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N同位素标记氮肥减施棉田养分利用效率分析
1
作者 成志慧 李红梅 +3 位作者 赵红梅 涂永峰 宋海英 盛建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g/hm^(2))3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处理的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N_(0)),而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氮肥减施处理棉花壳、籽的干物质量和籽的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7.02%、6.81%和16.59%;2个施肥处理棉籽的肥料氮(^(15)N)积累量占比最高,占全株的26.02%~35.99%,其次为叶(22.40%~23.81%)和茎(14.48%~18.98%),絮中最少(3.05%~6.62%);氮肥减施处理生殖器官的肥料氮吸收量比当地推荐施肥处理高19.02%;2个施肥处理的棉株吸收的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Ndff%)为21.14%~21.70%;氮肥减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2.36%和3.12%。【结论】氮肥减施(225 kg/hm^(2))可以显著提高棉籽中的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15)N)吸收量、Ndff%以及棉花整株的氮肥利用率,在确保棉花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适度的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提高化肥利用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15)n示踪技术 素吸收量 ^肥料(^(15)n)吸收量 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土壤氮素总转化速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程谊 蔡祖聪 张金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71,共7页
同位素稀释法是测定土壤中N素总转化速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自从上世纪50年代Kirkham和Bartholomew提出同位素稀释法的基本原理以后,随着分析技术的长足发展,一些更精确的分析和数值优化方法被广泛使用,N转化概念模型已经日益完善,使测... 同位素稀释法是测定土壤中N素总转化速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自从上世纪50年代Kirkham和Bartholomew提出同位素稀释法的基本原理以后,随着分析技术的长足发展,一些更精确的分析和数值优化方法被广泛使用,N转化概念模型已经日益完善,使测定N的总转化速率成为现实,对土壤N素循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然而,^(15)N标记方法研究土壤中N的总转化速率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本文综述了^(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土壤N素总转化速率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以期推动同位素稀释法的研究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同位素稀释法 总转化速率 ~15n丰度 分析方法 FLUAZ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斜生栅藻对硝氮和氨氮吸收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包苑榆 钟萍 +2 位作者 韦桂峰 郭海森 刘正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20,共5页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形态。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对NO3--N和NH4+-N的吸收特征。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斜生栅藻对NH4+-N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对NO3--N的吸收率,在18...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形态。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对NO3--N和NH4+-N的吸收特征。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斜生栅藻对NH4+-N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对NO3--N的吸收率,在180min的试验中,对15NH4+-N的吸收速率为0.62~1.15μmol/(g·min);对15NO3--N的吸收速率为0.08~0.15μmol/(g·min)。在NO3--N和NH4+-N2种形态氮源同时存在的混合组中,斜生栅藻对NO3--N的吸收速率[0.12~1.00μmol/(g·min)]显著低于NO3--N作为唯一氮源的单一组[0.78~1.23μmol/(g·min)],表明NH4+-N的存在对藻类吸收NO3--N有抑制作用。在14NO3--N和15NO3--N同时存在时,斜生栅藻优先吸收14NO3--N,产生同位素分馏效应,但不同形态氮对藻类氮吸收的影响远远大于同位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稳定同位素 斜生栅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模式下稻田氮渗漏和挥发损失的^(15)N同位素示踪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卢成 郑世宗 胡荣祥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7-109,共3页
通过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水肥模式对稻田肥料氮淋溶损失、稻田氨挥发损失、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量施氮下,3次施肥的薄露灌溉和3次施肥的间歇灌溉下水稻产量分别提高18.7%和27.5%,肥料氮的淋溶和挥发损失... 通过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水肥模式对稻田肥料氮淋溶损失、稻田氨挥发损失、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量施氮下,3次施肥的薄露灌溉和3次施肥的间歇灌溉下水稻产量分别提高18.7%和27.5%,肥料氮的淋溶和挥发损失分别降低16.6%和19.7%,有效减少了化肥对地下水、大气环境的污染,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模式 肥料渗漏 肥料挥发 15n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尹浩冰 马红媛 梁正伟 《土壤与作物》 2014年第1期15-21,共7页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生态学的诸多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其中15N标记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15N标记技术在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固氮、氮肥的去向和利用、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氮素损...