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墨烯基二氧化碳还原电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武泽林 王聪伟 +2 位作者 张晓祥 郭全贵 王俊英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30,共31页
通过电化学方法来减少二氧化碳(CO_(2)),同时生产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一种克服全球变暖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缓解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CO_(2)稳定的分子结构,设计高选择性、高能效和低成本的电催化剂是关键... 通过电化学方法来减少二氧化碳(CO_(2)),同时生产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一种克服全球变暖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缓解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CO_(2)稳定的分子结构,设计高选择性、高能效和低成本的电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且优异的物理、力学和电学性能,相对较低的成本,使其在CO_(2)电还原方面具有竞争力。此外,石墨烯基材料的表面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改性,包括掺杂、缺陷工程、构建复合结构和包覆形状。首先,本文综述了电化学CO_(2)还原的基本概念、评价标准,以及催化原理和过程。其次,简要介绍了石墨烯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并按照催化位点的类别,总结了石墨烯基催化剂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最后,对CO_(2)电还原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氧化还原 电催化 纳米材料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钎焊C/C复合材料的稀土改性还原氧化石墨烯增强AgCuTi复合钎料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靓 李月 +3 位作者 陈锦微 张汭 张乾坤 肖逸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398-1411,共14页
为了解决钎焊接头中脆性化合物的形成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创新性的稀土改性还原氧化石墨烯增强AgCuTi复合钎料,进而获得了以Ag-Cu共晶为主要组织且脆性化合物生成量合适的钎焊接头。对比分析了有无稀土Ce改性的复合钎料的成分和显微组织... 为了解决钎焊接头中脆性化合物的形成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创新性的稀土改性还原氧化石墨烯增强AgCuTi复合钎料,进而获得了以Ag-Cu共晶为主要组织且脆性化合物生成量合适的钎焊接头。对比分析了有无稀土Ce改性的复合钎料的成分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经Ce改性后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在钎料中更加均匀分散。比较了分别采用有无Ce改性的钎料钎焊C/C复合材料-C/C复合材料接头的界面微观结构,并研究了石墨烯含量对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经Ce改性的钎料中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分散性更好,从而细化了焊缝组织,且物相分布更均匀,使得接头的剪切强度明显提高。当石墨烯含量为0.5 wt.%时,使用Ce改性的钎料所得钎焊接头的平均剪切强度最高,为31.82 MPa,提高了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改性 还原氧化石墨 复合钎料 C/C复合材料 钎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S_(2)/还原氧化石墨烯合成及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涂敏 陈息坤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47,共8页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SnS_(2)/还原氧化石墨烯(SnS_(2)/RGO)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谱(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N2吸附-脱附表征SnS_(2)/RGO复合材料的物相晶型、化学基团、元素组成和比表面积与孔隙孔径。SnS_(2)/RG...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SnS_(2)/还原氧化石墨烯(SnS_(2)/RGO)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谱(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N2吸附-脱附表征SnS_(2)/RGO复合材料的物相晶型、化学基团、元素组成和比表面积与孔隙孔径。SnS_(2)/RGO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组装纽扣电池。结果表明:电流密度100 m A/g条件下,SnS_(2)/RGO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比容量明显高于纯SnS_(2),SnS_(2)/RGO复合材料第一次放电比容量高达2803 m Ah/g,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然可以达到941 mAh/g,而循环100次后纯SnS_(2)的放电比容量远低于SnS_(2)/RGO复合材料,仅为198 m Ah/g,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1 000 m A/g的高电流密度下,SnS_(2)/RGO复合材料放电比容量依然可以达到696 mAh/g,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S_(2) 还原氧化石墨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电池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碳化硅/碳/环氧树脂复合膜的制备及导热性能研究
4
作者 张心怡 霍京浩 +3 位作者 周波 原晓艳 刘毅 郭守武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1177,共7页
