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在测试泥页岩孔径分布中的对比 被引量:122
1
作者 谢晓永 唐洪明 +2 位作者 王春华 白蓉 王自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0-102,共3页
泥页岩比表面大,孔隙小,结构复杂,易吸水膨胀,一般方法很难准确描述其孔径分布情况。对泥页岩孔径分布的研究在石油钻井,完井,储层描述,泥页岩盖层封闭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分别使用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对同一泥页岩进行孔径分... 泥页岩比表面大,孔隙小,结构复杂,易吸水膨胀,一般方法很难准确描述其孔径分布情况。对泥页岩孔径分布的研究在石油钻井,完井,储层描述,泥页岩盖层封闭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分别使用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对同一泥页岩进行孔径分析。氮气吸附法中使用BJH原理分析泥页岩的中孔径,使用DA原理分析泥页岩的微孔径;压汞法中使用Wasburn公式分析泥页岩整体孔隙,对两种方法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氮气吸附法在泥页岩微孔和中孔分析方面有优势,能分别对泥页岩的微孔和中孔进行详细的描述;而压汞法受泥页岩孔径分布不均一性影响相对较小,能弥补氮气吸附法在大孔分析方面的不足。把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测得的孔径分布结果结合使用,可以得到泥页岩从微孔到大孔的孔径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完井 泥页岩 氮气吸附法 压汞 孔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吸附法—压汞法分析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9
2
作者 曹涛涛 宋之光 +2 位作者 刘光祥 尹琴 罗厚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利用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联合表征下扬子皖南地区二叠系页岩的孔隙分布、孔隙度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二叠系页岩中发育的孔隙以微孔和大孔为主,其中微孔的体积占页岩总孔隙体积的33.63%~81.08%,平均为56.45%;联孔孔隙度明显高于... 利用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联合表征下扬子皖南地区二叠系页岩的孔隙分布、孔隙度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二叠系页岩中发育的孔隙以微孔和大孔为主,其中微孔的体积占页岩总孔隙体积的33.63%~81.08%,平均为56.45%;联孔孔隙度明显高于压汞孔隙度,平均增加96.06%;页岩在微孔和过渡孔-大孔区间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且微孔的分形维数比过渡孔-大孔更加分散,说明页岩中微孔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程度要高于过渡孔-大孔;微孔的孔隙度和分形维数与总有机碳含量、比表面积和生烃潜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石英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过渡孔-大孔的孔隙度和分形维数与总有机碳含量、石英含量呈负相关性,与比表面积和粘土矿物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埋深的增加,微孔的孔隙度和分形维数变化较小,过渡孔-大孔的孔隙度和分形维数明显降低,且分形维数对埋深的敏感性高于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页岩 联孔分布 分形维数 氮气吸附法 压汞 皖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T氮气吸附法测粉体比表面积误差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彭人勇 周萍华 +1 位作者 王廷吉 陈庆春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8,共2页
BET氮气吸附法是目前测定粉体比表面积最基本也是较准确的方法之一。在用ST 0 3A型表面与孔径测定仪测定多孔高比表面积二氧化硅时 ,从该仪器的桥流、仪器常数、衰减系数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该方法精确性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BET 比表面积 误差 氮气吸附法 粉体 衰减系数 仪器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吸附法表征杨木应拉木的孔隙结构 被引量:22
4
作者 苌姗姗 胡进波 +1 位作者 Clair Bruno Quignard Frangoise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4-140,共7页
在常规解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氮气吸附法对杨木应拉木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等孔结构参数进行研究,并通过解析氮气吸附等温线判断孔隙的形状。结果表明:杨木应拉木BET比表面积为21.9m2.g-1,是对应木的13倍;杨木应拉木试样具有完好的... 在常规解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氮气吸附法对杨木应拉木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等孔结构参数进行研究,并通过解析氮气吸附等温线判断孔隙的形状。结果表明:杨木应拉木BET比表面积为21.9m2.g-1,是对应木的13倍;杨木应拉木试样具有完好的介孔特征(孔径2~50nm),并具有一定量的微孔和大孔;内部存在"墨水瓶"状和狭缝状孔隙,孔径为5nm的孔体积分布密度最大,孔径在4~7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74.4%,孔径超过15nm的孔体积占总体积的10.8%。杨木应拉木中大量存在的中孔孔隙可归因于应拉木木纤维中的厚壁胶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拉木 孔隙结构 氮气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吸附法测得的混凝土微观孔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军 邢锋 董必钦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3-185,共3页
