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微观光谱特征及氧化还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世龙 张国芳 +5 位作者 束俊 郭瑞华 李一鸣 刘卓承 许剑轶 葛启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83-1888,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Fe^(3+)、Al^(3+)、Co^(2+)及La^(3+)共掺杂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x=0.00~0.05)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PL)、拉曼光谱(Raman... 采用水热法合成Fe^(3+)、Al^(3+)、Co^(2+)及La^(3+)共掺杂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x=0.00~0.05)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PL)、拉曼光谱(Raman)以及与H2的程序升温还原反应(TPR)等方法对固溶体的微观结构、形貌、光谱特征和氧化还原活性进行系统表征及分析。XRD结果表明,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均呈CeO_(2)立方萤石结构,当掺杂量增加到x=0.04时,在36.6°处出现了微弱的Co_(3)O_(4)杂相,可以确定掺杂离子在CeO_(2)晶格中的固溶度x<0.04。样品的(111)衍射峰位向高角度偏移,表明掺杂离子引起晶格发生畸变。TEM及SEM结果显示样品为球形纳米颗粒,掺杂离子引起晶面间距变小。紫外吸收光谱表明,与纯CeO_(2)相比,掺杂样品的吸收边逐渐红移,在560~780 nm范围观察到掺杂离子的紫外吸收峰。掺杂引起样品能隙降低,从2.84 eV(纯CeO_(2))逐渐降低至2.10 eV(x=0.05)。其原因可归结为掺杂离子在CeO_(2)的价带和导带之间形成新的杂质能级,允许电子从价带跃迁到较低的杂质能级上,继而降低了跃迁能隙。由于掺杂离子引起晶格内部发生畸变以及氧空位比例增大,阻碍了电子的高能跃迁,也可引起能隙减小。荧光光谱证明,掺杂样品的发射峰强度明显降低。Raman光谱表明,掺杂引起F_(2g)峰位发生偏移,峰强减小,峰宽变大。同时,对应于氧空位峰的相对强度逐渐提高。荧光光谱及Raman光谱均证明掺杂离子引起固溶体晶格畸变程度增加,氧空位浓度提高。H_(2)-TPR测试表明,掺杂可以有效降低CeO_(2)的氧化还原反应温度,提高氧化还原活性,当x=0.03的样品表面还原温度最低,还原峰的面积最大,即氧化还原反应活性最佳,表明样品的氧化还原性能与晶粒尺寸、晶格缺陷及氧空位浓度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研究证明,四种离子共掺杂CeO_(2)能够有效修饰微观晶体结构,在较低掺杂浓度下即可显著改善样品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 共掺杂 氧空位 氧化还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状Mo_(2)C/Mo_(3)P@NC异质结电极高效催化Li-CO_(2)电池
2
作者 李雪莲 曹志会 +7 位作者 雷普瑛 白冰 王璇 张金鑫 侯凯 刘爱芳 齐凯 高丽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1,共10页
以ZIF-8为基底并在其框架结构中原位引入金属Mo,进行高温煅烧处理,成功得到多孔富缺陷碳基底耦合的Mo_(2)C和Mo_(3)P异质结(Mo_(2)C/Mo_(3)P@NC)催化剂,Mo_(2)C/Mo_(3)P@NC呈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充分的活性位点,更重要的是诱导Mo向低... 以ZIF-8为基底并在其框架结构中原位引入金属Mo,进行高温煅烧处理,成功得到多孔富缺陷碳基底耦合的Mo_(2)C和Mo_(3)P异质结(Mo_(2)C/Mo_(3)P@NC)催化剂,Mo_(2)C/Mo_(3)P@NC呈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充分的活性位点,更重要的是诱导Mo向低价态δ(0<δ<4)过渡,改变材料表面电荷分布,增强的局域电荷位点Mo^(δ+)显著增加缺陷和活性位点,双价态Mo^(δ+)-Mo^(6+)位点构建出有利于CO_(2)吸-脱附,锂离子及电子迁移输运路径,在CO_(2)RR过程中稳定两电子产物Li_(2)C_(2)O_(4),并防止歧化成四电子产物Li_(2)CO_(3)。Mo_(2)C/Mo_(3)P@NC优异的催化特性驱动锂-二氧化碳电池遵循两电子反应路径(2Li^(+)+2CO_(2)+2e-→Li_(2)C_(2)O_(4)),电池充电电位和极化情况显著缓解,全放电容量高达10538m Ah/g,可逆充电容量为10521m Ah/g,库仑效率提升到99.8%;在电流密度为100m A/g下充电-放电电位差仅为0.7V,能以较小的电位差稳定循环110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碳电池 Mo_(2)C/Mo_(3)P催化剂 异质结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南部辉南-靖宇地区岩石圈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研究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清福 王建 +4 位作者 Hattori KH 盘晓东 刘金霖 谢志鹏 宋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97-1809,共13页
