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溉方式对设施黄瓜氮素气态损失及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1
作者 万博 吴林亿 +3 位作者 周其文 杜君 魏义长 王丽丽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2,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处理对设施黄瓜生态系统氮素气态损失及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为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农田系统氮素气态损失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数据支撑,为中国设施菜地生产系统的灌溉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设施黄瓜为研...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处理对设施黄瓜生态系统氮素气态损失及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为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农田系统氮素气态损失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数据支撑,为中国设施菜地生产系统的灌溉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设施黄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田间试验,试验设计为传统灌溉(100%IWD)、节水25%灌溉(75%IWD)和节水50%灌溉(50%IWD)。通过野外原位监测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通气吸收法分别对设施黄瓜土壤N_(2)O排放和氨挥发进行了连续观测记录,采用高通量q PCR基因芯片技术,测定氮循环功能基因。[结果]①各灌溉处理中,N_(2)O累计排放量为100%IWD>75%IWD(p<0.05),100%IWD>50%IWD(p<0.05)。②NH_(3)累积挥发量为75%IWD>50%IWD>100%IWD(p<0.05)。③土壤中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整体发生了显著改变(PERMANOVA F=241.82,p=0.001)。④黄瓜产量100%IWD>75%IWD>50%IWD(p<0.05)。[结论]50%灌溉显著增加了硝化基因丰度,且75%灌溉和50%灌溉显著降低了反硝化基因丰度。100%灌溉处理的表层土壤N_(2)O气体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反硝化过程,减少25%灌溉水量导致土壤表层反硝化基因丰度降低,表层土壤反硝化过程减弱,进而使N_(2)O排放量下降。而减少50%灌溉水量没有显著改变土壤表层反硝化基因丰度和N_(2)O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黄瓜 灌溉 氧化亚 氨挥发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舒洋 陈金平 +7 位作者 丁兆华 李航 赵鹏武 周梅 贾文杰 张轶超 张国臣 魏江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6-735,共10页
为了探究林火强度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DNA提取及定量PCR分析测定了不同火烧强度样地内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以及土壤基本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固氮nifH功能基因丰度随... 为了探究林火强度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DNA提取及定量PCR分析测定了不同火烧强度样地内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以及土壤基本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固氮nifH功能基因丰度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硝化amoA-AOA和amoA-AOB功能基因丰度呈相反变化趋势;反硝化nirS,nirK和nosZ功能基因丰度在重度火烧后显著降低,在轻度火烧后显著升高。火烧同样也会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RDA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机碳、速效磷、全氮含量和pH值是影响火后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差异变化的主要因子。本研究为火干扰对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机制和火后植被快速更新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强度 氮循环功能基因 兴安落叶松 土壤养分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氮组分及土壤中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航 陈金平 +7 位作者 丁兆华 舒洋 魏江生 赵鹏武 周梅 王宇轩 梁驰昊 张轶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63-1573,共11页
森林火灾通过影响土壤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对土壤氮循环产生长期影响。在全球林火频发背景下,为探讨火灾与土壤氮循环之间的长期响应关系,选择火后1、6、11年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氮组分、氮... 森林火灾通过影响土壤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对土壤氮循环产生长期影响。在全球林火频发背景下,为探讨火灾与土壤氮循环之间的长期响应关系,选择火后1、6、11年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氮组分、氮循环功能基因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火后土壤氮组分和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随恢复年限的变化趋势,以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铵态氮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随恢复年限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MBN恢复较慢。火干扰导致土壤硝态氮含量在火后1年显著增加(P<0.05),火后6、11年均低于对照样地。(2)固氮nifH功能基因在火后11年恢复到火烧前的水平,而反硝化nirS、nirK和nosZ功能基因在火后6年显著高于对照样地,火干扰显著提高了硝化amoA-AOA和amoA-AOB功能基因丰度。(3)相关性分析表明固氮nifH功能基因与土壤全氮、铵态氮和MB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硝化amoA-AOA功能基因与硝态氮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反硝化nirS、nirK功能基因与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水率、速效钾是影响火后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的主要因子,解释度分别为63.8%、18.4%、85.8%。可见,森林火灾对兴安落叶松土壤氮组分和土壤中的氮循环功能基因有着长期的影响,并且火后土壤理化环境的改变也会间接对土壤氮循环的恢复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地区森林火灾对土壤氮循环影响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干扰 恢复时间 土壤微生物 氮循环功能基因 兴安落叶松 库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沼液联合施用对调控氮循环功能基因促进氮素增效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唐存柳 靳泽文 +5 位作者 姚光伟 平立凤 虞轶俊 郑一玲 范栩妙 单胜道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843-2852,共10页
