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r(CO)Cl_a(Ph_2Ppy)_2HgCl_b(HgCl_2)_c(a,b=1,2;c=0,1)的Ir-Hg相互作用和氧化还原反应性质(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小璇 许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62-1366,共5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PBE0方法,金属原子采用SDD基组,H、C、O和N原子采用6-31G*基组,P和Cl原子采用6-311G*基组,对单核配合物Ir(CO)Cl(Ph2Ppy)2(1),双核配合物Ir(CO)(Cl)2(Ph2Ppy)2HgCl(2)、Ir(CO)Cl(Ph2Ppy)2HgCl2(3)和Ir(CO)(Cl)2(...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PBE0方法,金属原子采用SDD基组,H、C、O和N原子采用6-31G*基组,P和Cl原子采用6-311G*基组,对单核配合物Ir(CO)Cl(Ph2Ppy)2(1),双核配合物Ir(CO)(Cl)2(Ph2Ppy)2HgCl(2)、Ir(CO)Cl(Ph2Ppy)2HgCl2(3)和Ir(CO)(Cl)2(HgCl2)(Ph2Ppy)2HgCl(4)进行结构优化,并在优化的基础上采用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正计算相互作用能,通过自然键轨道(NBO)和前线轨道分析研究Ir-Hg相互作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计算发现,Ir(CO)Cl(Ph2Ppy)2与HgCl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的产物2和4比非氧化还原产物3稳定.Ir-Hg相互作用强度顺序为3<4<2,且随着Ir-Hg相互作用强度增大,HOMO轨道中Ir和Hg成分逐渐趋于接近.配合物2和4都具有一对Ir-Hg成键与反键轨道,其成键轨道的组成分别为0.5985sd0.06Hg+0.8012sd2.48Ir和0.5794sd0.05Hg+0.8151sd2.48Ir,但3中Ir与Hg的相互作用较弱,只存在弱相互作用(电荷转移作用),表现为nIr→nHg的直接作用和σIr—P(1)→nHg、σIr—C(1)→nHg的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 NBO 金属-金属作用 氧化还原性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胜砂岩型铀矿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热液流体过渡界面蚀变带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荣西 段立志 +1 位作者 陈宝赟 张少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5-532,共8页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的东胜砂岩型铀矿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带性,矿物学和岩相学特征研究表明其分带性是不同性质流体蚀变作用造成的。根据氧化/还原过渡界面蚀变矿物特征及其相互交代关系,识别出早、晚...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的东胜砂岩型铀矿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带性,矿物学和岩相学特征研究表明其分带性是不同性质流体蚀变作用造成的。根据氧化/还原过渡界面蚀变矿物特征及其相互交代关系,识别出早、晚两个世代蚀变矿物组合,分别反映出早期蚀变流体为氧化环境下的酸性流体,晚期蚀变流体为还原环境下的碱性热液流体。早期氧化环境的酸性流体蚀变作用基础上叠加了晚期还原环境下的碱性热液流体蚀变作用,导致了铀在氧化/还原过渡界面的富集成矿。分析认为,东胜铀矿热液蚀变与鄂尔多斯盆地乃至华北地区燕山期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产生的区域性热异常事件具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过渡界面 热液蚀变作用 成矿流体 东胜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矿作用过程中赤铁矿-磁铁矿之间非氧化还原转变 被引量:9
3
作者 翟德高 王建平 +4 位作者 刘家军 张红雨 要梅娟 杨宗锋 常兆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1-809,共9页
自然界中铁氧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为赤铁矿和磁铁矿,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磁铁矿和赤铁矿之间的相互转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反应的发生与一定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密切相关。然而,近年来一个铁... 自然界中铁氧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为赤铁矿和磁铁矿,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磁铁矿和赤铁矿之间的相互转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反应的发生与一定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密切相关。