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生态学的诸多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其中15N标记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15N标记技术在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固氮、氮肥的去向和利用、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氮素损失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为更好的利用氮肥、充分发挥草地生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图1,参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15n标记 循环 同位素 固定 硝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氮营养来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经廷 周顺利 +1 位作者 王志敏 贾秀领 《同位素》 CAS 2019年第4期299-307,共9页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是华北平原最主要的种植方式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阐明该种植体系作物氮营养来源定量组成对区域养分资源管理、施肥制度优化、作物营养状况调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N作为氮元素的一种稳定同位素,其...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是华北平原最主要的种植方式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阐明该种植体系作物氮营养来源定量组成对区域养分资源管理、施肥制度优化、作物营养状况调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N作为氮元素的一种稳定同位素,其示踪技术在农田氮肥去向,作物氮营养来源等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概述了15N同位素技术在研究当季施入化肥氮、前茬残留化肥氮、播前土壤固有硝态氮对华北冬小麦-夏玉米氮营养贡献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实例及相关研究结果,并对叶面肥氮、还田秸秆氮、大气沉降氮等其他氮营养来源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种植体系养分资源管理以及施肥制度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技术 15n示踪 小麦-玉米轮作 营养来源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沸石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7
作者 李长洪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年第3期41-45,共5页
通过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沸石水平处理对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沸石和肥料混合使用促进了玉米的生长 ,第 1造玉米氮肥利用率以每kg土施用 0 7g沸石用量为最高 ,其次是每kg土施用 1g沸石 ;②第 2造玉米的氮肥利用率... 通过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沸石水平处理对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沸石和肥料混合使用促进了玉米的生长 ,第 1造玉米氮肥利用率以每kg土施用 0 7g沸石用量为最高 ,其次是每kg土施用 1g沸石 ;②第 2造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则是以质量分数为 0 1%的沸石用量最高 ,其次是 0 13%的沸石用量水平 ,和对照相比 ,沸石处理使两造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2 3 2 %~ 33 1% ;③沸石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氮肥的损失 ,与对照相比 ,降低率达 2 5 9%~ 30 6 % ,但对土壤中氮肥的残留量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15n同位素稀释法 肥利用率 玉米 质量分数 保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15)N在我国农业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温贤芳 郭智芬 陈良 《同位素》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0-64,共5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农业研究及生产中应用稳定同位素^(15)N所取得的成就;简介了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现状;阐明了稳定同位素^(15)N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农业 ^^15n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研究麦秸还田中氮的去向 被引量:20
9
作者 徐新宇 张玉梅 胡济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4-71,共8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麦秸铺施和混施方式下,秸秆中氮在土壤中的去向。试验结果表明:1.麦秸铺盖土表还田的,夏谷地上部分和籽粒部分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8.3%和15.2%,而麦秸与土壤混合施用还田的,其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则分别为20.6...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麦秸铺施和混施方式下,秸秆中氮在土壤中的去向。试验结果表明:1.麦秸铺盖土表还田的,夏谷地上部分和籽粒部分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8.3%和15.2%,而麦秸与土壤混合施用还田的,其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则分别为20.6%和12.0%。前者明显优于后者。2.夏谷生长87天后,麦秸铺施还田的,秸秆氮有28.3%进入夏谷株体中;16.5%进入土壤腐殖质;0.5%和3.1%分别进入渗漏水和以气态等形式逸失;残留于土壤中的秸秆氮(包括夏谷根系)约有51.6%。而麦秸混施还田的,秸秆氮进入夏谷株体、土壤腐殖质、渗漏水和以气态逸失的量分别占施入秸秆氮总量的20.5%,14.8%,0.2%和11.5%,残留于土壤中的约占总量的5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法 麦秸 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栽和田间条件下土壤^(15)N标记肥料氮的转化 被引量:34
