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还原-氧化体系的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
1
作者 武浩 周嫦娥 +1 位作者 高振清 冯嘉禾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136,共9页
为解决传统剥色工艺复杂、剥色时间长、剥色过程能耗大等问题,设计并采用二氧化硫脲与过硫酸钠联合组成的还原-氧化剥色体系对活性蓝KN-R染色棉织物进行剥色,分析了剥色液中剥色剂质量浓度、碱剂质量浓度、剥色时间以及温度对剥色效果... 为解决传统剥色工艺复杂、剥色时间长、剥色过程能耗大等问题,设计并采用二氧化硫脲与过硫酸钠联合组成的还原-氧化剥色体系对活性蓝KN-R染色棉织物进行剥色,分析了剥色液中剥色剂质量浓度、碱剂质量浓度、剥色时间以及温度对剥色效果和棉织物强力的影响,探究了剥色剂对染色棉织物进行剥色的剥色机制。得到的二氧化硫脲体系最佳剥色工艺条件为:二氧化硫脲质量浓度2 g/L,氢氧化钠质量浓度6 g/L,剥色时间20 min,剥色温度60℃。过硫酸钠体系最佳剥色工艺条件为:过硫酸钠质量浓度6 g/L,氢氧化钠浓度质量4 g/L,剥色时间20 min,剥色温度60℃。在最佳剥色工艺条件下对活性蓝KN-R染色棉织物剥色率达到96.05%,强力保留率也维持在90%以上。相比于传统剥色工艺,二氧化硫脲-过硫酸钠剥色体系对染色棉织物进行剥色的剥色率较高,织物强力损伤较小,所需剥色剂用量少,剥色时间短,剥色温度低,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剥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织物 剥色率 强力保留率 氧化硫脲 过硫酸钠 还原-氧化剥色体系 循环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酰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反相乳液聚合
2
作者 周诗彪 罗鸿 +3 位作者 张维庆 郑庆云 肖安国 姚强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22,共3页
以过硫酸钾和亚硫酸钠为引发剂,Span-80和OP-10为乳化剂,进行了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研究;对合成产物进行了FT-IR、线粒径分布测试和表征;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以及油相与水相体积比对转化率的影响。研... 以过硫酸钾和亚硫酸钠为引发剂,Span-80和OP-10为乳化剂,进行了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研究;对合成产物进行了FT-IR、线粒径分布测试和表征;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以及油相与水相体积比对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4 h,油水体积比4∶1,引发剂[n(过硫酸钾)∶n(亚硫酸钠)=1∶1]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5%(质量分数),乳化剂[m(OP-10)∶m(Span-80)=1∶1]用量为单体质量的8.0%(质量分数),在此工艺条件下,单体转化率达98.8%,乳胶体积平均粒径112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聚丙烯酰胺 反相乳液聚合 氧化-还原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固化体系对丙烯酸酯胶粘剂固化反应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洪峰 厉蕾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87-191,共5页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未加氧化-还原固化体系的丙烯酸酯胶粘剂HCB1和加入氧化-还原固化体系的丙烯酸酯胶粘剂HCB2进行热分析,确定两种不同胶粘剂的固化温度范围,并利用K issinger,Ozawa和Crane方法计算出HCB1胶粘剂和HCB2胶粘剂...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未加氧化-还原固化体系的丙烯酸酯胶粘剂HCB1和加入氧化-还原固化体系的丙烯酸酯胶粘剂HCB2进行热分析,确定两种不同胶粘剂的固化温度范围,并利用K issinger,Ozawa和Crane方法计算出HCB1胶粘剂和HCB2胶粘剂的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研究和探讨氧化-还原固化体系在丙烯酸酯胶粘剂固化反应中所起到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固化体系,可以降低丙烯酸酯胶粘剂固化反应的固化温度和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固化体系 差示扫描量热法 固化温度 表观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硫酸铵-三乙醇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丙烯酸镁固化的影响
4
作者 谷亚新 聂琦 +4 位作者 王子豪 卢鹏 金恒刚 李晓明 滕飞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4-510,共7页
为研究过硫酸铵-三乙醇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氧化剂、还原剂用量以及氧化还原剂配比对丙烯酸镁溶液固化时间以及固化物吸水膨胀性能的影响,实验设计氧化剂和还原剂用量为0.3%,0.5%,1%,1.5%,2%,2.5%,3%;氧化还原剂配比为3∶1,2∶1,1∶1,... 为研究过硫酸铵-三乙醇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氧化剂、还原剂用量以及氧化还原剂配比对丙烯酸镁溶液固化时间以及固化物吸水膨胀性能的影响,实验设计氧化剂和还原剂用量为0.3%,0.5%,1%,1.5%,2%,2.5%,3%;氧化还原剂配比为3∶1,2∶1,1∶1,1∶2,1∶3,以此分别研究不同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用量对丙烯酸镁溶液固化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氧化还原剂配比对聚丙烯酸镁水凝胶吸水膨胀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氧化剂和还原剂在体系中所占比重对凝胶体膨胀率及膨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氧化剂和还原剂用量固化时间均会变短;还原剂增加时固化时间缩短更加显著且当还原剂用量为1%~2%时能更好的加速氧化剂的分解;氧化剂或还原剂所占比重越大以及相同氧化还原配比下用量越多时,凝胶体能够达到的稳定吸水膨胀率越大;氧化剂还原剂占比相同时,与还原剂相比氧化剂能够提高凝胶体吸水膨胀速率,且能够使凝胶体更快的达到稳定的吸水膨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镁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固化 吸水膨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巯基-过硫酸钾表面引发聚合体系的构建及其在羽毛表面接枝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新华 储兆洋 +1 位作者 李永 杨旭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19,共6页
