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肥中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对花生产量、品质及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毛家伟 杨永辉 +4 位作者 张运红 李丙奇 韩伟锋 高翠民 刘小奇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复合肥中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对花生产量、品质及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筛选花生专用复合肥中腐殖酸最优添加量,为腐殖酸增效肥料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和普通复合肥(CF)相比,施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复合肥(C...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复合肥中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对花生产量、品质及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筛选花生专用复合肥中腐殖酸最优添加量,为腐殖酸增效肥料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和普通复合肥(CF)相比,施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复合肥(CF+HA)可增加花生的主茎长,促进花生增产,以3%添加量处理最优,单株总果数、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和产量分别增加12.6%、10.3%、2.2%和9.7%,还可提高花生蛋白质、脂肪、硬脂酸和木焦油酸含量,降低油酸、花生一烯酸和山嵛酸含量和油酸/亚油酸比。施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复合肥的花生氮累积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均显著高于CF处理,增幅分别为5.2%~21.7%,19.8%~82.8%,9.1%~12.5%和127.9%~174.8%,以CF+3%HA处理最高,该处理的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分别较之显著增加68.5%、12.5%和18.4倍。施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复合肥的花生成熟期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降低7.0%~16.1%,以CF+3%HA处理最低。综上所述,复合肥中添加腐殖酸能一定程度提高花生产量,改善花生品质,促进氮磷的吸收和利用,以CF+3%HA处理施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花生 产量 品质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2
作者 刘杨 周静 +1 位作者 梁晴 张鑫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50,共13页
华北作为典型的集约化农田区,秸秆不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过度消耗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对制定适宜的灌溉方式尤为必要。试验于2020—2022年进行,以秸秆还... 华北作为典型的集约化农田区,秸秆不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过度消耗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对制定适宜的灌溉方式尤为必要。试验于2020—2022年进行,以秸秆还田(S1)和不还田(S0)为主区,4种灌溉方式为副区:地表滴灌(DI)、地下滴灌(SDI)、地下滴灌下的根系交替灌溉(PRI)和漫灌(FP)。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均会显著影响地上部生物量、氮素累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与S0相比,S1条件下的小麦穗数提高了0.66%~25.55%,其中,SDI处理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最高,分别达8346.3和167.6 kg/hm^(2)(2020—2021年)、8759.3和168.5 kg/hm^(2)(2021—2022年)。秸秆还田具有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潜力,且S1条件下,SDI处理较FP处理显著提高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57.35%)、灌溉水利用效率(97.35%)、氮素利用率(48.75%)、氮素偏生产力(8.75%)。DI、SDI、PRI处理的两年平均氮素偏生产力较FP处理分别增加4.8%、8.8%、0.6%。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水量的增加会增加土壤含水量,却会显著降低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综上所述,灌溉方式和秸秆还田均影响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其中秸秆还田能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表层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选择秸秆还田下的地下滴灌处理,有利于实现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秸秆还田 产量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叶片光合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3
作者 吴晓磊 刘俊明 +3 位作者 曹辉 付媛媛 黄超 高阳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8-627,共10页