10
作者 程励励 文启孝 李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利用^(15)N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铵的矿物固定作用对肥料氮在三种土壤中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不固定肥料铵,但在白土和夹沙土中,56—77%的肥料氮被土壤矿物所固定,这些“新固定”的固定态铵的有效性很高,其中90%以上在30—5... 利用^(15)N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铵的矿物固定作用对肥料氮在三种土壤中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不固定肥料铵,但在白土和夹沙土中,56—77%的肥料氮被土壤矿物所固定,这些“新固定”的固定态铵的有效性很高,其中90%以上在30—50天内即被水稻所吸收,或者为微生物所利用转变为生物固定态氮。生物固定态氮对当季作物的有效性远较“新固定”的固定态铵的低。田间微区试验的结果还表明,甚至第二、三季作物吸收的残留肥料氮中,20—86%的氮也系来自固定态铵。作者认为,对具有较强固铵能力的土壤来说,只有了解铵的矿物固定作用,才能正确了解肥料氮的其它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15n标记 转化 盆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测定甘蔗生物固氮能力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荣仲 谭裕模 +2 位作者 桂意云 谭芳 李杨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0405-10406,共2页
[目的]揭示来自巴西的甘蔗固氮品种在广西生态条件下的生物固氮能力,为国内甘蔗生物固氮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蔗脱毒茎苗为对照,温室施用15N同位素肥料而不施其他氮肥,通过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3个甘蔗品种的生物固氮能力... [目的]揭示来自巴西的甘蔗固氮品种在广西生态条件下的生物固氮能力,为国内甘蔗生物固氮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蔗脱毒茎苗为对照,温室施用15N同位素肥料而不施其他氮肥,通过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3个甘蔗品种的生物固氮能力。[结果]来自巴西的B8固氮百分率为26.91%,桂糖11和ROC16不具有固氮能力或固氮能力很弱。[结论]来自巴西的固氮甘蔗品种B8在广西生态条件下有一定的固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固 ^^15n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系中硝酸态氮的富集和δ^(15)N值的测定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杜丽娟 施书莲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32-334,共3页
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柱研究了水体系中硝酸盐的富集及δ ̄(15)N值的测定等问题。结果表明;水体系中硝酸盐通过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后,可以达到富集浓缩的目的;吸附在树脂柱上的NO3--N,可用2mol/LHCI溶液洗脱,不仅回... 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柱研究了水体系中硝酸盐的富集及δ ̄(15)N值的测定等问题。结果表明;水体系中硝酸盐通过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后,可以达到富集浓缩的目的;吸附在树脂柱上的NO3--N,可用2mol/LHCI溶液洗脱,不仅回收率高,而且测得的δ ̄(15)N值与未通过树脂柱的硝酸态氮标准溶液的δ ̄(15)N值相接近,表明水体系中N和标准溶液的N经树脂柱处理后,均来产生同位素分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硝酸态 富集 ^δ^15n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溶解性有机氮含量和^(15)N丰度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党琦 于涌杰 +1 位作者 程谊 张金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9-1002,共4页
本研究比较了鲁如坤法、国标法、Doyle法3种基于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可溶性有机氮的前处理方法,使用开氏蒸馏和同位素质谱法分别测定不同方法处理后样品的全氮和15N回收率,以比较获得最优的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Doyle法测得的标准溶液... 本研究比较了鲁如坤法、国标法、Doyle法3种基于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可溶性有机氮的前处理方法,使用开氏蒸馏和同位素质谱法分别测定不同方法处理后样品的全氮和15N回收率,以比较获得最优的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Doyle法测得的标准溶液全氮和15N回收率均高于鲁如坤法、国标法。因此,本研究推荐使用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和15N丰度时,氧化剂的前处理方法为高压120℃,消煮时间1 h,氧化剂50 g/L K2S2O8,16.8 g/L NaOH,30 g/L H3BO4,浸提液与氧化剂比例为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钾氧化 可溶性有机 ^^15n 前处理方法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研究不同氮肥在麦田土壤中的去向及脲酶抑制剂的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智芬 刘国庆 《同位素》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研究以盆栽试验为主,并结合大田试验,利用^(15)N示踪法对我国南方两种土壤上尿素、硝酸铵不同氮肥的去向及脲酶抑制剂对氮肥去向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研究。特别阐明了氨的挥发和氮素的淋溶损失动态状况。在黄棕壤上,尿素中氨的挥发损失率... 研究以盆栽试验为主,并结合大田试验,利用^(15)N示踪法对我国南方两种土壤上尿素、硝酸铵不同氮肥的去向及脲酶抑制剂对氮肥去向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研究。特别阐明了氨的挥发和氮素的淋溶损失动态状况。在黄棕壤上,尿素中氨的挥发损失率大于硝酸铵,分别为11.7%和8.1%,前者比后者大43.7%;而氮的淋溶损失率则相反,分别为0.70%和0.79%,硝酸铵淋溶损失率比尿素高11.4%。在红黄土上氨的挥发损失率比在黄棕壤上小,仅为5.3%。首次指出了这两种氮肥的挥发损失远大于淋漏损失的结果。查明了增施脲酶抑制剂对提高氮肥利用、减少氨的挥发损失的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同位素示踪 尿素 硝酸铵 黄棕壤 红黄土 脲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标记来探讨水稻以水带氮追肥施用技术的氮肥利用率问题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苇 陈荣业 叶元林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70-272,共3页