采用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试样,用氮气吸附法测量了混凝土的微观孔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水灰比试样孔的峰值出现在20nm左右,且随着水灰比的下降,峰值减小,三种水灰比试样孔径分布连续,孔体积的变化基本一致,平均孔径和水灰比基本呈线性关系。
关键词 氮气吸附法 混凝土 孔结构 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氮气吸附法的钙基地聚合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马骁 谢雪鹏 +2 位作者 叶雄伟 何巨鹏 朱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89-1994,共6页
在氮气吸附实验的基础上,对钙基地聚合物孔隙结构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采用FHH模型和热力学模型分别计算了分形维数并比较了两种模型计算的结果,讨论了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氢氧化钠掺量及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钙基地... 在氮气吸附实验的基础上,对钙基地聚合物孔隙结构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采用FHH模型和热力学模型分别计算了分形维数并比较了两种模型计算的结果,讨论了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氢氧化钠掺量及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钙基地聚合物的孔隙结构呈现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FHH模型更适合表征钙基地聚合物的孔隙分形特征,根据FHH模型计算的分形维数在2~3之间;分形维数越大,孔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越大,平均孔径越小,孔隙结构越复杂,钙基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越大;分形维数与氢氧化钠掺量无明显关系;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是影响钙基地聚合物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基地聚合物 氮气吸附法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氮气吸附法的混凝土微观结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福钢 《河南建材》 2013年第2期42-44,47,共4页
开展掺加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和C40、养护龄期28d的试件抗压强度试验、微观扫描电镜观察和氮气吸附法测定吸附脱附等温线,并对试验结果整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增加,内部微观结构由疏松排列状态逐渐变得... 开展掺加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和C40、养护龄期28d的试件抗压强度试验、微观扫描电镜观察和氮气吸附法测定吸附脱附等温线,并对试验结果整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增加,内部微观结构由疏松排列状态逐渐变得紧凑,孔隙或裂缝相应减少和变小;同时掺粉煤灰和矿渣粉对混凝土内部孔结构的改善优于单掺粉煤灰。本次试验的C30和C40吸附脱附等温线均属于H3型迟滞回线;C30内部孔体积大于C40的孔体积;在相对压力未达到0.85之前,C30吸附或脱附氮气量的速率明显大于C40,达到0.85之后,两者吸附或脱附氮气量的速率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立方体抗压强度 扫描电镜 氮气吸附法 吸附脱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物理吸附法和压汞法表征FCC催化剂孔径分布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曹庚振 王林 +3 位作者 张艳惠 杨周侠 杨一青 王宝杰 《炼油与化工》 2015年第1期9-12,共4页
分别采用氮气物理吸附法和压汞法考察了同类型的FCC催化剂老化前后的孔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氮气物理吸附法应用BJH模型可以表征2-100 nm的孔,但对大于100 nm的孔计算不准确。压汞法使用Wasburn公式能弥补氮气吸附法在大孔孔径分析方... 分别采用氮气物理吸附法和压汞法考察了同类型的FCC催化剂老化前后的孔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氮气物理吸附法应用BJH模型可以表征2-100 nm的孔,但对大于100 nm的孔计算不准确。压汞法使用Wasburn公式能弥补氮气吸附法在大孔孔径分析方面的不足,两者结合可以有效表征催化剂的中大孔孔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物理吸附 压汞 孔径分布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温氮吸附实验的页岩储层孔隙分形特征 被引量:47
9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3 位作者 解徳录 苏驰 杨玉娟 于一帆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108,11-12,共9页
