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氮耦合对水稻生长发育、碳氮代谢和氮吸收利用的调控研究进展
1
作者 申祺 于小彭 +3 位作者 李蔚然 王康健 展广军 于艳青 《北方水稻》 2025年第4期47-50,共4页
促进水分和氮素的充分协同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适宜的水氮耦合模式,能够在水稻根系生长、群体构建、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碳氮代谢和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未来,在助力水稻品种选育与绿色... 促进水分和氮素的充分协同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适宜的水氮耦合模式,能够在水稻根系生长、群体构建、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碳氮代谢和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未来,在助力水稻品种选育与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改善稻米品质、增进氮高效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于水氮耦合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耦合 生长发育 代谢 氮吸收利用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管理与根瘤菌接种模式对花生生长、氮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索炎炎 张翔 +5 位作者 司贤宗 余琼 毛家伟 李亮 袁新丽 余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6-871,共6页
为探求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管理与不同根瘤菌接种模式(拌种或土施)对花生生长、氮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花生叶片SPAD值,有效促进花生生长,显著增加了氮利用率... 为探求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管理与不同根瘤菌接种模式(拌种或土施)对花生生长、氮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花生叶片SPAD值,有效促进花生生长,显著增加了氮利用率和荚果产量。两种根瘤菌接种模式下,不同氮肥管理中均以50%N基施+50%N开花期追施和100%N基施处理的第一侧枝长、总分枝数、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和百果重、氮利用率和产量显著高于50%N开花期追施+50%N结荚期追施处理,说明要实现花生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需在花生生育前期施用一定量的氮肥。比较根瘤菌拌种和土施2种接种模式,以根瘤菌拌种配施氮肥处理增产效果较好,但与根瘤菌土施配施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在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种植采用氮肥50%基施、50%开花期追施配合根瘤菌拌种的模式增产效果最好,氮肥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根瘤菌接种模式 花生 氮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莫钊文 李武 +3 位作者 段美洋 潘圣刚 田华 唐湘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3-90,共8页
【目的】分析常规施磷钾条件下减氮对不同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精确减量施肥及氮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常规施磷钾条件下,研究了3个不同水平氮肥处理(常规施氮肥(纯氮187.5kg/hm2)、减... 【目的】分析常规施磷钾条件下减氮对不同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精确减量施肥及氮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常规施磷钾条件下,研究了3个不同水平氮肥处理(常规施氮肥(纯氮187.5kg/hm2)、减氮28%(纯氮135.0kg/hm2)和不施氮肥(纯氮0kg/hm2))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粤晶丝苗2号"、"桂香占"和"天优998")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氮相比,减氮条件下"粤晶丝苗2号"和"桂香占"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增加但有效穗数减少,对"天优998"产量构成因子无显著影响。减氮28%处理对水稻的碾磨品质和蒸煮品质无显著影响,提高了"天优998"的外观品质。减氮28%处理有利于提高"粤晶丝苗2号"和"桂香占"灌浆期剑叶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对氮吸收影响不显著,但一定程度上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结论】适度减氮有利于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增产、稳产及保持或改善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 处理 产量 稻米品质 氮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胁迫对无土栽培辣椒形态、物质积累及氮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春萍 张世才 +8 位作者 黄任中 蒋晓英 李怡斐 吴红 雷开荣 杨小苗 吕中华 黄启中 林清 《辣椒杂志》 2018年第1期22-28,共7页
