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掺杂及卤化调控富勒烯氧化还原电位的DFT研究
1
作者 李健 孙冰花 +5 位作者 王春妮 李奥 吕祥鸿 王晨 代盼 白真权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S单原子置换导致氧化还原电位正移,B置换后增幅最高(3.655 V);F、Cl、Br、O单原子置换后,氧化还原电位均负移,F置换后降幅最大(2.476 V).在所考察的12种富勒烯分子中,C_(59)B和C_(59)F的电子亲和能(EA)分别为最小值(-3.901 eV)和最高值(-2.577 eV),二者分别具有最强和最弱的得电子倾向.在C_(59)B和C_(59)F中,B、F置换原子周围存在电荷偏聚,且B、F与周围C原子的成键主要来自于-2.5 eV和-7.5 eV能级附近2p电子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富勒烯C_(60) 氧化还原电位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低温下底质氧化还原电位对沉水植物苦草和菹草生长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杨好 郭新超 +2 位作者 袁静 张玉宝 储昭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7,共8页
为研究底质不同氧化还原电位(ORP)条件对沉水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以沉水植物菹草和苦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底质ORP,分析不同ORP对菹草和苦草株高、鲜重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质ORP大于−70 mV时,有利于苦草和菹草的生长... 为研究底质不同氧化还原电位(ORP)条件对沉水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以沉水植物菹草和苦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底质ORP,分析不同ORP对菹草和苦草株高、鲜重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质ORP大于−70 mV时,有利于苦草和菹草的生长;而当ORP小于−100 mV时,苦草和菹草的生长受到抑制。随着ORP的降低,苦草和菹草株高和鲜重的增长速率减缓,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总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降低。主成分分析显示,苦草的株高、鲜重及总叶绿素含量与ORP呈显著正相关,POD活性、MDA含量与ORP呈显著负相关。菹草的总叶绿素含量与ORP呈显著正相关,POD活性、MDA含量和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ORP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底质厌氧程度增强,对苦草和菹草的胁迫也随之增强,且苦草的耐受性较菹草更差。研究显示,为了恢复沉水植物的生长,应改善底质的氧化还原条件,为沉水植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以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 氧化还原电位(ORP) 菹草 苦草 氧化物酶(POD) 丙二醛(M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氧化还原电位的长期监测
3
作者 王泽 贾永刚 +1 位作者 徐海波 芦永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110,共9页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强度、低成本的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环境氧化还原电位(ORP)的长期监测。电极采用热分解-氢还原法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显示,电极表面均匀致密,存在大量的Ti 3 Pt纳米晶粒,平均粒度约42 nm...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强度、低成本的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环境氧化还原电位(ORP)的长期监测。电极采用热分解-氢还原法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显示,电极表面均匀致密,存在大量的Ti 3 Pt纳米晶粒,平均粒度约42 nm,涂层厚度仅2μm,析氢强化寿命证实了这种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具有高强度。对比商品铂电极,电化学开路电位(OCP)和循环伏安(CV)测试表明,涂层电极在标准液中的快速平衡方便现场校验,海水中则平衡建立缓慢(0.5~4 h),使得ORP的半定量评估更为重要。海水中,涂层电极对pH值的Nernst响应灵敏度接近每pH单位-43 mV,温度系数为-2.1 mV·℃^(-1),便于在使用中进行校准。氧浓度会影响到电极表面状态变化和ORP过程的建立,使得绝对电位的比较缺乏基准。海水中浸泡104 d后发现,电极表面氧化膜1~2 d后快速生成并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涂层电极的电位更易稳定。因此,低铂载量、高强度的涂层电极能够为海洋ORP长期监测提供有效的新型指示电极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钛基铂涂层电极 Ti 3 Pt纳米晶粒 海洋环境 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浆氧化还原电位与精子DNA碎片指数、高DNA着色性及运动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刘星池 张倩 +3 位作者 李栗妍 关小川 张宁 于月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研究精浆氧化还原电位(ORP)和归一化氧化还原电位(nORP)与精子DNA碎片指数(DFI)、高DNA着色性(HDS)及运动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其是否能作为评估男性生育潜能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生... 