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化生态浮床对珠江水中氮污染物去除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孙连鹏 冯晨 +1 位作者 刘阳 金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7,共5页
采用海藻酸钠—氯化钙包埋法制备固定化反硝化菌小球,将固定化反硝化小球加入生态浮床进行强化,提高其对珠江水中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5天内,固定化强化浮床系统对TN、NH4+-N、NO3--N、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50.9%、100%... 采用海藻酸钠—氯化钙包埋法制备固定化反硝化菌小球,将固定化反硝化小球加入生态浮床进行强化,提高其对珠江水中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5天内,固定化强化浮床系统对TN、NH4+-N、NO3--N、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50.9%、100%、86.8%和92.9%,比单独浮床系统分别提高了17.2%、2.6%、62.8%和89.3%。而空白系统对TN、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23.8%和80.7%,对NO3--N和NO2--N则分别增加了41.4%和172.4%。固定化反硝化菌的加入充分地利用了植物的协同脱氮作用,加强了浮床系统的反硝化作用,大幅度削减了系统中的NO3--N,提高了生态浮床系统的脱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氮污染物去除 固定化 河流污染物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生态浮床净化城市黑臭河水中氮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徐玉荣 张勇 +3 位作者 黄民生 赵丰 高尚 何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4-110,共7页
以上海市某黑臭河道为研究对象,模拟水生植物在天然水体中的生态位.采用香菇草、睡莲和轮叶狐尾藻3种水生植物,并采用逐级下沉的运行方式,构建立体生态系统——梯级生态浮床.试验结果表明:梯级生态浮床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平均可达71.9%... 以上海市某黑臭河道为研究对象,模拟水生植物在天然水体中的生态位.采用香菇草、睡莲和轮叶狐尾藻3种水生植物,并采用逐级下沉的运行方式,构建立体生态系统——梯级生态浮床.试验结果表明:梯级生态浮床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平均可达71.9%,挺水(香菇草)、浮叶(睡莲)和沉水植物(轮叶狐尾藻)各单元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36.1%,22.3%和13.5%.亚硝酸盐氮在该梯级生态浮床系统内出现了积累,浮叶、沉水植物单元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由进水的1.3mg/L分别上升至1.4mg/L和1.5mg/L.硝酸盐氮同时也出现了积累,但挺水和沉水植物单元的硝酸盐氮要低于浮叶单元.系统对总无机氮的平均去除率为45.0%,主要发生在挺水植物单元,可达2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生态浮床 黑臭河水 氮污染物 净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济青调水沿程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瑞丽 宋志文 +3 位作者 葛建华 闫超 吴裕德 周利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2-146,共5页
2011年4—6月在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沿程11个采样点进行4次取样,分析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总氮在沿程呈下降的趋势,但不同月份存在差别;硝酸盐氮是氮污染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与总氮呈正相关;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较低,沿程有一... 2011年4—6月在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沿程11个采样点进行4次取样,分析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总氮在沿程呈下降的趋势,但不同月份存在差别;硝酸盐氮是氮污染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与总氮呈正相关;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较低,沿程有一定波动,但变化较小。沉砂池对硝酸盐氮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对总氮的作用在不同月份存在差异。农业面源污染、植物残体分解、泥沙沉积作用、植物同化作用、微生物作用等因素会影响引黄济青沿程氮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引黄济青 跨流域调水 氮污染物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区小流域氨氮污染物地表迁移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宇 梁音 +1 位作者 曹龙熹 周俊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71-1280,共10页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大量使用硫酸铵作为浸矿剂,矿体中残留的氨氮等化学物质随流域汇水过程迁移,引起矿区水土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了揭示矿区氨氮污染在流域尺度上的地表迁移特征,本研究选择赣南某离子型稀土矿区小流域,在流域汇水过...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大量使用硫酸铵作为浸矿剂,矿体中残留的氨氮等化学物质随流域汇水过程迁移,引起矿区水土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了揭示矿区氨氮污染在流域尺度上的地表迁移特征,本研究选择赣南某离子型稀土矿区小流域,在流域汇水过程最为强烈的雨季开展实地采样,借助GIS水文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矿区流域氨氮和硝态氮的地表迁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和泥沙中氨氮和硝态氮含量排序为:沉积泥沙>崩塌浸矿山体表土>原状浸矿山体表土,且沉积泥沙中氨氮含量与细颗粒物质含量呈正相关。流域主沟道的氨氮平均浓度为95.12 mg/L,出口处为115 mg/L,超过国家标准(GB 26451—2011)6.7倍,局部矿区支沟最高超标达24.5倍。矿体紧邻的支沟径流氨氮浓度随累计汇水面积呈指数型增加趋势,而主沟道沿程径流氨氮浓度则随矿区支沟的汇入呈突增和衰减交替的波动趋势。综合考虑主沟道沿程水流距离、支沟汇水面积和汇入点浓度构建了氨氮迁移估算模型,模型有效系数达0.79。以上研究初步揭示了离子型稀土矿区小流域雨季氨氮污染物的地表迁移分布特征,可以为评价流域水土污染风险和制定生态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原地浸矿 氮污染物 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氨氮污染物与温度的时空变异分析
