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袁非 陈向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9-144,共6页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OIR)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研究其在OIR模型中的促新生血管生长机制。方法:30只C57BL/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2组。其中15只小鼠置于氧浓度为75%的容器内饲养5 d,再转移至正常...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OIR)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研究其在OIR模型中的促新生血管生长机制。方法:30只C57BL/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2组。其中15只小鼠置于氧浓度为75%的容器内饲养5 d,再转移至正常空气下饲养5 d,作为高氧诱导组;另15只小鼠一直在正常空气中饲养,作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SDF-1、CD14蛋白的定位及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视网膜SDF-1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氧诱导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多(P<0.01),血管分支减少,大血管扩张、迂曲。两组小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均可见SDF-1和CD14阳性染色,但高氧诱导组的SDF-1和CD1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并且视网膜SDF-1与CD14的蛋白含量存在正相关(r=0.898,P<0.01)。视网膜SDF-1 mRNA表达在高氧诱导组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OIR模型小鼠视网膜SDF-1表达增高,其促新生血管功能可能与CD14+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CD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在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高翔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常氧对照组、OIR模型组以及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将后两组小鼠于生后第7天(P7)至P12置于体积分数(75&#...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常氧对照组、OIR模型组以及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将后两组小鼠于生后第7天(P7)至P12置于体积分数(75±2)%高氧氧箱中以诱导OIR。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小鼠于P9、P11、P13和P15接受腹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4次以清除全身单核-巨噬细胞,OIR模型组小鼠则于上述4个时间点接受腹腔注射PBS脂质体。三组小鼠均于P17时取右眼行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观察视网膜出血及血管生长情况;取左眼行视网膜切片和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常氧对照组相比,OIR模型组小鼠视网膜存在出血现象,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出血有所减轻。OIR模型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呈异常增殖的团簇状,走行迂曲,而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异常形态减轻。与OIR模型组相比,清除巨噬细胞的OIR小鼠视网膜无血管区及新生血管区面积均显著减小[(17.19±0.58)%、(10.38±0.53)%,ta=8.680,P<0.01;(4.60±0.15)%、(2.51±0.13)%,tn=10.83,P<0.01],突破内界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18.50±0.85、7.17±0.48;t=11.66,P<0.01)。结论清除巨噬细胞可减轻小鼠OIR严重程度,提示巨噬细胞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视网膜新生血管 诱导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熊果酸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3
作者 贺玲 郑晓龙 +3 位作者 张杰 张善峰 余晓红 田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2,共6页
背景 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视功能,目前虽然有较多的抗新生血管药物,但多针对单一的干预靶点,疗效有限.研究证实,熊果酸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中包括抗血管新生作用,但其对眼科血管疾病的疗效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熊果酸对小鼠氧... 背景 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视功能,目前虽然有较多的抗新生血管药物,但多针对单一的干预靶点,疗效有限.研究证实,熊果酸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中包括抗血管新生作用,但其对眼科血管疾病的疗效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熊果酸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日龄清洁级C57BL/6J小鼠60只随机分为6个组,即空白对照组、PBS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熊果酸组.空白对照组小鼠在正常环境中喂养,其他各组小鼠与哺乳的母鼠置于体积分数(75±2)%的高氧环境中连续饲养5d,小鼠12日龄时将模型小鼠及其哺乳母鼠返回正常空气环境中,以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产生.造模成功后按照分组不同分别于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无菌PBS 3μl、曲安奈德注射液(1 ml∶40 mg)3μl或1.5、3.0、6.0μg熊果酸各3μl.小鼠17日龄时过量麻醉法处死,摘除双侧眼球制备视网膜组织切片.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新生情况,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分别检测和比较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环氧合酶-2(COX-2)mRN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视网膜切片后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PBS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18.65±3.24)个/视野,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78±0.11)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中剂量熊果酸组、高剂量熊果酸组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13.32±1.87)个/视野和(8.93±1.09)个/视野,明显少于PBS对照组和低剂量熊果酸组的(18.65±3.24)个/视野和(15.44±2.02)个/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剂量熊果酸组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与阳性对照组的(9.14±1.13)个/视野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P>0.05).RT-PCR检测表明,PBS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COX-2 