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国内外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领域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工具,从发文量、国家、期刊、机构、作者、研究热点关键词等方面分析2005-2024年关于国内外植物-土...为了解国内外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领域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工具,从发文量、国家、期刊、机构、作者、研究热点关键词等方面分析2005-2024年关于国内外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文献。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总体呈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5-2010年,处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2011-2021年,其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稳步增加;第三阶段为2022-2024年,处于平稳状态。在国际上发文量前三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和德国;在WoS数据库中,Plantand Soil与Forests期刊载文量最多。我国科研院所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位居前列。目前研究热点方向主要聚焦于植物养分利用策略、调落物分解及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生态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深入揭示这些生态过程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展开更多
以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Lemée et H.Lév.)L.K.Fu et Nan Li〕18个天然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叶片的5个表型性状和3个氮磷化学计量指标进行了比较,对各性状和指标及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以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Lemée et H.Lév.)L.K.Fu et Nan Li〕18个天然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叶片的5个表型性状和3个氮磷化学计量指标进行了比较,对各性状和指标及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叶片表型性状对18个居群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南方红豆杉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周长和叶宽长比的变幅分别为2.32~3.00 cm、0.33~0.48 cm、0.64~1.12 cm^2、5.43~7.03 cm和0.14~0.17;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79%~29.56%,以叶宽长比的变异系数最大,且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差异极显著(P<0.01)。叶片的氮含量、磷含量和氮磷比的变幅分别为14.30~20.83 g·kg^(-1)、0.96~1.61 g·kg^(-1)和10.62~22.28;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1.13%~20.90%,以氮磷比的变异系数最大,且在居群间差异极显著。5个表型性状在居群内的方差分量百分比均值(51.54%)明显大于居群间(22.88%)。叶长与叶宽长比无显著相关性,其他表型性状间均极显著或显著(P<0.05)正相关;氮磷比与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磷含量极显著负相关;氮磷比与叶长显著负相关,与叶面积和叶周长显著正相关;叶长、叶面积和叶周长与经度显著负相关,叶宽长比与最热月最高温极显著负相关。在欧氏距离15处,18个居群可聚为2类,其中,第1类的居群大部分位于浙江省和福建省,第2类的居群大部分位于江西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天然居群叶片的表型性状和氮磷化学计量指标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且大多为随机变异;叶长、叶面积和叶周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经度为主的单一变异模式;随经度增大叶片趋于短小,叶片氮磷比越大叶片越宽大;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解国内外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领域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工具,从发文量、国家、期刊、机构、作者、研究热点关键词等方面分析2005-2024年关于国内外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文献。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总体呈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5-2010年,处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2011-2021年,其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稳步增加;第三阶段为2022-2024年,处于平稳状态。在国际上发文量前三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和德国;在WoS数据库中,Plantand Soil与Forests期刊载文量最多。我国科研院所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位居前列。目前研究热点方向主要聚焦于植物养分利用策略、调落物分解及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生态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深入揭示这些生态过程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
文摘以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Lemée et H.Lév.)L.K.Fu et Nan Li〕18个天然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叶片的5个表型性状和3个氮磷化学计量指标进行了比较,对各性状和指标及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叶片表型性状对18个居群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南方红豆杉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周长和叶宽长比的变幅分别为2.32~3.00 cm、0.33~0.48 cm、0.64~1.12 cm^2、5.43~7.03 cm和0.14~0.17;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79%~29.56%,以叶宽长比的变异系数最大,且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差异极显著(P<0.01)。叶片的氮含量、磷含量和氮磷比的变幅分别为14.30~20.83 g·kg^(-1)、0.96~1.61 g·kg^(-1)和10.62~22.28;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1.13%~20.90%,以氮磷比的变异系数最大,且在居群间差异极显著。5个表型性状在居群内的方差分量百分比均值(51.54%)明显大于居群间(22.88%)。叶长与叶宽长比无显著相关性,其他表型性状间均极显著或显著(P<0.05)正相关;氮磷比与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磷含量极显著负相关;氮磷比与叶长显著负相关,与叶面积和叶周长显著正相关;叶长、叶面积和叶周长与经度显著负相关,叶宽长比与最热月最高温极显著负相关。在欧氏距离15处,18个居群可聚为2类,其中,第1类的居群大部分位于浙江省和福建省,第2类的居群大部分位于江西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天然居群叶片的表型性状和氮磷化学计量指标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且大多为随机变异;叶长、叶面积和叶周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经度为主的单一变异模式;随经度增大叶片趋于短小,叶片氮磷比越大叶片越宽大;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