为研究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调亏灌溉效应,于2021—2022年在黄淮海平原的河南省新乡县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和N3(360 kg/hm^(2)),在拔节-抽穗期设置3个调亏水平:中度调亏(灌水量18 mm... 为研究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调亏灌溉效应,于2021—2022年在黄淮海平原的河南省新乡县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和N3(360 kg/hm^(2)),在拔节-抽穗期设置3个调亏水平:中度调亏(灌水量18 mm,M)、轻度调亏(灌水量24 mm,L)和对照(灌水量30 mm,CK)。结果表明: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_(n))受到调亏和施氮水平的显著影响,复水后各处理P_(n)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增长效应,补偿效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强,N3M、N3L处理表现出超级补偿效应,与复水前相比分别增长42.5%和32.4%。花期地上部干物质量、成熟期地上部营养器官干物质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成熟期地上部营养器官干物质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而轻度调亏能够促进花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干物质向籽粒方向转移,促进植株氮素、穗氮素积累,进而提高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运用Mintab 15.1软件建立冬小麦产量、WUE、NPFP与施氮量、灌水量的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出当施氮量为214.6 kg/hm^(2)、灌水量为166.6 mm时,冬小麦产量为10973.1 kg/hm^(2),WUE为2.7 kg/m^(3),NPFP为52 kg/kg,复合合意性最高为0.7,综合效益符合预期目标。因此,施氮量214.6 kg/hm^(2)结合拔节-抽穗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能使冬小麦保持较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可作为该地区适宜的冬小麦调亏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调亏灌溉 复水 净光合速率 补偿效应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和施氮量对甘薯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黄诗浩 张廷格 +5 位作者 秦明慧 宋朝玉 张树海 刘庆 房增国 李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0,118,共8页
甘薯虽属耐旱、耐瘠薄的作物,但在我国北方薯区,季节性干旱胁迫与氮肥不合理施用仍是制约甘薯产量的主要因素。本试验在人工控水条件下,设置3个灌溉量[正常水分供应、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对应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 甘薯虽属耐旱、耐瘠薄的作物,但在我国北方薯区,季节性干旱胁迫与氮肥不合理施用仍是制约甘薯产量的主要因素。本试验在人工控水条件下,设置3个灌溉量[正常水分供应、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对应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55±5)%、(40±5)%,记为W_(1)、W_(2)、W_(3)]和3个施氮量(60、120、180 kg/hm^(2),记为N_(1)、N_(2)、N_(3)),组合为9个处理,研究不同水、氮条件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叶片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甘薯块根干物质量、氮素累积量、单株结薯数、产量总体上均随着灌溉量的减少而明显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W_(3)条件下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轻度水分胁迫(W_(2))下,N_(2)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甘薯氮肥利用效率指标大多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施氮水平,表明适量施氮可以提高甘薯的抗旱性,对其主要生理过程和产量形成具有一定的补偿效应;中度水分胁迫(W_(3))下,甘薯各生理及产量指标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表明过量施氮肥会加重甘薯水分胁迫、降低抗旱性,同时会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的甘薯水、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水分胁迫 产量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豫西旱地麦田土壤速效养分和小麦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柴雪茹 王贺正 +5 位作者 马嵩科 张冬霞 张静 张俊豪 乔唱唱 黄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6,共9页
为明确玉米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豫西旱地麦田土壤速效养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N0)、120(... 为明确玉米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豫西旱地麦田土壤速效养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N0)、120(N1)、180(N2)、240 kg/hm^(2)(N3)和300 kg/hm^(2)(N4),研究不同组合处理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2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对小麦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水平下,与S0相比,S1处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同一生育时期相同秸秆还田处理下,同一施氮水平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高于20~40 cm土层。相同秸秆还田处理下,小麦各器官氮积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植株各器官氮素积累量整体表现为S1处理高于S0。无论秸秆是否还田,氮肥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回收率总体上N2、N3水平较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同一施氮水平下,S1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均高于S0处理。无论秸秆是否还田,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N3水平达最大值;同一施氮水平下,S1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总体上高于S0。综上表明,秸秆还田配施180~240 kg/hm2纯氮是实现豫西旱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小麦高产的适宜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土壤速效养分 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密度和施氮对河西地区饲用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6