目的研究精浆氧化还原电位(ORP)和归一化氧化还原电位(nORP)与精子DNA碎片指数(DFI)、高DNA着色性(HDS)及运动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其是否能作为评估男性生育潜能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生殖医学科男科门诊就诊的309例男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极法检测精浆ORP、nORP,分析其与DFI、HDS、年龄、禁欲时间、精液量、精子总数、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非前向精子数、非前向精子百分率、不动精子数、不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活动率、曲线速度(VCL)、直线速度(VSL)、平均速度(VAP)、线性指数(LIN)、直性指数(STR)及振动指数(WOB)的相关性;对nORP结果进行三等分,比较其与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探讨nORP与HDS的关系,同时生成HDS与nORP的平滑曲线拟合。结果Pearson相关性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ORP和nORP均与精液量、不动精子百分率及DFI呈正相关,与前向运动精子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活动率、VSL、VAP呈负相关(P<0.05);不同的是ORP还与禁欲时间、不动精子数呈正相关(P<0.05),与LIN、STR及WOB呈负相关(P<0.05),而nORP还与HDS呈正相关(P<0.05),与精子总数、精子浓度、非前向精子数、非前向精子百分率、不动精子数、VCL呈负相关(P<0.05)。nORP分组结果显示,精液量、精子总数、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非前向精子数、非前向精子百分率、不动精子数、不动精子百分率、精子活动率、VCL、VSL、VAP、DFI、HD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nORP与HDS制作曲线拟合,对年龄及禁欲时间进行了调整。随着HDS的增加,nORP呈线性上升趋势。结论ORP、nORP都与精子DFI和主要运动参数相关,但nORP还与代表精子成熟度的HDS相关,更能反映精液质量,可作为评估男性生育潜能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浆氧化还原电位 精子DNA碎片指数 精子高DNA着色性 精子运动参数 氧化应激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氧化还原电位的动态变化以及对水产动物的毒性研究
5
作者 殷棚 张高峰 +2 位作者 吕峰 赵海永 杨辉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K_(2)SO_(4)·KHSO_(4)·2KHSO_5,简称KMPS)作为一种无机过氧化物消毒剂,具有杀菌消毒、净水增氧等多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病害防控、水质调节及水产养殖等领域。为探讨KMPS在水环境中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K_(2)SO_(4)·KHSO_(4)·2KHSO_5,简称KMPS)作为一种无机过氧化物消毒剂,具有杀菌消毒、净水增氧等多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病害防控、水质调节及水产养殖等领域。为探讨KMPS在水环境中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简称ORP)的动态变化以及对不同水产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实验测定了KMPS在不同浓度、时间、pH值变化下水环境中的ORP数值,并采用静态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开展了KMPS对斑马鱼(Danio rerio)、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KMPS进入水环境后,水体ORP与KMPS的初始浓度呈正相关,随后逐渐降低,具体表现为浓度为10 mg/L及以下的KMPS实验组ORP至96 h后逐渐稳定,50 mg/L及以上实验组ORP在0 h~4 h呈上升势态,后逐渐降低直至96 h后趋于稳定;此外在低浓度组中,不同pH值水环境下酸性水体ORP的下降速度快于中性和碱性水体。对于不同的水产动物,KMPS表现出不同急性毒性效应,其对斑马鱼、异育银鲫、罗氏沼虾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_(50))分别为92.56、147.59、103.12 mg/L,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9.26、14.76、10.31 mg/L;且急性毒性作用表现在水产动物接触有毒药物后的48 h内,在48 h~96 h内几乎不表现毒性作用。该研究为KMPS安全应用于水产养殖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KMPS) 氧化还原电位 水产动物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深度对稻草还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
6
作者 宋春彦 张艳科 +3 位作者 李一平 王昆昆 丛日环 鲁剑巍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6,共6页