然而,近年来一个铁氧化物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被提出,这种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对于认识和了解复杂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自然界中铁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交代结构,对BIF研究和实验学两方面的证据进行了综述,认为这种非氧化还原反应可能存在于很多不同类型的成矿作用过程之中。这种赤铁矿和磁铁矿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一方面,仅靠地质作用过程中出现磁铁矿或赤铁矿现象不一定就能判别其形成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勘探含后生赤铁矿的铁矿床提供新的找矿思路,进一步指导深埋在古风化面以下铁矿体的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结构 赤铁矿-磁铁矿 氧化还原反应 成矿作用 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水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微生物与铬的相互作用机理 被引量:3
4
作者 段磊 孙亚乔 +3 位作者 童秀娟 吕梓昊 杨茜 王旭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12-1418,共7页
通过沉积物-水相互作用的室内水槽模拟实验,在上覆水Cr(Ⅵ)不断更新条件下,分析了沉积物中Cr(Ⅵ)的吸附还原能力和微生物的生长特征,探讨了微生物作用下沉积物-水界面重金属铬的迁移转化机理。结果表明,在上覆水Cr(Ⅵ)浓度不断增加条件... 通过沉积物-水相互作用的室内水槽模拟实验,在上覆水Cr(Ⅵ)不断更新条件下,分析了沉积物中Cr(Ⅵ)的吸附还原能力和微生物的生长特征,探讨了微生物作用下沉积物-水界面重金属铬的迁移转化机理。结果表明,在上覆水Cr(Ⅵ)浓度不断增加条件下,沉积物微生物菌落经历了初步适应期、快速增长期、竞争生长期和稳定期4个阶段。在高铬(Cr(Ⅵ)>0.1 mg·L−1)条件下,沉积物表层微生物群落主要是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annulari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on)。在微生物作用下,Cr(Ⅵ)还原率稳定于47.56%左右;由于微生物作用,沉积物对铬的吸附率明显升高,可达53.63%。微生物蜡状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释放的还原性酶和还原性离子将沉积物-水界面的六价铬不断还原为三价铬,在弱碱性环境中形成Cr(OH)3沉淀和络合沉淀,增大了表层沉积物中铬的含量,降低了水环境中铬的含量。研究成果对河流铬污染自净起到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还原作用 吸附络合作用 沉积物-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硒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界面性能的氧化-还原响应行为 被引量:5
5
作者 孔伟伟 郭爽 +1 位作者 张永民 刘雪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5-1213,共9页
硒,作为一种新的氧化-还原响应位点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对这种新型氧化-还原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其界面性能的智能调控。本文以含硒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苄基十一烷基磺基甜菜碱(BSeUSB)为对... 硒,作为一种新的氧化-还原响应位点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对这种新型氧化-还原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其界面性能的智能调控。本文以含硒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苄基十一烷基磺基甜菜碱(BSeUSB)为对象,研究了其分子结构、Krafft温度、表/界面张力及发泡和乳化性能的氧化-还原刺激响应行为。发现在极微量的H_2O_2(≤体系总质量的0.056%)氧化下,BSeUSB分子中疏水的―Se―C―键转变成了具有一定亲水能力的Se=O键,表面活性剂从单头单尾的还原态变成了类Bola型的氧化态,导致表面活性剂的Krafft温度由(23.5±0.5)°C下降至0°C以下,5.00 mmol?L^(-1)时的表/界面张力分别从45.15、5.52 mN·m^(-1)升高至61.63、18.38 m N·m^(-1)。宏观上,还原态具有良好的发泡和乳化性能,而氧化态的发泡和乳化能力几乎消失。再次加入极少量还原剂Na_2SO_3(≤体系总质量的0.060%)后,分子的微观结构和溶液性能又可恢复到初始状态。总之,通过极微量H_2O_2和Na_2SO_3的交替加入,我们实现了该表面活性剂界面性能的智能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响应 含硒表面活性剂 甜菜碱 界面性能 泡沫 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LM-105与高聚物黏结剂界面相互作用及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蓉 杨志剑 +1 位作者 段晓惠 裴重华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44-651,I0002,共9页