作者 李阳 石薇 +2 位作者 常生华 张程 贾倩民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0-146,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河西地区饲用玉米的适宜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研究设置3个灌溉水平(W1:2 000 m^(3)/hm^(2)、W2:4 000 m^(3)/hm^(2)、W3:6 000 m^(3)/hm^(2)),每个灌溉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种植密度(D1:6.75万株/hm^(2)、D2:8.25万... 试验旨在探究河西地区饲用玉米的适宜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研究设置3个灌溉水平(W1:2 000 m^(3)/hm^(2)、W2:4 000 m^(3)/hm^(2)、W3:6 000 m^(3)/hm^(2)),每个灌溉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种植密度(D1:6.75万株/hm^(2)、D2:8.25万株/hm^(2)、D3:9.75万株/hm^(2)),每个种植密度下分别设置3个施氮水平(N1: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测定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显示,灌水、密度和施氮对饲用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双因素和三因素间的互作效应对饲用玉米的株高和氮肥农学效率(NAE)具有显著影响(P<0.05),灌水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对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氮肥偏生产力(NPFP)和氮肥利用效率(NUE)具有显著影响(P<0.05),灌水与施氮的交互作用对干草产量和NPFP具有显著影响(P<0.05),密度与施氮的交互作用对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NPFP具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W2D2N2处理的籽粒产量、干草产量、氮吸收量、NAE和NUE最高,且WUE较高,是一种适宜河西地区饲用玉米的综合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量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组合对退砂地西瓜生长和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
7
作者 李佳乐 肖玉珍 +4 位作者 王香 杨甜 张显 李好 杨万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1,共12页
在宁夏中卫连续30余年压砂首次退砂的土地进行种植试验,以当地主栽的西瓜品种‘金城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膜下滴灌栽培。灌溉量设置3个水平:常规灌溉(中水W2,3 000 m^(3)·hm^(-2))、常规灌溉加灌20%(高水W3,3 600 m^(3)·hm^(-... 在宁夏中卫连续30余年压砂首次退砂的土地进行种植试验,以当地主栽的西瓜品种‘金城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膜下滴灌栽培。灌溉量设置3个水平:常规灌溉(中水W2,3 000 m^(3)·hm^(-2))、常规灌溉加灌20%(高水W3,3 600 m^(3)·hm^(-2))、常规灌溉减灌20%(低水W1,2 400 m^(3)·hm^(-2))和5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80 kg·hm^(-2))、N2(160 kg·hm^(-2))、N3(240 kg·hm^(-2))、N4(320 kg·hm^(-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15个处理。结果表明:高水处理下,西瓜膨瓜期蔓长在5种氮水平下比中水处理分别提高9.15%、8.41%、8.69%、11.58%和12.00%;中水处理下,伸蔓期、开花坐果期和膨瓜期N2的西瓜蔓长较N0处理提高5.42%~7.13%;N2水平下,3个时期中水较低水处理西瓜蔓长提高2.71%~16.67%。低水处理和高水处理的西瓜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较中水处理降低13.09%~60.21%和6.69%~9.14%;中水和低水处理下N2处理的可溶性总糖含量较N0分别提高21.19%和70.47%,高水处理下N3处理的可溶性总糖含量较N0提高8.25%。在施氮量相同时,灌水对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表现为W3>W2>W1,而对西瓜品质的提高作用表现为W2>W3>W1。当灌溉水平为3 600 m^(3)·hm^(-2)、施氮量为24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64 299.67 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在T4处理下达到最高;土壤全氮含量不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升高,但会随着灌溉水平提高逐渐升高;在相同灌溉水平下,N1、N2、N3和N4条件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较N0处理平均提高11.90%、16.87%、24.58%和46.39%。提高灌溉量有利于提高氮肥偏生产力,但会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施氮量从N0增加到N4时,W1灌溉水平下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当灌溉水平为3 600 m^(3)·hm^(-2)、施氮量为240 kg·hm^(-2)时,西瓜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山硒砂瓜 退砂地 组合 利用效率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兰慧青 孟天天 +5 位作者 张向前 王伟妮 张君 陈立宇 路战远 孙霞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和现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共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8(120 kg/hm^(2))、N12(180 kg/hm^(2))、N16(24... 