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氮杂螺环酸毒素的生态分布、蓄积代谢与检测技术监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
3
1
作者
吴海燕
郭萌萌
+3 位作者
郑关超
彭吉星
翟毓秀
谭志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1期7-15,共9页
中国是世界上赤潮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与赤潮伴生的贝类毒素污染事件多发,给中国的近海生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构成了威胁。其中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即为在中国海域最新发现的毒性强、残留高且代谢慢的一...
中国是世界上赤潮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与赤潮伴生的贝类毒素污染事件多发,给中国的近海生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构成了威胁。其中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即为在中国海域最新发现的毒性强、残留高且代谢慢的一类脂溶性贝类毒素。研究发现,AZAs产毒藻广泛分布于中国近海,该毒素在双壳贝类中也多次被检出,已成为贝类质量安全的又一重要隐患。文章综述了AZAs的理化性质以及其毒性机理,现有的中国监控手段,并对生物检测法和液相色谱检测法等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全球化分布趋势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期为相关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杂螺环酸毒素
贝类
细胞毒性
生态分布
蓄积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UHPLC-LTQ-Orbitrap-MS非定向筛查贝类中氮杂螺环酸毒素及其代谢产物
2
作者
吴海燕
陈佳琦
+3 位作者
董晨帆
王松
崔海栋
谭志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2-1439,共8页
为了分析复杂贝类和微藻中的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及其代谢产物,建立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UHPLC-LTQ-Orbitrap-MS)联用技术的非定向筛查分析方法。采用Full MS/dd MS^2、PRM和Target-SIM/dd...
为了分析复杂贝类和微藻中的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及其代谢产物,建立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UHPLC-LTQ-Orbitrap-MS)联用技术的非定向筛查分析方法。采用Full MS/dd MS^2、PRM和Target-SIM/dd MS^2三种质谱鉴定模式,整合多种数据采集挖掘策略,通过研究多种AZAs在不同基质样品中的质谱裂解规律及特征碎片离子丰度,实现AZAs及其衍生物的快速筛查检测和精准鉴别。结果表明:PRM模式能有效排除AZAs同分异构体的干扰,获得更高的专属性,适用于目标代谢物筛查;应用Full MS/dd MS^2和PRM结合的方式,根据AZAs裂解途径及多种AZAs代谢产物裂解规律,在贝类中共鉴别出20种AZAs系列化合物,其中包括初步推测了3种新型AZAs代谢产物的结构。应用本方法还发现AZA9、AZA10、AZA19等代谢物均随代谢过程持续升高,是AZA2在贝类代谢过程中的末端产物。该方法能够为复杂基质中的AZAs系列毒素及其衍生常规检测与精准鉴别提供参考,可应用于解析AZAs毒素在贝类体内的代谢转化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杂螺环酸毒素
贝类
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栉孔扇贝对氮杂螺环酸毒素代谢解毒的生理应激响应
被引量:
1
3
作者
董晨帆
吴海燕
+2 位作者
李清云
顾海峰
谭志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22-1431,共10页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分离自我国近海的一株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株,主产AZA2),研究了栉孔扇贝对AZAs的代谢解毒效应以及代谢过程中血细胞数量、抗氧化酶活性...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分离自我国近海的一株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株,主产AZA2),研究了栉孔扇贝对AZAs的代谢解毒效应以及代谢过程中血细胞数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等生理应急响应。结果发现,栉孔扇贝对AZDY06所产的AZA2具有一定的代谢解毒能力,可将AZA2转化成AZA6、AZA12、AZA19和AZA23等4种极性较强且毒性较低的代谢产物。代谢解毒过程中,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关键抗氧化酶活性及靶器官细胞超微结构均出现一定的应激效应,且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对AZAs表现出较强的应激反应,且随实验过程出现较大波动,最高可达对照组的2—3倍;抗氧化系统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GSH-Px与POD在整个蓄积代谢过程中均表现出持续激活状态,且血液中这两种酶活性最高,可达内脏和鳃中的20倍以上;SOD活性与扇贝中AZAs含量有一定关系,AZAs含量为74.2—168.2μg AZA1 eq/kg时为诱导状态,过高或过低剂量均表现为抑制效果;而ACP对AZAs的应激表现也十分敏感,但代谢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为被持续抑制状态。此外,AZAs还导致栉孔扇贝内脏和鳃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空泡化、核固缩等病理性变化;实验后期,低暴露组细胞结构出现一定的自我修复现象,而高暴露组则无此现象。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深入探索AZAs的解毒机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并制定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氮杂螺环酸毒素
(AZAs)
代谢解毒
生理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免疫增强剂对紫贻贝的毒素蓄积、抗氧化和免疫影响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倩茹
郑关超
+3 位作者
杨越聪
赵辉辉
谭志军
吴海燕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5-933,共9页
为筛选影响紫贻贝中氮杂螺环酸毒素蓄积的免疫增强剂,设置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C钠粉333.00 mg/L)、大黄素、花生四烯酸(6.66 mg/L)和黄芪多糖(333.00 mg/L)共4个处理组,评估不同组别紫贻贝[体质量(7.14±1.05)g]抗氧化功能和非特异...