高聚物与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LLM-105)的界面相互作用直接影响LLM-105的表面包覆效果,在原子分子层次的作用模式和强度分析,有助于揭示界面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模拟了氟聚物(F2311,F2313,F2314... 高聚物与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LLM-105)的界面相互作用直接影响LLM-105的表面包覆效果,在原子分子层次的作用模式和强度分析,有助于揭示界面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模拟了氟聚物(F2311,F2313,F2314,F2462)和聚氨酯(Estane 5703)与LLM-105不同晶面的界面相互作用,分析了高聚物与LLM-105晶面的作用模式和强度,初步提出了高聚物黏结剂的筛选原则,并采用该原则筛选了一个新的高聚物——硝化细菌纤维素(NBC),同时模拟了其与LLM-105晶面的相互作用。采用静态弹性常数分析法讨论了6种高聚物对LLM-105力学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所选高聚物与LLM-105各晶面的结合能均为正值,结合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LLM-105/NBC≈LLM-105/Estane 5703>LLM-105/F2313≈LLM-105/F2314≈LLM-105/F2311>LLM-105/F2462。结合能最大的(1 0 1)晶面,在晶体中的显露面最小(0.39%),而结合能小的(0 2 0)和(0 1 1)晶面,其显露面却占了很大比例(二者之和>60%)。在界面相互作用中,范德华力均占据优势地位,远远超过静电相互作用。能与LLM-105发生强相互作用的高聚物应能同时提供氢键良给体和良受体。通过对有效各向同性模量和柯西(Cauchy)压值的分析得到,加入NBC、Estane 5703和F2462对LLM-105力学性能有所改善,F2311和F2313未有改善,而F2314则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二氨基-3 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LLM-105) 高聚物 界面作用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氧化物对硫酸盐还原菌分解硫酸盐矿物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金鑫 王进 +2 位作者 陈天虎 岳正波 金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348,共6页
以牛肉膏为碳源,用活性污泥混合菌接种,探讨在缺氧条件下添加不同的铁氧化物对硫酸盐还原菌(SRB)分解硫酸盐矿物的影响。通过溶液pH、铁离子、硫酸根浓度以及固体产物的SEM和EDS图谱分析,揭示硫酸盐矿物分解过程和机制。实验结果表明,... 以牛肉膏为碳源,用活性污泥混合菌接种,探讨在缺氧条件下添加不同的铁氧化物对硫酸盐还原菌(SRB)分解硫酸盐矿物的影响。通过溶液pH、铁离子、硫酸根浓度以及固体产物的SEM和EDS图谱分析,揭示硫酸盐矿物分解过程和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铁氧化物对SRB分解硫酸盐矿物起着明显的协同作用:①被铁还原菌还原的Fe2+与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化氢反应形成铁硫化物,消除硫化氢对SRB分解硫酸盐的抑制作用;②铁氧化物还原溶解,提高体系的pH和碱度,增加生化产物CO2的溶解,诱导溶解的钙离子形成方解石沉淀,促进SRB分解硫酸盐矿物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微生物作用 硫酸盐还原 氧化 硫酸盐矿物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r难互溶系机械合金化中氧化控制及介稳相形成 被引量:7
8
作者 崔晓龙 齐民 王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1-186,共6页
通过 X射线衍射 ( XRD)、扫描电镜 ( SEM)、差热 ( DSC)及金相显微等分析手段 ,对不同成分配比的 Cu-Cr混合粉末在空气及 Ar气氛下机械合金化中的相变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 ,Cu-Cr合金体系中除发生异常过饱和... 通过 X射线衍射 ( XRD)、扫描电镜 ( SEM)、差热 ( DSC)及金相显微等分析手段 ,对不同成分配比的 Cu-Cr混合粉末在空气及 Ar气氛下机械合金化中的相变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 ,Cu-Cr合金体系中除发生异常过饱和固溶外 ,还形成了一种非晶形态的氧化物 ;添加高纯活性炭 ,对研磨过程中氧化的抑制以及已产生氧化物的消除有明显的影响 ;还原反应研磨可以对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氧化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反应研磨 机械合金化 氧化物非晶态 过饱和固溶 -铬合金 氧化控制 介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钨还原过程相成分探讨 被引量:9
9
作者 傅小明 吴晓东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2003年第4期7-9,6,共4页