氮肥深施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水稻以水带氮的追肥施用技术,即在水稻移栽后,追肥前进行适当搁田,然后撒施氮肥再复水,使氮素随水渗入土层达到深施之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以水带氮追肥技术的省肥机理。
关键词 水稻 施肥 利用率 ^^15n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法测定土壤无机氮^(15)N丰度方法优化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珮仪 温腾 +1 位作者 张金波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8-957,共10页
扩散法与质谱测定技术相结合,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生态和农业领域中土壤、水等样品中无机氮15N同位素丰度的测定。为建立一套可快速、准确测定土壤无机氮15N同位素丰度的扩散培养体系,针对土壤样品无机氮量的变化特点,从培养温度、培养... 扩散法与质谱测定技术相结合,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生态和农业领域中土壤、水等样品中无机氮15N同位素丰度的测定。为建立一套可快速、准确测定土壤无机氮15N同位素丰度的扩散培养体系,针对土壤样品无机氮量的变化特点,从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试剂选择和用量等方面对扩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发现,对于大部分无机氮浓度大于2 mg L^(-1)的土壤样品,20 ml土壤提取液,在不小于250 ml的蓝盖瓶中,悬挂两张各滴加了10μl 1 mol L^(-1)草酸的滤纸,加入0.1 g的Mg O,25℃下以140 r min-1的转速振荡培养24 h即可完成对样品中NH4+-N的扩散与回收;换入2张加酸滤纸继续摇培48 h可基本去除残余的NH4+-N;再换入2张加酸滤纸并加入0.1 g的戴氏合金振荡培养24 h即可。对于无机氮浓度低于2 mg L^(-1)的土壤提取液,需用50 ml提取液按以上条件进行扩散培养即可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本方法大大缩短了扩散法所需的实验周期,实现在一份样品内同时完成NH4+-N和NO3--N的扩散与回收,减少了样品的需要量,并通过优化Mg O、戴氏合金(Devarda’s alloy)的用量减少杂质氮可能带来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 土壤 铵态 硝态 ^^15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苹果幼树生长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任饴华 丰艳广 +4 位作者 陈建明 姜翰 葛顺峰 魏绍冲 姜远茂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5期49-53,共5页
以两年生红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在滴灌施氮条件下研究3个氮水平与3个水量对苹果幼树生长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及水量的增加,苹果植株新稍长度、干物质总量、植株15N吸收量均显著提高,高... 以两年生红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在滴灌施氮条件下研究3个氮水平与3个水量对苹果幼树生长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及水量的增加,苹果植株新稍长度、干物质总量、植株15N吸收量均显著提高,高水高氮(W3N3)处理苹果植株新稍长度、干物质总量、植株15N吸收量最高,分别是77.98 cm、62.59 g、14.06 mg,低水低氮(W1N1)处理最低,分别为21.40 cm、35.29 g、3.55 mg。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植株各器官Ndff随着水、氮量增加而显著提高。15N利用率随着水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随着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W3N1处理最高,为20.0032%,W1N3处理最低,为9.03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耦合 生长 ^^15n 吸收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施肥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δ^(13)C、δ^(15)N值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佳珍 董文旭 +1 位作者 陈拓 胡春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2-850,共9页
农田土壤是重要的碳氮库,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但土壤碳氮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增温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红... 农田土壤是重要的碳氮库,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但土壤碳氮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增温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红外辐射加热器模拟全球变暖,使5 cm土壤温度增加约2℃。通过测定灌溉前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研究增温、施氮和灌溉对华北平原小麦田土壤碳氮库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氮不增温(N0T0)、不施氮增温(N0T1)、施氮不增温(N1T0)和施氮增温(N1T1)。结果表明:灌溉前,增温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N1T1处理与不增温处理(N0T0和N1T0)之间差异显著(P<0.05),10~20 cm土层N1T1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均显著(P<0.05);灌溉后,增温虽有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施氮条件下,增温显著提升了δ^(13)C值(P<0.05)。增温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并在灌溉前10~20 cm土层和灌溉后0~10 cm土层达显著水平(P<0.05);增温提升了土壤δ^(15)N值,灌溉前0~10 cm土层N0T0处理与增温处理(N0T1和N1T1)差异显著(P<0.05),灌溉后0~10 cm土层仅N0T1和N1T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而10~20 cm土层增温处理(N0T1和N1T1)均与N1T0处理差异显著(P<0.05)。