还原氧化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因其高柔性和高热导率常被用作电子元器件的热界面材料,但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易团聚,且热导率存在各向异性,可通过构建复合材料来构建导热通路改善其导热性能。以LED灯为研究对象,通过静电纺丝—高温煅烧... 还原氧化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因其高柔性和高热导率常被用作电子元器件的热界面材料,但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易团聚,且热导率存在各向异性,可通过构建复合材料来构建导热通路改善其导热性能。以LED灯为研究对象,通过静电纺丝—高温煅烧法制得还原氧化石墨烯/碳化硅/碳复合材料。与环氧树脂共混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碳化硅/碳复合材料/环氧树脂复合薄膜,研究不同还原氧化石墨烯加入量对复合薄膜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三维网络结构,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插入了碳化硅/碳纳米纤维间,有效防止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堆叠问题,且碳化硅/碳纳米纤维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间形成了有效的导热通路,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热导率。还原氧化石墨烯/碳化硅/碳复合材料/环氧树脂复合薄膜的热导率达到2.097 W·m^(-1)·K^(-1),表明碳化硅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能够有效提高导热性能。该研究有望为电子器件及其他需要热管理应用的领域提供一种新型导热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界面材料 还原氧化石墨 碳化硅纳米纤维 环氧树脂 导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锌/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平 王相统 +3 位作者 李宁 王曌 苏小平 魏小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3,共7页
光催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半导体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产生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活性物种,这些活性物种可用来净化污染物、制备氢气、碳还原等。氧化锌/石墨相氮... 光催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半导体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产生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活性物种,这些活性物种可用来净化污染物、制备氢气、碳还原等。氧化锌/石墨相氮化碳(ZnO/g-C_(3)N_(4))复合材料具有新颖的结构,以及优良的导电、防光腐蚀等性能,一直是光催化领域的关注热点。ZnO/g-C_(3)N_(4)能有效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可见光利用率,从而提高其光催化性能。主要介绍了ZnO/g-C_(3)N_(4)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制备方法,以及该复合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抗菌、析氢、CO_(2)还原等领域的应用,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石墨相氮化碳 纳米复合材料 光催化氧化 光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TiO2复合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9
6
作者 许婧 杨德志 +2 位作者 廖小珍 何雨石 马紫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3-919,共7页
二氧化钛(Ti O2)作为有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但由于其导电率较低,而导致容量和倍率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纳米Ti O2复合材料(GO/Ti O2),通过热处理获得还原氧化石... 二氧化钛(Ti O2)作为有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但由于其导电率较低,而导致容量和倍率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纳米Ti O2复合材料(GO/Ti O2),通过热处理获得还原氧化石墨烯/Ti O2复合材料(RGO/Ti O2).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还原氧化石墨烯改性的RGO/Ti O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RGO含量为4.0%(w)的RGO/Ti O2复合材料在各种电流密度下的可逆容量分别为183.7 m Ah?g-1(20 m A?g-1),153.7 m Ah?g-1(100 m A?g-1)和114.4 m Ah?g-1(600m A?g-1),而纯Ti O2的比容量仅为93.6 m Ah?g-1(20 m A?g-1),69.6 m Ah?g-1(100 m A?g-1)和26.5 m Ah?g-1(600m A?g-1).4.0%(w)RGO/Ti O2复合材料体现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100 m 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350个周期后,比容量仍然保持146.7 m Ah?g-1.同等条件下,纯Ti O2电极比容量只有68.8 m Ah?g-1.RGO包覆改性极大提高了Ti O2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嵌钠/脱钠性能.RGO包覆改性技术在改进钠离子电池材料性能中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还原氧化石墨 负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合成部分还原氧化石墨烯-K_2Mn_4O_8超级电容器纳米复合材料(英文)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乐 贺蕴秋 +3 位作者 储晓菲 李一鸣 孙芳芳 黄河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81-1690,共10页
通过控制水热反应温度以及氧化石墨烯(GO)与高锰酸钾的填料比,合成了两组部分还原的GO-K2Mn4O8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XRD)分析说明水热过程中合成了α-MnO2和一种新的晶相K2Mn4O8.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水热反应前后氧化石... 通过控制水热反应温度以及氧化石墨烯(GO)与高锰酸钾的填料比,合成了两组部分还原的GO-K2Mn4O8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XRD)分析说明水热过程中合成了α-MnO2和一种新的晶相K2Mn4O8.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水热反应前后氧化石墨的含氧官能团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样品由片状还原的氧化石墨烯构成,其表面附有许多小的纳米颗粒,这种结构有利于储能时电子的传递.通过这两组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更好地理解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变化.利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测试比较了材料的电容性能.用1mol·L-1的硫酸钠做电解液,电位范围是0-1V,在1A·g-1的电流密度下,测得的样品最佳比电容达到251F·g-1,能量密度为32Wh·kg-1,功率密度为18.2kW·kg-1.并且在5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样品的比电容仍维持在初始比电容的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还原氧化石墨 钾锰氧化 氧化 复合材料 电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还原法制备氧化石墨烯/TiO_2复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春明 陈中华 曾幸荣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6152-16156,共5页
