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源水库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禄仕 柴蓓蓓 刘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4-740,共7页
采用分级连续浸取分离法研究了西安某水源水库在表层天然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可转化态氮平均含量占总氮平均含量的41%.强氧化剂提取态氮(SOEF-N)是可转化态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平均含量占可转化态氮平均含量的69%;弱... 采用分级连续浸取分离法研究了西安某水源水库在表层天然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可转化态氮平均含量占总氮平均含量的41%.强氧化剂提取态氮(SOEF-N)是可转化态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平均含量占可转化态氮平均含量的69%;弱酸提取态氮(WAEF-N)次之,占13%;离子交换态氮(IEF-N)与强碱提取态氮(SAEF-N)所占比例最少,均为9%.四种形态氮对氮的界面循环贡献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SOEF-N>WAEF-N>IEF-N和SAEF-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水库 沉积物 氮的形态 可转化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海盆表层沉积物氮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态学功能 被引量:15
2
作者 郑国侠 宋金明 +1 位作者 孙云明 戴纪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52,共9页
研究了南海深海盆区域(南沙海槽西南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不同.其中,氧化还原转化态的氮(SOEF-N)含量最高,平均为68.3μg/g,占总氮(TN)的7.08%;弱酸转... 研究了南海深海盆区域(南沙海槽西南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不同.其中,氧化还原转化态的氮(SOEF-N)含量最高,平均为68.3μg/g,占总氮(TN)的7.08%;弱酸转化态氮(WAEF-N)含量最小,仅占总氮(TN)的1.09%.离子交换态(IEF-N),WAEF-N,S OEF-N及TN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相似性:均由海槽东西两侧向中央递增,并在槽底呈高含量分布;SAEF-N(强碱转化态)分布则与该趋势相反.IEF-N,SAEF-N和SOEF-N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OC)控制;而WAEF-N则与碳酸盐(CaCO3)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N与OC不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关,间接说明二者来源的不同.同时,各形态氮的分布还与沉积物粒度类型密切联系.此外,研究区域内由沉积物提供的氮源很大程度上补偿了浮游植物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消耗,对维持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起到一定作用.其中,IEF-N和SOEF-N的释放对浮游植物生长及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的形态 地球化学特征 表层沉积物 南海深海盆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菹草对模拟系统外源氮素去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薛艳玲 迟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90-1096,共7页
通过构建室内模拟系统,研究了外源氮素恒定输入时沉水植物菹草对氮去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系统稳定后植物组对进水中总氮、氨氮和硝氮的去除率分别较无植物对照组提高了14.7%、25.0%和21.6%.(2)实验期间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含量整... 通过构建室内模拟系统,研究了外源氮素恒定输入时沉水植物菹草对氮去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系统稳定后植物组对进水中总氮、氨氮和硝氮的去除率分别较无植物对照组提高了14.7%、25.0%和21.6%.(2)实验期间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非转化态氮的含量上升,植物组的上升幅度是对照组的1.9倍.这表明菹草能够降低内源沉积物氮的释放风险.(3)整个实验期间生物脱氮是系统脱氮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植物组和对照组氮素输入总量的44.8%和28.7%;植物组微生物脱氮量较对照组增加了0.139 g,植物吸收脱氮量为0.182 g.可见植物吸收和加速微生物脱氮是菹草促进系统脱氮的两个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菹草 外源 氮的形态 去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