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硫互作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董文楠 兰会杰 +6 位作者 郝倩倩 秦保平 张敏 蔡瑞国 杨晴 李昊昱 杨敏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为探明冀东地区氮硫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互作效应,选用冬小麦品种石农952为材料,通过裂区试验,以施氮量为主区[0 kg·hm^(-2)(N0)、180 kg·hm^(-2)(N1)、240 kg·hm^(-2)(N2)和300 kg·hm^(-2)(N3)]、施... 为探明冀东地区氮硫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互作效应,选用冬小麦品种石农952为材料,通过裂区试验,以施氮量为主区[0 kg·hm^(-2)(N0)、180 kg·hm^(-2)(N1)、240 kg·hm^(-2)(N2)和300 kg·hm^(-2)(N3)]、施硫量为副区[82.5 kg·hm^(-2)(S1)、112.5 kg·hm^(-2)(S2)、142.5 kg·hm^(-2)(S3)和172.5 kg·hm^(-2)(S4)],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施硫量显著影响冬小麦LAI和旗叶SPAD值。N1S2处理的开花期旗叶SPAD值最高,与N2S2和N3S2以外的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增施硫肥有利于冬小麦孕穗期LAI的提高,在各施氮水平下均以S2最高。施用氮硫肥对小麦花前干物质和氮素转运以及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均有显著影响,二者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小麦籽粒产量为7364.71~10078.20 kg·hm^(-2),且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N2S3处理显著高于N0和N1水平下的各施硫处理,但与N2和N3水平下的其他施硫处理无显著差异。施硫量对籽粒产量和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综合来看,适量施用氮硫肥有利于冬小麦获得较高的旗叶SPAD值和LAI,增强叶片光合能力,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花前氮素转运,最终增加冬小麦产量,其中施氮240 kg·hm^(-2)和施硫82.5 kg·hm^(-2)是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氮硫肥用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硫互作 干物质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硫互作对冬小麦旗叶衰老、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丽 王东 +1 位作者 周杰 韩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76-1488,共13页
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小麦品种(烟农19和汶农6号)为主区,施氮(N)量为裂区,设0(N0)、120(N120)、240(N240)kg hm-2三个施N水平,施硫(S)量为裂裂区,设0(S0)、20(S20)、40(S40)、60(S60)kg hm-2四个施S水平。结果表明,... 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小麦品种(烟农19和汶农6号)为主区,施氮(N)量为裂区,设0(N0)、120(N120)、240(N240)kg hm-2三个施N水平,施硫(S)量为裂裂区,设0(S0)、20(S20)、40(S40)、60(S60)kg hm-2四个施S水平。结果表明,汶农6号开花后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旗叶净光合速率、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烟农19。在一定施氮水平下适量施硫显著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开花后旗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当施氮水平为120 kg hm-2施硫量超过40 kg hm-2和施氮240 kg hm-2施硫量超过20 kg hm-2时,汶农6号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仍继续增加,但旗叶抗氧化能力和光合同化能力均无明显提高,籽粒产量不再增加,烟农19号旗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降低,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减少。在同一施氮水平下,两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总体表现为随施硫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土壤有效硫为38.9~42.1 mg kg-1的条件下,适量施用氮肥和硫肥有利于延缓小麦花后旗叶衰老,提高光合同化能力,增加籽粒产量,但不同品种小麦对氮肥和硫肥施用量的响应不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的品种在较高的氮硫供给水平下仍有较好的光合同化和产量表现,而氮素利用效率相对低的品种对高氮高硫的适应性较差,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硫互作 超氧化物歧化酶 干物质 籽粒产量 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硫互作对五常香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阳树英 王浩 +3 位作者 邹应斌 李奎 靳国靖 吕广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29,183,共6页
