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仑滴定法快速测定料酒中氨基酸态氮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俊新 任玉洁 汤卫东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45,共4页
采取库仑滴定法测定料酒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通过电解1.0mol/L氯化钾溶液生成的OH-自动滴定。首先滴定样品溶液pH至8.2,然后加入中性甲醛由滴定样品溶液pH至9.2,根据电解时间,按照法拉第电解定律计算出结果。结果显示:2.0mL中性甲醛能... 采取库仑滴定法测定料酒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通过电解1.0mol/L氯化钾溶液生成的OH-自动滴定。首先滴定样品溶液pH至8.2,然后加入中性甲醛由滴定样品溶液pH至9.2,根据电解时间,按照法拉第电解定律计算出结果。结果显示:2.0mL中性甲醛能与样品瞬间完成反应,在氨基酸态氮加标量0.0704~0.704g/L范围内,加标回收率为97.2%~102.1%,相对标准偏差低于2.0%。采取库仑滴定法与国标规定的酸度计法分别测定5种实际样品,结果无显著差异,表明方法适用于料酒的质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滴定法 料酒 氨基酸态氮 快速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态氮部分代替无机氮对辣椒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晓慧 王晓 +1 位作者 张霞 陆引罡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8-175,共8页
为了探究氨基酸态氮替代部分有机态氮对辣椒不同生育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有机氮替代无机氮的适宜比例,以遵辣9号为研究对象,用天冬氨酸态氮、谷氨酸态氮分别按照0、10%、20%、30%、40%、50%的氨基酸态氮替代无机氮,取样测定辣椒... 为了探究氨基酸态氮替代部分有机态氮对辣椒不同生育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有机氮替代无机氮的适宜比例,以遵辣9号为研究对象,用天冬氨酸态氮、谷氨酸态氮分别按照0、10%、20%、30%、40%、50%的氨基酸态氮替代无机氮,取样测定辣椒生物量级品质。结果显示,当天冬氨酸、谷氨酸以30%的比例替代无机氮时,有利于增加辣椒根系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促进根部生长;与纯无机氮处理相比,20%天冬氨酸、谷氨酸态氮部分替代无机氮,辣椒的单株产量增幅分别为33.60%、23.45%,辣椒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增加,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天冬氨酸、谷氨酸不同比例替代无机氮可以优化辣椒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株高、茎粗、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根系形态指标随着天冬氨酸、谷氨酸替代无机氮比例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天冬氨酸、谷氨酸20%替代无机氮处理条件下,辣椒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株高、茎粗、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说明在适宜比例下氨基酸态氮替代部分无机氮的施肥方式,可以增加辣椒的产量并改善品质,有助于提高辣椒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氨基酸态氮 无机氮 生长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粉碎牦牛骨泥经发酵和酶解后游离钙和氨基酸态氮的变化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丹 张传林 +2 位作者 朱冬眉 杨志荣 孙群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3,共3页
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和用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酶解超微粉碎牦牛骨泥,测定骨泥中的游离钙(Ca2+)、氨基酸态氮含量和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36h后,骨泥中游离钙的含量从12.3mg/100g增加到2145.3mg/1... 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和用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酶解超微粉碎牦牛骨泥,测定骨泥中的游离钙(Ca2+)、氨基酸态氮含量和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发酵36h后,骨泥中游离钙的含量从12.3mg/100g增加到2145.3mg/100g,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从117.7mg/100g增加到233.4mg/100g;经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分别酶解4h后,游离钙的含量从23.3mg/100g分别增加到89.3mg/100g,62.3mg/100g和52.3mg/100g,氨基酸态氮则从106.5mg/100g分别增加到134.5mg/100g、149.4mg/100g和154.1mg/100g。通过比较显示,利用乳酸菌发酵处理骨泥后,游离钙含量是酶解处理骨泥的24倍,氨基酸态氮含量则为酶解处理的1.5倍。因此发酵比酶解处理能得到更多的游离钙和氨基酸态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骨泥 发酵 酶解 游离钙 氨基酸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对氨基酸态氮吸收和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袁伟 董元华 王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共6页