为筛选影响紫贻贝中氮杂螺环酸毒素蓄积的免疫增强剂,设置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C钠粉333.00 mg/L)、大黄素、花生四烯酸(6.66 mg/L)和黄芪多糖(333.00 mg/L)共4个处理组,评估不同组别紫贻贝[体质量(7.14±1.05)g]抗氧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各免疫增强剂对紫贻贝存活率无影响(P>0.05),暴露期间紫贻贝软组织质量先降后升,除花生四烯酸组外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增强剂均影响内脏团中毒素蓄积而对毒素代谢无影响。各组别最高毒素蓄积量为对照组1235.33μg/kg>维生素C组1153.12μg/kg>大黄素组755.74μg/kg>花生四烯酸组568.72μg/kg>黄芪多糖组141.43μg/kg。大黄素组、花生四烯酸组、黄芪多糖组氮杂螺环酸毒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61.2%、46.0%和11.5%。添加黄芪多糖和花生四烯酸后,紫贻贝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提高了非特异性免疫标志物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四烯酸和黄芪多糖显著提高毒素蓄积过程中紫贻贝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增强剂
氮杂螺环酸毒素
抗氧化活性
免疫能力
黄芪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氮杂螺环酸毒素的生态分布、蓄积代谢与检测技术监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
3
1
作者
吴海燕
郭萌萌
郑关超
彭吉星
翟毓秀
谭志军
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出处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1期7-15,共9页
基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2017HY-YJ0201,2016HY-ZD1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772075)
文摘
中国是世界上赤潮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与赤潮伴生的贝类毒素污染事件多发,给中国的近海生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构成了威胁。其中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即为在中国海域最新发现的毒性强、残留高且代谢慢的一类脂溶性贝类毒素。研究发现,AZAs产毒藻广泛分布于中国近海,该毒素在双壳贝类中也多次被检出,已成为贝类质量安全的又一重要隐患。文章综述了AZAs的理化性质以及其毒性机理,现有的中国监控手段,并对生物检测法和液相色谱检测法等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全球化分布趋势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期为相关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氮杂螺环酸毒素
贝类
细胞毒性
生态分布
蓄积代谢
Keywords
azaspiracids
cytotoxicity
distribution
accumulation and metabolism
detection method
分类号
S91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UHPLC-LTQ-Orbitrap-MS非定向筛查贝类中氮杂螺环酸毒素及其代谢产物
2
作者
吴海燕
陈佳琦
董晨帆
王松
崔海栋
谭志军
机构
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青岛卫辽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2-1439,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2017YFF0211103 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806138 号。
文摘
为了分析复杂贝类和微藻中的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及其代谢产物,建立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UHPLC-LTQ-Orbitrap-MS)联用技术的非定向筛查分析方法。采用Full MS/dd MS^2、PRM和Target-SIM/dd MS^2三种质谱鉴定模式,整合多种数据采集挖掘策略,通过研究多种AZAs在不同基质样品中的质谱裂解规律及特征碎片离子丰度,实现AZAs及其衍生物的快速筛查检测和精准鉴别。结果表明:PRM模式能有效排除AZAs同分异构体的干扰,获得更高的专属性,适用于目标代谢物筛查;应用Full MS/dd MS^2和PRM结合的方式,根据AZAs裂解途径及多种AZAs代谢产物裂解规律,在贝类中共鉴别出20种AZAs系列化合物,其中包括初步推测了3种新型AZAs代谢产物的结构。应用本方法还发现AZA9、AZA10、AZA19等代谢物均随代谢过程持续升高,是AZA2在贝类代谢过程中的末端产物。该方法能够为复杂基质中的AZAs系列毒素及其衍生常规检测与精准鉴别提供参考,可应用于解析AZAs毒素在贝类体内的代谢转化机制研究。
关键词
氮杂螺环酸毒素
贝类
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
代谢
Keywords
azaspiracid
shellfish toxin
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linear ion trap/orbitrap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HPLC-LTQ-Orbitrap)
metabolite
分类号
O656.22 [理学—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栉孔扇贝对氮杂螺环酸毒素代谢解毒的生理应激响应
被引量:
1
3
作者
董晨帆
吴海燕
李清云
顾海峰