采用Hummers法制得氧化石墨烯,以钛酸丁酯为钛源,采用原位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TiO2复合材料,进一步经过加热还原的方法,制备热还原氧化石墨烯/TiO2复合光催化剂,通过FT-IR、XRD、Raman、SEM、TEM和UV-Vis光谱等对产物进行了... 采用Hummers法制得氧化石墨烯,以钛酸丁酯为钛源,采用原位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TiO2复合材料,进一步经过加热还原的方法,制备热还原氧化石墨烯/TiO2复合光催化剂,通过FT-IR、XRD、Raman、SEM、TEM和UV-Vis光谱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该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主晶相为锐钛矿型TiO2,热还原氧化石墨烯表面富集的颗粒尺寸15nm左右,颗粒分布均匀。热还原氧化石墨烯/TiO2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TIO2 还原 复合材料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O/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溶剂热合成以及作为高循环稳定性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性能表征 被引量:8
9
作者 徐欢 胡中爱 +4 位作者 胡英瑛 鲁爱莲 李丽 杨玉英 李志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8-335,共8页
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以及其后续热处理过程,制备了NiO纳米花和NiO/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物。在NiO/rGO复合物中,rGO作为基底生长NiO,与此同时,NiO则有效的避免了rGO的团聚。采用热重分析(TG)、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衍... 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以及其后续热处理过程,制备了NiO纳米花和NiO/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物。在NiO/rGO复合物中,rGO作为基底生长NiO,与此同时,NiO则有效的避免了rGO的团聚。采用热重分析(TG)、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衍射对样品的成分、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NiO/rGO复合物(NiO和rGO的质量比为82.7∶17.3)电极呈现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A/g时,初始比电容为514.9 F/g,当材料完全活化后,其比电容高达600 F/g。同时,在电流密度为10 A/g时,相比于1 A/g时的比电容保持率为83.5%。此外,该电极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循环稳定性,6000次循环后电容衰减率为7.4%。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物是一种有应用价值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O 还原氧化石墨 溶剂热法 复合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硒化锌纳米光电材料的制备及其蓝光发射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浩 赵晓晖 +1 位作者 曲良东 迟学芬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7-771,共5页
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原位水热合成方法,使用石墨烯氧化物(GO)作为反应物和晶体生长基底成功制备出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硒化锌(r-GO/ZnSe)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以及红外-可见... 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原位水热合成方法,使用石墨烯氧化物(GO)作为反应物和晶体生长基底成功制备出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硒化锌(r-GO/ZnSe)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以及红外-可见光谱(FT-IR)等方法对r-GO/ZnSe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在30 nm的立方闪锌矿晶体结构的ZnSe粒子均匀分散在氧化石墨烯片层上,构成纳米复合结构。UV-Vis光谱显示,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吸收的起始波长在445 nm附近。PL光谱显示,纳米复合材料在470 nm附近存在一个很强的发射峰。这种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在白光二极管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 硒化 纳米复合材料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锌@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抑菌性能及其细胞毒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段慧敏 杨林松 +3 位作者 周正伟 何光裕 王利群 陈海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68-1473,共6页
以氧化石墨和乙酸锌为原料,通过水热反应成功制备了氧化锌@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吸收光谱(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得的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以大肠杆菌(E.coli)为实验菌种,对复合材料的抑菌性能进行了测... 以氧化石墨和乙酸锌为原料,通过水热反应成功制备了氧化锌@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吸收光谱(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得的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以大肠杆菌(E.coli)为实验菌种,对复合材料的抑菌性能进行了测试;并选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评价了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锌颗粒均匀地负载在石墨烯片层上,形貌均一,平均粒径为12 nm左右.复合材料在60μg·m L-1时可以完全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新型抑菌材料.L-929细胞毒性测试表明复合材料的生物毒性比较缓和,氧化锌@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无机抑菌材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氧化 纳米复合材料 抑菌性能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合成及其在光催化氧化降解和还原制备氢能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康乐 张耀君 +2 位作者 杨梦阳 张力 张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54-62,共9页