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植物只能吸收无机态氮,不能直接吸收有机态氮,有机态氮必须分解为无机态氮后,植物才能吸收。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有机态氮,特别是氨基酸态氮。重点围绕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氨基酸态氮的过... 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植物只能吸收无机态氮,不能直接吸收有机态氮,有机态氮必须分解为无机态氮后,植物才能吸收。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有机态氮,特别是氨基酸态氮。重点围绕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氨基酸态氮的过程与机理,综述了植物对氨基酸态氮吸收和利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氨基酸态氮 吸收 利用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条件对纳豆菌发酵蛤蜊产物中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及纳豆激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文秀 于佳 +3 位作者 李钐 魏玉西 宋惠平 许丽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3-116,共4页
利用纳豆菌发酵蛤蜊,研究发酵产物中游离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及纳豆激酶活性,并以二者为评价指标,探索其最佳发酵条件。经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温度为43℃、接种量为0.6%、发酵时间为48 h、料水比为1∶2(m/V)时发酵产物中游... 利用纳豆菌发酵蛤蜊,研究发酵产物中游离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及纳豆激酶活性,并以二者为评价指标,探索其最佳发酵条件。经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温度为43℃、接种量为0.6%、发酵时间为48 h、料水比为1∶2(m/V)时发酵产物中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转化率可达71.10%);发酵温度为41℃、接种量为0.8%、发酵时间为48 h、料水比为1∶3(m/V)时发酵产物中纳豆激酶活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蜊 纳豆菌 发酵 游离氨基酸态氮 纳豆激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水稻氨基酸态氮与铵态氮营养效应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莫良玉 吴良欢 陶勤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7-161,共5页
在高温胁迫无菌砂培条件下对无机氮 (硫酸铵 )、有机氮 (甘氨酸 ,谷氨酸和赖氨酸 )和缺氮 (对照 )培养的水稻植株干物重、总氮量及其根、叶谷草转氨酶 (GOT)和谷丙转氨酶 (GPT)活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氮均被水稻吸收 ,且吸... 在高温胁迫无菌砂培条件下对无机氮 (硫酸铵 )、有机氮 (甘氨酸 ,谷氨酸和赖氨酸 )和缺氮 (对照 )培养的水稻植株干物重、总氮量及其根、叶谷草转氨酶 (GOT)和谷丙转氨酶 (GPT)活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氮均被水稻吸收 ,且吸收量相当。低浓度无机氮 (N 10mg/L)或有机氮培养 2 0d后的水稻植株总氮量比对照的高 5 0 %以上 ;无机氮培养的植株干物重显著低于有机氮培养和对照 ,表明植株受NH+ 4 毒害。培养 15d后 ,多数有机氮培养的植株根或叶GOT或GP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 ,但根、叶间有较大差别 ;而无机氮培养的植株根GOT及根、叶GPT活性是对照的 2倍或以上。高浓度无机氮 (N 5 0 0mg/L)处理 6h后稻株根、叶GPT活性分别是对照的 2 5和4倍 ,而高浓度甘氨酸 ,谷氨酸和赖氨酸态氮 (N 5 0 0mg /L)处理 6h后 ,根、叶GPT活性分别是对照的 5 7、9 4、1 9倍及 1 8、2 3、1 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 无菌培养 高温胁迫 水稻 氨基酸态氮 铵态氮 营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豆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冬燕 王远红 +1 位作者 郭丽萍 吕志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61-362,366,共3页