谭志军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22-1431,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06138号。
文摘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分离自我国近海的一株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 poporum,AZDY06株,主产AZA2),研究了栉孔扇贝对AZAs的代谢解毒效应以及代谢过程中血细胞数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等生理应急响应。结果发现,栉孔扇贝对AZDY06所产的AZA2具有一定的代谢解毒能力,可将AZA2转化成AZA6、AZA12、AZA19和AZA23等4种极性较强且毒性较低的代谢产物。代谢解毒过程中,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关键抗氧化酶活性及靶器官细胞超微结构均出现一定的应激效应,且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对AZAs表现出较强的应激反应,且随实验过程出现较大波动,最高可达对照组的2—3倍;抗氧化系统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GSH-Px与POD在整个蓄积代谢过程中均表现出持续激活状态,且血液中这两种酶活性最高,可达内脏和鳃中的20倍以上;SOD活性与扇贝中AZAs含量有一定关系,AZAs含量为74.2—168.2μg AZA1 eq/kg时为诱导状态,过高或过低剂量均表现为抑制效果;而ACP对AZAs的应激表现也十分敏感,但代谢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为被持续抑制状态。此外,AZAs还导致栉孔扇贝内脏和鳃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空泡化、核固缩等病理性变化;实验后期,低暴露组细胞结构出现一定的自我修复现象,而高暴露组则无此现象。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深入探索AZAs的解毒机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并制定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氮杂螺环酸毒素
(AZAs)
代谢解毒
生理应激
Keywords
Chlamys farreri
azaspiracids(AZAs)
metabolic detoxification
physiological response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免疫增强剂对紫贻贝的毒素蓄积、抗氧化和免疫影响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倩茹
郑关超
杨越聪
赵辉辉
谭志军
吴海燕
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江苏海洋大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出处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5-933,共9页
基金
财政部与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项目(CARS-49)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23TD76)。
文摘
为筛选影响紫贻贝中氮杂螺环酸毒素蓄积的免疫增强剂,设置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C钠粉333.00 mg/L)、大黄素、花生四烯酸(6.66 mg/L)和黄芪多糖(333.00 mg/L)共4个处理组,评估不同组别紫贻贝[体质量(7.14±1.05)g]抗氧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各免疫增强剂对紫贻贝存活率无影响(P>0.05),暴露期间紫贻贝软组织质量先降后升,除花生四烯酸组外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增强剂均影响内脏团中毒素蓄积而对毒素代谢无影响。各组别最高毒素蓄积量为对照组1235.33μg/kg>维生素C组1153.12μg/kg>大黄素组755.74μg/kg>花生四烯酸组568.72μg/kg>黄芪多糖组141.43μg/kg。大黄素组、花生四烯酸组、黄芪多糖组氮杂螺环酸毒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61.2%、46.0%和11.5%。添加黄芪多糖和花生四烯酸后,紫贻贝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提高了非特异性免疫标志物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四烯酸和黄芪多糖显著提高毒素蓄积过程中紫贻贝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关键词
免疫增强剂
氮杂螺环酸毒素
抗氧化活性
免疫能力
黄芪多糖
Keywords
immunomodulator
azaspiracid
antioxidant activity
immune capability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分类号
S968.31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氮杂螺环酸毒素的生态分布、蓄积代谢与检测技术监控研究进展
吴海燕
郭萌萌
郑关超
彭吉星
翟毓秀
谭志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UHPLC-LTQ-Orbitrap-MS非定向筛查贝类中氮杂螺环酸毒素及其代谢产物
吴海燕
陈佳琦
董晨帆
王松
崔海栋
谭志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栉孔扇贝对氮杂螺环酸毒素代谢解毒的生理应激响应
董晨帆
吴海燕
李清云
顾海峰
谭志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免疫增强剂对紫贻贝的毒素蓄积、抗氧化和免疫影响
张倩茹
郑关超
杨越聪
赵辉辉
谭志军
吴海燕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