mRNA、VEGF mRNA和MMP-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5、12.49、14.32,均P<0.05),且高剂量熊果酸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COX-2mRNA、VEGF mRNA和MMP-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和低剂量熊果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剂量熊果酸组与阳性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熊果酸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下调氧诱导的缺血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COX-2及MMP-2的表达,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新生血管 熊果酸 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C57BL/6J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小鼠视网膜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崔钰莹 邱宇 +1 位作者 高洪莲 张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40-445,共6页
目的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融合蛋白康柏西普(Conbercept)玻璃体内注射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OIR)模型中视网膜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方法普通级7 d龄C57BL/6小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OIR组、OIR+生理盐水(NS)... 目的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融合蛋白康柏西普(Conbercept)玻璃体内注射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OIR)模型中视网膜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方法普通级7 d龄C57BL/6小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OIR组、OIR+生理盐水(NS)组及OIR+Conbercept组,每组25只。其中空白对照组小鼠在常氧环境中饲养至17 d龄。OIR组、OIR+NS组及OIR+Conbercept组小鼠通过高流量吸氧建立OIR模型,并在此环境中饲养至12 d龄,OIR+NS组和OIR+Conbercept组小鼠分别行右眼玻璃体内注射1μL NS、1μL Conbercept后,在常氧环境中饲养至17 d龄,处死。取各组小鼠右眼眼球行HE染色及视网膜铺片,观察突破内界膜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及血管分布;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酪氨酸羟化酶(T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行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DA含量。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清晰,未见明显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IR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排列紊乱,视盘周围可见大片无灌注区,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VEGF相对表达量均增加,TH相对表达量、DA含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IR+NS组与OIR组相比,小鼠视网膜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DA含量及VEGF、TH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OIR组及OIR+NS组相比,OIR+Conbercept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排列较清晰,视盘周围可见小片状无灌注区,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DA含量及VEGF、TH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OIR模型中视网膜DA含量及TH相对表达量均降低;玻璃体内注射Conbercept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及VEGF相对表达量均减少,TH相对表达量、DA含量均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 多巴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康柏西普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BNIP3通路介导的糖酵解与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生成的关系
5
作者 易燕 陈斐斐 +1 位作者 谭赟 杜恒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3,共8页
目的基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通路的糖酵解探讨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生成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常氧组、缺氧+si-NC组、缺氧+si-HIF-1α组和缺氧+si-HIF-1α+BNIP3组... 目的基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通路的糖酵解探讨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生成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常氧组、缺氧+si-NC组、缺氧+si-HIF-1α组和缺氧+si-HIF-1α+BNIP3组。常氧组HUVECs暴露于常氧(21%O_(2))下培养。缺氧+si-NC组、缺氧+si-HIF-1α组和缺氧+si-HIF-1α+BNIP3组用si-NC、si-HIF-1α或si-HIF-1α联合BNIP3质粒处理HUVECs 36 h,然后暴露于缺氧(1%O_(2))下培养。通过免疫荧光、代谢测量、细胞活力、划痕实验、管形成实验考察细胞线粒体自噬、糖酵解以及增殖、迁移和管形成情况。出生后第7天的C57BL/6J幼鼠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对照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组、OIR+si-HIF-1α组和OIR+si-BNIP3组,测量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闭塞情况。结果与常氧组比较,缺氧+si-NC组HUVECs中LC3+MitoTracker+斑点数、葡萄糖摄取和乳酸释放的速率增加(P<0.001)。与缺氧+si-NC组比较,缺氧+si-HIF-1α组HUVECs中LC3+MitoTracker+斑点数、葡萄糖摄取和乳酸释放的速率降低(P<0.01)。与常氧组比较,缺氧+si-NC组HUVECs在培养第72 h的增殖活性降低(P<0.05),并且伤口愈合面积和管形成数量增加(P<0.01)。与缺氧+si-NC组比较,缺氧+si-HIF-1α组HUVECs在培养第24、48、72小时的增殖活性降低(P<0.05),伤口愈合面积、管形成数量降低(P<0.001)。BNIP3的过表达逆转了HIF-1α敲低对线粒体自噬、糖酵解以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OIR组比较,OIR+si-HIF-1α组和OIR+si-BNIP3组小鼠的视网膜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闭塞区域减少(P<0.05)。结论HIF-1α/BNIP3信号通路在低氧条件下促进了HUVECs中线粒体自噬激活,其对于内皮功能和血管生成的调控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因子-1Α 新生小鼠 视网膜血管 糖酵解 线粒体自噬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枝状大分子N-乙酰半胱氨酸(D-NAC)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6