5
作者 童山琳 崔晨风 朱文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57,共6页
通过对太湖水质监测,基于太湖7个监测站所提供的关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水质含氨氮污染物与温度的变化数据,采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法,建立基于WASP(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模型富营养化原理的一个高效稳定的正交... 通过对太湖水质监测,基于太湖7个监测站所提供的关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水质含氨氮污染物与温度的变化数据,采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法,建立基于WASP(water quality Analysis Simulation Program)模型富营养化原理的一个高效稳定的正交曲线平面二维水环境模型WESC2D。并用KS检验方法、Binomial检验方法来拟合、检验数学模型。利用图表统计来分析温度与氮污染的相关特征。数据结果表明两者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可以判断太湖水质氮污染物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含氮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存在大约40d的滞后性。并且在纬度高、经度低的地方两者相关性较强。对2014年太湖含氮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进行预测,所得数据符合实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氮污染物 温度 灰色关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沉水植物及其组合对昆承湖水体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6
作者 陈嘉洛 周锷 +5 位作者 高稼诚 王勇庆 王正飞 施学峰 曹伟岳 郭超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29-132,173,共5页
为探明不同沉水植物及其组合对昆承湖水体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于2022年6—12月在昆承湖设置原位受控试验,对3种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及其组合(苦草+... 为探明不同沉水植物及其组合对昆承湖水体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于2022年6—12月在昆承湖设置原位受控试验,对3种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及其组合(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对水体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沉水植物组合方式对NH_(4)^(+)-N、TN和TP的去除效果各不相同,整体去除效果分别为24.2%~40.0%、12.4%~27.2%和18.3%~33.8%,均高于空白对照组,3种植物混种对NH_(4)^(+)-N的去除能力最强,轮叶黑藻最差;金鱼藻对TN的去除能力最强,3种植物混种最差;苦草对TP的去除能力最强,金鱼藻最差。3种沉水植物对氮、磷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3种植物混种相对其他种植方式在NH_(4)^(+)-N和TP上有更好的去除效果,可作为维持和改善再生水景观水体水质的先锋植物组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修复 沉水植物 混合栽种 污染物 昆承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菖蒲人工湿地系统对含盐再生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朝颖 张蕊芯 +3 位作者 常思露 高茜 阎波 王文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176,共9页
为探讨湿地植物黄菖蒲对含盐再生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参照湿地系统结构,构建了CW1~CW5共5组植物、基质、灭菌剂不同组合的实验系统,分析了各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黄菖蒲生物量、植物累积量等指标变化,研究了系统不同组成对污... 为探讨湿地植物黄菖蒲对含盐再生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参照湿地系统结构,构建了CW1~CW5共5组植物、基质、灭菌剂不同组合的实验系统,分析了各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黄菖蒲生物量、植物累积量等指标变化,研究了系统不同组成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差异及贡献率。结果表明植物与基质联合的CW2组对模拟含盐再生水的净化效果最好,其对水中TN、NH_(4)^(+)-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6.52%、75.47%、64.53%,均优于其他4组。这可归因于基质的添加为氮磷吸附提供了接触位点,同时为黄菖蒲植株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植物根系不断进行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植物生长,一方面加强了植物本身对氮磷污染物的吸收,另一方面生长状况良好的根系可为大量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促进硝化-反硝化作用的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CW2组湿地系统中植物吸收去除的氮、磷分别占总输入的24.62%、22.62%,基质通过拦截、吸附等途径去除的氮、磷分别占总输入的13.33%和29%,植物吸收与基质去除均为主要的氮磷去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菖蒲 含盐再生水 污染物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太湖氮磷污染物去除生态补偿 被引量:6
8
作者 亢志华 刘华周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2-945,共4页
