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点氨基酸替换对杂合肽KL-21生物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韩晋辉 翟培 吕文平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00-2408,共9页
【目的】探究单点氨基酸替换对杂合肽KL-21溶血活性的影响,对比氨基酸替换前后多肽结构与活性变化,初步探讨影响KL-21生物活性的关键位点和因素。【方法】在杂合肽KL-21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将其第14位甘氨酸替换为丙氨酸获... 【目的】探究单点氨基酸替换对杂合肽KL-21溶血活性的影响,对比氨基酸替换前后多肽结构与活性变化,初步探讨影响KL-21生物活性的关键位点和因素。【方法】在杂合肽KL-21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将其第14位甘氨酸替换为丙氨酸获得新衍生肽KL-21a。利用多种在线工具对2种多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圆二色光谱法测定多肽的二级结构,通过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探究多肽的抗菌活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多肽的溶血活性。【结果】多肽KL-21a与KL-21的大多数理化特性差异较小,但与疏水性相关的理化特性差异较明显。2种多肽的二级结构均以α-螺旋为主,KL-21a的侧链更加收缩且螺旋含量低于KL-21;二者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均有抑杀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杀效果最为相近。当多肽浓度为256μg/mL时,KL-21溶血率>50%,KL-21a没有溶血活性。【结论】衍生肽KL-21a具有良好抑菌活性,且溶血作用明显降低,表明第14位氨基酸是影响KL-21生物活性的关键位点,可为后续抗菌肽设计和改造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杂合肽 氨基酸替换 抗菌活性 溶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夜蛾拓扑异构酶I氨基酸突变对其DNA解旋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张佩 张兰 +2 位作者 张燕宁 贾伟 蒋红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33-940,共8页
【目的】为了探究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Top I)氨基酸突变对其DNA解旋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克隆甜菜夜蛾Top I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采用完全重叠PCR定点突变技术,向甜菜夜蛾Top I的V420,L530,A65... 【目的】为了探究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Top I)氨基酸突变对其DNA解旋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克隆甜菜夜蛾Top I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采用完全重叠PCR定点突变技术,向甜菜夜蛾Top I的V420,L530,A653和S729(根据人Top I氨基酸序列编号)4个位点引入突变,将改造成功的重组Top I基因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纯化,测定Top I突变对其解旋活性的影响。【结果】完全重叠PCR能实现甜菜夜蛾Top I定点突变。重组蛋白在体外得到稳定的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分析在96.0 k Da处出现特异性条带。通过对重组蛋白分离纯化并测定对质粒p BR322解旋酶活性,发现引入V420I,L530P和A653T突变后Top I的比活力显著降低,而引入S729T突变后比活力与野生型蛋白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证明在甜菜夜蛾Top I中引入V420I,L530P和A653T突变后,其对底物p BR322的解旋活性显著降低,为后期探索甜菜夜蛾Top I的定点突变与其对喜树碱及其衍生物敏感性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拓扑异构酶I 突变 氨基酸替换 DNA解旋活性 PBR3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用木聚糖酶的分子间作用力对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3
作者 者园园 朱恩恒 +2 位作者 宋婧楠 邱凤君 黄遵锡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1-177,共7页
木聚糖酶作为一类能够将木聚糖降解为低聚木糖和木糖的关键酶制剂,在食品、饲料、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大部分天然木聚糖酶存在热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制约其在饲料工业中的规模化应用。通过酶工程技术对天然木聚糖酶进行分子... 木聚糖酶作为一类能够将木聚糖降解为低聚木糖和木糖的关键酶制剂,在食品、饲料、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大部分天然木聚糖酶存在热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制约其在饲料工业中的规模化应用。通过酶工程技术对天然木聚糖酶进行分子改造以提升其工业适用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酶分子表面的极性氨基酸与木聚糖酶的热稳定性密切相关,通过替换木聚糖酶蛋白表面的极性氨基酸可以有效提升其热稳定性。文章以GH11家族木聚糖酶为对象,综述了影响其热稳定性的分子间作用力、蛋白表面极性氨基酸的替换策略以及耐热木聚糖酶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为指导GH11家族木聚糖酶的分子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11木聚糖酶 分子间作用力 蛋白质表面 氨基酸替换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皮颜色花生品种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差异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海芬 邱金梅 +1 位作者 陈小平 梁炫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99,共7页