采用电位滴定法对纳豆(Natto)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批次的纳豆样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均在0·424%以上。本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76%,回收率在94·12%~100·56%之间。此法简便、快速且重现性... 采用电位滴定法对纳豆(Natto)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批次的纳豆样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均在0·424%以上。本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76%,回收率在94·12%~100·56%之间。此法简便、快速且重现性好,可作为纳豆生产工艺中关键控制点的检测方法之一,为纳豆食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 氨基酸态氮含量 电位滴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氨基酸态氮营养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96
8
作者 吴良欢 陶勤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4-473,共10页
在15N无菌水培试验条件下对水稻氨基酸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效应及其氮营养贡献;氨基酸态氮的同化机理等问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等氮量(10mg/L)无菌水培51天后,甘氨酸态氮(Gly-N)单施或与硫酸铵态氮(NH+... 在15N无菌水培试验条件下对水稻氨基酸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效应及其氮营养贡献;氨基酸态氮的同化机理等问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等氮量(10mg/L)无菌水培51天后,甘氨酸态氮(Gly-N)单施或与硫酸铵态氮(NH+-N)配施处理的干物重、吸氮量均大于硫酸铵态氮单施处理。Gly-N对水稻于物重及吸氮量的促进作用大于NH4+-N。Gly-N与NH4+-N配施条件下,以吸氮总量为基础计算的Gly-N氮营养贡献率可达55·66%。采用Gly-N培养的籼、粳稻整株谷草转氨酶GOT、谷雨转氨酶GPT及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大于NH+4-N,且根中GOT和GPT活性、叶中GDH活性明显高于相同部位NH4+-N培养的水稻。水稻GOT、GPT及GDH活性受对应底物谷氨酸(Glu)营养的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态氮 无菌培养 水稻 氨基酸态氮 营养效应 同化机理 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配施对甜菜生长特性及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胡晓航 周建朝 +1 位作者 陈立新 王秋红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0-377,共8页
采用甜菜(Beta vulgaris L.)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施以无机氮(铵态氮)和有机氮(氨基酸态氮)不同比例(有机氮分别占总施氮量33%和67%)配施,分析了甜菜不同生育阶段叶片叶绿素含量、块根和茎叶全氮含量、干物质、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 采用甜菜(Beta vulgaris L.)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施以无机氮(铵态氮)和有机氮(氨基酸态氮)不同比例(有机氮分别占总施氮量33%和67%)配施,分析了甜菜不同生育阶段叶片叶绿素含量、块根和茎叶全氮含量、干物质、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转化酶、可溶性糖、蔗糖、还原糖以及甜菜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氮素形态比例对甜菜生长特性和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氮(铵态氮)和有机态氮(氨基酸态氮)不同比例配施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对甜菜的生长特性和碳代谢的影响不同。不同比例有机态氮的处理可以增加甜菜地上和地下的干物质积累,在收获期之前,有机氮(占总施氮量67%)处理明显促进甜菜生长,到收获期之后有机氮(占总施氮量33%)处理的甜菜干物质量积累最多;在全生育期,不同有机氮(占总施氮量33%和67%)处理均增加甜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糖分增长期之后,有机态氮处理的甜菜块根和叶片氮积累量均大于无机氮处理,说明氨基酸态氮也可以成为良好氮源;不同比例有机态氮的处理可以在甜菜不同生育期提高甜菜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和转化酶活力;随有机态氮比例的增加,块根中可溶性糖、蔗糖含量明显增加,还原糖含量降低,对块根蔗糖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块根中含糖率有机态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块根产量和产糖量以有机态氮占总施氮量33%时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铵态氮 氨基酸态氮 生长 碳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油中总酸和氨基酸态氮成分的快速检测及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郭峰 王斌 陆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99-703,共5页