淹水条件下稻草还田影响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进而影响下季水稻的生长,而不同淹水深度对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影响程度及动态变化特征尚不明确。采用土柱培养模拟田间稻草全量还田,设置6个淹水深度处理,即淹水0(土壤浸润)、1、2、4、6和8 ... 淹水条件下稻草还田影响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进而影响下季水稻的生长,而不同淹水深度对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影响程度及动态变化特征尚不明确。采用土柱培养模拟田间稻草全量还田,设置6个淹水深度处理,即淹水0(土壤浸润)、1、2、4、6和8 cm,测定培养28 d内土壤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Eh)、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Fe^(2+)和Mn^(2+)含量的动态变化,旨在为秸秆还田下稻田灌溉管理提出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Eh与淹水深度呈负相关,与土壤浸润处理相比,淹水1~8 cm时Eh降低65.4%~86.4%,而淹水深度对pH值和EC的影响不大(除浸润淹水时EC显著低于各淹水处理外)。各测定指标随还田培养天数的增加呈现动态变化:其中土壤pH值在培养7 d内呈上升趋势,培养14 d后不断下降至28 d时降至最低;而EC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不断上升,以淹水4 cm时上升幅度最大(上升65.3%);土壤Eh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表明还原性不断增强,在7~14 d降幅最大(下降40%以上)。土壤还原性物质量与淹水深度整体呈负相关,淹水4~8 cm时土壤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及Fe^(2+)含量显著低于淹水1~2 cm,降幅分别为31.1%~49.5%、14.2%~54.1%、26.3%~37.3%。土壤浸润处理的各还原性物质随培养天数的增加逐渐上升,而淹水1~8 cm处理则在培养14 d内先上升随后下降。研究表明,稻草还田前期,淹水深度维持在4~6 cm可有效缓解还原性物质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淹水深度 动态变化 氧化还原电位 还原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电位在微生物发酵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子祥 奕栋 +2 位作者 姜水琴 陈代杰 谭俊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1,共7页
氧化还原电位(ORP)作为一种可以实时监控发酵状况、高灵敏度的发酵参数,可以克服微氧、厌氧环境下溶氧电极应用的限制而应用于发酵。ORP波动既可以反映发酵液中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相对强弱,还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长状态密切相关。分析OR... 氧化还原电位(ORP)作为一种可以实时监控发酵状况、高灵敏度的发酵参数,可以克服微氧、厌氧环境下溶氧电极应用的限制而应用于发酵。ORP波动既可以反映发酵液中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相对强弱,还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长状态密切相关。分析ORP数据可以判定微生物生长阶段,而调控ORP可以反向作用于微生物的基因表达和代谢活动,为发酵生产提供一种新颖的调控途径。该文系统介绍了微生物发酵中ORP的概念、波动原理及潜在的微观机制,总结了近年来ORP作为非调控参数时的发酵应用及新检测技术开发;同时针对ORP的调控方式、分析方法、产品开发以及菌种选育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ORP在微生物发酵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发酵 调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电位对污染土固化体中砷浸出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文杰 王仕方 +1 位作者 余海生 李西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9-1046,共8页
砷(As)的价态和迁移性与氧化还原电位(EH)密切相关,固化/稳定化后的As污染土处于复杂的氧化还原环境中,EH的变化可能导致固化体中As浸出风险增加,目前对EH变化情况下固化体中As浸出行为的研究尚不多见。通过半动态浸出试验研究了稳定化... 砷(As)的价态和迁移性与氧化还原电位(EH)密切相关,固化/稳定化后的As污染土处于复杂的氧化还原环境中,EH的变化可能导致固化体中As浸出风险增加,目前对EH变化情况下固化体中As浸出行为的研究尚不多见。通过半动态浸出试验研究了稳定化/固化修复后的高浓度As(Ⅲ)污染土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As浸出行为,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浸出试验前后土中矿物成分和As价态的变化,揭示了相关机理。结果表明,浸出液中As的浸出总量与浸提液EH密切相关,浸提液EH越低,As浸出浓度越高;当浸提液EH为0 mV时,As的扩散系数达到3.11×10^(-13)m^(2)/s,可浸出指数达到了8.72,表明修复后的高浓度As(Ⅲ)污染土不适合在强还原性环境中堆放和再利用;XRD分析表明,随着浸提液EH降低,土中的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发生还原溶解,进一步导致As的解吸附;XPS分析表明,随着浸提液EH降低,土中的As(Ⅴ)被还原为高迁移性的As(Ⅲ),从而增加了As的潜在移动风险。该研究为高浓度As(Ⅲ)污染土的长期安全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Ⅲ)污染土 氧化还原电位 半动态浸出 稳定化/固化 浸出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二价铁-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化学测定方法探究
