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溶解碳酸盐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演化规律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陆望 桂和荣 殷晓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7-542,共6页
利用任楼井田及所在的临涣矿区生产矿井常观孔、矿井出水点,从上而下分别取第四系第四含水层、二叠系煤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岩溶含水层及奥陶系岩溶含水层24个水样,测试溶解碳酸盐中δ13C与δ18O,分析13C与18O组成特征与演化规律... 利用任楼井田及所在的临涣矿区生产矿井常观孔、矿井出水点,从上而下分别取第四系第四含水层、二叠系煤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岩溶含水层及奥陶系岩溶含水层24个水样,测试溶解碳酸盐中δ13C与δ18O,分析13C与18O组成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任楼井田及所在的临涣矿区地下水溶解碳酸盐δ13C变化幅度大,碳循环复杂,土壤水补给机理、同位素交换反应机理和含水层围岩成分溶解机理明显;含水层碳酸盐岩含量决定溶解碳酸盐δ13C与δ18O的变化关系,碳酸盐岩含量越高,δ13C随δ18O变化斜率减小;四含水因埋藏较浅并受煤层开采影响,处于相对"开放"系统内进行地下水循环,煤系水循环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岩溶含水层虽然埋藏深,水循环系统相比四含"封闭",但地下水径流速度快,补给源区水力梯度大,可能为山区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酸盐 稳定同位素 组成 演化 含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起琮 宫旋 肖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0-589,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的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大,具有多种成因类型。通过薄片鉴定、岩石及矿物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以及包裹体测温资料研究,发现正常海水成因的泥晶灰岩及颗粒灰岩具有较高的δ18O、δ13C;受淡水...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的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大,具有多种成因类型。通过薄片鉴定、岩石及矿物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以及包裹体测温资料研究,发现正常海水成因的泥晶灰岩及颗粒灰岩具有较高的δ18O、δ13C;受淡水淋滤、溶蚀的颗粒灰岩、角砾泥晶灰岩、豹斑含云灰岩或灰云岩的δ13C随淡水淋滤及溶蚀程度升高而明显降低,但其δ18O变化较小;去膏化成因的巨晶次生灰岩在阴极发光下具环带结构,并具有较低的δ18O、δ13C,去云化成因的中—细晶次生灰岩多呈麦粒或蚕蛹结构,其δ18O、δ13C相对较高;早期及表生淡水方解石胶结物的δ18O、δ13C均为低值,Mn离子含量低,阴极发光暗淡;晚期热液方解石胶结物具异常低的δ18O、δ13C,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00~150℃,富含Mn离子,阴极发光明亮。研究结果表明,岩相特征、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以及包裹体测温数据是确定石灰岩沉积、成岩环境以及成因类型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 稳定同位素 石灰岩 下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奥陶系白云岩岩相学及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虎 石堃 刘佳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5-422,共8页
应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技术,研究白云岩岩相特征,应用全岩及矿物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及X衍射分析方法,研究白云岩地球化学及成岩环境特征。研究后可知,奥陶系白云岩主要有6类:1形成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的块状泥晶云... 应用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技术,研究白云岩岩相特征,应用全岩及矿物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及X衍射分析方法,研究白云岩地球化学及成岩环境特征。研究后可知,奥陶系白云岩主要有6类:1形成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的块状泥晶云岩,以高白云石含量、泥晶结构、低有序度和较高的δ^(18)O,δ^(13)C为特征;2形成于准同生及微生物白云化作用的生屑云岩和藻云岩,以高白云石含量、生物骨架结构、低有序度、较高δ^(18)O和较低δ^(13)C为特征;3形成于准同生白云化及淡水淋滤与溶蚀作用的角砾白云岩,以含灰质及溶孔、角砾结构、低有序度、较低δ^(13)C为特征;4形成于卤水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的细—粉晶白云岩,以含残余灰质、细粉晶结构、高有序度、较高δ^(18)O和δ^(13)C为特征,经淡水淋滤之后发育晶间孔,同时δ^(13)C明显下降;5形成于海水交代白云化作用的残余结构中—细晶白云岩,以含灰质组分及晶间孔、残余颗粒结构、高有序度、高δ^(18)O和δ^(13)C为特征;6形成于埋藏封闭环境重结晶作用的镶嵌结构中—粗晶白云岩,以高白云石含量、镶嵌结构和似斑状构造、异形白云石及高有序度、保持原岩δ^(18)O和δ^(13)C为特征。孔、缝中的热液或淡水白云石均以高有序度、极低的δ^(13)C为特征,淡水白云石较热液白云石,具有较高的δ^(18)O,Fe2+及较低的Mn2+。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的δ^(18)O,δ^(13)C以及白云石有序度等地球化学参数是识别白云岩岩相、成岩条件和成岩环境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稳定同位素 白云石有序度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台西南区碳酸盐岩矿物学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主要证据之一 被引量:67