吉林省南部辉南-靖宇地区第四纪碱性玄武岩中的地幔包体主要为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的平衡温度分别为770~1000℃和850~1025℃,对应的氧逸度(fO2)值分别为FMQ-0.70至+0.34(均值为FMQ-0.06)和FMQ-0.4... 吉林省南部辉南-靖宇地区第四纪碱性玄武岩中的地幔包体主要为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的平衡温度分别为770~1000℃和850~1025℃,对应的氧逸度(fO2)值分别为FMQ-0.70至+0.34(均值为FMQ-0.06)和FMQ-0.46至+0.05(均值为FMQ-0.15),它们与深海橄榄岩(abyssal peridotites)以及软流圈地幔的fO2相似。橄榄岩的fO2值,连同其全岩化学成分(如Mg#、Al2O3、CaO、Ni、Co和Cr)和矿物化学成分(如橄榄石的Fo、尖晶石的Cr#和Mg#,以及辉石的Mg#)特征,表明辉南-靖宇地区龙岗火山群下面的岩石圈地幔很可能是在晚中生代以来,伴随着华北克拉通和扬子板块的碰撞以及来自东侧太平洋板块和北侧蒙古-额霍次克(Mongolo-Okhotsk)板块分别向西和向南的俯冲叠加,原来的古老岩石圈失衡、塌陷(拆沉?),取而代之的深部软流圈底辟、上涌,又经历了低度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岗火山群 岩石圈地幔 氧化-还原状态(fo2) 软流圈上涌 辉南-靖宇 吉林省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二氯乙烷自然衰减过程中模拟饱和含水层的氧化还原条件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大定 谢云峰 +3 位作者 柳晓娟 孔祥斌 曹云者 李发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98-1403,共6页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饱和含水层中1,2-DCA(1,2-二氯乙烷)的自然衰减过程及该过程中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特征,利用室内连续水流土柱模拟饱和含水层,研究生物降解作用对1,2-DCA自然衰减的贡献以及饱和含水层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规律.初始...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饱和含水层中1,2-DCA(1,2-二氯乙烷)的自然衰减过程及该过程中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特征,利用室内连续水流土柱模拟饱和含水层,研究生物降解作用对1,2-DCA自然衰减的贡献以及饱和含水层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规律.初始ρ(1,2-DCA)为50 mg/L,模拟地下水流速为450μL/min,模拟试验连续进行30 d,分别监测ρ(1,2-DCA)和水环境指标.结果表明,1,2-DCA自然衰减的一级速率常数为0.068 9 d-1,其中生物降解作用的贡献率为6.34%.1,2-DCA自然衰减过程中,NO3-首先充当生物降解的电子受体,随后Fe3+、SO42-依次发生反应,土柱内部不同高度出现了氧化还原分带,分别是硫酸盐还原带、铁盐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二氯乙烷 含水层 自然衰减 电子受体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博莱霉素大鼠肺脏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赵亚滨 张玉霞 +2 位作者 王常慧 侯显明 于润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2-425,共4页
目的 :探讨肺脏氧化 -还原状态与肺脏炎症、肺纤维化的关系及N 乙酰半胱氨酸对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健康雌性Wistar大白鼠经支气管灌注博莱霉素 (BLM )造成肺间质纤维化。部分灌注BLM后每日腹腔注射N 乙酰半胱氨酸 (NAC) 4 0mg/kg。... 目的 :探讨肺脏氧化 -还原状态与肺脏炎症、肺纤维化的关系及N 乙酰半胱氨酸对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健康雌性Wistar大白鼠经支气管灌注博莱霉素 (BLM )造成肺间质纤维化。部分灌注BLM后每日腹腔注射N 乙酰半胱氨酸 (NAC) 4 0mg/kg。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细胞总分数 ,检测血清和BALF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 (MDA)的含量。肺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行HE染色进行病理和炎症积分分析。左肺匀浆后测羟脯氨酸 (HYP)含量。结果 :BLM组急性炎症期BALF细胞总数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 (PMN)、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 ,肺组织炎症积分增加 ,14d时HY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5 ) ;NAC能够降低急性期BALF中细胞总数、PMN和淋巴细胞百分比 ,但在纤维化期细胞总数有所增加。NAC组肺组织炎症积分下降 ,但HYP含量较BLM组略增加 ;各组血清GSH和MDA水平无显著差异 ;BLM组BALFGSH水平第 17天显著降低 ,NAC能够显著提高BALFGSH水平。结论 :BALFGSH ,MDA水平较血清GSH ,MDA水平能更好的反映肺脏损伤情况和对治疗的反应 ;NAC(40mg/kg)能够减少肺组织炎症细胞的浸润和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表明小剂量NAC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但其对肺纤维化大鼠胶原沉积无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半胱氨酸 博莱霉素 大鼠 肺脏 氧化-还原状态 肺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溶胶-凝胶法制备LiCoO_2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兴泉 李淑华 +2 位作者 何泽珍 陈召勇 于作龙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58-260,共3页