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和现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共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8(120 kg/hm^(2))、N12(180 kg/hm^(2))、N16(240 kg/hm^(2))、N20(300 kg/hm^(2))、N24(360 kg/hm^(2)),分析在玉米田播前和收获后不同土层下各施氮水平对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层加深同一施氮水平下,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同一土层下播前土壤全氮含量随施氮水平升高呈上升趋势;收获后N16、N20和N24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N0、N8和N12处理。播前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N16处理土壤颗粒有机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14,0.13,0.09 g/kg;收获后1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0.19,0.10,0.09 g/kg。N16处理土壤轻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37.27%;N24处理土壤重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7.35%,其次是N16处理,为6.84%。N16处理玉米生物产量最高,为31443.50 kg/hm^(2);玉米经济产量最高,为18526.47 kg/hm^(2);氮素利用效率指标随着氮肥施用水平升高而降低,N16处理下氮收获指数最高,为79.20%。综上,240 kg/hm^(2)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较适宜的氮肥施用水平,在该水平下土壤氮素管理和作物产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 颗粒有机 轻组有机 重组有机 玉米产量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干旱胁迫下氮素对复播大豆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9
作者 张康旭 李孟姣 +1 位作者 何皇成 刘建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0-737,共8页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施氮对复播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分配、氮代谢酶活性、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盆栽试验,设计2个水分处理[干旱(SD):盆栽灌溉至45%~55%田间持水量;充分灌水(SF):将盆栽灌溉至75%~85%田间持水量]和3个施氮水...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施氮对复播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分配、氮代谢酶活性、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盆栽试验,设计2个水分处理[干旱(SD):盆栽灌溉至45%~55%田间持水量;充分灌水(SF):将盆栽灌溉至75%~85%田间持水量]和3个施氮水平[低氮(N_(1)):275 kg·hm^(-2);中氮(N_(2)):413 kg·hm^(-2);高氮(N_(3)):550 kg·hm^(-2)],研究复播大豆在花后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品质对干旱胁迫及各施氮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花后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器官氮含量、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品质降低。满粒期SD处理下N3总干物质积累较N1处理增加36.53%,SD使大豆各器官氮含量较SF显著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器官氮含量增加,满粒期N_(3)较N_(1)处理籽粒氮含量升高了28.16%。SD使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N_(1)处理下较SF分别降低28.79%和29.15%,在N_(2)处理下显著增加。与SF相比,N_(1)处理SD使大豆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分别降低26.20%和26.24%,水分利用效率(WUEg)增加18.21%。SD胁迫导致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与SF相比,N_(1)处理下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降低2.13个和1.94个百分点,且各指标都在N_(2)处理下最佳。土壤水分和氮肥的供应对复播大豆产量具有一定的调控和互补效应,干旱胁迫下,增加氮输入能增强复播大豆氮代谢酶活性,促进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分配与转运;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复播大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器官氮积累、氮代谢酶活性、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各指标在施氮量为413 kg·hm^(-2)下最优,施氮肥可有效缓解干旱对复播大豆造成的伤害。本研究表明,在北疆复播大豆适宜施氮量为41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播大豆 干旱胁迫 积累 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利用效率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
10
作者 董智超 岳宁燕 +4 位作者 吕魏 余晓燚 郑凯文 宋海星 陈海飞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8-1008,共11页