为研究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以重庆南川三泉剖面泉浅1井、綦江观音桥剖面、涪陵B井和石柱打风坳剖面等龙马溪组页岩储层样品为例,通过低温氮吸附实验数据建立FHH分形模型,讨论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TOC质量分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为研究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以重庆南川三泉剖面泉浅1井、綦江观音桥剖面、涪陵B井和石柱打风坳剖面等龙马溪组页岩储层样品为例,通过低温氮吸附实验数据建立FHH分形模型,讨论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TOC质量分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样品孔隙以微孔为主,孔径分布集中在40nm以下,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介于2.760~2.850之间,相关因数大多超过0.99,反映复杂的孔隙结构与较强的非均质性;部分样品显示明显的双重分形特征,以甲烷分子自由程为界可将纳米孔分为渗透孔隙和吸附孔隙,吸附孔隙阶段分形维数变化范围在2.881~2.917之间,渗透孔隙阶段分形维数变化范围在2.791~2.823之间;孔隙体积和平均孔径与分形维数具有负相关性,BET比表面积与分形维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平均孔径越小、孔隙体积越小、BET比表面积越大,分形维数越接近于3;TOC质量分数也与分形维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是分形维数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形维数可以定量评价储层孔隙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程度,为储层评价和页岩气在纳米孔隙中的赋存和运移机理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孔隙 分形维数 氮气吸附法 FHH分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石墨的孔隙结构及其在液相吸附吸着时的变化 被引量:24
10
作者 兆恒 周伟 +2 位作者 曹乃珍 沈万慈 郑永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3-155,159,共4页
用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测量膨胀石墨 (EG)的孔结构 ,用SEM观察EG颗粒间的孔隙结构和EG的孔隙率。实验得到 ,EG颗粒间的孔隙率占 85 %以上 ,EG颗粒开放孔的孔隙率占 13%以上 ,EG颗粒的闭合孔的孔隙率不到 1%。研究得到 ,EG颗粒的孔隙分为... 用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测量膨胀石墨 (EG)的孔结构 ,用SEM观察EG颗粒间的孔隙结构和EG的孔隙率。实验得到 ,EG颗粒间的孔隙率占 85 %以上 ,EG颗粒开放孔的孔隙率占 13%以上 ,EG颗粒的闭合孔的孔隙率不到 1%。研究得到 ,EG颗粒的孔隙分为四级结构 ,包括颗粒片断间的V型开放孔 ,尺度数十到数百微米 ;与蠕虫状颗粒轴向垂直的几个到数十微米的柳叶状孔 ;垂直颗粒轴向的片层面上的零点几到几个微米的孔以及BET测量得到的纳米级孔。EG的比表面积 <10 0m2 g。在液相吸附 吸着作用中 ,由于EG与液相的界面张力作用 ,EG颗粒中的孔隙发生变形以及使颗粒碎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吸附 膨胀石墨 孔隙结构 孙隙率 吸附性能 氮气吸附法 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金属聚乙烯催化剂比表面积实验条件的研究
11
作者 邴淑秋 沈刚 +2 位作者 荣丽丽 靳丽丽 王立娟 《炼油与化工》 2025年第2期26-30,共5页
采用手套箱取样,氮气吸附法测定茂金属聚乙烯催化剂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考察了不同取样方式下的物理吸附—脱附曲线及不同脱气温度和脱气时间对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平均孔径测定结果的影响,验证了方法的精密度。实验结果表明,手套... 采用手套箱取样,氮气吸附法测定茂金属聚乙烯催化剂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考察了不同取样方式下的物理吸附—脱附曲线及不同脱气温度和脱气时间对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平均孔径测定结果的影响,验证了方法的精密度。实验结果表明,手套箱取样避免了茂金属聚乙烯催化剂接触空气,防止发生氧化和失活;选择低温70℃、脱气4 h条件下脱气,确保了结果的准确性,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满足分析测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金属聚乙烯催化剂 氮气吸附法 比表面积 孔体积 平均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氧化铝载体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的表征方法
12
作者 高立新 《石化技术》 CAS 2014年第3期11-14,共4页
从原理及实验结果两方面对表征α氧化铝载体的两种方法(BET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进行对比,用比表面仪和压汞仪测定载体的孔容、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的比表面积有一些偏差,压汞法测得的结果普遍大于氮气吸附法测得... 从原理及实验结果两方面对表征α氧化铝载体的两种方法(BET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进行对比,用比表面仪和压汞仪测定载体的孔容、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的比表面积有一些偏差,压汞法测得的结果普遍大于氮气吸附法测得的数据。而且氮气吸附法测得的微中孔孔径分布数据绝对值较小,在实际应用中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 压汞 氮气吸附法 孔径分布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分形特征 被引量:27
13
作者 熊健 刘向君 梁利喜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189,共6页