作者 杨静 胡宝琪 +1 位作者 刘茹佳 齐赟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讨树枝状大分子N-乙酰半胱氨酸(D-NAC)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7 d龄健康级C57BL/6J小鼠14只,制造OIR小鼠模型后将小鼠按眼别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小鼠左眼玻璃体内注射... 目的探讨树枝状大分子N-乙酰半胱氨酸(D-NAC)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7 d龄健康级C57BL/6J小鼠14只,制造OIR小鼠模型后将小鼠按眼别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小鼠左眼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 g·L^(-1)的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 1μL;实验组小鼠右眼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 g·L^(-1)的D-NAC 1μL。采用视网膜铺片荧光染色法和Photoshop软件计算各组小鼠血管闭塞区面积和病理性新生血管面积,qRT-PCR检测小鼠视网膜炎症因子mRNA表达,ELISA检测小鼠视网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含量。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出生后第17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血管闭塞区面积[(13.55±3.42)mm^(2)]小于对照组[(21.92±3.13)mm^(2)],面积减少3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6,P<0.0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面积[(7.24±2.11)mm^(2)]低于对照组[(10.12±2.74)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5)。出生后第16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CAM-1、CCL-7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出生后第16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GFAP(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和IBA-1(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出生后第16天,实验组小鼠视网膜TNF-α含量[(16.40±5.58)ng·g^(-1)]低于对照组[(22.01±5.82)ng·g^(-1)],含量降低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1,P=0.002)。结论玻璃体内注射D-NAC可能通过降低视网膜炎症因子水平、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促进OIR小鼠视网膜血管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状大分子 N-乙酰半胱氨酸 诱导视网膜病变 血管重建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付浴东 周占宇 +2 位作者 万金娥 丰慧 李松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88-992,共5页
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主要源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avastin可以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所有异构体发生高亲和力结合,拮抗其生理活性。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取7日龄... 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主要源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avastin可以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所有异构体发生高亲和力结合,拮抗其生理活性。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取7日龄清洁级C57BL/6J小鼠9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空气对照组、高氧对照组、高氧BSS组和低、中、高剂量avastin组,每组15只。空气对照组小鼠在空气中喂养,其他各组均置于体积分数75%±2%O,的高氧环境中饲养,连续5d,高氧BSS组大鼠玻璃体腔注射无菌BSS液0.5μl,3个avastin处理组小鼠分别玻璃体腔注射1.25、2.50、5.00g/Lavastin各0.5μl。17日龄时过量麻醉处死小鼠,摘除眼球制备视网膜组织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计数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中CD34分子的表达;利用视网膜铺片技术观察低、中、高剂量avastin组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并进行比较。结果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发现,高氧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多于空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剂量的avastin组小鼠视网膜中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少于高氧BSS组和高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avastin组与低剂量avastin组比较,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高氧对照组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CD34分子呈阳性表达。视网膜铺片可见空气对照组的血管自视盘向四周均匀放射,分支良好,结构清晰;高氧对照组、高氧BBS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其结构紊乱,分布不均;各剂量avastin组随着剂量的增加,视网膜血管分布和走行接近空气对照组。结论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产生,其作用与avastin的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ASTIN 视网膜/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形成 玻璃体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肾素(原)受体表达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程钧 董晓光 +2 位作者 谢立信 万磊 王晔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18-923,共6页
