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均显著提高了酶碳氮比和酶碳磷比(P<0.05),其中,氮添加的提升效果尤为显著。②酶化学计量分析显示,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微生物受到氮和碳的耦合限制。尽管短期的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增强了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响应,但未能完全解除氮限制,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碳限制。③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外源氮、磷及氮磷复合输入通过土壤碳氮比、有效磷、微生物碳及有机质等因素共同调控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该研究深化了对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机制的理解,为预测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制定湿地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土壤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3
作者 杨博涵 哀建国 +1 位作者 董达 邹鹏程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究亚热带地区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方法】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水平氮、磷及复合添加试验,测定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及磷转化酶活性。【结果】单独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等活性磷的含量,随着施... 【目的】探究亚热带地区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方法】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水平氮、磷及复合添加试验,测定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及磷转化酶活性。【结果】单独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等活性磷的含量,随着施氮浓度升高,土壤中Conc.HCl-Pi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磷处理及氮磷复合处理下的土壤Resin-P(含量为25.73~27.08 mg/kg)、NaHCO_(3)-Pi(含量为79.91~83.95 mg/kg)及NaOH-Pi(含量为81.71~90.39 mg/kg)显著高于CK(P<0.05),而Residual-P(含量为27.49~30.58 mg/kg)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变化;磷处理和氮磷复合处理后的土壤植酸酶活性(含量为31.50~34.52 mg/(kg·h),显著高于CK和单独氮处理(P<0.05),但磷酸酶活性(含量为6.14~6.66 mg/(kg·h)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氮磷复合添加可显著提高土壤中不同活性磷的含量,且随着施氮浓度的升高,土壤中难利用的磷向更高活性磷转化。氮磷添加量在120 kg/(hm^(2)·a)及20 mg/kg处理后的土壤养分条件更有助于杉木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杉木幼苗 组分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氮磷添加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丽娟 孙凯 +4 位作者 程蕊 杨小立 王大郅 李红丽 王光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4-1633,共10页
滨海湿地土壤氮磷水平及比例的变化影响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前长期氮磷添加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其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酶活性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基于黄河... 滨海湿地土壤氮磷水平及比例的变化影响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前长期氮磷添加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其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酶活性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基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期7 a(2014—2021年)的氮磷添加野外原位实验(包括低、中、高3种氮磷供应水平,每种氮磷供应水平设置5∶1、15∶1、45∶1这3种氮磷供应比例),探究了氮磷供应水平及比例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碳、酶活性及土壤有机碳(SOC)、速效氮、速效磷等含量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供应水平及比例对土壤微生物总残体碳、细菌残体碳、真菌残体碳及其与SOC的比值,SOC、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土壤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氮磷供应水平及比例仅显著影响β-1,4-葡萄糖苷酶含量,氮磷供应比例为15∶1时的高氮磷供应水平处理较对照降低约40%。在不同氮磷供应比例及水平添加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酶活性及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该研究强调了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酶活性在维持滨海湿地有机碳储量方面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对提升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氮磷添加 土壤微生物残体碳 酶活性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氮磷添加对呼伦贝尔辉河流域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曲艳 赵坤 +3 位作者 韩子晨 吕世海 沃强 戎郁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9,共12页