为比较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利用效率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以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E01和E08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共设置5个氮处理(N0、N60、N180、N240、N360,分别代表纯氮为0、60、180、240、360 kg·hm^(-2)),在... 为比较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利用效率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以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E01和E08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共设置5个氮处理(N0、N60、N180、N240、N360,分别代表纯氮为0、60、180、240、360 kg·hm^(-2)),在油菜成熟期调查并测定产量、总氮含量和含油量等相关指标,计算氮利用效率和产油量。结果表明,E01的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相关指标均显著高于E08。尽管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高含油量品种E01的籽粒含油量,但施氮对E01的增产效应远高于对其籽粒油分的抑制效应,因此,其产油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高于E08。当施氮量分别为245 kg·hm^(-2)和227 kg·hm^(-2)时,高、低含油量油菜品种E01和E08分别达到其产油量的最大值1 316 kg·hm^(-2)和602 kg·hm^(-2)。综合分析,在相同施氮量下高含油量油菜品种E01具有更高的产油量和氮利用效率,更有利于油菜氮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施肥量 产量 产油量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氮利用效率相关功能基因研究现状
11
作者 张虎 吴月娥 段海燕 《农学学报》 2025年第8期6-12,共7页
本研究探讨水稻氮利用效率(NUE)的遗传基础和相关功能基因,指出氮肥的过度使用和总结阐述相关基因。将NUE性状分为生理性状(如氮吸收)和农艺性状(如分蘖数)两个方面来阐述对氮素吸收有利的重要基因。在生理性状方面,分别总结了影响水稻N... 本研究探讨水稻氮利用效率(NUE)的遗传基础和相关功能基因,指出氮肥的过度使用和总结阐述相关基因。将NUE性状分为生理性状(如氮吸收)和农艺性状(如分蘖数)两个方面来阐述对氮素吸收有利的重要基因。在生理性状方面,分别总结了影响水稻NH_(4)^(+)吸收和NO_(3)^(-)吸收的相关基因。水稻对NH_(4)^(+)的吸收主要受AMT超家族蛋白控制,而对NO_(3)^(-)转运的蛋白主要分为两大类:NRT1和NRT2,例如:OsAMT1.1和OsNRT1.1B等基因的过表达可以增加水稻对氮的吸收。在农艺性状方面,GRF4和NGR5等转录因子通过调控氮代谢基因表达,促进分蘖和籽粒生长,从而提高氮利用效率。这些发现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有望培育出高氮利用效率、环境友好的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利用效率(nue) 遗传基础 基因 功能基因 AMT超家族蛋白 NRT1/NRT2 生理性状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间作大豆根系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12
作者 陈茜 郑彩霞 +4 位作者 闫敏 余文俊 周德生 万翰煜 张志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为了明确玉米‖大豆下不同水氮耦合对大豆根系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南豆12’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施氮和灌水2个因素,包括3个灌水水平(W1:正常灌水,灌水上限为85%FC;W2:中量灌水即85%W1;W3:低量灌水即70%W1;F... 为了明确玉米‖大豆下不同水氮耦合对大豆根系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南豆12’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施氮和灌水2个因素,包括3个灌水水平(W1:正常灌水,灌水上限为85%FC;W2:中量灌水即85%W1;W3:低量灌水即70%W1;FC为田间最大持水量)和3个施氮水平(N1:正常施氮66 kg·hm^(-2);N2:中量施氮即85%N1;N3:低量施氮即70%N1),共9个处理。分析了玉米‖大豆下施氮、灌水及其耦合处理对大豆根系生长、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以及干物质累积和分配的影响,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及熵值法对各个处理下的指标分析处理,最后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N2W2处理大豆根系性状表现最优,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比N1W1处理分别提高了116.74%、102.32%、90.15%;水氮处理与大豆根系形态及根瘤质量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且施氮对大豆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高于灌水;N2处理籽粒产量最大,分别比N1、N3提高5.53%~227.64%、6.80%~24.63%。N2W2处理可以获得大豆高产,达到3.34 t·hm^(-2),而N1W1处理大豆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最低,分别为产量2.46 t·hm^(-2)、水分利用效率0.49 kg·m^(-3)、氮肥偏生产力37.23 kg·kg^(-1)。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与结荚期大豆比表面积、比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氮肥偏生产力仅与结荚期大豆根体积、根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根表面积对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影响最大。熵值法综合评价表明间作下N2W1水氮处理方案在大豆的产量、根系生长和水氮利用效率方面综合得分0.253,为综合最佳的水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耦合 大豆根系生长 大豆产量 利用效率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综述
13
作者 张玉娇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5期44-47,54,共5页