目的探讨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肾素(原)受体[(pro)renin receptor,PRR]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将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1)对照组:正常氧环境中饲养;(2)实验组:高氧诱导小鼠缺氧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待出生后... 目的探讨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肾素(原)受体[(pro)renin receptor,PRR]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将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1)对照组:正常氧环境中饲养;(2)实验组:高氧诱导小鼠缺氧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待出生后第12天、第13天、第17天、第21天、第30天分别处死小鼠,通过视网膜血管灌注造影、铺片和HE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通过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视网膜PR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视网膜中PRR的表达部位。结果 RT-PCR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组别的PR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43.324,P=0.000;F=20.235,P=0.000),不同时间点间PRR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也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4.071,P=0.000;F=12.236,P=0.000)。实验组小鼠视网膜PRR的表达水平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于新生血管生长最多的第17天达高峰,第13天、第17天、第21天的PRR mRNA灰度比值分别为1.08±0.18、1.14±0.19、0.97±0.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4±0.10、0.65±0.09、0.65±0.09(P=0.000、0.000、0.008);第17天、第21天、第30天的PRR蛋白灰度比值分别为1.25±0.17、1.02±0.11、0.92±0.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73±0.12、0.76±0.10、0.73±0.16(P=0.000、0.003、0.031),其表达变化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2组PRR均表达于视网膜微血管壁,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增多。结论在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PRR发挥着重要作用,靶向抑制PRR的上调,可能是治疗威胁视力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 小鼠 视网膜新生血管 肾素(原)受体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新生血管变化规律及VEGF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爱华 张红 +1 位作者 孙靖 袁佳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99-903,共5页
目的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 induced retinopathy,OIR)小鼠模型新生血管变化规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动态表达,利用VEGF的变化反映OIR模型视网膜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方法80只C5... 目的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 induced retinopathy,OIR)小鼠模型新生血管变化规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动态表达,利用VEGF的变化反映OIR模型视网膜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方法80只C57BL/6J新生幼鼠随机分为OIR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只。OIR组7d龄鼠暴露在(75±2)%浓度的高氧状态下5d,随后在正常空气环境下饲养;对照组小鼠,均在正常空气环境下饲养。2组均于12d龄(P12)、14d龄(P14)、17d龄(P17)、21d龄(P21)随机抽取2组小鼠各10只(20眼)处死,利用视网膜组织切片,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分析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情况;实时荧光定量RT-PCR(real time RT-PCR)观察VEGF mRNA的动态表达规律。结果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显示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P12、P14、P17、P21分别为0.27±0.12、0.30±0.15、0.31±0.13、0.40±0.17,自始至终很少见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OIR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P12、P14、P17、P21分别为0.41±0.16、10.25±2.68、34.14±1.79、8.12±2.13,P17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real time RT-PCR显示对照组视网膜病变中VEGF mRNAP12、P14、P17、P21分别为9.29±0.13、9.52±0.17、10.49±0.24、10.51±0.29;P12时表达相对较高,以后逐渐下降。OIR组视网膜病变中VEGF mRNAP12、P14、P17、P21分别为10.45±0.11、7.41±0.48、8.53±0.32、10.56±0.17;P12表达较低,P14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组VEGF mRNA P12、P14、P17时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P21时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是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利用VEGF mRNA的动态表达可以映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诱导视网膜病变 疾病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小干扰RNA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怡淳 孙蓓 +2 位作者 赵堪兴 韩梅 王玉川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23-828,共6页
背景特异性地抑制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过度表达,有望成为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方法。RNA干扰(RNAi)可高效、特异地抑制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眼局部应用小干扰RNA(siRNA)对身体其他组织基因的干扰小。目的探讨在小鼠... 背景特异性地抑制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过度表达,有望成为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方法。RNA干扰(RNAi)可高效、特异地抑制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眼局部应用小干扰RNA(siRNA)对身体其他组织基因的干扰小。目的探讨在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中VEGF的siRNA对视网膜中VEGF和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体外合成表达VEGFsiRNA的质粒[psi—HITM/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VEGFsiRNA]。小鼠血管瘤内皮(EOMA)细胞在不含抗生素的DMEM培养液中进行培养,细胞融合达70%时分为5个组:空白对照组培养孔培养基中无任何添加物,阴性对照组培养孔板内加入1μlLipofectamine TM2000和空质粒psi—HITM/EGFP,3个siRNA组中分别在培养孔板内加入1μl Lipofeetamine TM 2000+40、50、60nmol/L质粒psi—HJTM/EGFP/VEGFsiRNA。分别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EOMA细胞中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筛选最佳干扰效率的VEGFsiRNA浓度。64只出生7d的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在正常氧环境中喂养)、模型对照组(不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空质粒组和siRNA组,其中后3个组小鼠在氧体积分数(75±2)%的氧箱内饲养5d,然后置于正常氧环境中制备OIR动物模型。