为在生产上给辣椒制定合理的氮肥施用方案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无土栽培方法,以6份辣椒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营养液中氮素浓度为正常水平的20%条件下辣椒形态、物质积累和氮吸收利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开花期,低氮胁迫造成辣椒SPAD值... 为在生产上给辣椒制定合理的氮肥施用方案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无土栽培方法,以6份辣椒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营养液中氮素浓度为正常水平的20%条件下辣椒形态、物质积累和氮吸收利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开花期,低氮胁迫造成辣椒SPAD值、株高、开展度显著下降;在成熟期,低氮胁迫造成辣椒果实干物质量、果实干质量比以及果实的氮含量显著下降,叶片和茎秆干质量与正常施氮组差异不显著,叶片干质量比、茎秆干质量比以及单株氮吸收效率大幅增加,但氮利用效率大幅下降;低氮胁迫还对叶片、茎秆氮含量与单株氮利用效率等一些性状间的相关性造成了影响。推测,低氮胁迫下辣椒整个生长周期都以营养生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生长 氮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生长、氮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鹏 李连冰 +4 位作者 焦峰 殷奎德 张兴梅 肖瑶 李佐同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2期5544-5547,共4页
于半干旱地区黑钙土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处理,N1为0 kg/hm2(CK),N2为120 kg/hm2,N3为150 kg/hm2,N4为180 kg/hm2,小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Zea mays L.)生长、氮吸收与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成熟期N4... 于半干旱地区黑钙土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处理,N1为0 kg/hm2(CK),N2为120 kg/hm2,N3为150 kg/hm2,N4为180 kg/hm2,小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Zea mays L.)生长、氮吸收与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成熟期N4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较CK提高了46.62%,差异显著;N3处理氮吸收量最高,分别较N1和N4提高了28.42%和2.94%,N3显著高于N1处理;拔节期,叶片内氮分配比例N3、N4显著低于N1处理,茎内分配比例N3、N4显著高于N1处理,成熟期子粒中氮分配比例最高;氮肥利用率表现出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降低的变化,N4最低,仅为26.30%;玉米产量、可溶性糖、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含量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氮肥施用量以18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研究氮肥运筹对棉花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鹏程 董合林 +5 位作者 刘爱忠 刘敬然 李如义 孙淼 李亚兵 毛树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0-599,共10页
【目的】有关棉花适宜的施氮时期存在争议,国外有学者推荐最佳施氮时期为出苗后和现蕾期,也有研究认为播前和初花期各施一半较好。氮同位素示踪技术能区分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氮及土壤氮,并能深入细致研究施入氮肥的去向及在作物体内的... 【目的】有关棉花适宜的施氮时期存在争议,国外有学者推荐最佳施氮时期为出苗后和现蕾期,也有研究认为播前和初花期各施一半较好。氮同位素示踪技术能区分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氮及土壤氮,并能深入细致研究施入氮肥的去向及在作物体内的分配。本文采用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氮肥底追比例,施氮时期对棉花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棉区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转Bt+Cp TI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79(CCRI 79)、中棉所60(CCRI 60)为材料,设氮肥底施与初花期追施比例1∶1(N1)、1∶2(N2)、0∶1(N3)、氮肥底施与蕾期追施比例0∶1(N4)4个处理,研究氮肥运筹对棉花初花期、收获期15N吸收、15N回收率、生物量积累和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初花期棉株不同器官的氮素吸收来自氮肥(Ndff)的比例随底肥氮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25.88%42.45%。收获期不同处理棉花单株Ndff%随追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幅为26.92%54.14%,N3、N4处理的棉花单株Ndff%显著高于N1和N2。N2处理的棉花单株籽棉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但与N1处理的差异不显著,N2处理单株生物量与N1、N3差异不显著。2个品种N3、N4处理的棉花收获期单株15N积累量均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棉株收获期15N回收率均显著高于N1。N2处理的棉花收获期15N回收率高于N1处理,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棉花收获后N2处理土壤15N回收率低于N1,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本试验条件下,2个棉花品种氮素底追比为1∶2时的籽棉产量与15N回收率优于底追比为1∶1处理,底追比为0∶1的处理15N回收率在4个处理中最高,但未显示出产量优势,这些结果有待在大田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肥运筹 棉花 氮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郭和蓉 陈琼贤 +1 位作者 郑少玲 严小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1-194,共4页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以下简称NSM)施入氮、磷、钾养分水平差异较大的3种土壤,分别进行了土壤恒温培养试验和玉米盆栽试验。土壤恒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土壤施用NSM后,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提高了土壤对氮的保蓄能力,可以减少氮的淋...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以下简称NSM)施入氮、磷、钾养分水平差异较大的3种土壤,分别进行了土壤恒温培养试验和玉米盆栽试验。