本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利用人工种植水葫芦为氮磷富集载体,能源化、肥料化利用水葫芦,达到消减太湖氮磷污染物的示范工程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太湖氮磷去除成本和资源化利用... 本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利用人工种植水葫芦为氮磷富集载体,能源化、肥料化利用水葫芦,达到消减太湖氮磷污染物的示范工程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太湖氮磷去除成本和资源化利用收益,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其他太湖治理工程成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太湖氮磷的去除成本考虑,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项目优于无锡市太湖蓝藻水分离站杨湾站工程项目和贡湖湾湿地退渔还湖示范项目。综合考虑氮磷总去除成本,得出太湖氮磷污染物生态补偿标准为每1 t4.2×104元;补偿的主体是太湖流域各省市县和太湖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职能部门,补偿的客体是按照自愿原则承担水体污染物去除工作的单位或组织;补偿资金可来源于财政补贴、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本-收益分析法 太湖 污染物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渠不同水生植物对双季稻田氮磷污染物净化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钱银飞 邓国强 +3 位作者 陈先茂 才硕 时红 彭春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03-106,共4页
研究了沟渠内3种水生植物对双季稻田施肥期间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杂草相比,沟渠内香根草、茭白和白莲对水稻田氮、磷污染物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且越靠近稻田出水口,它们的降解能力越强;3种水生植物对氮、磷污染... 研究了沟渠内3种水生植物对双季稻田施肥期间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杂草相比,沟渠内香根草、茭白和白莲对水稻田氮、磷污染物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且越靠近稻田出水口,它们的降解能力越强;3种水生植物对氮、磷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总体上表现为白莲>茭白>香根草;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水生植物对沟渠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生态沟渠 水生植物 、磷污染物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6-182,共7页
在分析氮物质迁移过程的基础上,借助于土柱物理模型试验装置,试验研究了氮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得到了NH+4-N、NO-3-N在土柱内的时空变化过程。在分析实测资料后,建立了考虑氮的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模型。根据实... 在分析氮物质迁移过程的基础上,借助于土柱物理模型试验装置,试验研究了氮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得到了NH+4-N、NO-3-N在土柱内的时空变化过程。在分析实测资料后,建立了考虑氮的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模型。根据实测资料和数学模型的数值解,运用最优化技术率定模型参数,参数验证结果与独立的实测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迁移转化 物理模型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浸铀矿山氮系污染物的某些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锡堂 刘乃忠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硝酸盐作为原地浸出采矿的氧化剂和饱和树脂淋洗剂 ,已成功地应用于国内某些铀矿山。然而残留于矿层中的NO- 3及其降解产物NO- 2 与NH+4均属环保法规严格限制的污染物。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以及对模拟试验和生产现场的浸出... 硝酸盐作为原地浸出采矿的氧化剂和饱和树脂淋洗剂 ,已成功地应用于国内某些铀矿山。然而残留于矿层中的NO- 3及其降解产物NO- 2 与NH+4均属环保法规严格限制的污染物。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以及对模拟试验和生产现场的浸出液的对比分析 ,意在弄清NO- 3的消耗、积累和降解情况 ,为确定经济有效的环保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NO- 3来源于NO- 3型树脂吸附 (铀 )初期 ,其中用于氧化Fe2 +所消耗的NO- 3仅占进入浸出液系统的一部分 ,其余的则积累于矿层及浸出液中 ;NO- 3的主要降解产物是NO-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地浸出采铀 污染物 氧化剂 降解产物 污染物 硝酸盐 铀矿山 硝酸根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混凝土对氮系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
12
作者 赵迪 李冉 +1 位作者 孙占国 蒋婷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30,共3页
针对邯郸地区污水低碳源、高氮磷的水质特点,通过构建不同配合比的生态混凝土试块,采用理论分析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氮系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混凝土对TN、NH+4-N、NO-3-N有很好的去除作用,且孔隙率大的生态混... 针对邯郸地区污水低碳源、高氮磷的水质特点,通过构建不同配合比的生态混凝土试块,采用理论分析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氮系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混凝土对TN、NH+4-N、NO-3-N有很好的去除作用,且孔隙率大的生态混凝土试块的去除效果较好,可见在静水条件下,生态混凝土水污染物去除效果主要受孔隙率的影响,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混凝土 静态吸附试验 污染物 孔隙率 去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残饲粪便衍生生物炭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
13
作者 蔡永坤 田文静 +4 位作者 张翔宇 徐文杰 周浩东 宋协法 李贤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6,共9页