首次采用氧化还原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 ,并采用电化学测试 ,XRD ,TEM ,SEM和BET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Li/Co摩尔比对材料首次充放电容量的影响 ,比较了不同合成方法对材料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Li/Co摩尔... 首次采用氧化还原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 ,并采用电化学测试 ,XRD ,TEM ,SEM和BET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Li/Co摩尔比对材料首次充放电容量的影响 ,比较了不同合成方法对材料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Li/Co摩尔比应不小于 1。由本方法制备的LiCoO2 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和可逆放电容量 ,完整而稳定的层状结构 ,均匀的粒径分布和较小的平均粒径 (3 5 0nm )以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在充放电速率不大于 0 .5C和电压在 3 0~ 4 2 5V范围内时 ,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循环 10 0次后 ,容量保持率高达 96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溶胶-凝胶法 制备 LICOO2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4^(2-)/ZrO_2催化氢还原碱木质素的抗氧化性能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盛明 刘亮 +1 位作者 马艳丽 方桂珍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3071-13075,共5页
采用自制SO42-/ZrO2固体酸催化剂,在氢还原体系中对碱木质素进行活化,以化学法对活化前、后碱木质素的官能团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对碱木质素的抗氧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活化... 采用自制SO42-/ZrO2固体酸催化剂,在氢还原体系中对碱木质素进行活化,以化学法对活化前、后碱木质素的官能团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对碱木质素的抗氧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活化后碱木质素的总羟基和酚羟基含量分别达到9.39%和3.32%,较反应前提高55.98%和15.28%;碱木质素在浓度为0.005~0.160 mg/mL范围内,对DPPH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活化后碱木质素对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0.56%,较反应前提高4.61%;碱木质素在浓度为0.0025~0.080 mg/mL范围内,对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较弱;碱木质素在浓度0.002~0.060 mg/mL范围内,活化后碱木质素的还原力较活化前有所提高;碱木质素可以作为天然高分子抗氧化剂进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木质素 SO42- ZRO2 还原反应 活化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暴露羟基的ZnTi-LDH纳米片及其光催化O_(2)/CO_(2)-甲苯制苯甲醛
8
作者 陈泓屹 周安宁 +5 位作者 陈福欣 贾忻宇 张亚刚 马梦丹 凌洁 李纹龙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8-1161,共14页
为破解光催化CO_(2)-甲苯反应中苯甲醛产量和选择性低的问题,本工作构筑了暴露羟基的ZnTi-LDH片光催化剂,同时构建了新型O_(2)/CO_(2)-甲苯协同光催化反应体系。采用XRD、FT-IR、N2吸附-脱附、XPS等技术表征了ZnTi-LDH催化剂结构,在加... 为破解光催化CO_(2)-甲苯反应中苯甲醛产量和选择性低的问题,本工作构筑了暴露羟基的ZnTi-LDH片光催化剂,同时构建了新型O_(2)/CO_(2)-甲苯协同光催化反应体系。采用XRD、FT-IR、N2吸附-脱附、XPS等技术表征了ZnTi-LDH催化剂结构,在加压反应釜上,探讨了催化剂组成和O_(2)/CO_(2)比例对O_(2)/CO_(2)协同光催化氧化甲苯反应苯甲醛产量及选择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同位素示踪、自由基猝灭、GC-MS、EPR等技术进一步揭示了O_(2)/CO_(2)协同光催化氧化甲苯反应的自由基机理。结果表明,在无溶剂条件下,采用催化剂组成为3∶1的ZnTi-LDH(ZT-3∶1),O_(2)/CO_(2)比例为2∶8时,于氙灯光源下照射12 h,O_(2)/CO_(2)-甲苯反应的CO和苯甲醛产量分别为121.37和947.89μmol/(g·h),选择性分别为96%和60%,其总产量是CO_(2)-甲苯反应的3.02倍,CO和苯甲醛的选择性分别提升了7%和11%。这主要归因于ZT-3∶1具有丰富的-OH基团和较高的比表面积,促进了CO_(2)在催化剂上的吸附活化,O_(2)和CO_(2)的协同作用拓展了自由基反应的路径、提高了载流子利用效率。该研究结果为提高CO_(2)转化效率联产高附加值产物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氧化 O_(2)/CO_(2)-甲苯 光催化 CO_(2)还原 ZnTi-LD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载微过氧化物酶-11电极对O_2和H_2O_2还原的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旭光 高颖 +3 位作者 冯玉英 邢巍 杨辉 陆天虹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5-289,共5页
