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氨氮转化途径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冬 梁雨雯 +1 位作者 杨航 路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0-245,共6页
为考察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NH_4^+-N的转化途径,利用氮素计量关系和沿程试验研究了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产生TNloss(氮损失)的原因和NH_4^+-N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DO消耗异常,TNloss不守恒,当进水ρ(NH_4^+-N)平均... 为考察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NH_4^+-N的转化途径,利用氮素计量关系和沿程试验研究了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产生TNloss(氮损失)的原因和NH_4^+-N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DO消耗异常,TNloss不守恒,当进水ρ(NH_4^+-N)平均值分别为1.262、2.296、3.111 mg/L时,NLR(氮损失率)分别能达到7.89%、12.91%、17.73%.利用硝化反应和CANON(全程自养脱氮)方程式计算得出理论TNloss和TDOC(理论耗氧量),与实际TNloss和ADOC(实际耗氧量)的差值分别小于±0.030、±0.10 mg/L,各阶段NH_4^+-N通过CANON途径转化的比例分别为48.58%、60.77%、68.10%,硝化反应和CANON途径共同参与了NH_4^+-N转化.沿程试验结果表明,整个试验阶段,NO_2^--N在滤层中均有积累,并在滤层厚度为10~18 cm内出现NO_2^--N和NH_4^+-N共存的现象,进一步证明CANON途径是净化铁锰氨生物滤池内产生TNloss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4+-N 氨氮转化途径 损失 厌氧氧化 全程自养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水库与地下水交互带中氨氮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潘俊 孟利 冷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4-49,共6页
为掌握年调节型平原水库与地下水交互带氨氮转化规律,以辽河石佛寺水库为例,通过采集交互带土样进行土柱渗水试验和微生物试验,分析氨氮的转化过程及特性,并结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氨氮及产物转化速度常数。结果表明土柱0~30 cm在... 为掌握年调节型平原水库与地下水交互带氨氮转化规律,以辽河石佛寺水库为例,通过采集交互带土样进行土柱渗水试验和微生物试验,分析氨氮的转化过程及特性,并结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氨氮及产物转化速度常数。结果表明土柱0~30 cm在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作用下主要发生硝化过程;30~60 cm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同时存在;60~80 cm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主要发生反硝化过程,到试验结束硝酸盐氮浓度接近0 mg/L。经计算,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氮的转化速度常数分别为0.059、0.049、0.036 d^-1。由此推断在平原型水库交互带内40 cm以上,氨氮转化以硝化作用为主;60 cm以下以反硝化作用为主,菌种分布规律与氨氮转化过程相一致。该研究为掌握平原型水库交互带氨氮转化机制和保护库区地下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型水库 交互带 氨氮转化 土柱试验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硫酸新霉素对生物絮团氨氮转化速率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3
作者 杨逸尊 罗国芝 谭洪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81,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浓度硫酸新霉素对于生物絮团处理氨氮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本实验对生物絮团水质及絮团指标、水体中抗生素含量和生物絮团中6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氨氮转化的速率上,初次加药连续监测显示未添加... 为探究不同浓度硫酸新霉素对于生物絮团处理氨氮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本实验对生物絮团水质及絮团指标、水体中抗生素含量和生物絮团中6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氨氮转化的速率上,初次加药连续监测显示未添加组(A组)、0.5 mg/L硫酸新霉素组(B组)、1 mg/L硫酸新霉素组(C组)和3 mg/L硫酸新霉素组(D组)的氨氮去除速率分别为(3.88±0.02)mg TAN/(g TSS·h)、(2.22±0.03)mg TAN/(g TSS·h)、(2.17±0.04)mg TAN/(g TSS·h)和(1.72±0.02)mg TAN/(g TSS·h),氨氮去除速率A组>B组>C组>D组。而间隔一个休药期(500℃·d)的第二次加药连续监测显示4个组的氨氮去除速率分别为(2.99±0.08)mg TAN/(g TSS·h)、(2.98±0.03)mg TAN/(g TSS·h)、(2.97±0.08)mg TAN/(g TSS·h)和(5.10±0.03)mg TAN/(g TSS·h),氨氮去除速率D组>A组>B组>C组。对水体抗生素检测发现,两次检测都未能测出水体中硫酸新霉素的存在。对抗生素抗性基因检测发现硫酸新霉素对于aph(3′)-Ia、aph(3′)-Ⅱa、aac(6′)-Ⅰb、aac(3)-Ⅱ这四种基因具有较大的选择和富集的能力。但B组的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拷贝数均为最低。实验结束后对4个实验组的异养菌菌落数量进行检测,发现了B组的菌群群落数量相较其他3组有明显提升。比较结果表明硫酸新霉素在第一次加药时随着浓度提高,对氨氮转化速率的影响越大。但在第二次加药时,添加的硫酸新霉素浓度对氨氮转化速率无负面影响,而高浓度的硫酸新霉素可以促进生物絮团氨氮的转化,但会显著增加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拷贝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氨氮转化速率 硫酸新霉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沟式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氮素的形态转化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笑一 关小满 +1 位作者 彭润芝 史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65-1070,共6页