本文论述了应用ASD-LabSpec近红外光谱仪实现酱油中总酸和氨基酸态氮的测量,根据近红外(NIR)光谱的振动吸收强度与被测物质特征信息之间的关系,对酱油样品采集近红外光谱,透射光谱经过基线校正处理后,采用偏最小二乘(PLS1)以及完全交互... 本文论述了应用ASD-LabSpec近红外光谱仪实现酱油中总酸和氨基酸态氮的测量,根据近红外(NIR)光谱的振动吸收强度与被测物质特征信息之间的关系,对酱油样品采集近红外光谱,透射光谱经过基线校正处理后,采用偏最小二乘(PLS1)以及完全交互验证法,与酱油总酸和氨基酸态氮进行线性回归,建立了预测模型。用该模型对随机抽取未参与建模的8个酱油样品的总酸和氨基酸态氮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2=0.97;R22=0.98以及标准偏差分别为:STDEV1=0.09;STDEV2=0.07**,该文章应用[模型回归系数图],解析了被检测物质成分与模型之间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总酸 氨基酸态氮 近红外光谱 模型 ASD-LabSpec光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造酱油中特征氨基酸含量检测及对氨基酸态氮贡献的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梁寒峭 陈建国 +3 位作者 刘伟 马保文 荣长远 程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8-203,共6页
为分析酿造酱油特征氨基酸组成及对氨基酸态氮的贡献,比较了3款不同类型样品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态氮组成。结果表明,酿造酱油中氨基酸种类丰富,无增鲜剂添加的样品中氨基酸分布均衡,外源谷氨酸的添加显著影响氨基酸态氮水平。... 为分析酿造酱油特征氨基酸组成及对氨基酸态氮的贡献,比较了3款不同类型样品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态氮组成。结果表明,酿造酱油中氨基酸种类丰富,无增鲜剂添加的样品中氨基酸分布均衡,外源谷氨酸的添加显著影响氨基酸态氮水平。无添加的特级酱油(1号)、有增鲜剂添加的特级酱油(2号)和无增鲜剂添加的三级酱油(3号)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875、6.041和2.341 g/100 m L,其中2号样品含量最高;但在排除谷氨酸后1号样品氨基酸总量为3.494 g/100 m L,比2号和3号样品高14.11%和65.91%。1号样品必需氨基酸总量最高为2.08 g/100 m L,比2号和3号样品高18.18%和85.71%;2号样品氨基酸态氮检测值最高为1.42g/100 m L,其中谷氨酸的贡献率高达40.14%;3号样品的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态氮值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酱油 游离氨基酸 氨基酸态氮 外源谷氨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态氮对番茄产量、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伟 陈殿奎 李式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9-403,共5页
在温室基质栽培条件下,以不同比例(28.57%和57.14%)的氨基酸态氮分别代替无机营养液里的硝态氮,制成低浓度和高浓度氨基酸营养液。研究了不同浓度氨基酸态氮对番茄产量、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液总氮含量相同的条件下,低浓... 在温室基质栽培条件下,以不同比例(28.57%和57.14%)的氨基酸态氮分别代替无机营养液里的硝态氮,制成低浓度和高浓度氨基酸营养液。研究了不同浓度氨基酸态氮对番茄产量、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液总氮含量相同的条件下,低浓度和高浓度氨基酸态氮对番茄的增产效应都与硝态氮相当。低浓度氨基酸态氮提高了番茄可溶性糖含量,高浓度氨基酸态氮降低了番茄Vc的含量,氨基酸态氮一定程度降低了番茄的硝酸盐含量。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氨基酸态氮营养液与无机营养液种植的番茄相比,风味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氨基酸可以作为番茄的氮源,但在总氮中的比例不宜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态氮 产量 品质 风味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酿造后酵工艺对氨基酸态氮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潘慧青 曹钰 +2 位作者 石慧媛 陆健 谢广发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4-150,共7页