土壤恒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土壤施用NSM后,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提高了土壤对氮的保蓄能力,可以减少氮的淋失和挥发损失;玉米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酸性土壤施用NSM后,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和玉米对氮的吸收,提高氮的吸收利用效率。施用NSM后,养分水平较高的土壤1,氮吸收利用效率提高5.43%-12.31%;养分水平较低的土壤3,氮吸收利用效率提高5.14%-36.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 氮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盐胁迫下施氮对西瓜生理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西娜 柳雪 +4 位作者 李雪芳 王湘银 赵伟杰 孙晶晶 谭军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58-1767,共10页
由于长期使用地下含氯微咸水补灌,氯盐胁迫已经成为限制宁夏西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施用氮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盐胁迫引起的生长抑制作用,因此,探索氮素对西瓜氯盐胁迫的调控机制,对氯盐胁迫下合理施用氮肥和西瓜氯毒害调控... 由于长期使用地下含氯微咸水补灌,氯盐胁迫已经成为限制宁夏西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施用氮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盐胁迫引起的生长抑制作用,因此,探索氮素对西瓜氯盐胁迫的调控机制,对氯盐胁迫下合理施用氮肥和西瓜氯毒害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金城5号’西瓜品种为供试作物,采用土培试验,探索氯盐胁迫[160 mg(Cl^(−)1)∙kg^(−1)(烘干土)]下不同施氮水平[0 g∙kg^(−1)(烘干土)、0.10 g∙kg^(−1)(烘干土)、0.15 g∙kg^(−1)(烘干土)、0.20 g∙kg^(−1)(烘干土)、0.25 g∙kg^(−1)(烘干土)]对西瓜幼苗阴阳离子平衡、有机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氧化损伤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揭示氮素对作物氯盐胁迫的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使西瓜根、茎、叶中的Cl^(−)和Na^(+)均显著减少,而NO_(3)^(−)和K^(+)均显著增加,因此,整株Cl^(−)/NO_(3)^(−)值和Na^(+)/K^(+)值分别比不施氮降低46.0%~69.5%和31.0%~54.3%;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0.15 g∙kg^(−1)氮水平时达最大值,分别比不施氮提高75.6%、70.1%、55.8%和54.8%,而丙二醛含量则比不施氮降低59.3%;同时,施氮0.15 g∙kg^(−1)时,西瓜的氮累积量增加157.7%,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62.4%,氮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达26.25%和97.10%,西瓜植株鲜重和干物质累积量亦显著提高96.9%和29.0%。对施氮量与西瓜各生长生理指标的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施氮处理对氯盐胁迫的缓解效果表现为0.15 g∙kg^(−1)>0.20 g∙kg^(−1)>0.10 g∙kg^(−1)>0.25 g∙kg^(−1),生物量和干物质累积与氮吸收利用效率及氮累积呈显著正相关,而氮累积量与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Na^(+)/K^(+)值、Cl^(−)/NO_(3)^(−)值和丙二醛含量呈负相关。综合各指标与施氮量之间的曲线拟合结果,氯盐浓度为160 mg(Cl^(−)1)∙kg^(−1)(烘干土)时西瓜生长和生理活性适宜施氮量为0.14~0.18 g∙kg^(−1)。可见,氯盐胁迫下适量施氮可通过调节Na^(+)/K^(+)值和Cl^(−)/NO_(3)^(−)值来维持植株体内离子稳态,并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从而降低细胞膜氧化损伤,增强西瓜植株的生理抗性,达到对氯盐胁迫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氯盐胁迫 水平 生理特性 氮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德进 宋亚 +1 位作者 黄卉 王艳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8期42-44,57,共4页
[目的]研究早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一季中稻为试验材料,在大棚内开展了轻度水分胁迫(QX)和重度水分胁迫(ZX)对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影响的盆栽试验。[结果]2种水分胁迫处理均明显抑制了水稻不同时... [目的]研究早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一季中稻为试验材料,在大棚内开展了轻度水分胁迫(QX)和重度水分胁迫(ZX)对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影响的盆栽试验。[结果]2种水分胁迫处理均明显抑制了水稻不同时期的干物质量。分蘖期,CK组根、茎、叶干物质相对QX和ZX处理有不同程度(121.1%~211.2%)的增加。CK组穗重最大,为53.21 g/盆,其相对QX和ZX处理分别增加44.9%和43.3%,差异显著。相对CK而言,水分胁迫显著提高了ZX处理水稻茎秆和叶片的氮含量,但是由于水稻干物质量受到显著抑制,所以ZX处理的氮积累量显著低于CK组。[结论]前期的水分胁迫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田间管理措施要适时排水或灌溉,避免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胁迫 干物质 氮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氮磷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5
10
作者 焦念元 宁堂原 +5 位作者 赵春 侯连涛 李增嘉 李友军 付国占 韩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6-712,共7页
