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碳氮平衡模型评价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工程 被引量:2
1
作者 史真超 葛恩燕 +3 位作者 何品晶 彭伟 章骅 吕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804-3811,共8页
以典型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工程为研究对象,使用碳氮平衡全流程模型计算,分析比较了碳氮物质流模型计算结果与采样实测数据;通过碳氮在固液气三相的全流程分配,评价工程实际运行效能.结果表明,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比较,显示碳氮物质流在厌... 以典型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工程为研究对象,使用碳氮平衡全流程模型计算,分析比较了碳氮物质流模型计算结果与采样实测数据;通过碳氮在固液气三相的全流程分配,评价工程实际运行效能.结果表明,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比较,显示碳氮物质流在厌氧产气部分拟合效果较好(拟合优度0.88),但在固液分离组件环节存在显著缺陷.通过优化消化液含固率(TS)与固液分离分配比的关系,改进了模型的固液分离组件,从而提高了沼液和沼渣含固率的模拟效果,拟合优度分别提高至0.97和0.82;通过嵌入实际产气程度(R_(BMP)),提出并应用了一种基于碳氮平衡模型的评估方法,可判别厌氧消化反应器运行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垃圾 厌氧消化 氮平衡模型 运行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C系统中氮平衡及其模拟模型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季震 刘培斌 陆建红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5-668,共4页
环境中氮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很大 .该文研究了氮肥在SPAC系统的分布情况及氮素平衡问题 ,建立了氮肥在SPAC系统的综合数学模型 .该模型为排水条件下减少氮肥流失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可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并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
关键词 SPAC系统 模拟模型 污染 作物吸 氮平衡模型 迁移转化耦合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地下水体氮源追溯 被引量:5
3
作者 廖曼 马腾 +2 位作者 郑倩琳 刘妍君 罗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5-676,共12页
淮河流域地下水体中的氮污染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为了从源头追溯氮污染物的来源,本文通过清单法收集淮河流域2002-2017年期间35个地级市的农业统计资料,首先构建基于化肥施用氮、人畜粪便返田氮、生物固氮、大气沉降氮、种子带入氮... 淮河流域地下水体中的氮污染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为了从源头追溯氮污染物的来源,本文通过清单法收集淮河流域2002-2017年期间35个地级市的农业统计资料,首先构建基于化肥施用氮、人畜粪便返田氮、生物固氮、大气沉降氮、种子带入氮、秸秆带入氮为输入项和作物收获氮、反硝化脱氮、氨挥发脱氮为输出项的氮平衡模型,估算进入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的氮盈余量和强度;然后利用氮盈余量与淋滤系数构建氮淋滤模型定量估算氮淋滤到地下水体中的量。研究发现:2002-2017年间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年均输入量为1005.01万t·a^-1,化肥施用氮是最大的氮输入源,占总输入量的52.76%;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年均输出量为706.43万t·a^-1,作物收获氮在氮输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达87.29%。随着时间的增加,氮盈余量和强度逐步降低。本次从地级市角度计算的氮源强度和其时间变化规律与以往从流域角度计算的氮源强度和其时间变化规律相差不大,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从地区上分析,河南省各地级市的氮源强度最高,山东省和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最低。2002-2017年间,淮河流域农业区氮盈余量淋滤进入地下水中的氮污染物总量为26.22万~41.71万t·a^-1,淋滤进入到地下水体中的氮污染物平均量为31.41万t·a^-1,其中2006年最高。较大的氮淋滤值对水体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负荷。采用SPSS21.0中用F统计量和皮尔森相关系数(ρ)对地下水中的实际氮污染物浓度与估算值间的氮污染物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最终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相关系数达到0.517,证实了本次模型选择的准确性。本文研究表示,2002-2017年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地下水体中氮的来源主要为化肥输入,最主要的输出途径为作物收获,污染最严重年份为2006年,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期资料,对地下水中氮污染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输入 输出 氮平衡模型 淋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污水厂脱氮工艺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肖飞 董文明 王维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0-221,共12页
以新疆某联合式污水厂Ⅱ期脱氮运行工艺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法(RSM),研究污水进水水质和排泥量、投药量、污泥回流比等对出水总氮(TN)的影响,优化其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从出水水质看,进水的碳氮质量比(C/N)、碳磷质量比(C/P)和有... 以新疆某联合式污水厂Ⅱ期脱氮运行工艺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法(RSM),研究污水进水水质和排泥量、投药量、污泥回流比等对出水总氮(TN)的影响,优化其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从出水水质看,进水的碳氮质量比(C/N)、碳磷质量比(C/P)和有机负荷率(F/M)分别为8.00~9.00、55.00~60.00和0.09~0.10 d-1时,利于系统的硝化还原;排泥量、投药量和内回流比(R)分别为0.165~0.170 kg/m 3、14.00~16.00 mg/L和43.00%~45.00%时,系统脱氮效果较好,结合氮损转移的数学模型可知,进水水质C/N和F/M对系统负荷的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各影响因素处于最优范围时,有助于优化污水厂脱硝单元对废水中总氮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式污水厂 响应面法 氮平衡模型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