为在羽毛表面引入新的氧化还原表面引发聚合体系,利用巯基乙酸将羽毛中的二硫键还原成巯基,使巯基与溶液中的过硫酸钾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油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羽毛表面的引发接枝聚合,制得含环氧基的羽毛接枝... 为在羽毛表面引入新的氧化还原表面引发聚合体系,利用巯基乙酸将羽毛中的二硫键还原成巯基,使巯基与溶液中的过硫酸钾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油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羽毛表面的引发接枝聚合,制得含环氧基的羽毛接枝共聚物。采用了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热重分析对改性前后的羽毛进行表征。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和反应温度对羽毛表面接枝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巯基与过硫酸钾可顺利引发GMA在水介质中的接枝聚合;最佳接枝聚合工艺条件为单体浓度0.55 mol/L、引发剂浓度2.6 mmol/L、温度40℃;所制备的羽毛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最高可达185.8%;与羽毛相比,热稳定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 氧化-还原体系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表面引发接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引发接枝聚合法制备高接枝度的接枝微粒SiO_2-g-PMAA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丁 高保娇 位霄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将偶联剂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MPS)键合在硅胶微粒表面,得到改性微粒AMPS-SiO2;使改性微粒表面的氨基与溶液中的过硫酸铵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了甲基丙烯酸(MAA)在硅胶微粒的表面引发接枝聚合,制得了高接枝度(0.30 g/g)的接枝... 将偶联剂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MPS)键合在硅胶微粒表面,得到改性微粒AMPS-SiO2;使改性微粒表面的氨基与溶液中的过硫酸铵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了甲基丙烯酸(MAA)在硅胶微粒的表面引发接枝聚合,制得了高接枝度(0.30 g/g)的接枝微粒SiO2-g-PMAA;研究了影响表面引发接枝聚合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适宜的温度为40℃。已接枝到硅胶表面的聚合物层对后续的接枝聚合产生阻隔作用。适宜的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1%,适宜的单体质量分数为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 硅胶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表面引发接枝聚合 接枝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无磷、无糖接枝聚合反应过程优化研究
7
作者 姜山 刘姜 +3 位作者 李国锋 陆书来 张辉 张馨元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2,139,共8页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接枝聚合使用由甲醛次硫酸钠(SFS)、乙二胺四乙酸四钠(EDTA-4Na)和硫酸亚铁(FES)组成的还原剂时,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接枝单体的不同加入方式对反应速率和接枝过程都有较大影响。采用“预补/全程连...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接枝聚合使用由甲醛次硫酸钠(SFS)、乙二胺四乙酸四钠(EDTA-4Na)和硫酸亚铁(FES)组成的还原剂时,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接枝单体的不同加入方式对反应速率和接枝过程都有较大影响。采用“预补/全程连续”方式加入还原剂,连续滴加方式加入氧化剂和接枝单体,能够实现对整个反应阶段引发剂分解产生自由基的速率的精准调控,改善接枝效果,提升粉料的增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接枝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无磷 无糖 反应过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相对分子质量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合成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梦耀 曾普 张广杰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11-213,223,共4页
以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单体,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DMDAAC-AM共聚物。用正交实验法考察了引发剂用量、温度、单体配比、pH等因素对共聚物阳离子度、特性黏度,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70℃,pH=8,... 以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单体,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DMDAAC-AM共聚物。用正交实验法考察了引发剂用量、温度、单体配比、pH等因素对共聚物阳离子度、特性黏度,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70℃,pH=8,引发剂量为4 mL,DMDAAC∶AM(质量比)=1∶1时,得到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用所制得的CPAM对高岭土模拟悬浊水样进行的絮凝实验,发现相对分子量为1.73×106的CPAM的絮凝效果最好,浓度为0.05%的CPAM溶液仅用0.4 mL便可使浊度为22.4的皂土悬浮液的浊度去除率达到8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丙烯酰胺共聚物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合成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