通过平衡吸附法将微过氧化物酶 -1 1 (MP-1 1 )沉积到活性炭上制成 MP-1 1 /C催化剂 ,利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法和旋转圆盘电极技术研究了该催化剂对 O2 和 H2 O2 的电催化还原 .结果表明 ,MP-1 1 /C对 O2和 H2 O2 的电化学还原均具... 通过平衡吸附法将微过氧化物酶 -1 1 (MP-1 1 )沉积到活性炭上制成 MP-1 1 /C催化剂 ,利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法和旋转圆盘电极技术研究了该催化剂对 O2 和 H2 O2 的电催化还原 .结果表明 ,MP-1 1 /C对 O2和 H2 O2 的电化学还原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并且氧的还原机理与溶液 p H值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过氧化物酶-11 还原 H2O2 生物燃料电池 氧化 活性炭 MP-11 修饰电极 电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对TiO_2光催化氧化还原效率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路平 吴峰 邓南圣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8-351,共4页
选择偶氮染料橙黄Ⅱ和Cr(Ⅳ)为对象,以染料氧化脱色速率和Cr(Ⅵ)还原速率为指标,定量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TiO_2光催化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β-CD在TiO_2上存在表面吸附,最大吸附量在TiO_2等电点附近。β-CD可提高TiO_... 选择偶氮染料橙黄Ⅱ和Cr(Ⅳ)为对象,以染料氧化脱色速率和Cr(Ⅵ)还原速率为指标,定量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TiO_2光催化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β-CD在TiO_2上存在表面吸附,最大吸附量在TiO_2等电点附近。β-CD可提高TiO_2对橙黄Ⅱ的光催化氧化速率和对Cr(Ⅵ)的光催化还原速率,氧化还原速率分别提高22.3和8.0倍,速率的提高与溶液的pH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 TIO2 氧化还原 橙黄Ⅱ CR(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Ag-Al_2O_3催化剂还原稀燃氮氧化物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永明 郝吉明 +2 位作者 候昭胤 赵宾 郑小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系统地研究了培烧条件、氧气浓度、C/N摩尔比等因素对溶胶 \|凝胶 Ag( 5 ) -Al2 O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氧气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促进低温活性和抑制高温活性 ;催化剂的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 60 0℃和升温速率 5... 系统地研究了培烧条件、氧气浓度、C/N摩尔比等因素对溶胶 \|凝胶 Ag( 5 ) -Al2 O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氧气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促进低温活性和抑制高温活性 ;催化剂的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 60 0℃和升温速率 5℃ /min;催化剂的活性随着 C/N摩尔比的降低而降低。此外 ,还考察了空速对 Ag( 5 ) \|Al2 O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活性 Al2O3 摩尔比 空速 低温活性 溶胶-凝胶 还原 C/N 氧化 氧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S暴露对保育猪氧化还原状态及硫化氢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磊 刘真 +4 位作者 谢彦娇 苗启翔 骆城增 张宏福 唐湘方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052-3062,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硫化氢(H_(2)S)暴露对保育猪氧化还原状态及内源性H_(2)S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体况健康、体重相近((11.61±1.51)kg)的35日龄大白猪,随机分为2组并分配到2个环控舱内,公母各半,每组6头猪。试验组环控舱内H_(2)S... 本试验旨在研究硫化氢(H_(2)S)暴露对保育猪氧化还原状态及内源性H_(2)S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体况健康、体重相近((11.61±1.51)kg)的35日龄大白猪,随机分为2组并分配到2个环控舱内,公母各半,每组6头猪。试验组环控舱内H_(2)S浓度控制为30 mg·m^(-3),对照组环控舱内H_(2)S浓度控制为0 mg·m^(-3),试验期28 d。