文中以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以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在低压氮气吸附测试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的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具有双重分形特... 文中以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以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在低压氮气吸附测试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的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具有双重分形特征,存在明显的孔径分界点,其中小孔隙分形维数的平均值要小于大孔隙,说明大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大于小孔隙;分形维数D_1可描述页岩孔隙表面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D_2可描述页岩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D_1越大,页岩孔隙表面越不规则,页岩孔隙表面将有更多的吸附位,使页岩吸附气体能力增大;D_2越大,页岩孔隙结构越复杂,使页岩的解吸、扩散和渗流变得困难。因此,页岩孔隙中高表面分形维数D_1值和低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_2值对页岩气藏的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氮气吸附法 FHH模型 分形特征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7
14
作者 熊健 罗丹序 +1 位作者 刘向君 梁利喜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3,共8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富含有机质灰黑色页岩为例,利用低压氮气吸附测试方法,分析了页岩的孔隙形态、比表面积及孔容,并研究了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孔隙形态复杂,主要发育狭缝...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富含有机质灰黑色页岩为例,利用低压氮气吸附测试方法,分析了页岩的孔隙形态、比表面积及孔容,并研究了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孔隙形态复杂,主要发育狭缝形和墨水瓶状孔;页岩的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前者体积分数为17.10%~72.33%,与TOC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后者体积分数为12.37%~61.55%;页岩的BET比表面积为0.380~3.030 m^2/g,BJH总孔体积为0.696~6.575 mm^3/g,且中孔孔隙提供了主要的孔容并贡献了主要的比表面积;页岩的孔容和比表面积主要受TOC、黏土矿物及石英等含量的影响,同时也受碳酸盐矿物及长石含量的影响,其与TOC、黏土矿物及长石等的含量呈正相关性,而与石英及碳酸盐矿物的含量呈负相关性;TOC和黏土矿物是延长组页岩微孔孔容和中孔孔容的主要贡献者,而石英是延长组页岩大孔孔容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氮气吸附法 孔隙结构 有机质 矿物组成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预处理对杨木应拉木孔隙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苌姗姗 胡进波 赵广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95,共5页
采用CO2超临界干燥、冷冻干燥和常规干燥对杨木应拉木和对应木进行干燥预处理,通过干燥前后试样的形变和吸附等温线,比较不同干燥预处理对杨木应拉木孔隙结构的影响,为定量表征应拉木的微观孔隙结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CO2超临界... 采用CO2超临界干燥、冷冻干燥和常规干燥对杨木应拉木和对应木进行干燥预处理,通过干燥前后试样的形变和吸附等温线,比较不同干燥预处理对杨木应拉木孔隙结构的影响,为定量表征应拉木的微观孔隙结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CO2超临界干燥的杨木应拉木具有完好的介孔特征(孔径在2~50nm),BET比表面积和中孔体积显著高于冷冻和常规干燥预处理的试样;冷冻和常规干燥预处理均引起试样在纵向和弦向上产生较大的收缩形变,而CO2超临界干燥能有效克服因界面张力造成的试样内部骨架结构塌缩等缺陷,在干燥过程中能较好地复制试样的孔隙结构,是表征应拉木孔隙结构的一种有效干燥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拉木 孔隙结构 氮气吸附法 CO2超临界干燥 冷冻干燥 常规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韩城煤岩微观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伊向艺 卢渊 +3 位作者 张浩 管保山 梁莉 刘萍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7-139,共3页
应用氮气吸附法能够较好的测量煤岩比表面和微孔径,对韩城煤岩比表面和微孔径测试结果表明,煤岩的比表面在0.17~0.55m2/g;孔半径分布峰值2~6nm。煤岩孔径小和比表面大的特征易对压裂液产生吸附滞留作用,给甲烷的解吸-扩散-渗流能力带... 应用氮气吸附法能够较好的测量煤岩比表面和微孔径,对韩城煤岩比表面和微孔径测试结果表明,煤岩的比表面在0.17~0.55m2/g;孔半径分布峰值2~6nm。煤岩孔径小和比表面大的特征易对压裂液产生吸附滞留作用,给甲烷的解吸-扩散-渗流能力带来潜在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吸附法 煤岩储层 比表面 微孔径 压裂液 储层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地区石柱复向斜下侏罗统页岩孔隙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习 麻伟娇 闵才政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0X期177-179,共3页
利用ASAP2020比表面积及孔隙度测定仪,通过低温氮吸附法测定了页岩的氮吸附曲线,结合矿物成分和扫描电镜成像法对中扬子地区石柱复向斜下侏罗统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储层中的孔隙主要为纳米孔,呈... 利用ASAP2020比表面积及孔隙度测定仪,通过低温氮吸附法测定了页岩的氮吸附曲线,结合矿物成分和扫描电镜成像法对中扬子地区石柱复向斜下侏罗统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储层中的孔隙主要为纳米孔,呈现出无定形孔结构,且含有多形态的其他孔。黏土矿物、脆性矿物与孔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有机质特别是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是控制该储层孔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柱复向斜 页岩储层 纳米级孔隙 氮气吸附法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黔北地区龙潭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曹涛涛 邓模 +2 位作者 刘虎 刘光祥 Andrew Stefan Hursthouse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2,共7页