养分添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同水分条件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尚不明确。2021年在呼伦贝尔辉河流域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季节淹水(PF)草地和河岸带边缘未曾淹没的干燥(NF)草地下氮(N)、磷(P... 养分添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同水分条件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尚不明确。2021年在呼伦贝尔辉河流域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季节淹水(PF)草地和河岸带边缘未曾淹没的干燥(NF)草地下氮(N)、磷(P)单独添加和氮磷共同添加(N+P)对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 NF草地在P添加下土壤CO_(2)排放量显著高于PF(P<0.05),NF草地在N+P添加下土壤CH_(4)排放量极显著高于PF(P<0.01)。NF草地在3种养分添加下均会显著提高土壤N_(2)O通量,分别提高了38.81%、90.09%、124.94%;2)养分添加可提高不同水分草地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且PF和NF草地不同组分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最高值在养分添加下表现一致,其中N添加下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95.92%、49.01%。P添加下土壤CH_(4)累积排放量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190.64%、32.62%。而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最大值出现在N+P添加下,均较CK提高了约3倍;3)在养分添加下NF草地全球增温潜势(GWP)高于PF草地,且NF和PF草地均在P添加下GWP最高,分别较CK提高了32.66%、178.69%;4)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得出,水分条件对土壤CO_(2)和CH_(4)通量具有负效应,养分添加对其具有正效应,水分条件与养分添加对土壤N_(2)O通量均具有正效应。水分条件和养分添加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而影响土壤CO_(2)和CH_(4)通量,而水分条件和养分添加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从而改变植物地上生物量最终影响土壤N_(2)O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室气体 氮磷添加 水分条件 草甸草原 辉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氮磷添加对草地群落优势种养分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牟英坤 陈志飞 +4 位作者 周俊杰 赖帅彬 靳媛 王绍妍 徐炳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69-2080,共12页
为阐明黄土丘陵区氮磷添加对草地群落优势种养分利用特征的影响,探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机制,选取5个典型优势种,即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长芒草(Stipa bungean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铁杆蒿(Artemi... 为阐明黄土丘陵区氮磷添加对草地群落优势种养分利用特征的影响,探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机制,选取5个典型优势种,即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长芒草(Stipa bungean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和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添加为主区处理,包括:0(N0)、25(N25)、50(N50)和100(N100)kg N hm^(-2)a^(-1);以磷添加为副区处理,包括:0(P0),20(P20),40(P40)和80(P80)kg P_(2)O_(5)hm^(-2)a^(-1),测定了各物种叶片氮磷比、氮磷重吸收效率、氮磷利用效率和相对生物量等参数。5种植物的氮和磷重吸收效率正相关,对氮磷添加量的响应具有耦合性。不同氮磷添加处理下,达乌里胡枝子叶片氮磷比最高,而氮磷重吸收效率最低;白羊草和长芒草的氮磷利用效率和重吸收效率高于其他物种。单施磷或N25与磷配施下,各物种相对生物量与氮磷比和磷利用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与氮利用效率和氮磷重吸收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单施氮、N50和N100与磷配施下,各物种相对生物量与氮磷利用效率和重吸收效率呈正相关,与氮磷比呈负相关。不施肥处理下,白羊草和长芒草相对生物量最高,低氮高磷下达乌里胡枝子相对生物量最高,高氮高磷下铁杆蒿和猪毛蒿相对生物量最高。不同优势种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不同,生理生态过程各异,决定了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这是氮磷添加后草地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发生变化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草地群落 养分重吸收效率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滨海新围垦区大叶女贞细根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志保 路兴慧 +6 位作者 张演义 王宏骄 谢宪 江洪 韩婧雅 王艺合 梁晶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8-1447,共10页