为探讨生物质炭-沼液配施条件下氮循环功能基因调控农田土壤氮素转化并影响农作物氮素吸收利用机制.本试验以浙江省杭州市红黄壤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生物质炭和沼液两个因素,探究生物质炭-沼液配施条件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氮循环功能基... 为探讨生物质炭-沼液配施条件下氮循环功能基因调控农田土壤氮素转化并影响农作物氮素吸收利用机制.本试验以浙江省杭州市红黄壤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生物质炭和沼液两个因素,探究生物质炭-沼液配施条件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变化情况,刻画功能基因与农田氮素利用率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沼液配施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pH和土壤氮素含量,其中,高剂量生物质炭-沼液配施(C3B2)处理较单施化肥(C0B0)处理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含量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空白处理(CK)相比,生物质炭-沼液配施(C3B2)处理则显著提高了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较单施化肥(C0B0)处理增幅30.98%和44.99%.冗余分析结果显示,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影响较为显著,结构方程模型则表明硝化作用功能基因丰度的提升对包菜氮素农学利用率呈现负相关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养分施用量的条件下,生物质炭-沼液配施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氮素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功能基因丰度的关键因素,硝化作用功能基因丰度的降低可以提高农田氮素利用率.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农田土壤氮素活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沼液 氮循环功能基因 素农学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草和仿生水草附着细菌群落对不同氮形态的响应研究
5
作者 盛梦婷 俞佳铭 +2 位作者 程铁涵 曹玉成 周昕彦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2,共7页
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手段研究苦草和仿生水草附着细菌群落的结构和氮循环功能对水中3种氮形态(2 mg/L NH_(4)^(+)-N、1 mg/L NH_(4)^(+)-N+1 mg/L NO_(3)^(-)-N、2 mg/L NO_(3)^(-)-N)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单独NH_(4)^(+)-N处... 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手段研究苦草和仿生水草附着细菌群落的结构和氮循环功能对水中3种氮形态(2 mg/L NH_(4)^(+)-N、1 mg/L NH_(4)^(+)-N+1 mg/L NO_(3)^(-)-N、2 mg/L NO_(3)^(-)-N)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单独NH_(4)^(+)-N处理下苦草附着生物膜的生物量最高。单独NO_(3)^(-)-N处理下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群落α多样性最高,NH_(4)^(+)-N与NO_(3)^(-)-N共存处理对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较大。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它们对氮形态的响应规律存在差异。单独NH_(4)^(+)-N处理下细菌共现网络的模块化程度最高,两种氮共存时细菌网络中物种间的竞争更强。PICURSt2功能预测表明,NO_(3)^(-)-N处理会降低硝化功能基因在苦草附着生物膜中的相对丰度。研究揭示了不同氮形态对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规律,可为今后开发适应不同水质条件的沉水植物净化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附着细菌 多样性 群落组成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还原土壤处理驱动的微生物群落稳定性与功能的关联性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军 张晶清 +4 位作者 林于蓝 王宝英 黄新琦 张金波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9,共13页
为研究强还原土壤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变化与其功能的联系,以云南省石屏县连续种植多年的洋桔梗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对照(CK);分别添加高碳氮... 为研究强还原土壤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变化与其功能的联系,以云南省石屏县连续种植多年的洋桔梗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对照(CK);分别添加高碳氮比有机物料(C/N 122,15 t·hm^(-2),SB),低碳氮比有机物料(C/N 19,15 t·hm^(-2),BD),高、低碳氮比有机物料等质量混合(15t·hm^(-2),SB+BD)的RSD处理。采用Biolog微平板法、定量PCR及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及碳、氮代谢功能。结果表明,与CK相比,RSD处理能够大幅降低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的稳定性,且SB+BD处理的影响较SB和BD处理强烈,但对真菌群落组成和丰度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同时,RSD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细菌和真菌群落相互作用关系的稳定性,且SB和BD处理对其提升效果优于SB+BD处理。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稳定性与其组分和丰度的稳定性关系密切。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与其活性、碳代谢功能以及反硝化能力高度相关。综上,强还原土壤处理能够通过降低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丰度的稳定性来提高类群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稳定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恢复和群落生态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群落稳定性 功能多样性 微生物活性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对“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7
作者 冯娅斯 蒋文婷 +4 位作者 刘益宏 王燕 李渊 陈有超 蔡延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9,共15页
草地修复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探究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对极度退化高寒草地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移除草地地上和地下(0~20cm)全部植物以模拟“黑土滩... 草地修复是推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探究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对极度退化高寒草地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移除草地地上和地下(0~20cm)全部植物以模拟“黑土滩”型退化草地(CK)、退化草地进行翻耕(PL)、退化草地进行植物残体覆盖(MR)、退化草地进行翻耕和植物残体覆盖(PL+MR)4种处理,并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基础理化指标、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硝化和反硝化酶活性、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和28 d N_(2)O累积排放量。