石墨烯因独特的二维纳米结构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已经成为近年来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作为一类新型的碳基材料,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多相光催化的诸多方面。对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光催化还原制氢原理、... 石墨烯因独特的二维纳米结构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已经成为近年来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作为一类新型的碳基材料,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多相光催化的诸多方面。对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光催化还原制氢原理、光催化氧化染料降解原理、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催化氧化污染物降解、光催化还原制氢以及CO2还原制甲醇中的应用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对一些新的光催化反应以及反应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纳米复合材料 光催化氧化 光催化还原 污染物降解 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极性面占优氧化锌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学文 周力 李峰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08-413,共6页
采用光还原方法将氧化石墨烯负载在极性面占有的氧化锌六棱盘上合成出氧化锌-还原石墨烯复合光催化材料。在紫外-可见光辐照下,该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活性得到明显提高。光催化性能的提高主要归因于还原氧化石墨烯对光生电子... 采用光还原方法将氧化石墨烯负载在极性面占有的氧化锌六棱盘上合成出氧化锌-还原石墨烯复合光催化材料。在紫外-可见光辐照下,该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活性得到明显提高。光催化性能的提高主要归因于还原氧化石墨烯对光生电子的捕获抑制了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以及还原氧化石墨烯对亚甲基蓝分子的有效吸附。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最优负载量约为2%,同时负载的还原石墨烯对光的吸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合材料对光子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 氧化六棱盘 光降解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氧化锌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6
14
作者 门传玲 王婉 曹军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9-193,共5页
采用Hummers法制得氧化石墨,再经溶剂热法一步合成石墨烯-氧化锌复合材料(GZO).在6 mol·L-1氢氧化钾电解液中,测试循环伏安曲线、交流阻抗谱图和计时电位曲线.结果表明,石墨烯-氧化锌复合材料电极的比电容为115 F·g-1,具有较... 采用Hummers法制得氧化石墨,再经溶剂热法一步合成石墨烯-氧化锌复合材料(GZO).在6 mol·L-1氢氧化钾电解液中,测试循环伏安曲线、交流阻抗谱图和计时电位曲线.结果表明,石墨烯-氧化锌复合材料电极的比电容为115 F·g-1,具有较好的循环寿命,改善了超级电容器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氧化 超级电容器 纳米复合材料 循环伏安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3(HCOO)6/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容性能 被引量:7
15
作者 付蓉蓉 罗民 +1 位作者 马永华 杨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85-1490,共6页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前驱体,Ni(NO_3)_2·6H_2O为镍源,甲酸为配体,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Ni_3(HCOO)_6/rGO复合电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金属镍离子和配体在氧化石墨烯表面超分子自组装成核,形成了"...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前驱体,Ni(NO_3)_2·6H_2O为镍源,甲酸为配体,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Ni_3(HCOO)_6/rGO复合电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金属镍离子和配体在氧化石墨烯表面超分子自组装成核,形成了"三明治"式的夹心复合结构;不同的GO浓度对复合材料的物相结构、晶体尺寸大小、形貌及电化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当GO的浓度为8 mg/m L时,在100℃下反应24 h得到的Ni_3(HCOO)_6/rGO复合材料在电解液为1 mol/L KOH,5 m V/s下比电容高达940 F/g,经过5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容的保持率为96.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3(HCOO)6/还原氧化石墨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超分子自组装 溶剂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Ba^(2+)改善锌铁氧体/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吸附性能和磁性能(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费鹏 乔俊 +3 位作者 霍金仙 刘建红 钟明 苏碧桃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2-410,共9页
以Ba^(2+)、Fe^(3+)、Zn^(2+)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Ba^(2+)掺杂的锌铁氧体/还原氧化石墨烯(Ba^(2+)-ZF/rGO)磁性吸附剂材料。在反应过程中,实现了Ba^(2+)掺杂锌铁氧体(Ba^(2+)-ZF)的合成、GO的还原以及两相的... 以Ba^(2+)、Fe^(3+)、Zn^(2+)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Ba^(2+)掺杂的锌铁氧体/还原氧化石墨烯(Ba^(2+)-ZF/rGO)磁性吸附剂材料。在反应过程中,实现了Ba^(2+)掺杂锌铁氧体(Ba^(2+)-ZF)的合成、GO的还原以及两相的复合等过程的同步进行,一步合成了Ba^(2+)-ZF/rGO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无机粒子均匀地分散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基底上,且无团聚现象。Ba^(2+)-ZF/rGO复合材料对染料分子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特别地,Ba^(2+)、Fe^(2+)(来源于Fe^(3+)的还原)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磁性能,显示出了良好的磁分离性。因此,本实验合成的Ba^(2+)-ZF/rGO复合材料是一种高效且具有良好磁分离性的吸附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2+掺杂铁氧体还原氧化石墨 一步溶剂热法 磁性能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鸣 黄海旭 +3 位作者 齐鹏涛 刘磊 王学雷 杨绍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7-931,共5页
