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氮磷共掺杂碳点的荧光探针检测汞离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宁 王新旭 +2 位作者 杨海芬 宋文静 孙体健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0-448,共9页
以柠檬酸为碳源、磷酸氢二铵为氮源和磷源,采用微波加热法成功合成了氮磷共掺杂碳点(NP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X射线衍射能谱(XRD)、傅利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对氮... 以柠檬酸为碳源、磷酸氢二铵为氮源和磷源,采用微波加热法成功合成了氮磷共掺杂碳点(NP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X射线衍射能谱(XRD)、傅利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对氮磷共掺杂碳点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量子产率为33%。随着汞离子(Hg^(2+))浓度的增加,NPCDs的荧光被逐渐猝灭,基于此构建了检测汞离子的NPCDs荧光探针。探讨了氮磷共掺杂碳点的浓度、溶液pH值和反应时间对NPCDs–Hg^(2+)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汞离子浓度在0.1μM~30.0μM范围内与NPCDs的相对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9.9 nM。同时初步探讨了Hg^(2+)使NPCDs荧光猝灭的机理。将构建的NPCDs荧光探针应用于环境水样中汞离子的检测,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共掺杂碳 荧光探针 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关-开”型荧光探针检测氨苄青霉素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满秀 宋志英 +2 位作者 任光明 赵三虎 李海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04,共6页
本文以柠檬酸三钠、11-氨基十一烷酸、NaH 2PO 4和聚乙二醇为原料,用微波法合成了氮磷共掺杂荧光碳量子点(NPCQDs),并通过紫外、荧光、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在黄芩苷作用下,可使NPCQDs荧光猝灭,而体系加入氨苄青霉素时可使体系荧光得以恢... 本文以柠檬酸三钠、11-氨基十一烷酸、NaH 2PO 4和聚乙二醇为原料,用微波法合成了氮磷共掺杂荧光碳量子点(NPCQDs),并通过紫外、荧光、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在黄芩苷作用下,可使NPCQDs荧光猝灭,而体系加入氨苄青霉素时可使体系荧光得以恢复。基于此荧光碳量子点“关-开”原理,建立了测定氨苄青霉素的新方法。并考察缓冲溶液pH、温度、时间等条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pH=8.6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黄芩苷浓度为1.0×10^(-4)mol·L^(-1)条件下,氨苄青霉素浓度在1~70μmol·L^(-1)范围内与荧光碳量子点的恢复程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2=0.9926,检出限为7.9×10^(-7)mol·L^(-1)。该方法应用于测定样品中氨苄青霉素的含量,结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 黄芩苷 氨苄青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高灵敏响应2,4-二硝基酚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影影 时惠敏 冯素玲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99-2404,共6页
运用六偏磷酸钠为钝化剂、胰酪蛋白胨为碳源,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该碳量子点的量子产率为25.4%,在高离子强度和紫外光环境中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碳量子点的发光强度与pH(2~12)具有线性相关性。合成的碳量子点能够... 运用六偏磷酸钠为钝化剂、胰酪蛋白胨为碳源,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该碳量子点的量子产率为25.4%,在高离子强度和紫外光环境中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碳量子点的发光强度与pH(2~12)具有线性相关性。合成的碳量子点能够作为荧光探针高灵敏响应2,4-二硝基酚(2,4-DNP)。发光强度与2,4-DNP的浓度(0.01~2.5μg·mL^(-1))呈现线性相关,检出限低至3.6μg·L^(-1)。作为荧光探针应用于河水、湖水和自来水中2,4-DNP的测定,回收率为93.8%~103%,相对标准偏差RSD<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 2 4-二硝基酚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镍/氮磷共掺杂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健 蒙延双 胡倩茹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0-548,共9页