9
作者 牛爱钰 李欣 +1 位作者 刘菲 杨珊珊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溶解性二价铁(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的氧化还原能力显著影响含水层中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然而,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存在平衡缓慢和结果不稳定等难题,故亟待开发与优化电化学法快速准确测... 溶解性二价铁(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的氧化还原能力显著影响含水层中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然而,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存在平衡缓慢和结果不稳定等难题,故亟待开发与优化电化学法快速准确测定Eh,实现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能力的定量表征。本文选取针铁矿作为常见的铁氧化物,探讨了介导和非介导电位法测定Fe_(aq)^(2+)-针铁矿非均相体系Eh的优化实验条件,研究了介导物质的类型与添加顺序以及工作电极预处理方法等条件对Eh测定的影响,并通过能斯特方程验证电位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工作电极的表面状态、介导物质的选择以及针铁矿-工作电极之间平衡的建立对Eh测定十分关键。介导法能有效地缩短测定时间,但需要选择合适的介导物质;非介导法需确保工作电极与针铁矿之间平衡的建立。同时,利用非介导法测定了不同pH和Fe_(aq)^(2+)-浓度下不同粒径针铁矿与Fe_(aq)^(2+)-非均相体系的Eh,根据能斯特方程和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拟合得到不同粒径针铁矿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h0),对于粒径为200、700和1000nm的针铁矿Eh0分别为815、802和782mV,验证了优化后电位法的可行性。本文的结论可为矿物非均相体系Eh的测定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预测Fe_(aq)^(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参与的污染物衰减速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二价铁 氧化 非均相体系 氧化还原电位 针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胃氧化还原电位研究进展
10
作者 周言 王立志 +1 位作者 王一丹 毛金菊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65-6171,共7页
氧化还原电位(Eh)是瘤胃内环境的重要理化参数之一,是瘤胃细菌活性的指示剂,也是衡量瘤胃发酵动力学的基本参数。在瘤胃发酵过程中,瘤胃Eh与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合成存在密切联系。本文主要针对瘤胃Eh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测定方法以... 氧化还原电位(Eh)是瘤胃内环境的重要理化参数之一,是瘤胃细菌活性的指示剂,也是衡量瘤胃发酵动力学的基本参数。在瘤胃发酵过程中,瘤胃Eh与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合成存在密切联系。本文主要针对瘤胃Eh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测定方法以及其对瘤胃微生物组成和纤维素降解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瘤胃代谢 瘤胃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膜下滴灌对农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11
作者 赵静 王莹 +3 位作者 李经纬 薄晓东 陈喆 李喆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5-129,143,共6页
为了研究滴灌条件下覆膜对土壤通气性的影响,于东北半湿润区开展了玉米田间试验,设置不覆膜+施肥(NM)、覆膜+施肥(PFM)、不覆膜+不施肥(CNM)和覆膜+不施肥(CPFM)共4个处理,对滴灌条件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滴灌条件下覆膜对土壤通气性的影响,于东北半湿润区开展了玉米田间试验,设置不覆膜+施肥(NM)、覆膜+施肥(PFM)、不覆膜+不施肥(CNM)和覆膜+不施肥(CPFM)共4个处理,对滴灌条件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小时尺度下,与不覆膜相比,覆膜可提高表层(0~10 cm)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表现为NM>PFM,差值为2.7~10.0 mV,提高了0.5%~2.0%。在耕作层(0~30 cm)内,覆膜措施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分布均无明显影响,各处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覆膜与不覆膜条件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生育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随着生育期的发展逐渐降低。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玉米生育前期耕作层的氧化还原电位,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覆膜处理的Eh均明显高于不覆膜处理,差值为59.5~122.9 mV,提高了9.7%~2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土壤通气性 膜下滴灌 东北半湿润区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电位和pH对生物滞留系统硝酸盐异化还原为氨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韬 李剑沣 +1 位作者 邹子介 张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8-373,共6页