为探究氮(N)磷(P)养分梯度分别对滨海新围垦区植物表层(0~10 cm)细根(≤2 mm)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影响,该实验以大叶女贞为试材,采用内生长土芯(体积196.25 cm 3)施肥法对大叶女贞土壤表层(0~10 cm)的土芯分别进行氮、磷添加实验,分别设... 为探究氮(N)磷(P)养分梯度分别对滨海新围垦区植物表层(0~10 cm)细根(≤2 mm)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影响,该实验以大叶女贞为试材,采用内生长土芯(体积196.25 cm 3)施肥法对大叶女贞土壤表层(0~10 cm)的土芯分别进行氮、磷添加实验,分别设每穴0、1、3、5、7、9、11、13、15、17、20 g的施肥梯度,研究N、P养分分别对土壤表层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入3 g N时,细根的长度、表面积、体积、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生物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2.39%、120.87%、169.97%、59.19%、106.99%和102.75%;施入5~11 g N时,以上各指标逐渐降低,当N施入量大于11 g时,无根系生长。(2)施入3 g P时,根系的总长度、表面积、体积、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77.37%、111.15%、147.50%、73.87%、97.88%和98.05%。当P施入量大于5 g时,细根的以上指标逐渐降低,但未出现无根系的状况。施肥促使细根的形态指标和生物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植物通过改变细根构型来提高土壤养分的获取能力。综上认为,在距离树干1 m位置的表层土壤中分别施加3 g N或P可显著促进大叶女贞细根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细根形态 生物量 大叶女贞 新围垦区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内蒙古温带草原植物功能群氮含量的影响
8
作者 郝亚鹏 罗登楠 +1 位作者 胡中民 郭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2-1250,共9页
植物功能群氮含量既是理解氮沉降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关键指标,也是生产力过程模型模拟的重要参数,极易受氮素可利用性的影响和磷元素的限制。基于内蒙古温带草原4年氮磷添加试验(N10、N40、P5、P10及其交互,数字代表添加剂量,单位为g m^... 植物功能群氮含量既是理解氮沉降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关键指标,也是生产力过程模型模拟的重要参数,极易受氮素可利用性的影响和磷元素的限制。基于内蒙古温带草原4年氮磷添加试验(N10、N40、P5、P10及其交互,数字代表添加剂量,单位为g m^(-2) a^(-1)),分析氮磷添加对植物群落及三种植物功能群(禾本科、灌木和杂类草)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增加了群落及各功能群的氮含量,同一处理水平下禾本科(N10)和灌木(N10和N40)的氮含量显著高于杂类草,同一功能群不同氮添加剂量间无显著差异;(2)磷添加对群落和三种功能群的氮含量无显著影响;(3)与单独氮添加相比,氮磷同时添加显著增加了群落、禾本科和杂类草氮含量,且高剂量氮磷添加的促进作用更大;(4)与单独氮添加相比,氮磷同时添加显著增加群落和三种功能群磷含量而降低氮磷比,相同处理水平下禾本科和杂类草磷含量增加幅度最大。本研究将为草原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含量 植物功能群 氮磷添加 内蒙古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黑果枸杞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磷添加比例和水平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金霞 陈年来 +2 位作者 孙小妹 李发奎 郁洁汝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50-1762,共13页
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对阐明生物地球化学及生态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研究不同氮磷(N、P)添加处理对荒漠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从化学计量的角度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和营养元素的相互作用... 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对阐明生物地球化学及生态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研究不同氮磷(N、P)添加处理对荒漠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从化学计量的角度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和营养元素的相互作用提供思路。以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为材料,设置3个氮磷添加量和比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黑果枸杞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比较分析了器官间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氮磷添加对黑果枸杞不同器官碳(C)含量的影响较小,随氮磷添加量的增加,细根N含量显著增大;随氮磷添加比例的提高,非根器官N含量显著增加,根系P含量显著降低;氮磷添加比例和添加量的交互效应显著影响了根系和果实N、P含量及茎P含量。(2)低氮磷添加比处理降低了器官碳磷比(C/P),提高了碳氮比(C/N),而高氮磷添加比处理与之相反,各器官氮磷比(N/P)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黑果枸杞通过调整养分保存策略以保守的养分利用方式抵消环境元素化学计量的变化。(3)黑果枸杞化学计量特征体现出器官功能差异性,叶片N含量和N/P显著高于其他器官,茎C/N最高,粗根C含量和C/P最高,细根N、P含量和N/P较高,果实P含量最高。相对于C,代谢活跃器官(叶、细根、果实)比非代谢活跃器官(茎、粗根)需要更多的N和P。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从元素与植物功能的角度理解荒漠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特征 氮磷添加 氮磷添加比例 黑果枸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8
10
作者 施瑶 王忠强 +4 位作者 张心昱 孙晓敏 刘希玉 何念鹏 庾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943-4949,共7页