4
作者 陆红锋 刘坚 +3 位作者 陈芳 廖志良 孙晓明 苏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8-276,共9页
南海台西南区是中国南海中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最有利场所。研究表明,该区的碳酸盐岩主要以结壳、烟囱的形式出现,结壳的裂隙或孔洞中常常充填有淡黄-白色的文石晶体。碳酸盐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文石、高镁方解石,少量白云石、铁白... 南海台西南区是中国南海中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最有利场所。研究表明,该区的碳酸盐岩主要以结壳、烟囱的形式出现,结壳的裂隙或孔洞中常常充填有淡黄-白色的文石晶体。碳酸盐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文石、高镁方解石,少量白云石、铁白云石和菱铁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文石主要呈针状、长柱状、放射束状,高镁方解石呈颗粒状。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δ13C值主要在-56·878‰^-32·829‰PDB之间,大多数小于-40‰PDB,显示了生物甲烷成因碳源的特征;氧同位素δ18O值在2·1875‰~5·045‰PDB之间,主要在4‰PDB以上,这种较重的氧同位素比值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富18O水体可能是碳酸盐岩沉淀的流体源。矿物学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南海台西南区的碳酸盐岩为细菌性甲烷成因碳酸盐岩,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显示了该区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西南区 天然气水合物 酸盐岩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纪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孔为伦 李双应 +2 位作者 万秋 杜叶龙 王松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58-1065,共8页
文章对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纪剖面进行了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和烧失量的测定,探讨了"年代效应"的校正和古盐度、古温度的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古盐度Z值大于120,为海相沉积,与沉积环境的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灰岩形... 文章对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纪剖面进行了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和烧失量的测定,探讨了"年代效应"的校正和古盐度、古温度的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古盐度Z值大于120,为海相沉积,与沉积环境的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灰岩形成时的古海水温度为13.4~35.1℃,与前人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碳氧同位素值在少数层位有较大的偏差;烧失量数据总体较为平稳;沉积相和颗粒/基质、亮晶含量、平均粒径和生物颗粒含量地层分布曲线反映了该区二叠纪古海洋生产率、有机质埋藏速率、古水温、古气候及洋流强度等因素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安西口地区 稳定同位素 酸盐岩加工厂 埋藏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奶中碳、氮、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的测定及其在产地溯源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侯建波 张晓峰 +6 位作者 朱晓雨 谢文 张明哲 邓晓军 韩芳 史颖珠 祝泽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7-634,共8页