以川南-黔北地区龙潭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钻井和实验测试,分析了龙潭组泥页岩的成藏条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川南-黔北地区龙潭组泥页岩分布广、累计厚度较大、埋藏深度适中;TOC为0.22%~14.62%,Ro为1.47%~1.93%,有机质以镜... 以川南-黔北地区龙潭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钻井和实验测试,分析了龙潭组泥页岩的成藏条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川南-黔北地区龙潭组泥页岩分布广、累计厚度较大、埋藏深度适中;TOC为0.22%~14.62%,Ro为1.47%~1.93%,有机质以镜质组为主,干酪根类型为Ⅲ型;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为主,石英含量较低;页岩孔隙以黏土矿物层间孔为主,有机质中孔隙较少;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18.29~36.18 m`2/g和0.033~0.078 m L/g,且与TOC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与伊蒙混层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龙潭组泥页岩具有较强的甲烷吸附能力,Langmuir甲烷吸附量为2.98~6.98 m L/g。结合龙潭组顶底板、储层物性、含气性等特征,认为该区页岩气具有勘探潜力,可与煤层气进行联合开采。该研究可为龙潭组页岩气后续勘探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 储层物性 氮气吸附法 扫描电镜 龙潭组 川南-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铁矿颗粒的CO磁化焙烧还原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代涛 李保卫 +2 位作者 官媛 严泉 武文斐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87,共5页
针对包头固阳褐铁矿磁化焙烧过程中含有丰富孔隙结构的特点,采用氮气吸附法在77 K下对-0.074 mm褐铁矿粉进行了吸附-脱附等温线测定,研究了其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孔结构变化,计算得到其脱水矿的体积比表面积为1.152×108m2/m3。在... 针对包头固阳褐铁矿磁化焙烧过程中含有丰富孔隙结构的特点,采用氮气吸附法在77 K下对-0.074 mm褐铁矿粉进行了吸附-脱附等温线测定,研究了其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孔结构变化,计算得到其脱水矿的体积比表面积为1.152×108m2/m3。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还原气体浓度、化学反应和孔隙结构变化对褐铁矿颗粒磁化焙烧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传热、传质与孔隙变化的耦合动力学模型,以模拟褐铁矿颗粒在773~873 K温度区间下的磁化焙烧过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颗粒在不同温度下的还原度随时间的变化,同时模拟了一氧化碳在颗粒内部的浓度分布变化,颗粒粒度为-74μm,873 K下,CO浓度为10%时,还原度达到1时所需时间为8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还原 褐铁矿颗粒 孔结构 氮气吸附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凤奇 李宜浓 +3 位作者 罗菊兰 任小锋 张兰馨 张芥瑜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62,共13页
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氦气孔隙度测定、低温氮气吸附-脱附等实验手段,联合FHH分形理论模型,从多角度表征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不同类型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矿物... 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氦气孔隙度测定、低温氮气吸附-脱附等实验手段,联合FHH分形理论模型,从多角度表征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不同类型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矿物成分复杂,黏土矿物含量较稳定,脆性矿物含量高、变化范围较大,可分为3类岩相类型,自下而上依次为硅质页岩岩相、混合页岩岩相和钙质页岩岩相。②研究区孔隙度整体较低,主要为0.16%~1.50%,平均1.20%,微裂缝发育造成少量孔隙度大于4.00%,硅质页岩孔隙度最大,钙质页岩孔隙度最小,混合页岩孔隙度介于二者之间;孔隙类型复杂且与岩相密切相关,钙质页岩整体致密,多为晶间孔、溶蚀孔,以狭缝状孔隙为主;硅质页岩孔隙相对发育,多为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缝和微裂缝,以平板状开放孔隙为主,偶见“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式的无定形孔隙。③研究区孔隙结构可划分为3类,Ⅰ类以2~4 nm的介孔为主,中孔、宏孔均较发育,孔隙体积大,在硅质页岩中常见;Ⅱ类以0~4 nm的微孔、介孔为主,宏孔发育较少,在硅质页岩和混合页岩中常见;Ⅲ类以50~100 nm的宏孔为主,但体积小,在钙质页岩中常见。④研究区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内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TOC、黏土矿物和石英的含量越高,孔隙结构和孔隙表面越复杂。⑤研究区硅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最好且有机质富集,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吸附回滞环 氮气吸附法 页岩岩相 乌拉力克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