花生品种种皮颜色相当丰富,种皮颜色的着色深浅与种皮花青素积累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为了探讨花生种皮颜色差异形成的分子基础,本研究采用RACE方法,首次克隆4种不同颜色花生品种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并比较全长c DNA序列的差异。结... 花生品种种皮颜色相当丰富,种皮颜色的着色深浅与种皮花青素积累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为了探讨花生种皮颜色差异形成的分子基础,本研究采用RACE方法,首次克隆4种不同颜色花生品种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并比较全长c DNA序列的差异。结果表明:除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外,查耳酮合成酶基因(CHS)、查耳酮异构酶基因(CHI)、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F3′H)、花色苷合成酶基因(ANS)、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基因(3GT)等6个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序列在4个花生品种中均存在氨基酸替换的现象。其中CHS,CHI,DFR,F3′H,ANS和3GT基因在4个不同种皮颜色花生品种中分别存在8,1,1,12,1和9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且这些差异位点均未发生在保守位点。以上基因的结构差异是否与花生种皮颜色差异相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种皮颜色 花青素 氨基酸替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FT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谢云飞 解博红 杨子善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8-143,共6页
旨在筛选可能与人类疾病有关的hRFT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sSNPs)和突变位点,从SNP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出395个有效的hRFT2基因SNPs,其中包括30个同义SNPs(synonymous SNPs,sSNPs)和31个非同义SNPs(non-s... 旨在筛选可能与人类疾病有关的hRFT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sSNPs)和突变位点,从SNP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出395个有效的hRFT2基因SNPs,其中包括30个同义SNPs(synonymous SNPs,sSNPs)和31个非同义SNPs(non-synonymou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sSNPs)。分别采用SIFT、SNPs3D和PolyPhen-2方法分析nsSNPs引起的氨基酸替换是否可能影响hRFT2的功能。结果表明,5个nsSNPs(rs11477762、rs146302587、rs146492942、rs76947760和rs145431028)可能严重影响hRFT2蛋白的功能,其中rs76947760和rs145431028的影响已得到临床证明,另外3个nsSNPs(rs148387972、rs140391358和rs3746802)也可能对hRFT2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核黄素转运蛋白2 单核苷酸多态性 氨基酸替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差异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建霞 周怡 +3 位作者 信召哲 赵丹 肖金花 黄大卫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9-489,共11页
【目的】目前关于榕小蜂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报道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两个群体的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差异。【方法】以15种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中11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新测定)数据为基础,采用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方... 【目的】目前关于榕小蜂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报道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两个群体的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差异。【方法】以15种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中11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新测定)数据为基础,采用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方法,分析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和进化特征。【结果】本研究新测定的11个榕小蜂物种的近全长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范围为12768~17060 bp,AT含量均大于80%,除了非传粉榕小蜂Philotrypesis tridentata外,其余物种的AT偏斜为负,GC偏斜为正。榕小蜂线粒体基因重排事件很丰富,并且重排情况可能会对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进一步的选择压力分析显示,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中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ω值均远远小于1,表明这些基因经历了纯化选择,传粉榕小蜂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大部分基因比非传粉榕小蜂积累了更多的非同义突变。此外与非传粉榕小蜂相比,传粉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还具有更丰富的基因重排、更高的核苷酸多态性和更高的氨基酸替换率。【结论】传粉榕小蜂比非传粉榕小蜂的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更快,这可能与两个群体显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进化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小蜂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重排 核苷酸多态性 纯化选择 氨基酸替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