空质粒组和siRNA组于出生后12d(P12)小鼠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psi—HI。”/EGFP和Lipofectamine…2000各0.5斗l混合物及psi—HITM/EGFP/VEGFsiRNA(60nmol/L)和LipofectamineTM2000各0.5μl混合物,各组P17小鼠经高相对分子质量荧光素(FITC—dextran)灌注后制备视网膜铺片、视网膜切片和视网膜标本,分别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变化及突破内界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应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视网膜中VEGF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细胞转染实验表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40、50、60nmol/LsiRNA转染组EOMA细胞中VEGFmRNA和蛋白表达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8.890,P〈0.001;F=306.960,P〈0.001),各浓度siRNA组细胞中VEGF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950、119.890、156.480,均P〈0.001)。各浓度siRNA组细胞中VEGF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452、23.344、42.119,均P〈O.001),以60nmol/LsiRNA组作用最强。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和空质粒组比较,siRNA组小鼠视网膜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丛明显减少,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数减少。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空质粒组和siRNA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3-+0.18、4.02±0.16、3.98±O.19、1.98±0.12,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9.780,P〈0.001),其中模型对照组和空质粒组VEGF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80、37.336,P〈0.001),而siRNA组小鼠视网膜VEGFm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下降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83,P〈0.001),siRNA组小鼠视网膜VEGF蛋白的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下调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73,P〈0.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2,P〈0.001)。结论VEGFsiRNA可在体外和体内有效下调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干扰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视网膜 诱导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贺荣华 周国宏 +1 位作者 孔丽 李宸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nistein对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7日龄清洁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高氧诱导组、Genistein组、二甲亚砜(DMSO)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9只。高氧...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nistein对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7日龄清洁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高氧诱导组、Genistein组、二甲亚砜(DMSO)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9只。高氧诱导组、Genistein组、DMSO组小鼠与母鼠在氧体积分数为(75±2)%的密闭氧箱内喂养5 d,然后返回到正常室内环境中喂养5 d。高氧诱导组小鼠不给予药物处理,Genistein组和DMSO组小鼠于出生后12 d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Genistein(溶于DMSO,400 mg/L)和DMSO各1 μl。正常对照组小鼠在正常室内环境中喂养。各组分别取2只17 d鼠龄小鼠,采用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后制备视网膜铺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鼠双眼视网膜血管形态。另将各组各7只小鼠全部处死,获取双眼视网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小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的相对表达量(2-ΔΔCt);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和bF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主要血管和毛细血管形态正常,高氧诱导组和DMSO处理组小鼠血管迂曲,较多新生血管簇和视网膜缺血无灌注区,Genistein处理组小鼠视网膜血管清晰,可见无灌注区。正常对照组、高氧诱导组、DMSO组和Genistein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4±0.02、0.64±0.25、0.37±0.23和0.03±0.02,bF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7±0.23、21.40±3.07、17.22±2.63和0.52±0.25,与正常对照组和Genistein组比较,高氧诱导组和DMSO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 mRNA和bF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与Genistein组间小鼠视网膜中VEGF mRNA和bF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高氧诱导组、DMSO组和Genistein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05、1.01±0.05、1.06±0.07和0.73±0.05,bFG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0.05、0.97±0.06、1.03±0.08和0.76±0.07,4个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和bFGF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0.74、57.98,均P=0.00)。与正常对照组和Genistein组比较,高氧诱导组和DMSO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和bFGF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enistein能抑制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组织中VEGF和bF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剂/药物 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 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脯氨酸羟化酶2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屈晓杰 王雨生 +1 位作者 张鹏 储昭节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1-515,共5页