结果显示:翻耕较对照显著增加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增加了44.2%,翻耕后进行植物残体覆盖显著抑制了N_(2)O排放,减少了29.1%。翻耕后,土壤pH、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β-1,4-葡萄糖苷酶(BG)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丰度显著增大,增幅分别为2.6%、209.5%、23.8%、180.4%、233.9%、74.6%和68.0%,土壤C/N、有机碳(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1.3%、13.6%和72.8%。翻耕后覆盖植物残体较翻耕显著降低了土壤DOC含量,抑制了BG、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活性及AOA-amoA、AOB-amoA和nosZⅠ基因丰度,降幅分别为12.8%、49.1%、59.9%、31.6%、25.0%、46.5%、59.5%、23.1%,显著增加了MBN含量,增幅为29.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与pH、DOC含量、胞外酶活性、氮循环基因丰度(除nirS以外)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C/N、SOC和MBN含量显著负相关。AOA-amoA和AOB-amoA丰度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子。综上,翻耕会增加土壤胞外酶活性和amoA基因丰度,但会导致SOC分解消耗和N_(2)O增排,而植物残体覆盖能够有效缓解这些负面影响,是一种可行的改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植物残体覆盖 高寒草甸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土壤氧化亚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8
作者 王洲章 朱津宏 +6 位作者 熊若男 杨思琪 高南 吴永红 张振超 吴国平 申卫收 《中国土壤与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51,共10页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也增加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采集江苏省句容市的复垦土壤样品设置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也增加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采集江苏省句容市的复垦土壤样品设置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PGPR菌株Azospirillum sp.TSA2S、Pseudomonas stutzeri NRCB010、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 YSQ030和Bacillus subtilis NRCB002,相对于施肥不接种的对照显著减少了土壤N_(2)O排放量;土壤N_(2)O的累积排放量由高到低为NRCB002>TSA2S>NRCB010>YSQ030,其中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了59%、62%、63%和72%。无论接种与否,施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moA、氨氧化细菌amoA以及全程硝化菌amoB、反硝化细菌nirS和nirK的基因拷贝数。接种携带nosZ基因的N_(2)O还原细菌A.sp.TSA2S、P.stutzeri NRCB010、A.denitrificans YSQ030显著提高了施肥土壤中nosZⅠ和nosZⅡ的基因丰度。然而,接种不携带nosZ基因的B.subtilis NRCB002则没有明显改变施肥土壤中nosZⅠ和nosZⅡ的基因丰度。这些结果意味着接种4株具有N_(2)O减排效应的PGPR菌株,分别从微生物介导的直接和间接机制减少了土壤N_(2)O的排放。研究结果将为减少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_(2)O排放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研发具有生态环境效应的新型生物肥料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 氧化亚(N_(2)O) 有机无机复混肥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对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效果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9
作者 王麒 李奎 +5 位作者 彭成林 罗治华 陈涛 易菊平 龚艳 胡洪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81,共13页
为建立潜育化稻田微生物改良技术,采用MWMM(modified wolfe’s mineral medium)培养基富集微好氧FeOB,结合16S rRNA测序等技术鉴定菌株种类,分别采用100 mL 10^(6)(T1)、10^(7)(T2)、10^(8)(T3)CFU/mL菌株发酵液处理潜育化水稻土,评价... 为建立潜育化稻田微生物改良技术,采用MWMM(modified wolfe’s mineral medium)培养基富集微好氧FeOB,结合16S rRNA测序等技术鉴定菌株种类,分别采用100 mL 10^(6)(T1)、10^(7)(T2)、10^(8)(T3)CFU/mL菌株发酵液处理潜育化水稻土,评价菌株对潜育化水稻土壤的还原性物质、土壤养分、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该菌株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到的对Fe^(2+)具有较强氧化作用的FeOB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WH07);相比于CK,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提高(P<0.05),并由负电位转为正电位;T1、T2、T3处理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分别减少26.47%、41.53%、53.19%,亚铁含量分别减少0.37%、21.50%、50.09%,亚锰含量分别减少7.84%、21.57%、37.25%。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5.50%、27.38%、48.90%(P<0.05),速效磷分别显著增加12.52%、17.34%、27.38%(P<0.05),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11.56%、17.20%、19.34%(P<0.05),有机质分别显著增加8.66%、22.22%、45.05%(P<0.05),pH显著分别增加3.40%、8.94%、16.99%(P<0.05)。土壤AOAamoA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1.94%、14.68%、33.83%,nosZ基因丰度分别增加42.97%、75.78%、118.75%,nifH基因丰度分别增加38.29%、51.05%、216.13%,UreC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6.74%、54.51%、60.94%。水稻株高分别增加5.44%、10.98%、36.00%,叶龄分别增加10.21%、23.42%、36.94%,鲜质量增加分别12.61%、22.52%、28.38%,白根数分别增加10.14%、32.92%、46.8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Chao1和Shannon指数相比于CK均显著降低(P<0.05)。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土壤细菌中,有8个显著下调(P<0.05),如Proteobacteria等、2个(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显著上调。在相对丰度前50的属中,3个处理分别有20、19、22个属显著上调(P<0.05),包括Macellibacteroides等6个FeOB;25个属在3个处理中均显著下调(P<0.05),包括MBNT15等4个铁还原菌。调控网络分析显示菌株WH07潜在地与FeOB协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最终促进了秧苗生长。结果表明,应用菌株WH07显著改善了潜育化水稻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育化稻田 土壤改良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还原性物质 氧化还原电位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土壤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