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清和肝组织样品,检测氧化还原和H_(2)S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血清中ROS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抗氧化酶T-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CAT和GPX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非酶抗氧化物GSH和GSSG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2)肝中T-SOD和GPX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OH清除能力显著提高(P<0.05);ROS、H_(2)O_(2)、PC、MDA、GSH、GSSG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肝中Keap1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Nrf2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抗氧化相关基因(SOD2、GPX1、GPX2、GPX4和GSR)的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4)血清和肝中H_(2)S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内源H_(2)S合成酶CSE和CBS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3-MST的m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肝H_(2)S分解代谢酶SQR和SUOX的mRNA表达量下调,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30 mg·m^(-3)H_(2)S暴露导致保育猪血清抗氧化系统受损,而肝中Nrf2/Keap1信号通路的激活使肝免受氧化损伤;此外,H_(2)S暴露抑制了保育猪内源性H_(2)S的合成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H_(2)S) 保育猪 氧化还原状态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氧化预处理对Co_3O_4催化分解N_2O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珂 王永钊 +3 位作者 胡晓波 武瑞芳 刘晓丽 赵永祥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463,共9页
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Co_3O_4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还原-氧化预处理制得Co_3O_4-RO。通过XRD、N_2-physisorption、Raman、H_2-TPR、XPS和O_2-TP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在连续流动微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催化分解N_2O性能。结果表明,... 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Co_3O_4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还原-氧化预处理制得Co_3O_4-RO。通过XRD、N_2-physisorption、Raman、H_2-TPR、XPS和O_2-TP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在连续流动微反应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催化分解N_2O性能。结果表明,经过还原-氧化预处理,与Co_3O_4催化剂相比,Co_3O_4-RO结晶度变差,晶粒粒径减小,尤其是尖晶石结构重构过程削弱了Co-O键,增强了催化剂表面的氧物种脱附能力,降低了催化分解N_2O反应的活化能,因而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同时,Co_3O_4-RO对原料气中的O_22%(体积分数)和H_2O 2. 3%(体积分数)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3O4 还原-氧化预处理 催化分解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葡萄糖-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家族基因BmGMCβ2的克隆及序列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文娟 刘博 +4 位作者 肖丽蓉 冯丹丹 周良宵 沈以红 张泽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4-642,共9页