2004—2005年在山东泰安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方式对玉米和花生产量、生物量、氮磷吸收与利用以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磷吸收量,但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氮吸收量。2行玉米4行花生间... 2004—2005年在山东泰安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方式对玉米和花生产量、生物量、氮磷吸收与利用以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磷吸收量,但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氮吸收量。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模式(2∶4间作模式)的产量、生物量、蛋白质产量、氮磷吸收量以及氮磷吸收利用效率均高于2行玉米8行花生间作模式(2∶8间作模式);2∶4间作模式的氮、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单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和蛋白质土地当量比(PLER)均大于1,土地利用率提高8%~17%,间作优势明显。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提高间作玉米产量,间作花生增产不显著,促进玉米-花生间作体系氮、磷积累,提高了氮、磷吸收总量及磷吸收利用效率,从而显著提高了间作体系的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间作优势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玉米-花生间作 吸收利用 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环境中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利用与干物质累积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自红 苏海鹏 汤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893-897,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环境对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利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在小麦干物质累积和产量上较单作具有明显优势。在常规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生物量较单作小麦高30.6%,产量较单作增加了12.8%。在抽...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环境对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利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在小麦干物质累积和产量上较单作具有明显优势。在常规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生物量较单作小麦高30.6%,产量较单作增加了12.8%。在抽穗期至乳熟期,小麦茎、叶、穗氮含量和小麦穗钾含量均表现出间作第1行>间作第3行>单作,但收获时间作小麦茎叶钾含量呈低于单作趋势。小麦氮、钾养分累积量为间作第1行>单作>间作第3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小麦 吸收利用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兴林 徐安波 +1 位作者 杨久臣 王传海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5期67-73,共7页
自"十二五"中期以来,本团队在吉林省梨树基点开展了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及氮素吸收与利用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进展。(1)分析明确了不同产量年型及不同种植密度下施氮量对玉米单产的影响,主... 自"十二五"中期以来,本团队在吉林省梨树基点开展了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及氮素吸收与利用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进展。(1)分析明确了不同产量年型及不同种植密度下施氮量对玉米单产的影响,主要结论为:适量施氮的增产效应在较低产年型以及在较高密度下更为明显。(2)适量施氮使干物质向生殖器官(果穗及籽粒)中分配的比例增加,而向营养器官特别是叶片和茎秆中分配的比例降低。(3)基于施氮量与种植密度二因子裂区试验对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与利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米单产与单位面积地上部氮素吸收总量呈正相关关系;玉米肥料氮利用效率(NUE)与肥料氮吸收利用率(NRE)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肥料氮生理利用效率(NIE)的关系不密切;适量施氮水平下,增加密度使玉米NRE提高,从而导致NUE提高,而种植密度偏低会导致NUE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产量 地上部干物质分配 肥料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环境下种间关系对羊草和冷蒿生物量及氮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瑾 侯向阳 +6 位作者 马文静 李西良 丁勇 武自念 郭丰辉 李怡 赵劲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4,共8页
为研究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磷环境下的种间关系以及对磷素适应策略的变化,采用室内沙培模拟试验,在不同磷处理(P1=2.5mg/kg、P2=25mg/kg)下设置羊草单种、冷蒿单种和两者混种的种植方式,测定了不同... 为研究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磷环境下的种间关系以及对磷素适应策略的变化,采用室内沙培模拟试验,在不同磷处理(P1=2.5mg/kg、P2=25mg/kg)下设置羊草单种、冷蒿单种和两者混种的种植方式,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羊草和冷蒿的生物量、氮磷含量和氮磷吸收及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低磷环境下,混种处理中羊草的生物量增加了61.23%,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46.00%和24.29%,冷蒿的生物量增加了95.77%,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71.00%和115.87%。