近年来陆基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在增加水产品产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残饲粪便。然而海水养殖残饲粪便因含盐一直未能建立合理处理方式,以海水养殖残饲粪便为原料制备生物炭(BC700),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改性,研究了不同生物炭对水体中PO... 近年来陆基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在增加水产品产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残饲粪便。然而海水养殖残饲粪便因含盐一直未能建立合理处理方式,以海水养殖残饲粪便为原料制备生物炭(BC700),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改性,研究了不同生物炭对水体中PO_(4)^(3-)、NO_(3)^(-)、NO_(2)^(-)和NH_(4)^(+)的去除率,吸附动力学及去除机制。结果显示:碱、酸和金属负载改性分别使BC700比表面积显著增加39.8%(生物炭K)、88.1%(生物炭P)以及72.9%(生物炭Fe)。所有生物炭均含有-OH和/或苯酚、C-O、-CH_(3)、芳香族C=O和C=C基团。改性显著提高BC700对水体中NH_(4)^(+)的去除率,生物炭Fe对水体PO_(4)^(3-)、NO_(2)^(-)、NH_(4)^(+)的去除率最高。不同生物炭对PO_(4)^(3-)和NH_(4)^(+)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生物炭对NO_(3)^(-)和NO_(2)^(-)的主要吸附机制可能是化学吸附。该研究成果为海水养殖残饲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视角,助推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残饲 粪便 生物炭 污染物 去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包气带“三氮”污染物迁移转化原位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金廷 宋歌 +4 位作者 蒲芳 王嘉玮 李宗泽 张方 孙芳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08-1214,共7页
探究包气带氮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对地下水“三氮”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包气带水分及溶质运移高度非线性且土壤层状界面动力学过程复杂,包气带岩性结构对氮元素迁移转化的作用机制是亟待破解难题之一。文章通过双环原位入渗实验,... 探究包气带氮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对地下水“三氮”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包气带水分及溶质运移高度非线性且土壤层状界面动力学过程复杂,包气带岩性结构对氮元素迁移转化的作用机制是亟待破解难题之一。文章通过双环原位入渗实验,开展了“上细下粗”型包气带岩性结构对“三氮”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的研究。双环内氨氮溶液质量浓度为85 mg·L^(−1)(以N计),入渗过程中利用EC-5土壤含水率仪实时监测土壤含水率变化,定期从预留取样孔(井)采集土壤与地下水样品,密封冷藏运送至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1)“三氮”污染物在层状包气带垂向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氨氮主要聚集在包气带上部0—355 cm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0.66 mg·kg^(−1);亚硝酸盐氮主要聚集在包气带中部250—400 cm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1.55 mg·kg^(−1);硝酸盐氮主要聚集在包气带上部0—35 cm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26.69 mg·kg^(−1)。(2)“上细下粗”型岩性结构形成的毛细壁垒效应对氨氮和硝酸盐氮皆具阻滞作用。氨氮、硝酸盐氮污染物分别减少97.37%和40.65%。(3)层状包气带结构对硝化作用的影响是造成亚硝酸盐氮与硝酸盐氮出现聚集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查明了层状包气带中氮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为氮元素通过“上细下粗”型包气带污染地下水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污染物 层状包气带 毛细壁垒 原位实验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燃烧过程中H_(2)NO中间体演化对氮氧化物NO_(x)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脉帆 冯乐乐 SAEIDEH Babaee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9-478,I0006,共11页
氨(NH_3)是一种无碳富氢的燃料,可以实现燃烧过程中零碳排放。然而,氨中含有的N可能会被氧化生成氮氧污染物(NO_(x)),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为此,基于量子化学计算,该文从微观层面研究氨燃料燃烧过程中H_2NO中间体的演化过程,并分析其对NO_... 氨(NH_3)是一种无碳富氢的燃料,可以实现燃烧过程中零碳排放。然而,氨中含有的N可能会被氧化生成氮氧污染物(NO_(x)),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为此,基于量子化学计算,该文从微观层面研究氨燃料燃烧过程中H_2NO中间体的演化过程,并分析其对NO_(x)生成的影响。理论计算结果表明,H_(2)NO是NO生成的重要中间体,通过氮氧化物分解基元反应生成NO,其活化能为93.53 kJ/mol;而H_(2)NO的脱氢产物HNO则是NO_(2)生成的关键中间体,通过氮氧化物氧化基元反应促成NO_(2)的生成,其活化能为43.73 kJ/mol。从量子化学角度来看,在氨燃烧过程中高温条件均使NO和NO_(2)生成反应的活化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变不同程度地升高,而高压条件对其几乎没有产生影响。该研究可为降低氨燃烧过程中NO_(x)生成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量子化学计算 高温 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的几种主要污染物对生物生化指标的影响
16