以自行开发的“地沟式污水生态处理中试系统(4.0m3·d-1)”为实验体系,研究了氨氮转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所得到各处理单元的氨氮转化效率,反映了工艺设计的特点。通过硝化、反硝化实验,得到不同土层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曲线,... 以自行开发的“地沟式污水生态处理中试系统(4.0m3·d-1)”为实验体系,研究了氨氮转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所得到各处理单元的氨氮转化效率,反映了工艺设计的特点。通过硝化、反硝化实验,得到不同土层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曲线,反映了系统不同土层中NO3--N浓度变化过程的差异,与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氧化-还原电位值的分布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土地生态处理 氨氮转化 硝化/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铁氨氧化脱氮效果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冰 王丽鑫 高天一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9-93,99,共6页
近年来,以Fe^(3+)为电子受体的厌氧铁氨氧化(Feammox)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工艺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为了研究Feammox中氮的去除和不同条件下的脱氮效果,实验通过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进行驯化培养,以Fe^(3+)诱导厌氧氨氧化污泥启动F... 近年来,以Fe^(3+)为电子受体的厌氧铁氨氧化(Feammox)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工艺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为了研究Feammox中氮的去除和不同条件下的脱氮效果,实验通过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进行驯化培养,以Fe^(3+)诱导厌氧氨氧化污泥启动Feammox系统,系统稳定运行后,监测Feammox系统的脱氮效果。同时分析了Fe^(3+)浓度,pH,温度,氨氮浓度对Feammox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3+)浓度为75 mg/L,pH为6,反应温度为30℃,进水氨氮浓度为75 mg/L的情况下反应器具有明显的脱氮效果,脱氮率可达到65.04%。同时也证实了Feammox在实际处理含铁氨氮废水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铁氧化 氨氮转化 影响因素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生栅藻对全氟辛酸和Zn^(2+)联合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顺航 李立杰 +8 位作者 余佳妮 葛恒 马永华 廖木兰 尤德雨 李慧明 谭凤霞 柴毅 汪正刚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5,共12页
【目的】探究全氟辛酸(PFOA)与重金属锌(Zn^(2+))单一及联合暴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为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和重金属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联合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方... 【目的】探究全氟辛酸(PFOA)与重金属锌(Zn^(2+))单一及联合暴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为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和重金属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联合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1×10^(6)mL^(-1)斜生栅藻分别在0~16 mg/L Zn^(2+)、0~350 mg/L PFOA单一处理组及0~1.5 TU联合处理组暴露96 h,分析暴露条件对斜生栅藻的细胞浓度、藻细胞叶绿素a(Chl a)、总蛋白(TP)含量、抗氧化系统、细胞外部形态、转化氨氮能力、Zn^(2+)与PFOA去除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处理96 h,Zn^(2+)与PFOA单一胁迫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半最大效应质量浓度(96 h-EC_(50))分别为14.17 mg/L和198.98 mg/L;二者联合胁迫96 h-EC_(50)为0.97 TU,作用模式为部分相加作用。Zn^(2+)和PFOA单一及联合胁迫下,藻细胞Chl a含量和T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表明藻细胞光合作用受阻;活性氧(ROS)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促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线粒体膜电位降低;T-AOC和SOD活性也因ROS的过度积累而呈现升高趋势。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联合胁迫会破坏藻细胞的外部形态。暴露液中总氮和氨氮含量都随污染物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联合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更为明显;硝态氮含量始终保持低水平。斜生栅藻对PFOA的去除率仅有2%,对Zn^(2+)去除率为37.5%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斜生栅藻可以有效去除锌污染,但对全氟辛酸污染去除效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重金属锌 全氟辛酸 暴露 急性毒性效应 转化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温下pH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傅金祥 韩晋英 +3 位作者 齐建华 韩汝佳 徐岩岩 王利平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6-320,共5页