应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和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GasBench-IRMS)分别测定了来自国内外7个不同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中国)的83件牛奶样品中碳、氮、氢、氧的稳定同位素比... 应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和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GasBench-IRMS)分别测定了来自国内外7个不同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中国)的83件牛奶样品中碳、氮、氢、氧的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 C、δ15 N、δ2 H和δ18 O)。对所测得的数据用SPSS 20.0软件分别进行了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以及牛奶产地的判别分析。从所得结果可见,上述4项稳定同位素比值中的每一项都可获得相关牛奶样品产地来源的若干信息,但还不足以作为相关牛奶样品的溯源地判别的充分依据。而将测试结果进行组合后,对δ13 C、δ15 N和δ2 H三项指标组合交叉检验整体判别正确率达到84.3%,据此采用3项组合指标对牛奶产地进行判别分析,并在此项组合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产自7个国家的牛奶的判别模型。对自来这7个不同国家的牛奶盲样进行判别时,可将所测得样品中上述3项稳定同位素的δ值代入所建立的模型中,并比较各模型所得的Y值的大小,其中Y值最大的,即归属于此模型所代表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 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氮、氢和稳定同位素比值 产地来源分析 牛奶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吴亮君 王璞珺 +4 位作者 叶庆子 黄超 全洗强 韦昊星 李发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45-1261,共17页
红色碳酸盐岩是华南奥陶系的一种具有紫红—砖红色调的代表性沉积岩,其中可能蕴含特殊的古环境信息。湖南湘西三百洞地区具有一条出露良好、厚层为主的红色碳酸盐岩剖面,主要发育于大湾组和牯牛潭组内,文章对该段地层采集了355件碳、氧... 红色碳酸盐岩是华南奥陶系的一种具有紫红—砖红色调的代表性沉积岩,其中可能蕴含特殊的古环境信息。湖南湘西三百洞地区具有一条出露良好、厚层为主的红色碳酸盐岩剖面,主要发育于大湾组和牯牛潭组内,文章对该段地层采集了355件碳、氧同位素和Mn、Sr元素分析样品,以及10件牙形刺化石样品进行研究。根据牙形刺样品约束,大湾组底界可能大致相当于弗洛阶顶界,大湾组和牯牛潭组界线在达瑞威尔阶中下部,牯牛潭组顶界大致相当于达瑞威尔阶顶界。据显微薄片鉴定、δ^(13)C-δ^(18)O相关性分析和Mn-Sr元素评估,推断样品受到成岩作用影响不大。355件同位素测试样品显示三百洞剖面的δ^(13)C和δ^(18)O均为低幅高频振荡,δ^(13)C在-0.38‰~1.67‰之间,δ^(18)O在-9.34‰~-7.21‰之间,其中可与全球对比的同位素事件有大坪阶底部碳同位素负漂事件(BDNICE)和达瑞威尔阶中部碳同位素漂移事件(MDICE),可以间接对比的有达瑞威尔阶下部碳同位素负漂事件(LDNICE),此外还有2次前人未命名的具有潜在对比价值的漂移。总体来看,冈瓦纳大陆北缘沿赤道由东向西具有δ^(13)C波动幅度逐渐增强的趋势,华南的波动幅度普遍偏小,可能由海水循环过程中不同块体的底层海水分层差异造成。另外基于δ^(13)C、δ^(18)O的古盐度计算,红色碳酸盐岩应属于盐度中等到较高的海相碳酸盐岩,并且剖面自下到上盐度增高,大湾组底部可能存在一次氧化事件。结合剖面岩石组成、颜色、古生物丰度以及区域古地理研究,认为红色碳酸盐岩可能是暂时性相对海平面下降叠加氧化事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成岩作用 达瑞威尔阶 大坪阶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区毕克卷转虫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8
作者 赫喆 王萱 寇亚平 《海洋地质动态》 1987年第10期19-21,共3页
用稳定同位素法研究深海岩芯中的有孔虫,建立古海洋环境,这在世界范围内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在滨岸带这种开放体系中,有孔虫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受各种因素影响,从而给地质解释带来许多困难。本文分析了我国某些海区近岸的Ammonia b... 用稳定同位素法研究深海岩芯中的有孔虫,建立古海洋环境,这在世界范围内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在滨岸带这种开放体系中,有孔虫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受各种因素影响,从而给地质解释带来许多困难。本文分析了我国某些海区近岸的Ammonia beccarii Vars.(毕克卷转虫)碳氧同位素,並进行了比较;阐明了有孔虫碳氧同位素和生活环境的关系。同时,测试了位于东营市河口镇北北西22公里处黄河三角洲ZK228钻孔各层位的毕克卷转虫碳氧同位素,並用碳氧同位素值来鉴定该地区碳酸盐的沉积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组成 同位素 有孔虫 潮下带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桌子山组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薛时雨 付斯一 +4 位作者 侯明才 高星 苏中堂 呼尚才 朱莉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2-848,857,共8页