选取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进行连续6a氮磷添加试验,采用土壤特征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技术,研究6个氮添加水平N0(0 kg N hm-2a-1)、N1(56 kg N hm-2a-1)、N2(112 kg N hm-2a-1)、N3(224 kg N hm-2a-1)、N4(392 kg N hm-2a-1)、N5(560 kg N ... 选取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进行连续6a氮磷添加试验,采用土壤特征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技术,研究6个氮添加水平N0(0 kg N hm-2a-1)、N1(56 kg N hm-2a-1)、N2(112 kg N hm-2a-1)、N3(224 kg N hm-2a-1)、N4(392 kg N hm-2a-1)、N5(560 kg N hm-2a-1)和6个磷添加水平P0(0 kg P hm-2a-1)、P1(15.5 kg P hm-2a-1)、P2(31 kg P hm-2a-1)、P3(62 kg P hm-2a-1)、P4(93 kg P hm-2a-1)、P5(124 kg P hm-2a-1)对土壤特征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氮添加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和土壤细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放线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呈上升趋势,土壤G+/G-呈增加趋势;各氮添加水平对土壤真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无显著差异,随氮添加量增加,土壤真菌/细菌比降低。(2)随磷添加量增加,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土壤细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放线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真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及真菌/细菌比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以P3水平(62 kg P hm-2a-1)处理最高,说明适宜的磷添加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繁殖和菌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典型草原 氮磷添加 脂脂肪酸(PLFA)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晶晶 樊伟 +3 位作者 崔珺 许崇华 王泽夫 徐小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361-8373,共13页
为了探讨氮磷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特点的影响,选择安徽省池州仙寓山常绿阔叶老龄林,设定了4个水平的氮磷添加试验,即对照(CK,0 kg N/hm^2)、低氮(LN,50 kg N/hm^2)、高氮(HN,100 kg N/hm^2)、高氮+磷(HN+P,100 kg N/hm^2+50 kg P/hm^2)。... 为了探讨氮磷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特点的影响,选择安徽省池州仙寓山常绿阔叶老龄林,设定了4个水平的氮磷添加试验,即对照(CK,0 kg N/hm^2)、低氮(LN,50 kg N/hm^2)、高氮(HN,100 kg N/hm^2)、高氮+磷(HN+P,100 kg N/hm^2+50 kg P/hm^2)。利用氯仿熏蒸法和Biolog微平板技术,分析不同水平氮磷添加对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MBC)、N(MBN)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BC、MBN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差异性极显著,MBC与MBC/MBN比在氮磷添加后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HN与LN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最高;Mc Intosh、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土层和不同N、P添加水平上都存在差异,表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性较为显著。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氨基酸类和碳水类碳源利用率最高;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土层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上有明显的变化,表层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在不同N、P添加水平上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其他土层分布较为集中,空间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对碳水类与羧酸类碳源的利用上。土层与氮、磷添加剂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及功能多样性都有显著影响,其中高氮处理对表层土壤微生物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常绿阔叶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麦冬根部养分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胡小飞 陈伏生 +3 位作者 胡岸峰 甘露 姚成义 胡海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7-382,共6页
以城市地被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Thunb.)Ker-Gawl.)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中添加氮(N)磷(P)后对植物根部N、P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监测期间(10-12月),麦冬根部N浓度平均值表现为N(5gm-2)+P(1gm-2)处理>... 以城市地被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Thunb.)Ker-Gawl.)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中添加氮(N)磷(P)后对植物根部N、P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监测期间(10-12月),麦冬根部N浓度平均值表现为N(5gm-2)+P(1gm-2)处理>N(5gm-2)处理=P(1gm-2)处理>对照,根部P浓度和N:P比差异不显著(P>0.1)。而监测期间的N、P月份动态结果表明,同对照相比,N处理、P处理和N+P处理的麦冬根部N、P浓度和N:P比的差异性均表现为监测前期(10月)较大,中后期(11-12月)较小的变化趋势。这说明麦冬能保持其根部N、P水平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应对N沉降的能力,且补充P肥可增强这种能力。