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压渣非氰体系浸金及其机理 被引量:14
1
作者 郭学益 张磊 +2 位作者 田庆华 于大伟 崔富晖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31-1141,共11页
以氧压渣为原料,考察酸性硫脲体系和碱性多硫化物体系碳浸法浸金效果,对浸出过程矿相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碱性多硫化物体系较酸性硫脲体系金浸出率高30%,碱性多硫化物体系包裹金得到释放和暴露,利于金的高效浸出。在碱性多硫化物体... 以氧压渣为原料,考察酸性硫脲体系和碱性多硫化物体系碳浸法浸金效果,对浸出过程矿相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碱性多硫化物体系较酸性硫脲体系金浸出率高30%,碱性多硫化物体系包裹金得到释放和暴露,利于金的高效浸出。在碱性多硫化物体系下考察各因素对金浸出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优浸出条件,在最优条件下,金的浸出率达85%以上。开展深度浸金研究,超声波强化金浸出率达89.77%,超细磨金浸出率达9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压渣 非氰体系 硫脲 多硫化物 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氧压渣中铁复相强化溶出规律及浸出动力学 被引量:2
2
作者 高文成 王振银 +1 位作者 温建康 蔡镠璐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18,共7页
在锌冶炼的氧压浸出工艺中,由于铁复杂相的存在,使得铁浸出率不高,导致锌氧压浸出渣中仍存在一定量铁资源未能有效回收。以广东某冶炼厂锌氧压渣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然后采用硫酸化焙烧-溶液浸出的方法对锌氧压渣... 在锌冶炼的氧压浸出工艺中,由于铁复杂相的存在,使得铁浸出率不高,导致锌氧压浸出渣中仍存在一定量铁资源未能有效回收。以广东某冶炼厂锌氧压渣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然后采用硫酸化焙烧-溶液浸出的方法对锌氧压渣中的铁复相进行强化分解及高效溶出。得到了较优的试验条件为:焙烧温度300℃、酸渣质量比0.4、焙烧时间2.0 h、浸出时间1.0 h、浸出温度80℃,液固比L/S=5/1,此时铁浸出率为83.31%,锌浸出率达到97.06%。最后,对铁复相的溶液浸出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浸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3.18 kJ/mol,并建立了半经验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压渣 铁复相 有价金属回收 硫酸化焙烧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钼精矿氧压水浸渣碱性浸出工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恒辉 彭亿龙 +3 位作者 仝一喆 刘自亮 何醒民 秦庆伟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0,共8页
氧压水浸工艺处理辉钼矿,钼回收率达95%以上,此工艺中,采用氨水浸出氧压水浸渣会导致氨浸渣中存在部分难溶钼酸盐,降低了钼回收率。本文尝试采用NaOH或Na_(2)CO_(3)为浸出介质对氧压水浸渣进行浸出实验,考察浸出剂用量、温度、液固比及... 氧压水浸工艺处理辉钼矿,钼回收率达95%以上,此工艺中,采用氨水浸出氧压水浸渣会导致氨浸渣中存在部分难溶钼酸盐,降低了钼回收率。本文尝试采用NaOH或Na_(2)CO_(3)为浸出介质对氧压水浸渣进行浸出实验,考察浸出剂用量、温度、液固比及浸出时间等参数对钼浸出率的影响,并结合浸出渣的物相组成和热力学分析阐明浸出过程反应机理,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辉钼矿氧压水浸渣中含有CaMoO_(4)这一物相,采用NaOH浸出时,无法有效将CaMoO_(4)中的Mo浸出,但Na_(2)CO_(3)浸出时,在温度20℃以上,即可自发实现CaMoO_(4)的分解,且温度越高,分解越容易;采用Na_(2)CO_(3)作为浸出剂时,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温度90℃、Na_(2)CO_(3)用量系数1.2、液固比4∶1、浸出时间90 min、搅拌转速400 r/min,此条件下钼浸出率为97.15%;采用NaOH作为浸出剂,最佳工艺条件下的浸出率为93.98%。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a_(2)CO_(3)作为浸出剂可有效提升钼的浸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精矿 水浸 碱性浸出 NaOH浸出 Na_(2)CO_(3)浸出 CaMoO_(4)分解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氧压酸浸渣赋存特性与浸出毒性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永明 代杰 +4 位作者 胡方园 李云 常聪 向长柳 何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309-3320,共12页
锌氧压酸浸渣属于冶炼危废,其安全处置已成为制约锌系统稳定生产的重要因素。为揭示其安全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与瓶颈,采用粒度分析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电感耦合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高频红... 锌氧压酸浸渣属于冶炼危废,其安全处置已成为制约锌系统稳定生产的重要因素。为揭示其安全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与瓶颈,采用粒度分析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电感耦合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高频红外碳硫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矿物解离分析仪(MLA)、扫描电镜-能谱(SEM-EDS)连用技术、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研究2种典型锌精矿氧压酸浸渣的粒度分布、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和表面元素化学价态以及分子键结构等矿物学特性。采用热分析仪(TG-DSC)和毒性浸出程序(TCLP)分别考察锌氧压酸浸渣的着火性能和短期环境活性等安全属性。研究结果表明:氧压酸浸渣1多呈球块状,平均粒径为22μm,主要物相为单质硫、闪锌矿、黄铁矿、石膏和石英等,其中单质硫质量分数最高,达52%;氧压酸浸渣2外形不规则,平均粒径为86μm,主要物相为单质硫、纤铁矾、硫酸铁、闪锌矿和石膏等,其中单质硫质量分数为33%。锌氧压酸浸渣热稳定性较差,酸浸渣1的着火温度为214~291°C,酸浸渣2的着火温度为213~240°C;锌氧压酸浸中锌和镉元素在弱酸性条件下不稳定,酸浸渣1中锌和镉的浸出量分别超标6.45和2.55倍,酸浸渣2中锌和镉的浸出量分别超标4.37和4.8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浸 矿物学特征 着火点 浸出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硫酸化焙烧—水浸工艺从铜烟灰氧压酸浸渣中浸出铟 被引量:6
5
作者 陈荣升 龙伟 +1 位作者 杨建广 徐文俊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6-132,共7页
研究了采用硫酸化焙烧—水浸工艺从铜烟灰氧压酸浸渣中浸出铟,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焙烧酸料体积质量比、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水浸固液质量体积比、水浸温度、水浸时间对铟、铁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铜烟灰氧压酸浸渣,在酸料体... 研究了采用硫酸化焙烧—水浸工艺从铜烟灰氧压酸浸渣中浸出铟,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焙烧酸料体积质量比、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水浸固液质量体积比、水浸温度、水浸时间对铟、铁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铜烟灰氧压酸浸渣,在酸料体积质量比1 mL/7.5 g、温度450℃、焙烧时间0.5 h条件下焙烧,然后在固液质量体积比1 g/1.5 mL、60℃下水浸1.0 h,铟、铁浸出率分别为83.95%和54.58%,渣中铟质量分数降至0.01%。循环试验结果表明:铟综合浸出率大于80%,渣中铟质量分数低于0.01%,浸出液中铟和铁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91.11 mg/L和51.11 g/L,所得溶液中的铟可以通过萃取工艺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浸 铜烟灰 硫酸化焙烧 水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