探讨了三氧化钨在770~900℃温度范围内不同还原阶段的相成分对最终产物钨粉颗粒大小的影响。实验表明:在β-氧化钨(WO2.9)、γ-氧化钨(WO2.72)和二氧化钨(WO2)中,γ-氧化钨对钨粉颗粒的影响最大,二氧化钨对钨粉颗粒的影响最小,β-氧化... 探讨了三氧化钨在770~900℃温度范围内不同还原阶段的相成分对最终产物钨粉颗粒大小的影响。实验表明:在β-氧化钨(WO2.9)、γ-氧化钨(WO2.72)和二氧化钨(WO2)中,γ-氧化钨对钨粉颗粒的影响最大,二氧化钨对钨粉颗粒的影响最小,β-氧化钨介于两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β-氧化 γ-氧化 氧化 还原 成分 颗粒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对DMcT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催化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红 马文石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2-35,共4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聚苯胺 (PAn)对 2 ,5 二巯基 1,3 ,4 噻二唑 (DMcT)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催化作用及其DMcT/PAn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 ,PAn膜电极在含饱和DMcT电解质溶液中不仅可以形成DMcT/PAn复合物 ,而且复合...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聚苯胺 (PAn)对 2 ,5 二巯基 1,3 ,4 噻二唑 (DMcT)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催化作用及其DMcT/PAn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 ,PAn膜电极在含饱和DMcT电解质溶液中不仅可以形成DMcT/PAn复合物 ,而且复合物电极呈现的氧化还原的峰电位差较电极未修饰前明显减少。DMcT/PAn复合物电极和PAn电极在 1.0mol/LHCl溶液中呈现相似的复数平面图 ,但在开路电位下在高频段的半圆的直径前者大于后者 ,而在 1.0V电位下则前者小于后者。因此认为在DMcT/PAn复合物中 ,DMcT是主要的电活性物质 ,PAn则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复合物的导电性和电荷传递速度 ,对DMcT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2 5-二巯基-1 3 4-噻二唑 电催化作用 循环伏安法 电化学阻抗谱 DMcT 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 隔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原子催化剂研究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申文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67-1268,共2页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是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基本结构特征,也是影响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对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氧化还原性氧化物负载的贵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体系:但是由于金属粒子尺寸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氧化...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是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基本结构特征,也是影响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对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氧化还原性氧化物负载的贵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体系:但是由于金属粒子尺寸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氧化物载体表面的各向异性,很难从原子尺度上形成对催化活性位点和反应机理明确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载体作用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单原子 粒子尺寸分布 金属纳米粒子 作用机制 催化剂体系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BaZrO3/γ-Al2O3的NO氧化-还原性能研究
12
作者 高爱梅 屠兢 +1 位作者 林培琰 李全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294-1296,共3页
对钙钛矿型Rh/BaZrO3/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NOx储存量(NSC)及NO氧化-还原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在400℃无还原剂C3H6贫燃条件下,Rh/BaZrO3/γ-Al2O3的NSC比300℃时高41.2%,这表明NO在较高温度时氧化速率增加.而在含C3H6情况下,无论是在40... 对钙钛矿型Rh/BaZrO3/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NOx储存量(NSC)及NO氧化-还原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在400℃无还原剂C3H6贫燃条件下,Rh/BaZrO3/γ-Al2O3的NSC比300℃时高41.2%,这表明NO在较高温度时氧化速率增加.而在含C3H6情况下,无论是在400℃或300℃,NSC值均有所下降,这表明此时C3H6与NOx之间存在竞争氧化.在贫燃-富燃循环中,Rh/BaZrO3/γ-Al2O3的NSC几乎不变,这表明该催化剂对NO具有很好的氧化-还原循环性能.当在循环过程中混入0.01%SO2,对该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几乎无影响,这说明Rh/BaZrO3/γ-Al2O3催化剂还具有较强的抗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钡锆钙钛矿 NOx储存容量 Γ-氧化 NO氧化-还原性能 贫燃-富燃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剪切碾磨法制备共聚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兴 陈英红 王琪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共3页