因此,麦冬可在大气沉降严重的地区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 氮磷添加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不同退耕年限草本植被群落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刘海威 张少康 焦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3-338,共6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根据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8个退耕年限序列(1~35年)的退耕地采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植物群落与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与未施肥相比,施N肥和施N肥+P肥后,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了77...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根据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8个退耕年限序列(1~35年)的退耕地采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植物群落与土壤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与未施肥相比,施N肥和施N肥+P肥后,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了77.1%和142.0%。地上生物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程度表现为施N肥+P肥组合高于单一添加N肥。(2)与未施肥相比,施N肥后叶片氮、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3.6%和0.6%,氮磷比下降了3.8%;施N肥+P肥后叶片氮、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6%和8.7%,氮磷比下降了15.2%,叶片N、P含量及氮磷比对施N肥+P肥的响应程度均高于单一施N肥。(3)与未施肥相比,施N肥后土壤N、P含量分别增加了27.7%和36.2%,N/P比下降了9.1%;施N肥+P肥后土壤N、P含量分别增加了16.6%和25.0%,N/P比下降了9.1%,土壤N、P含量对施N肥的响应程度略高于施N肥+P肥。总体而言,适当的施肥方式有利于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和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群落 氮磷添加 黄土丘陵区 土壤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丁睿 王宝生 +4 位作者 王洪义 张小芳 刘传宏 金岩 杨凤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8-12,共5页
长期以来,关于养分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分歧较大,通过分析国内外诸多研究,针对氮磷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两方面影响进行总结,研究得出:氮磷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受群落演替阶段... 长期以来,关于养分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分歧较大,通过分析国内外诸多研究,针对氮磷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两方面影响进行总结,研究得出:氮磷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受群落演替阶段、群落物种组成、环境因子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氮磷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施氮肥会增加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降低群落的根冠比,但对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尚不统一;施磷肥对草原生态系统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促进作用低于施氮肥,但施磷肥可以较显著地增加群落地下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草原 物种多样性 草地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考来木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中华 彭舜磊 吕秀立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9期148-154,共7页
通过在土壤中添加12个梯度的氮(N)、磷(P)试验,研究氮、磷添加对考来木光合生理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明,(1)单施P肥,考来木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值等光合生产力指标整体上随着施P... 通过在土壤中添加12个梯度的氮(N)、磷(P)试验,研究氮、磷添加对考来木光合生理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明,(1)单施P肥,考来木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值等光合生产力指标整体上随着施P量的增加而下降,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等光能耗散指标则整体上随着施P量的增加而增加;(2)单施N肥,考来木叶片光合生产力指标大致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光能耗散指标则大致随施N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施N量达到247.9 mg/kg后,光合生产力大致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下降,光能耗散指标大致随着施N量增加而上升;(3)同时增施N、P肥,施P效果大致随着施N量的增大而提高,而施N效果大致随着施P量的增大而先升后降,其中低N高P和低P高N处理均降低了考来木的光能利用率。在N2P1施肥组合下,考来木的光合生产力最高。上述结果表明,考来木对P反应敏感且需求量低,在低N土壤中增施P肥可降低考来木的光合生产力;若N、P肥同时增施,不仅可提高考来木叶片的光合生产力,且N、P肥可相互增效。研究探明了土壤N、P对考来木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为土壤-植物养分循环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贡献了微薄的力量,同时为考来木的栽培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 考来木 氮磷添加 光合生理 土壤-植物养分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亚热带杉木林土壤N_2O排放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16