表现为羊草和冷蒿混种后出现正相互作用,且对冷蒿的正向影响更大。低磷环境下冷蒿可能有较强的生存能力,通过调整策略积极地适应胁迫环境,最终成为草地退化群落的优势物种;(2)高磷环境下,混种处理中羊草的生物量提高了46.59%,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30.71%和12.53%,冷蒿的生物量下降了29.27%,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下降了29.80%和12.09%。两植物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负相互作用,羊草较冷蒿能更有效获取并同化资源,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是成为典型草原优势物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冷蒿 种间关系 磷素 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肥适宜配比促进机直播水稻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转运及增产
14
作者 李志欣 胡明明 +11 位作者 唐源 王成 王仲林 刘涛 熊莹 陈凯瑞 罗永恒 黄兴海 曹云 彭政岚 陈宗奎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81,共15页
【目的】探究氮钾配比对机直播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于2018—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位于崇州市的试验田开展两因素裂区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F优498为材料。主区为2个钾肥基穗施用比例,... 【目的】探究氮钾配比对机直播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于2018—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位于崇州市的试验田开展两因素裂区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F优498为材料。主区为2个钾肥基穗施用比例,即10∶0(K1)和5∶5(K2);裂区为3个氮肥基∶蘖∶穗肥施用比例,即7∶3∶0(N1)、5∶3∶2(N2)、3∶3∶4(N3),氮、钾肥用量均为150 kg/hm^(2)。在分蘖盛期、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取植株样,分析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和氮、钾素含量,计算干物质和养分转运量,并在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与K1处理相比,K2处理两年平均产量显著增加了4.44%。在齐穗期和成熟期,两年的平均干物质积累总量分别增长了4.91%和2.61%,茎叶、茎鞘、叶干物质输出率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8.61%、7.44%、12.91%和4.12%。K2处理促进了直播稻对氮、钾素的吸收利用,穗部氮和钾两年的平均含量较K1处理分别增加了8.01%和16.04%。在K2条件下,与N1、N3处理相比,N2处理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0.56%、6.42%,1 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数也最高;N2处理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比例分别较N1处理显著增加21.37%和10.28%,分别较N3处理增加了15.76%和7.05%;N2处理提高了齐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钾积累总量和氮、钾收获指数,促进了植株对氮、钾的转运能力,氮素转运量和穗中氮增加量较N1处理平均分别增加17.59%和29.23%,较N3处理分别增加9.06%和18.89%,钾素转运量和转运率较N1处理平均分别增加18.46%和6.60%,较N3处理分别增加27.80%和24.57%。【结论】机直播水稻在等氮、钾水平下,钾肥采用基∶穗肥比例5∶5,氮肥采用基∶糵∶穗肥比例5∶3∶2的施用配比,可显著提高养分吸收总量,并有利于水稻生育后期养分和干物质向穗部的运转,进而提高氮、钾肥利用效率,实现水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直播 钾运筹 产量形成 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对超晚播冬小麦产量、氮磷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赖宁 耿庆龙 +4 位作者 李永福 李娜 信会男 步生兵 陈署晃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5-1343,共9页
【目的】研究化肥减量配施腐殖酸肥对北疆超晚播冬小麦产量、氮磷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新疆超晚播冬小麦化肥减量增效、提升麦田土壤肥力和调整小麦施肥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设7个处理,分别为(1)常规施氮处理,NF... 【目的】研究化肥减量配施腐殖酸肥对北疆超晚播冬小麦产量、氮磷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新疆超晚播冬小麦化肥减量增效、提升麦田土壤肥力和调整小麦施肥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设7个处理,分别为(1)常规施氮处理,NF;(2)优化施氮处理,OPT(80%常规施氮);(3)无氮处理,N_(0);(4)无磷处理,P 0;(5)有机无机配施处理1,NM_(1)(OPT配施腐殖酸肥1.80 kg/hm^(2));(6)有机无机配施处理2,NM_(2)(OPT配施腐殖酸肥3.60 kg/hm^(2));(7)有机无机配施处理3,NM_(3)(OPT配施腐殖酸肥5.40 kg/hm^(2))。【结果】与常规施氮相比,80%常规施氮配施不同剂量腐殖酸肥超晚播冬小麦穗数提高了16.42%~24.16%,穗粒数提高了4.35%~12.42%,产量提高了13.93%~32.48%,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提高了2.08%~9.83%,磷素积累量提高了16.08%~30.62%,RE N 34.92%~71.68%,AE_(N)提高了164.49%~350.28%,PFP_(N)提高了42.41%~65.61%,RE_(P)提高了87.23%~166.09%,AE_(P)提高了166.67%~388.30%,PFP_(P)提高了13.92%~32.49%。0~20 cm土壤全氮含量提高7.59%~46.84%,有机质含量提高了31.79%~50.76%,有效磷含量提高63.31%~78.92%,速效钾含量提高12.63%~17.20%。【结论】选择氮肥减量20%配施腐殖酸肥5.40 kg/hm^(2)对提高新疆北疆超晚播冬小麦产量、氮磷吸收利用和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晚冬播小麦 有机无机配施 产量 磷养分吸收利用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花生带状间作对植株氮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董奇琦 袁洋 +11 位作者 杜琪 刘振华 史晓龙 张克朝 周东英 杨旭 王晓光 蒋春姬 刘喜波 郭峰 赵新华 于海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96-1306,共11页