利用固相剪切碾磨方法在常温制备共聚聚丙烯(co-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利用SEM、DSC、TGA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未经表面处理的纳米二氧化硅与共聚聚丙烯的界面相互作用。48h十氢萘抽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固相剪切碾磨方... 利用固相剪切碾磨方法在常温制备共聚聚丙烯(co-PP)/纳米二氧化硅(SiO2)复合材料,利用SEM、DSC、TGA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未经表面处理的纳米二氧化硅与共聚聚丙烯的界面相互作用。48h十氢萘抽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固相剪切碾磨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co-PP与SiO2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其力学性能比co-PP及用传统直接共混法制备的复合材料高,在SiO2质量含量为5%时其拉伸强度提高11%,缺口冲击强度提高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作用 剪切碾磨 复合材料 共聚聚丙烯 纳米二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基复合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性能研究
14
作者 罗丹洋 刘鑫宇 薛渊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166,共7页
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是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仍存在低选择性、低产率、低稳定性和过电位等问题。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的性能与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密切相关,因此,设计高活性的催化剂对二氧化碳电化学... 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是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仍存在低选择性、低产率、低稳定性和过电位等问题。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的性能与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密切相关,因此,设计高活性的催化剂对二氧化碳电化学的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煅烧三聚氰胺制备的C_(3)N_(4)作为银纳米颗粒的载体合成均匀分布的Ag/C_(3)N_(4),用于提高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制备一氧化碳的活性。C_(3)N_(4)含有富电子氮原子,作为载体能够改性金属Ag的电子结构,从而优化复合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Ag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C_(3)N_(4)载体上可以提高活性面积、避免团聚,进而提高反应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Ag/C催化剂和纯Ag纳米催化剂,Ag/C_(3)N_(4)催化剂提高了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备一氧化碳的选择性、反应速率和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100 mA/cm^(2)以上反应7 h后,一氧化碳法拉第效率仍维持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碳电催化还原 金属-载体作用 银基催化剂 C_(3)N_(4) 氧化碳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浸渍法制备NiO/CeO2催化剂及其在CO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孙敬方 葛成艳 +4 位作者 姚小江 曹原 张雷 汤常金 董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451-2458,共8页