作者 孙凡 张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6-111,共6页
利用国际森林土壤温室气体采集、分析最普遍的方法——静态箱法和气相色谱法,对石溪林场杉木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通量进行了研究.探讨氮磷添加后土壤主要温室气体的响应规律,以及对森林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氮及... 利用国际森林土壤温室气体采集、分析最普遍的方法——静态箱法和气相色谱法,对石溪林场杉木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通量进行了研究.探讨氮磷添加后土壤主要温室气体的响应规律,以及对森林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氮及高氮加磷对提高地表N2O的排放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氮及低氮加磷也提高了地表N2O的排放量,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施肥对地表N2O的排放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肥初期,施肥后一周内,添加氮肥会导致N2O的排放量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N2O的排放量明显下降,直到与对照样地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土壤 N2O排放 氮磷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杉木林土壤碳氮矿化速率及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聂二旗 张心昱 +4 位作者 郑国砥 杨洋 王辉民 陈伏生 孙晓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5-623,共9页
以江西杉木林红壤为研究对象,开展野外长期氮(N)、磷(P)添加控制试验,设置对照(CK)、N(50kg N hm^(-2)a^(-1))、P(50kg P hm^(-2)a^(-1))、NP(50kg N hm^(-2)a^(-1)+50kg P hm^(-2)a^(-1))处理,分析N、P添加对土壤碳矿化速率(C_(min))... 以江西杉木林红壤为研究对象,开展野外长期氮(N)、磷(P)添加控制试验,设置对照(CK)、N(50kg N hm^(-2)a^(-1))、P(50kg P hm^(-2)a^(-1))、NP(50kg N hm^(-2)a^(-1)+50kg P hm^(-2)a^(-1))处理,分析N、P添加对土壤碳矿化速率(C_(min))、氮矿化速率(N_(min))和相关的β-1,4-葡萄糖苷酶(βG)和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N添加明显降低了C_(min)和N_(min),比CK分别减少了25%和18%;N添加减小了NAG的潜在最大酶活性(V_(max))、半饱和常数(K_m)、催化效率(V_(max)/K_m),但差异不显著(P>0.05);N添加显著增加了βG的V_(max)、K_m,但对V_(max)/K_m有抑制作用。(2)P输入(P、NP)较CK使NAG的V_(max)、K_m减小26%—60%;NP同时添加明显提高βG和NAG的V_(max)/K_m(P<0.05),但P输入(P、NP)对C_(min)和N_(min)影响不显著(P>0.05)。(3)C_(min)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正相关,N_(min)与pH显著正相关,与土壤NH_4^+-N、NO_3^--N显著负相关;βG和NAG的V_(max)/K_m均与NH_4^+-N、NO_3^--N负相关(P<0.05),K_m均与NH_4^+-N、NO_3^--N正相关(P<0.05)。βG的V_(max)与NH_4^+-N、NO_3^--N正相关(P<0.05),NAG的V_(max)与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中,N添加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有效氮含量,抑制βG和NAG的V_(max)/K_m,对土壤C_(min)和N_(min)产生抑制作用;而NP添加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土壤βG和NAG的V_(max)/K_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矿化 酶动力学 水解酶 亚热带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杉木根叶分解残余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玉鑫 付晓莉 +3 位作者 王辉民 戴晓琴 寇亮 方向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408-5416,共9页
为揭示根、叶分解残余物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相关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分解第3年杉木根残余物(凋_(R))和叶残余物(凋_(L))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环丙基脂肪酸/前体结构,Cy/pre;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Mono/sat;真菌/细菌,F/B;革兰氏阳性菌... 为揭示根、叶分解残余物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相关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分解第3年杉木根残余物(凋_(R))和叶残余物(凋_(L))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环丙基脂肪酸/前体结构,Cy/pre;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Mono/sat;真菌/细菌,F/B;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P)、化学元素含量及计量比对氮磷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与凋_(R)相比,凋_(L)中的Cy/pre、F/B、G^(+)/G^(-)低,Mono/sat高。氮磷添加对分解残余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不显著。(2)与凋_(R)相比,凋_(L)中的βG和NAG活性高、βG/AP大。氮磷添加抑制了AP活性,提高了βG/NAG及βG/AP。且氮磷添加对凋_(R)的AP活性抑制作用更强,对凋_(L)的βG/NAG提升幅度更大。