适宜的水分和氮肥供应是保障作物产量的重要条件。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在经济作物和主粮作物生产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膜下滴灌水氮耦合通过优化水分与氮肥供应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水氮资源浪费,同时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提升水氮利用效率... 适宜的水分和氮肥供应是保障作物产量的重要条件。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在经济作物和主粮作物生产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膜下滴灌水氮耦合通过优化水分与氮肥供应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水氮资源浪费,同时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提升水氮利用效率。为探明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在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基于水氮耦合效应的理论基础,综述了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对作物生理特征、生长动态、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可为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在干旱区作物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耦合 作物产量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家系养分利用效率
14
作者 陈丽娟 郝俊飞 +4 位作者 曹振宇 赵敏 侯思宇 张含国 张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6,共10页
以2年生15个落叶松家系苗为试验材料,施加氮、磷两种配方肥料,以不施肥为对照组(CK),分析落叶松不同家系施肥后生物量、生物量增长量、苗高、苗高增长量、地径、地径增长量、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差... 以2年生15个落叶松家系苗为试验材料,施加氮、磷两种配方肥料,以不施肥为对照组(CK),分析落叶松不同家系施肥后生物量、生物量增长量、苗高、苗高增长量、地径、地径增长量、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差异性,以进行优良家系选择。结果表明:施肥后,15个家系的总生物量、苗高、地径、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与CK有差异显著(P<0.05)。方差分析表明,2次施肥处理与1次施肥处理的落叶松家系间的指标均值有极显著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2次施肥处理时的落叶松家系生物量与生物量增长量、地径、地径增长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地径与地径增长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生物量增长量与地径增长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显示,综合得分前三的落叶松家系为15号家系(长73-11×日草103)、9号家系(长73-14×日草103)、2号家系(兴9×日76-2)。落叶松15个家系间所有指标平均变异系数提高了6.80%~22.31%。2、9、15号优良家系的生物量、地径相对总体均值分别提高了22.4%~26.8%、18.4%~23.5%。2、9号家系苗高提高了55.4%~62.8%,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22.3%~25.4%、15.7%~18.9%、30.1%~35.6%。对氮素及磷素利用效率高的落叶松家系为15号(长73-11×日草103)、9号(长73-14×日草103)、2号(兴9×日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磷利用效率 优良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施氮肥和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生理生长与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向友珍 张威 +3 位作者 唐子竣 付骏宇 李志军 张富仓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51,共12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广泛采用接种根瘤菌、施用氮素等措施来促进大豆生长以提高产量,然而少有研究讨论接种根瘤菌与施用氮素的交互作用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N0:0 kg/hm^...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广泛采用接种根瘤菌、施用氮素等措施来促进大豆生长以提高产量,然而少有研究讨论接种根瘤菌与施用氮素的交互作用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和2种接种水平,即接种根瘤菌(R)和清水拌种。在大豆各生育期测量根瘤数、根瘤干质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根系特性等大豆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同时还测定氮素吸收量等指标并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RN2处理下的大豆生长状况最佳,2年平均最大根瘤数为241.47、最大根瘤干质量为1.30 g、最大根长密度为15.00 cm/cm^(3)、最大叶面积指数为5.44 cm^(2)/cm^(2)、最大干物质积累量为17 530.51 kg/hm^(2)、最大叶绿素含量为53.55、最大净光合速率为32.75μmol/(m^(2)·s)、最大种子产量为4 659.4 kg/hm^(2)。由此可见减少氮肥施用量(N2)的同时接种根瘤菌(R)对于促进关中平原大豆的生理生长、提升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可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大豆生产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接种根瘤菌 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翠民 杨永辉 +4 位作者 韩伟锋 何方 毛家伟 潘晓莹 武继承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5-893,共9页