黄酒的氨基酸态氮是用来反映其中的氨基酸及小肽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黄酒的质量等级和整体风味。作者针对黄酒后酵阶段工艺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对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态氮、活酵母数的动态变化以及酒体的理化指... 黄酒的氨基酸态氮是用来反映其中的氨基酸及小肽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黄酒的质量等级和整体风味。作者针对黄酒后酵阶段工艺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对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态氮、活酵母数的动态变化以及酒体的理化指标和氨基酸组成分析,考察后酵时间和温度对氨基酸态氮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态氮主要产生在黄酒后酵阶段,后发酵时间从14 d延长至17、20、23 d,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分别提高24.7%、31.7%和37.6%,酵母自溶过程对后酵末期氨基酸态氮的贡献显著。升高后酵温度有利于氨基酸态氮的形成,后酵温度对氨基酸态氮的形成同时受到蛋白质降解酶活性和酵母自溶两方面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氨基酸是氨基酸态氮的主要组成,其含氮量占氨基酸态氮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态氮 后酵时间 后酵温度 酵母自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混合营养下番茄生长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袁伟 董元华 王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4-668,共5页
在水培条件下,设计了7种试验处理其N源分别为NO3--N、NO3--N+谷氨酸态氮、NO3--N+苯丙氨酸态氮、NO3--N+谷氨酸态氮+苯丙氨酸态氮、谷氨酸态氮、苯丙氨酸态氮、谷氨酸态氮+苯丙氨酸态氮,这些处理中除了N素形态不同外,其N、P、K的含量均... 在水培条件下,设计了7种试验处理其N源分别为NO3--N、NO3--N+谷氨酸态氮、NO3--N+苯丙氨酸态氮、NO3--N+谷氨酸态氮+苯丙氨酸态氮、谷氨酸态氮、苯丙氨酸态氮、谷氨酸态氮+苯丙氨酸态氮,这些处理中除了N素形态不同外,其N、P、K的含量均相同。研究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了氨基酸态氮和NO3--N混合营养下番茄生长及其与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植株光合速率与其地上部C/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番茄地上部硝酸盐含量、亚硝酸盐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其地上部N/P、C/N、C/P和P/K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和N源为NO3--N的处理相比,氨基酸态氮和NO3--N混合营养促进番茄(地上部和根系)生长,两种氨基酸态氮和NO3--N混合的营养效应好于单一氨基酸态氮和NO3--N混合的营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氨基酸态氮 硝态氮 番茄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态氮对油茶幼苗生长和吸收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瑞 李刘泽木 +7 位作者 张震 唐炜 王湘南 何之龙 陈隆升 刘彩霞 陈永忠 李安亮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6,共7页
【目的】为促进油茶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7月,以1年生油茶新品种‘朝霞’芽苗砧嫁接苗为材料,以施用氨基酸(甘氨酸、赖氨酸、丙氨酸)态氮和硝态氮(硝酸钾)为处理,以无氮处理为对照,在温室中采用液体(3 mmol/L)... 【目的】为促进油茶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7月,以1年生油茶新品种‘朝霞’芽苗砧嫁接苗为材料,以施用氨基酸(甘氨酸、赖氨酸、丙氨酸)态氮和硝态氮(硝酸钾)为处理,以无氮处理为对照,在温室中采用液体(3 mmol/L)浇灌的方式进行施肥。当年11月,测定油茶幼苗生长及氮素吸收等相关指标。【结果】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均可显著提高油茶幼苗的高和地径。其中:施用赖氨酸态氮处理的幼苗高生长最佳,为13.72 cm,比对照提高了41.88%;其次为施用甘氨酸态氮处理,苗高为13.41 cm。施用甘氨酸态氮处理的苗木地径生长最佳,为3.39 mm,比对照提高了25.09%;其次为施用赖氨酸态氮处理,地径为3.31 mm。施用赖氨酸态氮处理的油茶幼苗叶片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10.60。施用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均可显著提高油茶幼苗叶片的SPAD值和GS活性,其中均以施用赖氨酸态氮处理为最高。施用赖氨酸态氮处理的幼苗叶片SPAD值为67.90,比对照提高了50.99%;幼苗叶片GS活性为65.31μmol/(g·h),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提高了70.03%。不同氮源处理的叶片GOGAT活性间差异不显著。施用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均可以显著提高叶片中铵态氮含量,其中施用丙氨酸处理的油茶叶片铵态氮含量最高,为2.27 mg/g,比对照(0.51 mg/g)提高了3.45倍;所有处理的叶片中硝态氮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施用氨基酸态氮处理的叶片中硝态氮含量均低于硝态氮处理,施用硝态氮处理的油茶幼苗叶片硝态氮含量最高,为3.24 mg/g,比对照提高了16.55%,比施用氨基酸态氮处理提高了3.09%~19.56%。【结论】施用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均可以促进油茶幼苗生长及吸收氮素,施用赖氨酸态氮可显著提高油茶苗木的高、地径、叶片数量、叶片SPAD值和GS活性。丙氨酸态氮比其他氮源更有利于提高油茶幼苗叶片的铵态氮含量。在油茶苗木繁育过程中,用含有赖氨酸的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化肥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氨基酸态氮 硝态氮 营养生长 氮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程对酱油总酸和氨基酸态氮定量分析模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亚云 崔璐 于修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14,共4页