采用固相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NiO/CeO2催化剂,并通过与常规湿浸渍法比较,考察了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和CO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透射电镜(TEM),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拉曼(Raman)光谱,X射线光电... 采用固相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NiO/CeO2催化剂,并通过与常规湿浸渍法比较,考察了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和CO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透射电镜(TEM),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拉曼(Raman)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物种分散状态进行了表征.CO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当镍负载量相同时,固相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于湿浸渍法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TEM、XPS、H2-TPR结果表明,固相浸渍法更有利于加强镍铈间的相互作用和得到高分散的镍物种,从而促进镍物种的还原.Raman结果表明固相浸渍法相比于湿浸渍法能产生更多氧空位,这有利于氧气在催化剂表面的活化,使得CO氧化反应更容易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O CeO2 CO氧化 浸渍法 湿浸渍法 界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加热含碳铁矿粉还原矿相结构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陈津 刘浏 +2 位作者 曾加庆 任瑞刚 刘金营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微波加热含碳铁矿粉还原矿相结构分为金属铁、浮氏体和渣相结构。矿粉颗粒围绕煤粉颗粒进行还原,形成星点状金属铁,进而形成环带状结构。由于矿-煤颗粒界面间还原出的金属铁厚度增大,使初始直接还原反应减弱,尚未还原的FeO核心依靠碳气... 微波加热含碳铁矿粉还原矿相结构分为金属铁、浮氏体和渣相结构。矿粉颗粒围绕煤粉颗粒进行还原,形成星点状金属铁,进而形成环带状结构。由于矿-煤颗粒界面间还原出的金属铁厚度增大,使初始直接还原反应减弱,尚未还原的FeO核心依靠碳气化生成的CO和金属铁中碳的扩散继续还原,形成蠕虫状金属铁连晶结构。浮氏体对微波具有一定的吸收性,在微波场中自身热碎裂,可加速碳热还原。渣相含有变价铁元素,对微波有一定的吸收能力,有利于渣相中复杂铁氧化物的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加热 铁矿粉 结构研究 含碳 金属铁 结构 煤粉颗粒 带状结构 颗粒界面 还原反应 碳热还原 吸收能力 氧化 FEO 蠕虫状 吸收性 微波场 铁元素 变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甲基藿烷:陆相湖盆中古沉积环境的分子化石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广利 王铁冠 +1 位作者 张林晔 王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2-909,共8页
A环上带C-2或C-3位取代基的甲基藿烷常常用于反映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Summons et al., 1999)。通过GC-MS和GC-MS-MS分析,在济阳坳陷古近系湖相沉积岩中检测到了丰富而完整的C28-C362α-甲基藿烷系列。2-甲基藿烷来源于蓝细菌体内的2β... A环上带C-2或C-3位取代基的甲基藿烷常常用于反映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Summons et al., 1999)。通过GC-MS和GC-MS-MS分析,在济阳坳陷古近系湖相沉积岩中检测到了丰富而完整的C28-C362α-甲基藿烷系列。2-甲基藿烷来源于蓝细菌体内的2β-甲基细菌藿烷多醇(Summons et al.,1999),在成岩作用中这种多羟基化合物易于结合到干酪根中,并在随后的热降解生烃过程中释放出2-甲基藿烷。2-甲基藿烷具有与藿烷类似的异构化反应,但转化速率和热力学平衡点有所变化。2-甲基藿烷的发育与古沉积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高丰度2-甲基藿烷仅出现在浅水、低能量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中,随着成熟度增加,2-甲基藿烷指数增大,随着湖盆水体扩大和深度增加,2-甲基藿烷指数迅速减小;在整个生烃阶段泥质岩中2-甲基藿烷都不发育。2-甲基藿烷的组成和分布形式反映了水体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2-甲基藿烷对于古沉积环境的恢复和古生态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于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则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厘定有效烃源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基藿烷 盐湖 碳酸盐岩 氧化还原程度 济阳坳陷 G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甲烷-硫酸根界面分布深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自军 周怀阳 彭晓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9-260,共12页