葡萄糖-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glucose-methanol-choline oxidoreductases,GMC)家族是昆虫体内一大类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为辅酶的氧化还原酶类,家蚕基因组中含有43个GMC家族基因。以家蚕5龄幼虫cDNA为模板克隆到一个家蚕GMC家族基... 葡萄糖-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glucose-methanol-choline oxidoreductases,GMC)家族是昆虫体内一大类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为辅酶的氧化还原酶类,家蚕基因组中含有43个GMC家族基因。以家蚕5龄幼虫cDNA为模板克隆到一个家蚕GMC家族基因,命名为BmGMCβ2(GenBank登录号:JQ965926)。该基因cDNA全长1 875 bp,编码62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69.3 kD,pI为6.21,定位于家蚕16号染色体的nscaf3058上,编码蛋白质含GMC家族共有的ADP-bindingβ-α-β折叠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基因是家蚕GMC家族β亚家族基因成员。RT-PCR检测家蚕不同发育时期和5龄第3天幼虫不同组织中BmGMCβ2基因mRNA转录水平,以5龄盛食期最高,并且主要在表皮、脂肪体和气管中转录表达;Westernblotting分析BmGMCβ2蛋白主要在5龄第3天幼虫的脂肪体中表达。将BmGMCβ2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E.coli BL21表达菌株,IPTG诱导表达BmGMCβ2融合蛋白,通过His-亲和层析得到纯化的融合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为后续研究该蛋白在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葡萄糖-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家族基因GMCβ2 基因克隆 序列特征 表达谱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菌氧化还原耦联转化外消旋2-辛醇制备(R)-2-辛醇
15
作者 江娟 徐岩 穆晓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47-950,962,共5页
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备手性2-辛醇的方法——双菌氧化还原耦联转化外消旋2-辛醇制备(R)-2-辛醇。通过筛选得到了一株选择性氧化外消旋2-辛醇中(S)-2-辛醇的菌株CandidacylindraceaATCC14830,其产物的光学纯度e.e.>98%,(R)-2-辛醇的产率&... 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备手性2-辛醇的方法——双菌氧化还原耦联转化外消旋2-辛醇制备(R)-2-辛醇。通过筛选得到了一株选择性氧化外消旋2-辛醇中(S)-2-辛醇的菌株CandidacylindraceaATCC14830,其产物的光学纯度e.e.>98%,(R)-2-辛醇的产率>46%。与报道的一株还原2-辛酮得到(R)-2-辛醇的菌株OenococcusoeniCECT4730氧化还原耦联,底物浓度可达40g/L,产物的e.e.>98%,产率>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2-辛醇 柱状假丝酵母 酒明串珠菌 氧化还原耦联 手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MCP对水蜜桃冷藏品质和氧化还原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千春录 米红波 +2 位作者 何志平 赵宇瑛 茅林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22-326,共5页
为探讨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艳红’水蜜桃在冷藏及其后货架条件下的贮藏品质及其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采用0、0.25、0.5、1μL/L的1-MCP对桃果实进行处理,然后置于(4±1)℃中贮藏21d,并置于(20±1)℃中3d。结果表明:1-MC... 为探讨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艳红’水蜜桃在冷藏及其后货架条件下的贮藏品质及其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采用0、0.25、0.5、1μL/L的1-MCP对桃果实进行处理,然后置于(4±1)℃中贮藏21d,并置于(20±1)℃中3d。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桃果冷藏及货架期间的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保持果实硬度和颜色,抑制质量损失率和电导率上升,其中1μL/L的1-MCP处理效果最为显著(P<0.05)。1-MCP处理保持了果皮和果肉抗坏血酸含量和其还原状态;抑制了果皮谷胱甘肽含量和其还原状态上升,而促进其在果肉中下降。综合得知,所有处理中1μL/L的1-MCP对水蜜桃果实保鲜效果最佳,1-MCP处理提高了桃果的抗氧化能力,从而改善果实的冷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甲基环丙烯 冷藏品质 氧化还原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2O_5熔体的微量氧化还原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魏劲松 赵康 谷臣清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97-702,共6页