作者 赖照 杨丽坤 +2 位作者 张伟 朱娜 王宏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12-115,共4页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水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巨大,包括工农业生产、人类正常生活起居及生态平衡均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研究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生物生化指标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重金属、氨氮、对硫磷、低氧胁迫、多...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水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巨大,包括工农业生产、人类正常生活起居及生态平衡均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研究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生物生化指标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重金属、氨氮、对硫磷、低氧胁迫、多溴联苯醚几种水体污染物的研究概述,揭示了水体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为减少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氮污染物 对硫磷 低氧胁迫 多溴联苯醚 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泥沙对污染河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郭长城 喻国华 王国祥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51-1155,共5页
泥沙是河流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迁移过程中吸附一定的氮、磷进入底层或下游,从而改变水中污染物的分布。通过模拟试验,选择粒径76μm以下泥沙研究不同泥沙含量、不同污染程度等条件下,河流泥沙对污染河水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吸附特性... 泥沙是河流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迁移过程中吸附一定的氮、磷进入底层或下游,从而改变水中污染物的分布。通过模拟试验,选择粒径76μm以下泥沙研究不同泥沙含量、不同污染程度等条件下,河流泥沙对污染河水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河流泥沙对污染河水的氮、磷及高锰酸盐指数均有一定的吸附效果,特别是对氮、磷的等温吸附比较明显;与对照相比,含泥沙的试验组水体磷质量浓度最大降低值达0.53mg·L-1;水体溶解性总氮随时间延长,含量逐渐下降。污染物含量、泥沙含量、粒径等均会影响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污染物含量越高、泥沙含量越大、粒径越小吸附效果相对越好。泥沙吸附和富集污染物后沉降进入水体底层,离开水相,因而可以降低水中污染物含量,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吸附 高锰酸盐指数 泥沙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改良盐碱土中污染物的淋滤行为 被引量:5
18
作者 孟繁宇 姜珺秋 +5 位作者 赵庆良 王琨 刘纯甫 马立 杨俊晨 郑振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76-1182,共7页
为了研究施用污泥盐碱土中污染物的淋滤行为,通过孵育实验和淋滤实验研究了施污泥后盐碱土中养分含量、重金属形态分布,以及土柱淋滤液中总有机碳、N、P污染物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孵育0 d可使土壤有机质增加2.5倍,总... 为了研究施用污泥盐碱土中污染物的淋滤行为,通过孵育实验和淋滤实验研究了施污泥后盐碱土中养分含量、重金属形态分布,以及土柱淋滤液中总有机碳、N、P污染物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孵育0 d可使土壤有机质增加2.5倍,总氮、磷分别增加4倍、2.4倍;速效氮磷钾分别增加3.2倍、11.6倍和1.2倍。随孵育时间的延长,养分总量有所降低,速效养分有所增加。施用污泥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影响较小,孵育60 d后,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的Zn、Ni、Pb明显降低;土壤淋滤液中TOC、TN、NH4+-N、Cr、As、Pb、Ni的浓度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若孵育60 d后改良土壤经历降水,淋滤液中污染物含量已接近对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水污泥 盐碱土 孵育实验 淋滤实验 土壤养分 污染物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加工污水中氮污染来源及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帅 叶芳芳 +1 位作者 谢文玉 温福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0-44,共5页
氮污染物对水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威胁国家水安全,是地表水体的关键污染物和约束性指标。综述了石油炼制工业中稠油加工污水中氮污染物的来源,介绍了物化和生物处理技术对氮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稠油加工污水 氮污染物 污水处理 电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系统的农村生活污水脱氮模拟试验研究
20
作者 龙泉 李云祯 +2 位作者 高平平 徐磊 许文来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47-51,共5页
为了探明人工快速土壤渗滤系统(CRI)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性能,在实验室中构建了CRI系统模拟柱,采用不同布水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模拟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布水方式下CRI系统模拟驻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对NH3-N、NO3-N、T... 为了探明人工快速土壤渗滤系统(CRI)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性能,在实验室中构建了CRI系统模拟柱,采用不同布水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模拟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布水方式下CRI系统模拟驻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对NH3-N、NO3-N、TN等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降解规律是一致的;CRI系统脱氮机理主要包括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挥发作用和吸附作用3个方面;可通过调整CRI系统的池体结构、优化快速渗滤池的滤料组成及运行模式等途径提升CRI系统对含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快速土壤渗滤系统(CRI) 农村生活污水 氮污染物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