通过空间展布和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诠释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桌子山组白云岩的成因和储层地质学意义。研究区白云岩主要有微—粉晶白云岩、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3种,其中微—粉晶白云岩δ^(... 通过空间展布和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诠释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桌子山组白云岩的成因和储层地质学意义。研究区白云岩主要有微—粉晶白云岩、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3种,其中微—粉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78‰和-5.0‰;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53‰和-6.5‰;细—中晶白云岩δ^(13)C、δ^(18)O平均值为0.47‰和-6.3‰。桌子山组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的组成位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范围之内,说明其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于囚禁的古海水。白云岩碳氧同位素演化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指示微—粉晶白云岩为准同生阶段白云石化的产物,而残余砂屑细晶白云岩及细—中晶白云岩则为浅埋藏白云石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白云岩 桌子山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湖相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一范 高远 +5 位作者 陈积权 黄帅 海伦 毋正轩 杨柳 董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3-1253,共11页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是重要的烃源岩层位,以暗色泥岩为主,夹有数层白云岩层和白云岩结核层。湖泊碳酸盐岩是分布范围最广泛的一类陆相碳酸盐岩,是陆相盆地在特殊环境下的产物,其形成与盆地气候-环境演化密切相关,是深时古...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是重要的烃源岩层位,以暗色泥岩为主,夹有数层白云岩层和白云岩结核层。湖泊碳酸盐岩是分布范围最广泛的一类陆相碳酸盐岩,是陆相盆地在特殊环境下的产物,其形成与盆地气候-环境演化密切相关,是深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等信息的良好记录载体。另外,白云岩是碳酸盐岩层系中最主要的油气储渗体,因此开展重要含油层系白云岩研究有助于了解陆地古环境演化及烃源岩储层特征。本文对松辽盆地东南缘鸟河剖面青山口组一段和李家坨子剖面嫩江组一段湖泊白云岩开展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探讨其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松辽盆地晚白垩世白云岩具有重碳(δ^(13)C_(鸟河)=5.89‰~0.78‰,δ^(13)C_(李家坨子)=-8.36‰~6.70‰)、轻氧(δ^(18)O_(鸟河)=-10.03‰~-7.84‰,δ^(18)O_(李家坨子)=-11.30‰~-3.82‰)特征,且δ^(13)C-δ^(18)O相关性较高(R^(2)>0.7),表明松辽盆地晚白垩世白云岩是湖水滞留时间较长的封闭型咸水-半咸水湖泊体系的产物。根据经验判别式Z=2.048×(δ^(13)C+50)+1.498×(δ^(18)O+50)计算,青山口组、嫩江组白云岩Z平均值分别为124和126.5,表明白云岩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海水入侵作用影响。进一步通过海水与淡水氧同位素混合模型,估算了海侵作用的规模,综合认为松辽盆地晚白垩世湖相白云岩沉积于海侵背景下、湖水长期滞留的封闭型咸水-半咸水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纪 白云岩 稳定同位素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北-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储层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0
11
作者 郑荣才 胡忠贵 +2 位作者 郑超 陈守春 戴荔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03-311,共9页
石炭系黄龙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是渝北—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依据岩溶岩的结构特征,将黄龙组岩溶岩系划分为弱溶蚀岩溶岩、中等溶蚀多孔状岩溶岩、强溶蚀角砾状岩溶岩和强溶蚀交代的次生灰质岩溶岩等4种岩溶岩类型,... 石炭系黄龙组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是渝北—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依据岩溶岩的结构特征,将黄龙组岩溶岩系划分为弱溶蚀岩溶岩、中等溶蚀多孔状岩溶岩、强溶蚀角砾状岩溶岩和强溶蚀交代的次生灰质岩溶岩等4种岩溶岩类型,和淡水方解石与白云石两种胶结物类型。以基质岩为对比参照物,对各类岩溶岩和胶结物的碳、氧、锶稳定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因类型、溶蚀强度、结构和成分的岩溶岩与胶结物的碳、氧、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异,其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明显受古地理背景、流体性质、流体来源以及同位素分馏效应控制。依据岩溶岩系的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可总结出4个主要特征:(1)伴随岩溶强度加大,δ13C表现向低值方向弱偏移,而δ18O负偏移较强烈;(2)87Sr/86Sr比值出现由渗流-活跃潜流带的正偏移,至静滞潜流带转化为强烈负偏移的演化趋势;(3)对应古岩溶系碳、氧、锶稳定同位素演化,古岩溶储层的物性出现由差变好至重新变差的对应变化关系;(4)淡水白云石结晶沉淀过程中可能具有对87Sr有很强"捕获"能力的锶同位素正偏移分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北—川东地区 黄龙组 古岩溶储层 、锶稳定同位素 地球化学 岩溶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伴生碳酸盐C、O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俊军 卢振权 +3 位作者 孙青 刘晖 王婷 孙喜爱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56-1364,共9页