为探明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下植株氮吸收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设置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和玉米花生间作(IMP)三种种植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并采用16S/ITS测序技术明确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下根... 为探明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下植株氮吸收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设置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和玉米花生间作(IMP)三种种植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并采用16S/ITS测序技术明确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下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边行优势明显,地下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间作玉米中间行。间作玉米和间作交互区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而间作花生根际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其中变形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等有益菌最为显著富集。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变形菌门与子囊菌门正相关。间作丰富了物种功能多样性,参与氨基酸运输、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细菌和腐生营养型真菌的显著富集,改善了植物养分吸收,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可见,玉米花生间作可通过优化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本研究为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氮营养互促吸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带状间作 交互区 氮吸收利用 16S/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豫北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秀萍 《辽宁农业科学》 2021年第1期26-29,共4页
为探索豫北地区冬小麦氮肥最佳使用方式,以“中麦578”为供试材料,以不施氮肥作为对照处理,研究了氮肥不同基施(基肥)和追施(拔节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下,在拔节期追施氮肥可有效的提高... 为探索豫北地区冬小麦氮肥最佳使用方式,以“中麦578”为供试材料,以不施氮肥作为对照处理,研究了氮肥不同基施(基肥)和追施(拔节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下,在拔节期追施氮肥可有效的提高小麦的最高茎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改善小麦籽粒品质,提高氮吸收利用率、氮农学利用率和氮偏生产力,并以基肥∶拔节肥=5∶5的处理效果最佳。该处理的茎蘖成穗率达到29.39%,产量615.73 kg/667m^(2),氮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达到53.25%、14.56%,并显著改善了小麦籽粒品质,增加了蛋白质、湿面筋含量,是兼顾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最佳氮肥基追比,可以在豫北地区冬小麦生产中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品质 农学利用 氮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高效甜瓜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康利允 李晓慧 +6 位作者 高宁宁 梁慎 常高正 李海伦 王慧颖 徐小利 赵卫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1278,共8页
[目的]挖掘和筛选耐低氮、氮高效的甜瓜种质资源,提高甜瓜的氮效率。[方法]以59个甜瓜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进行施氮(CK,200 kg/hm^(2))与不施氮(LN,0 kg/hm^(2))处理,对甜瓜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等相关... [目的]挖掘和筛选耐低氮、氮高效的甜瓜种质资源,提高甜瓜的氮效率。[方法]以59个甜瓜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进行施氮(CK,200 kg/hm^(2))与不施氮(LN,0 kg/hm^(2))处理,对甜瓜成熟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等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甜瓜品种(系)间产量、氮素积累量及氮素生理利用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施氮处理下不同甜瓜品种(系)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肉厚、果形指数、单瓜重、叶干重、茎干重、果干重、植株干重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幅度为15.79%~22.96%,不施氮处理不同甜瓜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幅度为18.16%~30.93%;施氮处理下不同甜瓜品种(系)叶氮含量、茎氮含量、果氮含量、叶氮积累量、茎氮积累量、果氮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及氮生理利用率等氮吸收与利用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14.69%~26.00%,不施氮处理不同甜瓜品种(系)氮吸收与利用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16.40%~39.44%,不施氮处理甜瓜的主要农艺性状、氮吸收与利用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施氮处理,表明不同甜瓜品种(系)在耐低氮方面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性,且氮素供应不足时更容易鉴别不同甜瓜品种(系)的耐低氮能力。