利用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化学等方法分析研究区沉积物间隙水甲烷和硫酸根、pH和ΣCO2以及δ13C-CH4和δ13C-ΣCO2的垂直剖面分布。结果显示,间隙水硫酸根浓度呈线性梯度减小,至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sulfate-methane interface,SMI)附近,... 利用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化学等方法分析研究区沉积物间隙水甲烷和硫酸根、pH和ΣCO2以及δ13C-CH4和δ13C-ΣCO2的垂直剖面分布。结果显示,间隙水硫酸根浓度呈线性梯度减小,至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sulfate-methane interface,SMI)附近,硫酸盐几乎全部消耗而甲烷浓度急剧增大;与此同时,间隙水pH和ΣCO2在该深度位置明显升高。间隙水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沉积物发生了AOM作用。在AOM过程中,由于12CH4氧化速率较13CH4快,故引起沉积物间隙水剩余甲烷的碳同位素偏重,而δ13C-ΣCO2值变为极负.珠江口QA11-2、QA12-9、QA12-14和GS-1四个站位SMI对应深度分别为12cm、38cm、50cm和204cm,而南海BD-7站位由间隙水硫酸根剖面变化推算约为600cm。从珠江河口到南海沉积物,由于受陆源输入的减少,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呈降低趋势。有机质输入量及其活性的高低是制约了沉积物SMI分布深浅的关键因素,这是由于高含量的活性有机质一方面可加速间隙水硫酸根通过有机质再矿化分解作用途径消耗;另一方面可引起向上扩散进入AOM反应带的甲烷通量增大,使得通过AOM作用的硫酸根消耗通量相应增大,其结果造成沉积物SMI的上移。根据沉积物C/N比值以及13C剖面变化,推断AOM作用的可能发生机制是由于在沉积物表层再矿化作用过程中,因一部分活性有机质被大量消耗,导致进入沉积物硫酸根还原带底部的活性有机质数量相应减少,从而引起部分硫酸根转为与甲烷发生反应,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AOM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间隙水 硫酸根还原 甲烷厌氧氧化(AOM) 甲烷-硫酸根界面(S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橡胶/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在软体机器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迪一 陈培 +2 位作者 李耀刚 张青红 王宏志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13-216,共4页
采用维生素C化学还原法将氧化石墨烯(GO)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并分别通过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以及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表征。将rGO与硅橡胶共混得到多组不同质量比的硅橡胶/rGO复合薄膜,并分别通过温度采集系统以及电子万能材... 采用维生素C化学还原法将氧化石墨烯(GO)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并分别通过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以及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表征。将rGO与硅橡胶共混得到多组不同质量比的硅橡胶/rGO复合薄膜,并分别通过温度采集系统以及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样品进行表征。将rGO含量为8%的薄膜植入软体弯曲致动器中作为光热转换层,并在致动器的空腔内注入丙酮液体,制备得到通过丙酮的液-气相变驱动的软体弯曲致动器,观察并通过录像记录致动器在红外光照下的弯曲运动,得到致动器弯曲角随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弯曲致动器 光热转换 还原氧化石墨烯 复合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Mo-Si-C四元复合涂层抗氧化烧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曲栋 倪立勇 +2 位作者 卢鹉 杨杰 杨玉茹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0-136,共7页
目的提高C/C复合材料高温抗烧蚀性能。方法通过低压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石墨基体表面制备出Zr-Mo-Si-C四元复合涂层,采用氧-乙炔火焰烧蚀试验对涂层的抗烧蚀性能进行测试,并通过SEM、EDS、XRD分析了烧蚀前后涂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分... 目的提高C/C复合材料高温抗烧蚀性能。方法通过低压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石墨基体表面制备出Zr-Mo-Si-C四元复合涂层,采用氧-乙炔火焰烧蚀试验对涂层的抗烧蚀性能进行测试,并通过SEM、EDS、XRD分析了烧蚀前后涂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分析了涂层的抗烧蚀机理。结果涂层在1800℃烧蚀60、180、300 s后均保持良好的涂层状态,线烧蚀率分别为1.2×10^(-3)、0.4×10^(-3)、0.3×10^(-3) mm/s。烧蚀300 s后,涂层截面呈现三个区域,分别为表面烧蚀区、阻挡层和未烧蚀区。结论通过添加Mo Si2作为第二相可显著提高ZrC涂层的抗烧蚀性能,涂层在烧蚀过程中形成三个区域,其中表面烧蚀区和阻挡层能够有效地阻隔烧蚀的进行,未烧蚀区发生的烧结致密化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抗氧化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Mo-Si-C复合涂层 第二 -乙炔火焰烧蚀 氧化作用 烧蚀机理 低压等离子喷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