试验以模拟生物滞留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不同氧化还原电位(Eh)和p H条件下硝酸盐异化还原为氨(DNRA)作用对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土壤Eh为225~100 m V、0^-120 m V和-225^-340 m V条件下,随着Eh的降低... 试验以模拟生物滞留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不同氧化还原电位(Eh)和p H条件下硝酸盐异化还原为氨(DNRA)作用对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土壤Eh为225~100 m V、0^-120 m V和-225^-340 m V条件下,随着Eh的降低,硝酸盐异化还原为氨(DNRA)作用增强;生物滞留系统中同时存在反硝化反应和DNRA作用,在0^-120 m V区间,更有利于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在-225^-340 m V区间,更有利于DNRA作用的发生;生物滞留系统土壤p H为5~7的条件下,DNRA作用效果随着p H的增加而增强;在p H为7~9时,DNRA作用效果随着p H的增加而减弱;表明DNRA作用易在中性偏碱性的环境下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 同位素示踪 氧化还原电位(eh) PH 生物滞留 硝酸盐异化还原为氨(DNRA) 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37
13
作者 吴金浩 刘桂英 +2 位作者 王年斌 徐雪梅 宋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339,共7页
通过2007年秋季对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Eh)的现场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Eh的现状,并从底质特性、上覆海水以及河流输入等方面深入探讨了Eh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Eh变化范围在-24.8 mV~-366.7 m... 通过2007年秋季对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Eh)的现场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Eh的现状,并从底质特性、上覆海水以及河流输入等方面深入探讨了Eh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Eh变化范围在-24.8 mV~-366.7 mV之间,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O2/H2O、有机物、MnO2/Mn2+、Fe(OH)3/Fe2+体系控制的弱还原环境转变为由SO24-/HS-、S/HS-体系控制的还原环境,分布基本呈现自辽东湾东北部向西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必不可少的因子,但可能由于调查海域沉积速率较高和较强的还原环境的影响,有机质对Eh的分布及变化影响不明显;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和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Eh,Eh随着硫化物含量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上覆海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也是影响Eh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溶解氧含量相对较高的调查海域影响更为显著,Eh呈现随着溶解氧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另外,河流输入也是影响该调查区域Eh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影响范围主要在以双台子河口为中心的冲淡水能达到扇形区域内。近二十年来,陆源排污及海上养殖等人类活动不断加强,造成了有机质与硫化物等污染物质的不断增加,使得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Eh逐渐降低,氧化还原环境发生了明显转变,同时表层沉积物的温度、上覆海水溶解氧、河流的输入及其与海水的混合作用等多种因素造就了该海域目前的氧化还原电位的分布变化特征,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地区的污染分布状况,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该海区的环境保护力度,保持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北部海域 沉积物 氧化还原电位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ton试剂氧化对硝基酚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赵云 王丽萍 +3 位作者 何士龙 侯梅锋 陈雪梅 张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61,65,共5页