目的观察脯氨酸羟化酶2(proline hydroxylase2,PHD2)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40只7d龄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高氧组、300mg.kg-1和500mg.kg-1PHD2抑制剂处理组,每组各10只。后3组... 目的观察脯氨酸羟化酶2(proline hydroxylase2,PHD2)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40只7d龄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高氧组、300mg.kg-1和500mg.kg-1PHD2抑制剂处理组,每组各10只。后3组放入动物氧舱,在氧气含量为体积分数(75±2)%的高氧环境中连续饲养5d,正常对照组于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300mg.kg-1和500mg.kg-1PHD2抑制剂处理组在结束高浓度给氧后,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PHD2抑制剂(黄芩素),高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5d。于末次注射结束后处死小鼠,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视网膜中PHD2蛋白的表达,视网膜铺片法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情况,HE染色后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a-SMA和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ting显示视网膜中存在PHD2蛋白的表达,且高氧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2),正常对照组高于300mg.kg-1、500mg.kg-1PHD2抑制剂组(P=0.004、0.001)。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高氧组自视盘发出的血管扩张迂曲,中周部视网膜有大量新生血管生成,近视盘周围有明显的血管无灌注区;300mg.kg-1和500mg.kg-1PHD2抑制剂处理组较高氧组明显改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正常对照组、高氧组、300mg.kg-1和500mg.kg-1PHD2抑制剂处理组分别为(0.60±0.84)个、(39.40±5.17)个、(15.80±1.93)个和(6.30±1.57)个,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组最多,正常对照组最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300mg.kg-1和500mg.kg-1PHD2抑制剂处理组a-SMA表达较高氧组明显增加;高氧组、300mg.kg-1及500mg.kg-1PHD2抑制剂处理组的VEGF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300mg.kg-1和500mg.kg-1PHD2抑制剂处理组与高氧组比较,VEGF表达量无明显降低。结论视网膜存在PHD2的表达,抑制其表达后能有效改善高氧所致小鼠视网膜血管的异常,提示PHD2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脯氨酸羟化酶2 诱导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中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的表达 被引量:2
13
作者 万磊 董晓光 +2 位作者 刘廷 程钧 谢立信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0-215,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乙酰肝素酶(HPA)及其作用底物串珠素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方法将65只新生幼鼠于生后7d在体积分数(75±2)%高氧环境中饲养5d后,再置于相对低氧环境中诱导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为高氧诱导组。另外65... 目的研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乙酰肝素酶(HPA)及其作用底物串珠素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方法将65只新生幼鼠于生后7d在体积分数(75±2)%高氧环境中饲养5d后,再置于相对低氧环境中诱导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为高氧诱导组。另外65只新生幼鼠在正常环境中饲养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小鼠生后第12、13、17、21、30天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视网膜病理切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变化。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HPA和串珠素在mRNA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HPA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高氧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的HPA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roup=16.303,P=0.000),各时间点的HPA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ime=18.614,P=0.000),生后第12、13、17、21天相应时间点2组小鼠视网膜HPA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P=0.000,P=0.001)。高氧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HPA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roup=458.134,P=0.000),各时间点的HPA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ime=78.466,P=0.000)。高氧诱导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串珠素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roup=7.351,P=0.013),各时间点的串珠素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ime=9.098,P=0.000)。生后第13、17、21天的高氧诱导组小鼠视网膜串珠素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00,P=0.003)。伴随着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多和消退,HPA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及串珠素在基因水平的表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HPA及其作用底物可能是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乙酰肝素酶 串珠素 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灯明目胶囊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血管的保护作用
14
作者 刘春梦 丁珊 +4 位作者 董雪雯 赵丹丹 蒲思源 裴利 张富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8-435,共8页