为探究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效应,于2019—2021年开展了连续2年小麦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210(N1)和240(N_(2))kg·hm^(-2),4个灌水处理W1(不灌水)、W2(每次30 mm)、W_(3)(每次45 mm)、W_(4)(每次60 mm),分... 为探究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效应,于2019—2021年开展了连续2年小麦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210(N1)和240(N_(2))kg·hm^(-2),4个灌水处理W1(不灌水)、W2(每次30 mm)、W_(3)(每次45 mm)、W_(4)(每次60 mm),分析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相关指标。结果表明,2019—2021年,施氮量和灌水量对冬小麦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且三个生育时期均以N_(2)W_(4)处理最高,与N1W_(4)和N_(2)W_(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三个生育时期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以N_(2)W_(3)、N1W_(4)或N_(2)W_(4)处理最低。小麦越冬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与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与产量和NP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个年度,水氮运筹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产量增幅分别为38.9%~62.0%和40.9%~68.3%,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幅分别为8.0%~15.7%和10.1%~16.4%,NPFP增幅分别为38.9%~62.0%和40.9%~65.5%;冬小麦产量和WUE均以N_(2)W_(4)处理最高,N_(2)W_(3)处理次之,两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N_(2)W_(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N_(2)W_(4)处理。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每次灌水45 mm(N_(2)W_(3))为该地区滴灌冬小麦最佳水氮运筹组合,可以实现保障产量和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水肥一体化 运筹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覆盖方式对玉米氮转运、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梁昊枫 党科 +4 位作者 范子晗 李哲 常乐乐 李红兵 张岁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187,共12页
[目的]明确覆盖方式对西北不同生态区玉米氮转运、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效果,为缓解旱作区作物生产同水资源短缺之间尖锐矛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和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进行田间试... [目的]明确覆盖方式对西北不同生态区玉米氮转运、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效果,为缓解旱作区作物生产同水资源短缺之间尖锐矛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和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干旱偏旱区(YZ)、半干旱区(DX)和半干旱偏湿润区(CW)3个不同降水条件生态区,分析地膜覆盖(FM)和秸秆覆盖(SM)对于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转运、水氮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1)覆盖措施显著影响土壤环境,提高各生态区0—100 cm土壤含水率和表层土壤无机氮含量,FM提高了全生育期土壤表层温度,SM在生育后期具有保温作用。(2)各生态区吐丝期和成熟期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累积量总体表现为CW>YZ>DX,与CK相比覆盖处理提高了玉米吐丝期株高、茎粗和成熟期株高、茎粗、节数、穗位高及干物质累积量,尤其是FM处理。(3)CW的覆盖处理玉米籽粒和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在3个生态区中最高,覆盖促进茎叶氮素向籽粒运转,进而提高氮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但DX的FM氮收获指数和YZ的FM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幅度最高,分别达6.91%和70.58%。(4)玉米籽粒产量在各生态区表现为CW>YZ>DX,覆盖处理对各生态区均有明显增产作用,增产效果FM>SM。其中DX和YZ的FM增产幅度高于CW,达52.33%和52.55%,但CW的SM增加幅度最高,达16.76%。[结论]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通过改善土壤温度、水分和表层无机氮含量进而提高玉米水氮利用效率和产量,其中地膜覆盖效果最佳。而半干旱偏旱区地膜覆盖对产量的响应最显著,半干旱偏湿润区秸秆覆盖的响应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区 玉米 覆盖措施 产量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两年深松配合条旋耕显著提升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庆源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3-872,共10页
【目的】探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氮代谢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始于2007年,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济麦22’。设置常年翻耕(PT)、常年旋耕(RT)、常年条旋耕(... 【目的】探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氮代谢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始于2007年,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济麦22’。设置常年翻耕(PT)、常年旋耕(RT)、常年条旋耕(ST)和隔两年深松+条旋耕(STS)4个处理。2023年在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各器官含氮量。在开花后0~28天,每隔7天取一次样,测定旗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于成熟期,调查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PT、RT和ST处理相比,STS处理提高了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开花期植株各部位和成熟期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以及花后氮素吸收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籽粒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其中,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了8.53%~30.15%,籽粒氮分配比例增加了4.59%~14.06%,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了4.20%~9.96%和7.83%~18.39%,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7.85%~18.40%。