伴生碳酸盐矿物在海底与天然气水合物伴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在陆上冻土区中报道较少。以近两年在祁连山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伴生的碳酸盐矿物为研究对象,根据对含碳酸盐样品的显微镜观察及矿物分析,确定了伴生碳酸盐的矿物种属及赋... 伴生碳酸盐矿物在海底与天然气水合物伴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在陆上冻土区中报道较少。以近两年在祁连山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伴生的碳酸盐矿物为研究对象,根据对含碳酸盐样品的显微镜观察及矿物分析,确定了伴生碳酸盐的矿物种属及赋存状态。按碳酸盐矿物组成及地质产状的不同,其赋存状态分成4种类型,即白色薄层状、烟灰色菱形晶簇状、深灰色薄壳状、微细浸染状。根据不同赋存形态碳酸盐的C、O同位素特征,认为烟灰色菱形晶簇状方解石或呈(云烟状)微晶方解石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有关。碳酸盐C、O同位素随深度变化特征表明在一定深度处可能存在着烃类物质的活动,即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导致碳酸盐的矿物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酸盐 天然气水合物 稳定同位素 祁连山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晚更新世以来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物源分析
13
作者 李学杰 田成静 +2 位作者 钟和贤 张江勇 廖志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南海东缘吕宋岛弧和南缘巽他—爪哇岛弧是重要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其大量火山玻璃成为南海主要沉积物来源之一。本文利用南海大量的柱状样,鉴定并统计火山玻璃体积分数,结合^(14)C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柱... 南海东缘吕宋岛弧和南缘巽他—爪哇岛弧是重要的地震火山活动带,其大量火山玻璃成为南海主要沉积物来源之一。本文利用南海大量的柱状样,鉴定并统计火山玻璃体积分数,结合^(14)C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柱状样火山玻璃分布特征与表层沉积物样品类似,最高体积分数出现南海东部,并呈现往外扩散的特征;南海柱状样火山玻璃来源以菲律宾群岛为主,但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南缘的苏门答腊—爪哇岛弧火山地震带的影响比表层沉积大;南海东北部MIS1期火山玻璃体积分数比MIS2期高,可能表明吕宋岛弧北部MIS1期火山活动有所增强;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区基本不含火山玻璃,表明北部的华南大陆近期缺乏强烈的火山活动,对南海近表层沉积基本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火山玻璃 沉积作用 物源 火山地震带 ^(14)C测年 氧碳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雷家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被引量:31
14
作者 单俊峰 黄双泉 李理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1,151,共5页
以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锶钕同位素分析测试手段为基础,综合分析了雷家沙四上亚段白云岩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认为该区沉积水体咸度不高,为半咸水。锶来源主要受陆源硅铝质岩控制,并受房身泡组火山岩的蚀变影响。δCe具... 以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锶钕同位素分析测试手段为基础,综合分析了雷家沙四上亚段白云岩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认为该区沉积水体咸度不高,为半咸水。锶来源主要受陆源硅铝质岩控制,并受房身泡组火山岩的蚀变影响。δCe具有弱—中度正异常的总体特征,-α含量与Sm含量比值与Ce异常相关性差,碳氧稳定同位素相关性好,14个样本姥植比的平均值为0.38。结果表明沉积作用发生在偏碱性条件的强还原性封闭湖盆环境中。该认识对该区致密油的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稳定同位素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同位素 雷家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西哥湾布什山冷泉碳酸盐岩沉积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被引量:6
15
作者 邸鹏飞 冯东 +1 位作者 陈多福 Harry H Roberts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7,共9页