考察了Fenton试剂氧化对硝基苯酚(PNP)过程中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当pH为3、H2O2投加量为3 mmol/L、Fe2+投加量为0.3 mmol/L时,废水中PNP在5.0 min时降到5 mg/L左右,去除率达95%;废水可生化性得到有效改善(BOD5/CO... 考察了Fenton试剂氧化对硝基苯酚(PNP)过程中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当pH为3、H2O2投加量为3 mmol/L、Fe2+投加量为0.3 mmol/L时,废水中PNP在5.0 min时降到5 mg/L左右,去除率达95%;废水可生化性得到有效改善(BOD5/COD由最初的0.073升至0.390)。(2)ORP反应了整个Fenton体系中的氧化还原状态,而整个体系中主要的氧化还原物质是Fe2+、·OH、H2O2、Fe3+以及氢醌等,ORP变化规律直接反映了哪种氧化还原物质的变化尚未明确,需进一步验证。(3)ORP的变化直接反映了Fe2+/Fe3+的形态变化。(4)利用ORP的变化可以反映Fenton试剂降解有机物的起始、快速降解及降解结束的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试剂 对硝基苯酚 氢醌 氧化还原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腐殖质氧化还原电位及其相应电子转移能力分布 被引量:12
15
作者 姜杰 杨浈 +1 位作者 任谦 孙国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9-224,共6页
本实验以土壤提纯腐殖酸及国际标准腐殖酸(Pahokee Peat Humic Acid,PPHA)为研究对象,测定腐殖酸与3种不同氧化还原Eh的铁矿物(水铁矿(Ferrihydrite)Eh0'=0 m V,赤铁矿(Fe2O3)Eh0'=-287 m V,磁铁矿(Fe3O4)Eh0'=-314 m V及... 本实验以土壤提纯腐殖酸及国际标准腐殖酸(Pahokee Peat Humic Acid,PPHA)为研究对象,测定腐殖酸与3种不同氧化还原Eh的铁矿物(水铁矿(Ferrihydrite)Eh0'=0 m V,赤铁矿(Fe2O3)Eh0'=-287 m V,磁铁矿(Fe3O4)Eh0'=-314 m V及溶解性铁铁氰化钾Eh0'(Ferricyanide=+430 m V)的氧化还原反应,结合Eh-p H计的实验体系,分析腐殖质分子氧化还原官能团的分布规律.磁铁矿同时拥有二价和三价铁离子,具有与腐殖质发生氧化或者还原反应的条件.不同土壤腐殖酸与磁铁矿反应表现的还原/氧化能力不同,这是由于腐殖酸的不同Eh引起,在此基础上测量显示原态下腐殖酸Eh值大约为245 m V,H2还原后,Eh值降低至-620 m V,表明腐殖酸的氧化还原Eh是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氧化还原官能团Eh叠加值.分析标准腐殖酸在不同氧化还原Eh下的氧化/还原能力显示原态下标准腐殖酸的氧化还原Eh分布比较均匀,还原态腐殖酸在Eh>0范围存在易于被氢气还原的官能团,具有显著的还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 铁矿物 氧化还原eh 氧化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在竞争生长条件下对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的响应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民 孔繁翔 +2 位作者 史小丽 邢鹏 谭啸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4,共7页
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会对藻类生长和竞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采用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方式,研究了在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竞争生长过程中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对铜绿微囊藻优... 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会对藻类生长和竞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采用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方式,研究了在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竞争生长过程中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对铜绿微囊藻优势形成的影响,同时测定了铜绿微囊藻生理和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单种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栅藻,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对两种藻的生长速率没有影响;在混合培养条件下,两种藻的生长均受到了抑制,但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却明显提高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率,而降低了斜生栅藻的生长速率,说明铜绿微囊藻的竞争能力得到了加强,斜生栅藻的竞争能力有所削弱;同时试验也发现在竞争生长的条件下,培养基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诱导了铜绿微囊藻细胞体积变大,酯酶活性增强以及叶绿素荧光强度增加,这些生理参数的改变可能是铜绿微囊藻在环境中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时竞争能力得以增强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混合培养 竞争 氧化还原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对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厌氧发酵产丁二酸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姜岷 李建 +3 位作者 陈可泉 王益娜 马江锋 韦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50-1253,1261,共5页