【结论】隔两年深松+条旋耕(STS)的耕作方式可提高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增强氮素的吸收和同化能力,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同时增加小麦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小麦 代谢 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蓝莓品种幼苗氮素利用效率和适宜施氮水平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佳蓉 刘梦溪 +4 位作者 葛春峰 张鹏程 赵刚 於虹 曾其龙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为筛选蓝莓(Vaccinium spp.)氮高效品种及探究不同蓝莓品种幼苗的适宜施氮水平,本研究以长江流域4个蓝莓主栽品种‘莱格西’(‘Legacy’)、‘绿宝石’(‘Emerald’)、‘优瑞卡’(‘Eureka’)和‘蓝美1号’(‘Lanmei 1’)为实验材料,通... 为筛选蓝莓(Vaccinium spp.)氮高效品种及探究不同蓝莓品种幼苗的适宜施氮水平,本研究以长江流域4个蓝莓主栽品种‘莱格西’(‘Legacy’)、‘绿宝石’(‘Emerald’)、‘优瑞卡’(‘Eureka’)和‘蓝美1号’(‘Lanmei 1’)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实验,设置不施氮(0.000 g·kg^(-1))、低氮(0.214 g·kg^(-1))、中氮(0.429 g·kg^(-1))和高氮(0.857 g·kg^(-1))4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蓝莓品种幼苗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显示:‘莱格西’和‘绿宝石’属于低氮高效型,‘优瑞卡’属于中氮高效型,‘蓝美1号’属于氮高效型。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4个蓝莓品种幼苗的单株干质量增加量,株高,冠幅,基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根、茎、叶和单株氮素增加量,以及单株磷素增加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单株分枝数和单株钾素增加量呈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氮素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根冠比则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不施氮和3个施氮水平下,蓝莓幼苗的氮素效率与单株干质量增加量、茎氮素增加量、单株氮素增加量、单株磷素增加量、单株钾素增加量、氮素吸收效率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蓝美1号’为氮高效品种,可作为氮高效遗传改良种质资源;单株干质量增加量可作为蓝莓氮素利用效率评价的重要指标;氮高效品种‘蓝美1号’和中氮高效品种‘优瑞卡’幼苗的推荐施氮水平为0.429 g·kg^(-1),低氮高效品种‘莱格西’和‘绿宝石’幼苗的推荐施氮水平为0.214 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水平 利用效率 高效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雪琦 戴辉 +5 位作者 曾泉鑫 周嘉聪 彭园珍 陈文伟 张秋芳 陈岳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7-1746,共10页
尽管近年来中国氮(N)沉降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但中国东南地区N沉降相比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N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指微生物将吸收的碳转化为生物量碳的效率,高微生物CUE意味着高... 尽管近年来中国氮(N)沉降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但中国东南地区N沉降相比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N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指微生物将吸收的碳转化为生物量碳的效率,高微生物CUE意味着高土壤有机碳存储潜力。因此,探究N沉降背景下微生物CUE的变化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存储的变化。然而,目前关于N沉降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微生物CUE鲜有报道。在福建省泉州市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罗浮栲林通过N添加模拟N沉降。实验共包括三个N添加处理:对照(CT,+0 kg hm^(-2)a^(-1))、低氮(LN,+40 kg hm^(-2)a^(-1))和高氮(HN,+80 kg hm^(-2)a^(-1))。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CUE,并使用高通量测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添加显著影响微生物CUE,随着N添加水平的增加,CUE逐渐增加;相反,土壤pH、可提取有机碳(E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均呈现下降趋势。N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总体上无显著影响。非度量多维度尺度(NMDS)分析表明,N添加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尤其对于真菌而言,不同N添加处理的真菌群落明显分开为三簇。微生物CUE分别与土壤pH、EOC和真菌NMDS1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矿质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机森林分析表明,N添加下影响微生物CUE的类群主要是富营养菌(如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研究表明N添加下,微生物CUE不仅受土壤养分有效性和pH的调控,同时还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未来进一步探究N添加下土壤微生物关键类群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微生物群落结构 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