研究了选用1,2,5mm不同光程石英比色皿对酱油中总酸和氨基酸态氮定量分析模型的影响。发现采用1mm光程的近红外透射光谱通过OPUS软件优化处理后的定量模型最优。
关键词 光程 酱油 总酸 氨基酸态氮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态氮对油茶嫁接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安亮 陈永忠 +1 位作者 王瑞 王爱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30,共6页
以1年生油茶嫁接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氨基酸态氮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氨酸作为氮源能够促进油茶嫁接苗苗高、地径、生物量的增长,随施氮水平提高,苗高、地径、植株鲜重与干物重均随之增加,但浓度超过3 mmo... 以1年生油茶嫁接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氨基酸态氮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氨酸作为氮源能够促进油茶嫁接苗苗高、地径、生物量的增长,随施氮水平提高,苗高、地径、植株鲜重与干物重均随之增加,但浓度超过3 mmol/L后,促进作用有所减弱。等氮条件下,不同氮源对油茶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显著不同,其中甘氨酸、赖氨酸和丙氨酸对促进油茶嫁接苗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增长效果最好,赖氨酸态氮处理的油茶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均最高,故在试验所采用的6种氨基酸态氮中,甘氨酸、赖氨酸和丙氨酸态氮能够被油茶嫁接苗较好地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嫁接苗 氨基酸态氮 硝态氮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菌种发酵黄豆酱的氨基酸态氮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康蕾 胡茂丰 刘素纯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9期30-33,共4页
通过对三种常用于黄豆酱制曲的菌种(即米曲霉、根霉和高大毛霉)制备黄豆酱,分别对三种菌的蛋白酶活性和蛋白组分以及酱醅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米曲霉的蛋白酶活力大于根霉和高大毛霉,蛋白质组分比高大毛霉和根霉的更为复... 通过对三种常用于黄豆酱制曲的菌种(即米曲霉、根霉和高大毛霉)制备黄豆酱,分别对三种菌的蛋白酶活性和蛋白组分以及酱醅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米曲霉的蛋白酶活力大于根霉和高大毛霉,蛋白质组分比高大毛霉和根霉的更为复杂,且米曲霉制得的黄豆酱氨基酸态氮含量较二者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根霉 高大毛霉 蛋白酶 氨基酸态氮 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扫描参数对酱油总酸和氨基酸态氮定量分析模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亚云 崔璐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0-33,共4页
研究了适合进行酱油中总酸和氨基酸态氮定量分析的近红外光谱扫描参数。通过设定不同的分辨率和扫描次数,采用光程为1 mm的比色皿分别扫描各种扫描参数下的酱油透射光谱,利用PLS-交叉验证法建立酱油定量分析校正模型,结果表明:在光... 研究了适合进行酱油中总酸和氨基酸态氮定量分析的近红外光谱扫描参数。通过设定不同的分辨率和扫描次数,采用光程为1 mm的比色皿分别扫描各种扫描参数下的酱油透射光谱,利用PLS-交叉验证法建立酱油定量分析校正模型,结果表明:在光谱扫描频率范围为12000~4000 cm-1,分辨率为8 cm-1,扫描次数64次的参数条件下所建模型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扫描参数 酱油 总酸 氨基酸态氮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健统计技术在酱油氨基酸态氮能力比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东刚 孙长华 王玉芝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99,共3页
利用稳健统计技术结合图示方法分析了酱油氨基酸态氮的能力比对数据;通过计算实验室间Z比分数和实验室内Z比分数,评估了实验室的结果并分析出实验室误差种类;结合实验过程,探讨了误差的主要来源,为改进实验室质量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能力验证 稳健统计技术 Z比分数 酱油 氨基酸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