目的解决对短程硝化过程影响因素pH值研究不充分及短程硝化过程中氮的缺失的问题.方法在SBR反应器中用传统活性污泥作为种泥驯化污泥,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进行动态实验,考察pH值对系统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及系统运行周期内总氮缺... 目的解决对短程硝化过程影响因素pH值研究不充分及短程硝化过程中氮的缺失的问题.方法在SBR反应器中用传统活性污泥作为种泥驯化污泥,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进行动态实验,考察pH值对系统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及系统运行周期内总氮缺失原因.结果pH=8.5,6h的氨氮转化速率为8.9mg/(L.h),亚硝态氮积累率高达93%;亚硝酸盐氮积累率随反应时间逐渐降低,pH越低,下降越多,pH=7.1时,从2h的80%下降到6h的75%;进水pH值越高,反硝化2h时总氮的去除效率越高,pH=8.5时,系统总氮的降解速率达到5.6mg/(L.h);短程硝化过程中存在氮的缺失现象.结论进水pH越高,氨氮降解速率、亚硝态氮积累率和总氮去除率越高,系统周期中氮的缺失主要是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硝化 反硝化 PH值 氨氮转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中异养亚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胡修贵 赵培 +3 位作者 李玉宏 宋晓玲 马甡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103,共7页
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学手段,从对虾养殖池的生物絮团中筛选出两株对氨氮具有高转化率的菌株.16S rR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盐单胞菌属,菌株2011072708与食物盐单胞菌Halomonas alimentaria有99%的同源性... 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学手段,从对虾养殖池的生物絮团中筛选出两株对氨氮具有高转化率的菌株.16S rR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盐单胞菌属,菌株2011072708与食物盐单胞菌Halomonas alimentaria有99%的同源性,而菌株2011072709与胜利盐单胞菌H.shengliensis有100%的同源性.比较研究了两株菌在不同温度、盐度、pH、碳氮比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菌株2011072708在温度37℃、盐度30~40、pH 8、碳氮比28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菌株2011072709在温度27~42℃、盐度40~50、pH 6、碳氮比21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研究结果表明,胜利盐单胞菌(2011072709)对温度、盐度、pH、碳氮比等各方面的适应性优于食物盐单胞菌(2011072708),更适合在生物絮团技术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异养亚硝化细菌 氨氮转化 盐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梅林水厂生物预处理工艺设计 被引量:6
9
作者 汤利华 许建华 张晴浩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24-227,共4页
宁波市梅林水厂生物预处理工艺已完成了设计、施工 .生物接触氧化池是在原斜管澄清池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日处理能力 4万m3·d- 1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曝气方式采用水气逆向流曝气 ,曝气器采用膜片式微孔曝气器 ,填料采用半软性弹性... 宁波市梅林水厂生物预处理工艺已完成了设计、施工 .生物接触氧化池是在原斜管澄清池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日处理能力 4万m3·d- 1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曝气方式采用水气逆向流曝气 ,曝气器采用膜片式微孔曝气器 ,填料采用半软性弹性立体填料 .对该工艺的设计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接触氧化 生物预处理 曝气 填料 水厂 净水工艺 有机物降解 氨氮转化 配水 水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类型与填充率对短程硝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殷记强 陆明羽 +2 位作者 白金龙 李祥 黄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52,共4页
研究不同填料类型与不同填充率对氨氮转化能力及亚氮积累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在填充率相同的情况下,比表面积800 m^(2)/m^(3)的PE-03型号填料亚硝化效果最佳,氨氮转化50%,亚氮积累99%,PE-04型号填料比表面积1200 m^(2)/m^(3),相比于PE-... 研究不同填料类型与不同填充率对氨氮转化能力及亚氮积累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在填充率相同的情况下,比表面积800 m^(2)/m^(3)的PE-03型号填料亚硝化效果最佳,氨氮转化50%,亚氮积累99%,PE-04型号填料比表面积1200 m^(2)/m^(3),相比于PE-03,氨氮转化降低5%、亚氮积累降低3%,PE-05型号填料比表面积510 m^(2)/m^(3),相比于PE-03,氨氮转化30%、亚氮积累92%;随着填料填充率10%增加到30%,氨氮转化能力从20%增长至55%,之后再增加填充料,会小范围减小亚硝化能力,最低降至48%,由于该阶段亚硝化稳定运行,AOB优势生长,填充率的改变对亚氮积累率的影响不大。不同填料类型的影响研究中,PE-03型号的填料效果最佳;在填充率的考察中,随着同种填料填充率的增加,氨氮转化能力先增加后略微减小,对亚氮积累的情况影响较小;综合经济及技术因素,确定悬浮填料取材为PE-03型号,比表面积为800 m^(2)/m^(3),填充率为30%,此时氨氮转化与亚氮积累能力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填料 填充率 比表面积 短程硝化 氨氮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