对墨西哥湾布什山采集的7块冷泉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沉积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冷泉碳酸盐岩以结壳的形式产出,结壳中双壳类和管状蠕虫等冷泉生物碎屑发育,结壳主要由泥晶、微晶和亮晶文石组成(含量89%~99%,平均94%)。碳酸盐岩... 对墨西哥湾布什山采集的7块冷泉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沉积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冷泉碳酸盐岩以结壳的形式产出,结壳中双壳类和管状蠕虫等冷泉生物碎屑发育,结壳主要由泥晶、微晶和亮晶文石组成(含量89%~99%,平均94%)。碳酸盐岩13C中等亏损(δ13C最负值为-29.4‰,PDB),表明碳的来源主要是非甲烷的碳烃化合物,18O相对富集(δ18O为+2.4‰~+5.0‰,PDB),可能与原地水合物分解形成富集18O的孔隙水有关。碳酸盐矿物相(5%硝酸可溶部分)的稀土元素总量较低(0.40×10-6~20.85×10-6),稀土元素Ce异常特征和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在不同样品、甚至同一样品结晶程度不同的碳酸盐矿物相(泥晶、微晶和亮晶)中变化显著,表明布什山冷泉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氧化还原条件复杂多变,控制氧化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流体的渗漏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酸盐岩 稳定同位素 稀土元素 布什山 墨西哥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湖组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肖晓光 秦兰芝 +2 位作者 张武 姜雪 谢晶晶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2-1076,共15页
碳酸盐胶结物是西湖凹陷平湖组储层砂岩中含量最多,对储层质量影响最大的自生矿物。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元素成分分析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平湖组储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主要矿物类型是方解石、铁方解石... 碳酸盐胶结物是西湖凹陷平湖组储层砂岩中含量最多,对储层质量影响最大的自生矿物。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元素成分分析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平湖组储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主要矿物类型是方解石、铁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偶见菱铁矿。碳酸盐胶结物的碳同位素(δ^(13)C)值分布范围较集中,为-7.80‰~1.40‰,平均值-2.11‰,氧同位素(δ^(18)O)值整体偏负,为-19.26‰~-9.99‰,平均值-13.79‰。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恢复古盐度Z值及测算古地温判断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岩流体主要为淡水水体,存在部分海水的影响;碳主要来自湖相碳酸盐岩溶解的产物和有机质成熟过程中排放的有机酸。不同类型和时期形成的胶结物对储层影响不一,白云石和大部分方解石形成在中成岩B期堵塞喉道,对储层起破坏作用,但成岩早期靠近不整合面受到了大气淡水影响的方解石对储层影响是保持性的;而埋深较浅,形成温度低的铁白云石对储层起建设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湖组 煤系地层 酸盐胶结物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芙蓉洞洞穴沉积物δ^13C、δ^18O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廷勇 李红春 +6 位作者 李俊云 袁道先 王建力 叶明阳 唐亮亮 沈川洲 叶成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2-720,共9页
利用重庆芙蓉洞内各种新老沉积物的δ^(13)C、δ^(18)O以及对洞穴内的滴水、池水和洞外泉水的长期观测结果,发现芙蓉洞内的次生沉积物中氧同位素变化整体一致,处于稳定温度下(16℃)的平衡分馏状态。而且洞内滴水和池水的氧同位素也相当... 利用重庆芙蓉洞内各种新老沉积物的δ^(13)C、δ^(18)O以及对洞穴内的滴水、池水和洞外泉水的长期观测结果,发现芙蓉洞内的次生沉积物中氧同位素变化整体一致,处于稳定温度下(16℃)的平衡分馏状态。而且洞内滴水和池水的氧同位素也相当一致,反映了外界大气降水中氧同位素的年平均状态。芙蓉洞内各种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很大,从0‰~-11‰均有分布。由于芙蓉洞内各种滴水以及池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δ^(13)C变化约在-8‰~-11‰,显著偏轻于部分洞穴沉积物中的δ^(13)C。通过研究从洞穴滴水到形成次生化学沉积物这个过程中的可能影响洞穴沉积物中碳同位素变化的因素,例如:洞穴温度、滴水高度和速率、CO_2脱气、生物作用、矿物同质异相转换等,同时参考芙蓉洞内连续生长达37 ka的FR5石笋的碳同位素记录,发现以上可能的影响因素都不能完全解释芙蓉洞内次生沉积物中碳同位素的异常偏重现象。虽然芙蓉洞内广泛存在文石与方解石共存的次生沉积物,但是综合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的氧同位素处于平衡分馏状态,可以用来进行古气候研究。不过在利用石笋碳同位素解释古环境变化时需要慎重,特别是在讨论由文石或文石—方解石混合构成的次生沉积物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芙蓉洞 洞穴沉积物 氧碳稳定同位素 平衡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新崖洞XY6石笋4.5ka以来高分辨率δ^(18)O、δ^(13)C记录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廷勇 李红春 +7 位作者 袁道先 杨琰 王建力 王昕亚 李俊云 覃嘉铭 张美良 林玉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100,共6页
