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始新世—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与古环境意义 |
石柱
夏国清
郝夏炜
李高杰
迪力夏提·艾海提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川东南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以贵州吼滩剖面为例 |
李笑天
郭艳波
梁金同
罗鑫
刘四兵
徐姁
叶朝阳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3
|
四川盆地不同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缝洞粗晶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差异及其古岩溶环境意义 |
高兆龙
淡永
张玺华
曹华
邓敏
陈聪
胡罗嘉
|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碳氧同位素分析 |
刘德良
孙先如
李振生
唐南安
谈迎
刘波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93
|
|
5
|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年代学、氦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杨富全
毛景文
王义天
赵财胜
叶会寿
陈文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30
|
|
6
|
鄂尔多斯奥陶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
陈强
张慧元
李文厚
郝松立
刘卓
|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53
|
|
7
|
三水盆地古近系湖相沉积岩的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
刘春莲
Franz T Fürsich
白雁
杨小强
李国强
|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27
|
|
8
|
咸化湖盆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意义:以柴西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为例 |
袁剑英
黄成刚
曹正林
李智勇
万传治
徐丽
潘星
吴丽荣
|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61
|
|
9
|
徐州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
桑树勋
郑永飞
张华
徐磊
范炳恒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32
|
|
10
|
根据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估算青藏高原古海拔高度 |
吴珍汉
赵逊
叶培盛
吴中海
胡道功
周春景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35
|
|
11
|
中国粉尘源区表土碳酸盐含量与碳氧同位素组成 |
王亚强
曹军骥
张小曳
沈振兴
梅凡民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24
|
|
12
|
罗布泊中更新世以来盐湖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 |
吕凤琳
刘成林
焦鹏程
张华
孙小虹
张永明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12
|
|
13
|
大别山北麓侏罗系大理岩砾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
李任伟
江茂生
李忠
孙枢
金福全
张雯华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26
|
|
14
|
云南白秧坪银铜多金属矿集区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
刘家军
何明勤
李志明
刘玉平
李朝阳
张乾
杨伟光
杨爱平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170
|
|
15
|
中国典型泥炭区现代植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在古环境研究中的意义 |
林庆华
洪业汤
朱咏煊
董丽敏
王羽
冷雪天
李汉鼎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
2001 |
20
|
|
16
|
泥河湾盆地末次间冰期气候变化的氧碳同位素记录 |
夏正楷
韩军青
金德秋
周锡煌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14
|
|
17
|
湖北清江石笋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气候意义 |
胡超涌
黄俊华
杨冠青
方念乔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
2001 |
14
|
|
18
|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无机CO_2气储层的岩石学与碳氧同位素特征 |
刘立
高玉巧
曲希玉
蒙启安
高福红
任延广
朱德丰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41
|
|
19
|
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灰岩微量元素与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沉积环境讨论 |
翟大兴
张永生
田树刚
邢恩袁
吴非蒙
朱常伟
蒋苏扬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20
|
|
20
|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
伊海生
林金辉
周恳恳
李军鹏
|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
2007 |
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