目的研究芪灯明目胶囊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重塑的影响。方法将36只出生后第7天的(P7)SPF级C57BL/6J幼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OIR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每组9只。正常组小鼠于正常环境下... 目的研究芪灯明目胶囊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重塑的影响。方法将36只出生后第7天的(P7)SPF级C57BL/6J幼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OIR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每组9只。正常组小鼠于正常环境下饲养,其余小鼠均在高氧环境中[氧浓度为(75±2)%]饲养5 d(P7~P12)后再在正常环境中饲养5 d(P12~P17)建立OIR模型。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从P12开始分别给予芪灯明目胶囊(900 mg/kg)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阿帕替尼(70 mg/kg)灌胃,1次/d,连续5 d。P17时,摘取小鼠眼球,制作眼球石蜡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各组小鼠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制作视网膜铺片并行FITC-dextran荧光染色,计算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比、新生血管密度与总血管密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与周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分布和荧光强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分布。结果正常组、OIR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分别为(2.83±4.40)、(37.33±5.43)、(23.83±6.79)和(14.00±9.34)个,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13,P<0.001),其中OIR组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OIR组视网膜存在大片无灌注区域与新生血管芽,血管迂曲,分布紊乱,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血管分布较OIR组更均匀,无灌注区面积和新生血管较OIR组减少。正常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比和新生血管密度均较OIR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组、芪灯明目胶囊组和阿帕替尼组CD31免疫荧光强度和HIF-1α吸光度值明显低于OIR组,α-SMA免疫荧光强度和VE-cadherin吸光度值明显高于O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芪灯明目胶囊能够抑制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周细胞覆盖,缓解视网膜缺氧以及增加血管完整性,对OIR小鼠视网膜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诱导视网膜病变 小鼠 芪灯明目胶囊 阿帕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和环氧合酶-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宁宁 孙晓楠 +1 位作者 柳力敏 陈蕾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6期422-424,共3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血管灌注、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及HIF-1α、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给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3.38±1.07)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HIF-1α蛋白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COX-2蛋白表达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二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存在HIF-1α、COX-2的高表达,且二者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诱导因子-1Α 合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抑制早产鼠视网膜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琴 韦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8-511,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DN)对新生鼠仔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DN)对新生鼠仔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7d Wistar新生鼠仔分为两组,实验组(n=40)制作ROP动物模型,另设对照组(n=40)。两组分别从日龄12、14、16d开始眼内注射HIF-1αASODN或生理盐水(NS)。得到5组标本:分别为正常眼(A)、正常眼+ASODN(A1),ROP眼(B),ROP眼+ASODN(B1),ROP眼+NS(B2)。分别于12、14、17d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发育及增生情况,17d切片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化法观察视网膜VEGF和HIF-1α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视网膜铺片显示B组于12d出现视网膜血管收缩变窄甚至闭塞,视网膜中央部大片无灌注区,14d视网膜新生血管开始形成,17d大量新生血管形成。B1组新生血管较B、B2组明显减少。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B2组与A,A1组差异有显著性,而B1组与B,B2组有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A1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有少许VEGF表达,无HIF-1α表达。B、B2组较A,A1组VEGF在胞浆和胞核中表达明显增加,HIF-1α在胞核中表达。B1组VEGF、HIF-1α在胞核中表达均较B,B2组明显减少。结论:吸入高氧回到常氧可使视网膜缺氧导致HIF-1α表达增加,从而上调VEGF表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用HIF-1αASODN可通过抑制HIF-1α的表达,下调VEGF表达,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成为ROP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因子 反义寡核苷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花甙丙抑制氧诱导乳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张景尚 安莹 +4 位作者 王进达 李晓霞 李婧 熊瑛 万修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2-614,共3页
目的探讨毛花甙丙对乳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只生后第7天的C57乳鼠经体积分数75%±1%的氧诱导5 d后,分别给予左眼玻璃体内注射0.50μg(10眼)和0.10μg(10眼)毛花甙丙注射液,右眼注射相同剂量... 目的探讨毛花甙丙对乳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只生后第7天的C57乳鼠经体积分数75%±1%的氧诱导5 d后,分别给予左眼玻璃体内注射0.50μg(10眼)和0.10μg(10眼)毛花甙丙注射液,右眼注射相同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做对照,在生后第17天时进行视网膜铺片染色,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和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双眼间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给予0.05μg和0.10μg毛花甙丙玻璃体内注射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分别为(1.09±0.32)mm^2和(0.92±0.40)mm^2,明显低于对照眼的(1.84±0.59)mm^2和(2.03±0.35)mm^2(均为P<0.05);0.05μg、0.10μg毛花甙丙注射后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1.40±0.44)mm^2和(1.07±0.40)mm^2,明显低于对照眼的(2.00±0.65)mm^2和(1.83±0.46)mm^2(均为P<0.05)。同时0.10μg毛花甙丙治疗效果优于0.05μg。结论毛花甙丙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乳鼠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促进视网膜无灌注区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花甙丙 诱导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索拉非尼对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作用