以稻花香2号为材料,设置3个氮(N)水平N1 (0 kg/hm^2)、N2 (90 kg/hm^2)、N3(180 kg/hm^2)和3个硫(S)水平S1(0kg/hm^2)、S2(45kg/hm^2)、S3(90kg/hm^2),配制9个氮硫互作组合,进行完全随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五常香稻产量构成及氮肥... 以稻花香2号为材料,设置3个氮(N)水平N1 (0 kg/hm^2)、N2 (90 kg/hm^2)、N3(180 kg/hm^2)和3个硫(S)水平S1(0kg/hm^2)、S2(45kg/hm^2)、S3(90kg/hm^2),配制9个氮硫互作组合,进行完全随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五常香稻产量构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增施硫肥可显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质量;9个氮硫互作处理中,N2S2的实际产量(7583kg/hm^2)最高,较N1S1增产56.3%,氮肥利用率为60.0kg/kg;低氮高硫的N2S3和高氮低硫的N3S2均浪费氮肥,增加水稻生产成本,增加环境污染风险。综合分析,90 kg/hm2施氮量和45 kg/hm2施硫量是五常香稻生产较理想的氮硫互作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花香2号 氮硫互作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肥增产效应 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氮硫互作对香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阳树英 陈南利 +3 位作者 胡芳芳 杨振治 何宇 陆际冲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目的】选配不同生境适用的可提高香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理想氮硫互作组合。【方法】2018年在广东江门(生境1)和湖南辰溪(生境2)等2个生境中,采用田间试验裂区设计,主区为氮肥、硫肥配施水平,副区为不同香稻品种;施肥水平有3个,氮肥... 【目的】选配不同生境适用的可提高香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理想氮硫互作组合。【方法】2018年在广东江门(生境1)和湖南辰溪(生境2)等2个生境中,采用田间试验裂区设计,主区为氮肥、硫肥配施水平,副区为不同香稻品种;施肥水平有3个,氮肥分别为0(N_(1))、90(N_(2))和180(N_(3))kg·hm^(−2),硫肥分别为0(S_(1))、45(S_(2))、90(S_(3))kg·hm^(−2),氮肥、硫肥水平两两组合,共有N_(1)S_(1)(对照)、N_(1)S_(2)、N_(1)S_(3)、N_(2)S_(1)、N_(2)S_(2)、N_(2)S_(3)、N_(3)S_(1)、N_(3)S_(2)、N_(3)S_(3)等9个处理组合,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合计27个小区,随机分布。副区品种选用优质香稻品种湘晚籼13号和湘晚籼17号。【结果】(1)生境2(湖南辰溪)水稻生长发育期间的气温日较差大、夜间温度较低,水稻生育期长、红壤水稻土保水保肥的能力高,使其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及香稻产量极显著高于广东江门(生境1),但结实率极显著低于生境1(P<0.01)。(2)氮硫互作处理N_(3)S_(3)、N_(3)S_(2)、N_(2)S_(2)、N_(2)S_(1)、N_(2)S_(3)、N_(3)S_(1)均极显著增加了香稻的产量;N_(3)S_(2)、N_(2)S_(2)、N_(2)S_(1)、N_(2)S_(3)、N_(3)S_(1)极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但极显著降低了每穗总粒数(每穗颖花数)(P<0.01)。(3)生境1的N_(2)S_(3)极显著增加了水稻湘晚籼13号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生境2的N_(3)S_(2)处理极显著增加了湘晚籼17号的产量和硫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其产量N_(3)S_(2)>N_(3)S_(3)>N_(2)S_(1)>N_(2)S_(2)>N_(3)S_(1)>N_(2)S_(3),均极显著大于湘晚籼13号的各氮硫互作处理(P<0.01)。(4)生境1的湘晚籼13号的氮肥利用率随施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抛物线趋势,高硫(N_(2)S_(3)和N_(3)S_(3)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氮肥利用率;其硫肥利用率在S_(2)的施肥条件下随施氮水平的增加极显著增加,N_(3)S_(2)最高达24.44 kg·kg^(−1)。湘晚籼17号在N_(2)施氮水平时氮肥利用率随施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氮条件增施高硫(N_(3)S_(3))能显著提高其氮肥利用率;其硫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抛物线型,最高的N_(2)S_(3)处理达4.85 kg·kg^(−1)。(5)生境2的湘晚籼13号氮肥利用率均随施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硫肥利用率最高的是N_(2)S_(2)处理,为19.11 kg·kg^(−1)。湘晚籼17号氮肥利用率随着施硫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硫肥利用率也在高氮条件下随施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最高的是N_(3)S_(2)处理,达69.27 kg·kg^(−1),其次是N_(3)S_(3)处理。【结论】生境、氮硫互作处理及品种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香稻产量和产量构成指数及肥料利用率;N_(2)S_(3)极显著增加了水稻湘晚籼13号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湖南辰溪的N_(3)S_(2)处理极显著增加了湘晚籼17号的产量和硫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氮硫互作 香稻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