同一处理同一时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δ^(13)C和δ^(15)N值随深度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有机碳和δ^(13)C值的变化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和δ^(15)N值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在灌溉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连续5年的增温施氮试验表明,未来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快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解,造成更多轻组有机碳损失。灌溉在短期内不会显著改变土壤碳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但其长期影响还需进一步探究。此外,未来研究还应该重视多因素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 ^δ^(13)C值 ^δ^(15)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标记的干旱区滴灌肥料氮的去向和效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豪杰 孔丽婷 +6 位作者 王荣荣 车子强 刘建国 蒋桂英 谢冰莹 姜丰 张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426,共13页
【目的】采用^(15)N示踪法,研究滴灌肥料氮与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去向以及在土壤中的残留分布,为新疆滴灌春小麦氮肥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9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供试春小麦材料为强筋型‘新春38’(XC38)和... 【目的】采用^(15)N示踪法,研究滴灌肥料氮与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去向以及在土壤中的残留分布,为新疆滴灌春小麦氮肥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9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供试春小麦材料为强筋型‘新春38’(XC38)和中筋型‘新春49’(XC49)。试验设7个施氮(N)水平:300、285、270、255、240、225和0 kg/hm^(2),分别记作N300、N285、N270、N255、N240、N225和N0处理。每个试验小区内,安装未封底的PVC管(直径11 cm,高65 cm),管内施用与该处理等量的^(15)N标记尿素。于小麦成熟期,测定PVC管内植株样品与土壤样品中的^(15)N丰度,同时在小区内测定产量,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两品种春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为30.49%~36.06%,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在60%以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降低,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15)N标记氮肥在土壤中的总残留率为24.05%~31.60%,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土壤^(15)N残留量与^(15)N总回收率随施氮量的降低而逐渐降低,^(15)N吸收利用率随施氮量的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XC38强筋小麦各器官对肥料氮的吸收量为43.1~61.3 kg/hm^(2),占总吸氮量的30.94%~36.06%,高于中筋小麦XC49的42.3~54.5 kg/hm^(2)和30.81%~34.39%。XC38小麦在N270处理下产量最高,为7384.0 kg/hm2;XC49小麦在N255处理下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为7236.1 kg/hm^(2)。【结论】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作物当季肥料氮吸收量占比平均为19.79%,0—60 cm土层中的平均残留率为27.86%,平均总回收率为47.64%。提高施氮量可提高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及其比例,且增加土壤中氮素的残留率,有效补充土壤氮库。虽然强筋型小麦XC38对肥料氮素的吸收强于中筋型小麦XC49,但对肥料氮的基本去向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益,春小麦XC38和XC49适宜的施氮量分别为N 270 kg/hm^(2)和2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滴灌 ^^(15)n示踪 土壤素依赖度 肥利用率 肥料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夏季休闲期^15N标记硝态氮的去向 被引量:8
20
作者 夏梦洁 陈竹君 +1 位作者 刘占军 周建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30-1239,共10页
夏季休闲是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常见的蓄纳雨水、恢复地力的措施。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一季小麦收获后,旱地土壤剖面累积的硝态氮量不断增加,休闲期间降雨量高,残留硝态氮的去向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利用^(15)N标记法研究小麦收获后残留肥料... 夏季休闲是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常见的蓄纳雨水、恢复地力的措施。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一季小麦收获后,旱地土壤剖面累积的硝态氮量不断增加,休闲期间降雨量高,残留硝态氮的去向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利用^(15)N标记法研究小麦收获后残留肥料氮在黄土高原旱地(陕西长武)夏季休闲期间的去向,即小麦收获后在微区土壤表层(0~15 cm)施入^(15)N标记的硝态氮肥(30 kg hm^(-2)(以纯氮计),约相当于当地小麦一季作物收获后土壤残留肥料氮量),休闲结束后,采集0~20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全氮、硝态氮含量及其^(15)N丰度。结果表明,小麦收获(即休闲开始)时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在205~268 kg hm-2之间(平均244 kg hm^(-2)),累积量较高。夏季休闲期间降水量为157 mm,属欠水年,但休闲结束后,^(15)N标记肥料氮向下迁移已达80 cm土层,下移深度在45~65cm之间,说明,旱地休闲期间硝态氮的淋溶作用不可忽视。夏季休闲结束后,加入的^(15)N标记肥料氮平均损失率为28%,损失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夏季休闲 ^^15n标记法 残留肥料 硝态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