利用天然鳞片石墨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在碱性条件下通过超声波剥离、静电自组装、磁力搅拌和高温还原的方法合成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硅(RGO/Si)复合材料。借助XRD、SEM、TEM、EDX能谱分析和比表面积分析等发现,Si颗粒... 利用天然鳞片石墨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在碱性条件下通过超声波剥离、静电自组装、磁力搅拌和高温还原的方法合成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硅(RGO/Si)复合材料。借助XRD、SEM、TEM、EDX能谱分析和比表面积分析等发现,Si颗粒均匀分布在RGO片层内。在室温下,以该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RGO/Si复合材料(2∶1)首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为1 231 mAh/g,首次库仑效率高达90.9%,在2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保持在452 mAh/g,库仑效率为99.2%。RGO/Si复合材料(1∶1)的RGO片层包覆Si颗粒最紧密,其复合结构最稳定,在高电流密度下容量保持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还原氧化石墨 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超声波剥离 静电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在氧化锌衬底上的电化学还原及其光电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一鸣 陈肖 +2 位作者 刘晓军 李文有 贺蕴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4-562,共9页
采用阳极电泳法,在氧化锌(ZnO)衬底上沉积氧化石墨烯(GO)以形成GO-ZnO双层复合膜;采用阴极恒电位法,对复合膜上的GO进行还原。对不同还原时间的GO,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 采用阳极电泳法,在氧化锌(ZnO)衬底上沉积氧化石墨烯(GO)以形成GO-ZnO双层复合膜;采用阴极恒电位法,对复合膜上的GO进行还原。对不同还原时间的GO,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段对其结构变化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测试手段对其能级演变进行考察,并对两者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当GO膜达到最大还原态后,随还原时间增加还会出现进一步的结构转变,并最终碎裂生成边缘羧基增多的小尺寸GO。GO能隙均减小至可见光范围,其能级位置及半导体极性也产生了不同的改变。由对复合膜的光电化学测试可见,除1800 s GO能级不再与ZnO匹配外,60 s到600 s GO-ZnO复合膜均可作为阳极光电极进行太阳光电转换。对光电性能差异的讨论则可得,GO膜碎裂造成叠层形貌向无序形貌的转变有利于光电转换性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氧化复合膜 电化学还原 结构转变 能级演变 光电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涤纶基纳米铜/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屏蔽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宏林 项伟 董淑秀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7-112,118,共7页
为制备具有电磁屏蔽性能且质轻、柔软的复合材料,以涤纶织物为基材,采用浸轧法将纳米铜乳液和氧化石墨烯负载到织物中,并通过化学法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涤纶基纳米铜/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 为制备具有电磁屏蔽性能且质轻、柔软的复合材料,以涤纶织物为基材,采用浸轧法将纳米铜乳液和氧化石墨烯负载到织物中,并通过化学法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涤纶基纳米铜/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析了纳米铜乳液粒径、质量分数及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米铜乳液平均粒径为93.7 nm、质量分数为20%,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8%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性能,其最小反射损耗值为-38.06 dB;与普通涤纶织物相比,复合材料亲水性能提高,手感良好,断裂强力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 还原氧化石墨 涤纶织物 复合材料 电磁屏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杯[8]磺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检测吡虫啉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君 李侠 刁国旺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8-283,共6页
将水溶性对磺酸基杯[8]磺酸盐(SC8)自组装到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表面,得到水分散性RGO-SC8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热重分析及电化学法对RGO-SC8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说明:复合材料表面覆盖了大量... 将水溶性对磺酸基杯[8]磺酸盐(SC8)自组装到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表面,得到水分散性RGO-SC8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热重分析及电化学法对RGO-SC8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说明:复合材料表面覆盖了大量的SC8,促进了RGO的分散性和成膜性;复合材料表现出RGO的导电性和大表面积及SC8的超分子识别和富集能力,两种成分能够协同促进吡虫啉的电化学反应,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将RGO-SC8修饰到电极表面,采用电化学方法对吡虫啉进行分析检测。吡虫啉线性范围在1.0×10^(-8)~6.0×10^(-5)mol·L^(-1)之间,检出限(3S/N)为9×10^(-9)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 磺酸盐 复合材料 吡虫啉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