(3)分解残余物中的Mono/sat、G+/G、F/B分别与锰含量、磷/钙、氮含量正相关;AP、βG/NAG分别与氮/磷、磷/铁正相关;βG/AP、NAG、βG分别与氮/锰、磷/镁、氮/钙负相关。表明根、叶分解残余物仍可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相关过程产生不同影响,考虑分解残余物类型可提高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微生物群落结构 酶活性 化学计量 凋落物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亚热带杉木林植物-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何佳豪 王方超 +6 位作者 张绿水 陈伏生 夏成康 周云烽 全俊旺 沈丽丽 刘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目的】碳(C)、氮(N)和磷(P)在植物生长及调节生理机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生长速率和养分限制等。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磷沉降对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响应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剖析以植物-凋落物-土... 【目的】碳(C)、氮(N)和磷(P)在植物生长及调节生理机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生长速率和养分限制等。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磷沉降对植物、凋落物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响应机理尚不清楚。因此剖析以植物-凋落物-土壤三者为一个耦合系统C∶N∶P化学计量特征对外源养分添加的响应,能更好地理解植物养分限制和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动态。【方法】以亚热带退化红壤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开始布设氮磷添加随机区组试验,为5个区组6个处理共计30个20 m×20 m样地,施肥处理包括N0(CK,只加沙)、N5(5 g/(m^(2)·a))、N10(10 g/(m^(2)·a))、P5(5 g/(m^(2)·a))、N5+P5(N 5 g/(m^(2)·a)+P 5 g/(m^(2)·a))、N10+P5(N 10 g/(m^(2)·a)+P 5 g/(m^(2)·a)),N和P添加分别以NH4NO3和NaH2PO4形式拌沙洒施。在处理后第9年采集植物新鲜叶片、凋落叶片、0~5 cm土壤样品,测定其C、N、P含量及化学计量,量化了叶片的N、P利用效率与再吸收效率,探讨长期N、P添加对杉木植物-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添加显著提高植物叶片P含量56.5%,对杉木叶片C、N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是降低叶片C/P、N/P;N添加对叶片C、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对C/N、C/P、N/P无显著影响。P添加分别显著提高凋落叶片N、P含量25.7%和51.1%,对C含量没有影响,但降低C/N、C/P、N/P;N添加对凋落叶片C、P和C/N、C/P、N/P均无显著影响。P添加显著提高0~5 cm土壤P含量184.6%,对C、N含量没有影响,但显著降低C/P、N/P;N添加对土壤N含量、C/N、C/P、N/P均无显著影响;而N、P的交互作用对植物、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无显著影响。P添加显著降低了35.3%的植物P的利用效率,但对植物P的再吸收效率无显著影响。随着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植物、凋落物的内稳态呈现出不同的响应,其中植物P、N/P和凋落物P呈现弱稳态,1/H(内稳态平衡系数)分别为0.2882、0.3065、0.2527。【结论】亚热带杉木林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系统对P添加响应更为敏感,其通过改变P利用效率调节杉木林植物-凋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该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系统之间的养分循环及其调节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红壤丘陵区 杉木 化学计量特征 养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唐古特白刺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成功 孙高洁 +3 位作者 段娜 李清河 朱甜甜 李慧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4-702,共9页
本文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源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对荒漠植物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荧光比Rf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P为3 gP·m^-2下,添加... 本文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源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对荒漠植物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荧光比Rf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P为3 gP·m^-2下,添加N为5 gN·m^-2,10 gN·m^-2和15 gN·m^-2时白刺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随着P的添加,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P3时(3 gN·m^-2+6 gP·m^-2)最大;外源N、P对白刺的Fm,Fv,Fv/Fm和Rfd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外源N、P未损害PSⅡ反应中心;单施P时,白刺的Rfd最大,荧光强度最强,而P3时的光化学效率较好,叶柄以上至中部的荧光较强。因此,本研究得出外源N、P对白刺叶绿素含量和荧光活性的影响具有耦合效应,N添加为3 gN·m^-2下配施6 gP·m^-2能够改善白刺的叶绿素含量和荧光活性;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可直观地看出白刺的叶绿素荧光分布特征,为及时发现荒漠植物的胁迫症状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特白刺 氮磷添加 光合活性 叶绿素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