将700、800、1100℃三种温度下的V2O5熔体制得V2O5溶胶,在非晶玻璃基片上将V2O5溶胶制成V2O5凝胶薄膜试样.通过对V2O5凝胶薄膜试样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测试和电子能谱(ESCA)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 将700、800、1100℃三种温度下的V2O5熔体制得V2O5溶胶,在非晶玻璃基片上将V2O5溶胶制成V2O5凝胶薄膜试样.通过对V2O5凝胶薄膜试样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测试和电子能谱(ESCA)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V2O5凝胶薄膜中有四价钒的存在,本文从V2O5熔体的微量氧化还原和晶体结构的角度分析讨论了微量氧化还原影响钒离子价态变化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相变薄膜 V2O5 氧化二钒熔体 微量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胺配合物催化1,1’-联-2-萘酚氧化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继国 宋化灿 +2 位作者 谭端明 杨绮琴 许遵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7-119,共3页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u (Ⅱ )_胺配合物的电还原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 :铜胺配合物可以键合O2 ,并催化O2 的还原。Cu (Ⅱ )也能与 1 1 _联_2_萘酚配合 ,但是配合物不能键合O2 ,不能催化O2 的还原。所以铜胺配合物键合并活化了O2 ,具有模拟...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u (Ⅱ )_胺配合物的电还原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 :铜胺配合物可以键合O2 ,并催化O2 的还原。Cu (Ⅱ )也能与 1 1 _联_2_萘酚配合 ,但是配合物不能键合O2 ,不能催化O2 的还原。所以铜胺配合物键合并活化了O2 ,具有模拟酶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2-萘酚 -胺配合物 循环伏安法 催化剂 还原性质 催化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介质中二过碘酸合铜(Ⅲ)配离子氧化2-氨基-1-丁醇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单金缓 韩冲 +1 位作者 霍树营 范立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6-51,共6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在298.2~313.2K内研究了碱性介质中二过碘酸合铜(Ⅲ)酸根配离子(DPC)氧化2-氨基-1-丁醇(AB)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结果表明,反应对氧化剂(DPC)是一级,对还原剂AB的表观反应级数(nap):1〈nap〈2,准一级速... 采用分光光度法在298.2~313.2K内研究了碱性介质中二过碘酸合铜(Ⅲ)酸根配离子(DPC)氧化2-氨基-1-丁醇(AB)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结果表明,反应对氧化剂(DPC)是一级,对还原剂AB的表观反应级数(nap):1〈nap〈2,准一级速率常数kobs在弱碱性介质中随[OH^-]增大而减小,在较强碱性介质中随[OH^-]增大而增大,随[IO^-4]ex(ex表示外加的IO^-4的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也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并且有弱的负盐效应.据此导出了一个能够解释全部实验事实的速率方程,求出了速控步骤的速率常数及298.2K时的活化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过碘酸合铜(Ⅲ) 2-氨基-1-丁醇 氧化还原反应 动力学及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SO_4^(2-)示踪法测定九龙江河口沉积中硫酸盐还原速率 被引量:2
20
作者 尹希杰 孙治雷 +2 位作者 徐勇航 李云海 邵长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93,共11页
在2011年7月利用35SO2-4培养示踪法测定九龙江河口两个站位(A站位位于咸淡混合区,盐度3~5;B站位位于海相区,盐度20~25)沉积柱中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垂直分布。结果显示A站位沉积柱中硫酸盐还原速率变化范围为54~2 345nmol/(cm3·d),从... 在2011年7月利用35SO2-4培养示踪法测定九龙江河口两个站位(A站位位于咸淡混合区,盐度3~5;B站位位于海相区,盐度20~25)沉积柱中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垂直分布。结果显示A站位沉积柱中硫酸盐还原速率变化范围为54~2 345nmol/(cm3·d),从表层到底部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20cm深度附近;B站位硫酸盐还原速率在24~987nmol/(cm3·d)之间,分别在10cm和78cm深度附近出现两个峰值,分别为876nmol/(cm3·d)和987nmol/(cm3·d)。综合分析两个站位孔隙水中SO2-4、甲烷浓度和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温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垂直变化趋势与其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分布规律,表明A站位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以有机矿化为主;B站位受到有机质矿化和甲烷厌氧氧化的共同作用;两个站位硫酸盐还原速率及垂直分布趋势受孔隙水中SO2-4浓度、有机质活性和温度的共同影响;根据各个层位硫酸盐还原速率估算两个站位硫酸盐还原通量(以硫计)分别为527.9mmol/(m2·d)和357.1mmol/(m2·d),表明硫酸盐还原是九龙江河口有机质厌氧矿化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速率 硫酸根(SO4^2-) 甲烷厌氧氧化 九龙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