对采自重庆市东北部奉节县新崖洞XY 6石笋进行ICP-M S-U系测年表明,该石笋生长时期为4.5~0.25 ka。石笋在4.5~4.1ka、3.2~2.5ka、1.85~1.5ka期间相对偏负的1δ8O和1δ3C值记录了3个相对湿润的时期;其中以4.5~4.1ka时期δ18O最偏负,之后... 对采自重庆市东北部奉节县新崖洞XY 6石笋进行ICP-M S-U系测年表明,该石笋生长时期为4.5~0.25 ka。石笋在4.5~4.1ka、3.2~2.5ka、1.85~1.5ka期间相对偏负的1δ8O和1δ3C值记录了3个相对湿润的时期;其中以4.5~4.1ka时期δ18O最偏负,之后突然偏重,表示了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快速结束;之后东亚夏季风在波动中逐步减弱。该石笋没有明显记录到发生在1.1~0.9ka的“中世纪暖期”事件。在4.1~3.2ka、2.5~1.85ka、0.5~0.25ka期间相对偏正的1δ8O和1δ3C值代表3个相对冷干的时期,0.5~0.25ka是欧洲小冰期事件在本地区的表现。该地区气候在1.5~0.5ka相对平稳,从前半段的相对暖湿过渡到后半段的相对冷干。XY 6石笋1δ3C与1δ8O具有非常一致的变化趋势,可能暗示了该地区为“暖湿、冷干”的水热配套模式,也表明本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快速的,并没有明显的滞后期。δ13C与δ18O变化峰值的差异表明,在东亚季风区植被变化不仅取决于夏季降水的多寡,可能更主要的是受制于有效湿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石笋 氧碳稳定同位素 全新世中晚期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白水台现代内生钙华微层的特征及其古气候重建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再华 李红春 +3 位作者 游镇烽 万乃容 孙海龙 刘香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9-486,共8页
在云南白水台采集一现代内生钙华样品,该样品形成于1998年5月至2001年11月.切片观察,钙华中可见薄的褐色疏松微层和厚的白色致密微层,且交替出现.结合钙华样品的高分辨率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发现薄的褐色疏松微层(1.5~2.2 mm)在每年的... 在云南白水台采集一现代内生钙华样品,该样品形成于1998年5月至2001年11月.切片观察,钙华中可见薄的褐色疏松微层和厚的白色致密微层,且交替出现.结合钙华样品的高分辨率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发现薄的褐色疏松微层(1.5~2.2 mm)在每年的雨季(4~9月)形成,而厚的白色致密微层(5~8 mm)在旱季(10~3月)形成.通过与气象记录的对比,建立起了这些钙华亚年层厚度和稳定同位素特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薄的微层及其低δ13C和δ18O值形成于温暖湿润的雨季.在雨季,雨水的稀释作用导致了内生钙华沉积的减慢和低的13C含量,而钙华的低18O值则主要与亚热带季风地区的雨量效应有关.因此,钙华微层厚度,以及δ13C和δ18O的显著降低反映了高的降雨条件,反之,则反映干旱的气候条件.本研究说明钙华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年际甚至季节尺度的气候变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华 微层厚度 稳定同位素 稀释效应 雨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天然裂缝形成期次的确定 被引量:23
20
作者 马旭杰 周文 +3 位作者 唐瑜 邓虎成 雷涛 王建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19,共5页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天然裂缝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以往认识与实际生产出现了偏差。为此,根据岩心裂缝观察描述、相似露头区裂缝调查结果,从裂缝产状、规模、缝面特征、有效性等方面分析...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天然裂缝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以往认识与实际生产出现了偏差。为此,根据岩心裂缝观察描述、相似露头区裂缝调查结果,从裂缝产状、规模、缝面特征、有效性等方面分析了该区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裂缝纵向延伸受制于岩层厚度,一般不具穿层性,横向延伸长度一般不超过5m;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密度可达0.8条/m,发育程度为中—高。结合裂缝发育特征及构造演化背景,采用岩石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裂缝充填物流体包裹体测定等实验测试分析手段,确定新场地区须二段气藏内天然裂缝形成期次有4期,分别对应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幕和喜马拉雅期四幕;早期裂缝以完全充填和半充填为主,喜马拉雅期三幕、四幕形成的晚期裂缝以未充填为主,其中喜马拉雅期四幕时期形成的裂缝有效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新场地区 晚三叠世 裂缝特征 形成期次 岩石声发射 稳定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