以离子液体为碳源和氮源、次亚磷酸钠为磷源、乙酸镍为镍源,一步法制备了磷化镍/氮磷共掺杂碳(Ni_(2)P/NPC)复合材料。SEM、TEM等检测结果表明Ni_(2)P纳米颗粒在N、P共掺杂碳骨架上均匀分布。将所制备Ni_(2)P/NPC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以离子液体为碳源和氮源、次亚磷酸钠为磷源、乙酸镍为镍源,一步法制备了磷化镍/氮磷共掺杂碳(Ni_(2)P/NPC)复合材料。SEM、TEM等检测结果表明Ni_(2)P纳米颗粒在N、P共掺杂碳骨架上均匀分布。将所制备Ni_(2)P/NPC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Ni_(2)P/NPC电极在0.1、0.5、1、3和5 A·g^(-1)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377.7、294.1、265.4、211.7和187.5 mAh·g^(-1)。当电流密度重新回到0.1 A·g^(-1),放电比容量为368.1 mAh·g^(-1)。电极结构在大倍率下可以保持稳定,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在0.5 A·g^(-1)的电流密度下经2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维持在301.8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0.7%,CV曲线证实Ni_(2)P/NPC在储锂过程中是由扩散过程和电容行为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镍 氮磷共掺杂碳 储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糟基氮-磷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春亮 汪文婷 +2 位作者 赵天翔 刘飞 林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30-2534,2538,共6页
以酱香酒酒糟为碳源,磷酸氢二铵为氮-磷源和活化剂,采用直接物混-高温工艺一步碳化活化制备酒糟基多孔碳材料。通过BET、XRD、XPS、SEM、TEM等进行表征分析,考察了碳材料对Cr(Ⅵ)模拟废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磷酸氢二铵和酒糟质量比... 以酱香酒酒糟为碳源,磷酸氢二铵为氮-磷源和活化剂,采用直接物混-高温工艺一步碳化活化制备酒糟基多孔碳材料。通过BET、XRD、XPS、SEM、TEM等进行表征分析,考察了碳材料对Cr(Ⅵ)模拟废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磷酸氢二铵和酒糟质量比为1、活化温度为800℃时,BC800-1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和微孔容分别达到609.08 m^(2)/g,0.363 cm^(3)/g和0.188 cm^(3)/g,以微孔和小介孔为主,具有部分石墨化结构,表面N、P元素含量分别为3.28%和2.3%。BC800-1对Cr(Ⅵ)的吸附性能较好,在原始条件下最高吸附量为9.2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酒酒糟 酸氢二铵 -掺杂多孔 吸附性能 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共掺杂改性多孔铁氮碳用于电催化氧还原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源 阮伟 周尧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48,共7页
通过惰性气氛下高温热解沸石咪唑酯框架(ZIF-8)纳米颗粒得到氮掺杂多孔碳(NPC),再将其与植酸和铁源进行浸渍后,在氩氨混合气中进行二次煅烧,获得磷共掺杂改性的多孔铁氮碳氧还原电催化剂(Fe/PN/C)。考察了分步煅烧温度、煅烧气氛、植酸... 通过惰性气氛下高温热解沸石咪唑酯框架(ZIF-8)纳米颗粒得到氮掺杂多孔碳(NPC),再将其与植酸和铁源进行浸渍后,在氩氨混合气中进行二次煅烧,获得磷共掺杂改性的多孔铁氮碳氧还原电催化剂(Fe/PN/C)。考察了分步煅烧温度、煅烧气氛、植酸添加量等制备条件对其组成、结构及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RD、XPS、TEM、BET等对催化剂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性能最优的多孔氮磷共掺杂Fe/PN/C催化剂具有高达1014.3 m^(2)/g的比表面积,吡啶氮和石墨氮物种占比高。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最优的Fe/PN/C电催化剂的半波电位为0.902 V,较商用贵金属铂催化剂高约22 mV,而未掺杂磷元素的对照样品Fe/N/C-900-900的半波电位为0.885 V,表明磷元素共掺杂可提高铁氮碳材料在碱性条件下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掺杂多孔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 氧还原反应 电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