相关分析表明,2种施氮水平下,甜瓜产量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肉厚、果形指数、单瓜重、叶干重、茎干重、果干重、植株干重、叶氮积累量、茎氮积累量、果氮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基于2种氮水平下的产量差异将不同甜瓜品种(系)耐低氮能力划分为4类,分别为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高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2种氮水平下,4类氮效率品种间的产量、植株干重、植株氮积累量和氮生理利用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双高效型和低氮高效型甜瓜对氮肥反应不敏感,在氮素供应不足时亦能吸收利用更多的氮素,获得较高的产量,适合低氮条件下种植,属于耐低氮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效率 农艺性状 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硝态氮响应的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19
作者 洪广成 陈倩 +2 位作者 刘石锋 张汉马 秦小健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21,共4页
酵母双杂交是在真核生物酵母细胞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高效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了研究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分子调控机理,以硝态氮(5 mmol/L KNO3)诱导处理的水稻 9311幼苗为材料,构建水稻在高氮响应条件下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 酵母双杂交是在真核生物酵母细胞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高效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了研究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分子调控机理,以硝态氮(5 mmol/L KNO3)诱导处理的水稻 9311幼苗为材料,构建水稻在高氮响应条件下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氮响应文库滴度为1.7×10^8 cfu/mL,文库的重组率为95%,插入片段大小在 500~1500 bp之间。从文库中随机挑选10个单克隆,测序后通过NCBI比对分析结果显示9个克隆可以从水稻基因库中找到对应序列。文库的构建将为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吸收利用 酵母双杂交 文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秋叶施尿素提高矮化苹果翌春生长及果实品质的效果 被引量:16
20
作者 丁宁 沙建川 +3 位作者 丰艳广 陈建明 张民 姜远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65-1671,共7页
【目的】研究晚秋叶施高浓度尿素对矮化苹果翌年春天氮素吸收、利用及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矮化果园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5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苹果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 【目的】研究晚秋叶施高浓度尿素对矮化苹果翌年春天氮素吸收、利用及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矮化果园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5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苹果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5株树,单株为1次重复。用^(15)N–尿素(丰度为10.22%)配成N1.50%,3.00%和4.50%的水溶液,分别用毛笔涂抹苹果全树叶片的正反两面,每株树用量60 m L。以同样步骤,用普通尿素进行三个浓度的对照试验。于翌年盛花期(4月25日)进行局部取样,春梢生长期(6月15日)进行整株破坏性取样,测定个部位的含氮量和^(15)N丰度,以及叶绿素含量及果实品质,计算肥料氮对该部位氮素吸收的贡献率。【结果】晚秋矮化苹果叶施不同浓度^(15)N–尿素,叶片对叶面引入的氮素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不同叶施处理,植株翌年各器官的Ndff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以N 4.50%处理的最大,N 3.00%处理次之,N1.50%处理最小,在盛花期,不同处理植株各器官均以多年生枝的Ndff值最高,其次是叶片,花和根,在春梢生长期,不同处理植株各器官均以叶片的Ndff值最高,其次是果实、一年生枝、多年生枝、根,中心干的Ndff值最小。在果实成熟期,不同处理苹果植株叶片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全氮含量均存在差异显著,且均以N 4.50%处理最高,其次N 3.00%和N 1.50%处理,对照处理最小;不同处理植株的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均存在差异显著,且均以N 4.50%处理最高,其次N 3.00%和N1.50%处理,对照处理最小。【结论】晚秋对矮化苹果叶施不同浓度尿素,均显著增加了当年的贮藏营养,有利于翌年春天的营养生长和花芽分化,而且改善了叶片质量,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苹果产量和果实品质。对于供试矮化苹果,适宜的喷施浓度是N 4.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化苹果 ^15N-尿素叶面喷施 氮吸收利用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