18
作者 田丽丽 任兵 +4 位作者 高晓唯 罗英 蔡岩 周琨 杜安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索拉非尼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大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 7 d龄SD乳鼠144只,随机分为6组:A组:对照组;B组:ROP组;C组:ROP溶媒对照组;D组:ROP+5μg索拉非尼组;E组:ROP+20μ...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索拉非尼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大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 7 d龄SD乳鼠144只,随机分为6组:A组:对照组;B组:ROP组;C组:ROP溶媒对照组;D组:ROP+5μg索拉非尼组;E组:ROP+20μg索拉非尼组;F组:ROP+80μg索拉非尼组。除A组在正常氧环境下饲养外,其余各组乳鼠均建立OIR模型。乳鼠于生后第12天出氧箱后给予玻璃体内注射DMSO及相应剂量的索拉非尼,于生后第17天处死,做视网膜铺片,并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并在高倍视野下计数血管分支点数目;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计数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结果视网膜铺片显示,B组和C组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并形成大量新生血管,经索拉非尼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大幅度减少,且呈剂量依赖性。A组、B组、C组、D组、E组、F组血管分支点数目分别为(16.50±3.90)个、(37.44±6.47)个、(37.08±5.10)个、(30.80±6.85)个、(26.08±5.08)个、(19.83±3.51)个;除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E染色显示,B组和C组有大量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经索拉非尼治疗后,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明显减少,且呈剂量依赖性。A组、B组、C组、D组、E组、F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22±0.42)个、(35.66±4.70)个、(35.30±4.54)个、(27.30±4.28)个、(21.41±3.53)个、(7.41±2.87)个;除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索拉非尼能够有效抑制大鼠OIR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且抑制效果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拉非尼 诱导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变中血管新生和氧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余增洋 龚陈媛 +1 位作者 张国庆 季莉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97-1401,共5页
目的建立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观察视网膜血管新生情况,检测OIR病变过程中调控血管新生和氧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新生小鼠出生后d 7,置75.5%高氧环境中饲养5 d,再返回正常氧环境继续... 目的建立氧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观察视网膜血管新生情况,检测OIR病变过程中调控血管新生和氧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新生小鼠出生后d 7,置75.5%高氧环境中饲养5 d,再返回正常氧环境继续饲养5 d,建立OIR模型。运用视网膜免疫荧光染色检测OIR小鼠视网膜中血管新生情况;运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视网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OIR小鼠视网膜在高氧诱导视网膜微血管消退的基础上,相对缺氧状态诱导出现明显的新生血管。Real-time PCR结果显示OIR模型小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VEGFR)家族中:VEGFA、VEGFD、VEGFR1、VEGFR2的基因表达分别上调1.73、1.71、1.48、1.80倍;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及其受体(PDGFR)家族中:PDGFA、PDGFB、PDGFRa、PDGFRb的基因表达分别上调1.29、1.71、1.42、1.42倍;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中的MMP2基因表达上调1.48倍;参与调控氧化应激的核转录因子Nrf2[nuclear factor(erythroid-derived 2)-like 2]及受其调控的下游基因包括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lutamatecysteine ligase,GCL)的催化(GCLC)和调节(GCLM)亚单位的基因表达均下调,表达量分别为正常的0.28、0.76、0.49。结论 OIR小鼠视网膜病变过程中,视网膜中促进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而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MMP2 Nrf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可定量氧诱导法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小鼠模型 被引量:8
20
作者 潘琪琦 周容 刘晓铃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86-489,共4页
目的建立简单的、成模效率高的可定量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C57BL/6小鼠模型。方法89只C57BL/6乳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传统法和两种改良法建立模型,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母鼠死亡率、乳鼠存活率和成模率。随机取1只眼行视网膜石... 目的建立简单的、成模效率高的可定量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C57BL/6小鼠模型。方法89只C57BL/6乳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传统法和两种改良法建立模型,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母鼠死亡率、乳鼠存活率和成模率。随机取1只眼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另1只眼行ADP酶法视网膜铺片,进行染色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法相比,两种改良法母鼠死亡率低,乳鼠存活率和成模率较高。改良Ⅰ组视网膜平均每张切片突破内界膜增生细胞数和无灌注区相对面积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Ⅱ组与改良Ⅰ组比较,乳鼠存活率高,细胞增生和无灌注区明显且程度适中。结论两种改良法简单、稳定且高效,均能构建典型的可定量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改良法Ⅱ是适合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视网膜病变 动物模型 新生血管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