对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在产琥珀酸放线杆菌厌氧发酵产丁二酸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分布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血清瓶发酵培养过程中,筛选出对发酵过程无抑制作用的氧化剂铁氰化钾和还原剂二硫苏糖醇作为发酵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调节剂。在3L发酵... 对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在产琥珀酸放线杆菌厌氧发酵产丁二酸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分布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血清瓶发酵培养过程中,筛选出对发酵过程无抑制作用的氧化剂铁氰化钾和还原剂二硫苏糖醇作为发酵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调节剂。在3L发酵罐上利用铁氰化钾和二硫苏糖醇调节发酵体系氧化还原电位值在-100~-450mV,结果表明-350mV为菌体生长和产丁二酸的最佳电位,丁二酸生产速率由0.75g/(L·h)提高到1.18g/(L·h),产物丁二酸与副产物乙酸的质量浓度比由2.5提高到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琥珀酸放线杆菌 丁二酸 厌氧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对产琥珀酸放线杆菌代谢通量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姜岷 黄秀梅 +4 位作者 李建 陈可泉 杨卓娜 郑晓宇 韦萍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55-2561,共7页
利用代谢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对产琥珀酸放线杆菌NJ113厌氧发酵产丁二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可以改变HMP与EMP途径的代谢通量,从而影响胞内NADH/NAD+。在菌体最适氧化还原电位(-350 mV)条件下,HMP途径... 利用代谢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对产琥珀酸放线杆菌NJ113厌氧发酵产丁二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位调控可以改变HMP与EMP途径的代谢通量,从而影响胞内NADH/NAD+。在菌体最适氧化还原电位(-350 mV)条件下,HMP途径与EMP途径的通量比由43.6∶56.2提高至63.2∶36.5,间接合成更多的NADH,解决了丁二酸合成过程中还原力不足的矛盾,整个发酵过程中胞内NADH/NAD+比值有明显提高,发酵初期NADH/NAD+比值由2.19提高至8.73。最终丁二酸代谢通量从114.5 mmol.(g DCW)-1.h-1增至129.3 mmol.(g DCW)-1.h-1,副产物乙酸、甲酸的代谢通量分别降低30.6%、30.2%;丁二酸收率由75.46%提高至89.34%,生产强度达到1.18 g.L-1.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酸 厌氧发酵 氧化还原电位 代谢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和海洋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39
19
作者 宋金明 李延 朱仲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3-39,共7页
由铂电极测得的海洋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Eh)是一种“混合电泣”,研究表明控制Eh的元素主要为Fe、Mn、C、S等,其在电极上的电对反应为接近平衡态的“准平衡态”。本文通过对海洋沉积物Eh的控制电对反应和Eh与沉积物中百叽质含量关系的研... 由铂电极测得的海洋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Eh)是一种“混合电泣”,研究表明控制Eh的元素主要为Fe、Mn、C、S等,其在电极上的电对反应为接近平衡态的“准平衡态”。本文通过对海洋沉积物Eh的控制电对反应和Eh与沉积物中百叽质含量关系的研究,用Eh值划分了沉积物的4种氧化还原特性,东中国海沉积物基本属于还原性(-200~+200mV),事实证明,铂电极测得的Eh至今仍是用来表征海洋沉积物氧化还原特性的最有效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沉积物 氧化还原 eh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电位对低煤阶煤生物甲烷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夏大平 陈鑫 +1 位作者 苏现波 吴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7-110,125-126,共4页
氧化还原电位(Eh)是煤层生物甲烷生成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为了解其对煤层生物甲烷产出的影响以及产甲烷的动力学过程,在实验室采用-102mV、-153mV、-208mV、-284mV、-315mV这5个氧化还原电位值,对河南义马低煤阶煤样品进行了生物甲烷... 氧化还原电位(Eh)是煤层生物甲烷生成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为了解其对煤层生物甲烷产出的影响以及产甲烷的动力学过程,在实验室采用-102mV、-153mV、-208mV、-284mV、-315mV这5个氧化还原电位值,对河南义马低煤阶煤样品进行了生物甲烷模拟产出实验,采用气相色谱仪对不同反应阶段生成气体的成分及生成量进行检测,同时对菌种源中微生物进行培养计数。结果表明:①不同Eh条件下的实验均有甲烷的生成,氧化还原电位较低时产甲烷菌的繁殖更加快速,在-284mV时生物甲烷的浓度最大,-102mV时最小;②通过平板计数法,分析了产甲烷过程和细菌生长动力学机理——整个产甲烷生成过程也是微生物生长代谢的过程,间接证明了产气量大小变化的原因。结论认为,Eh对于煤层生物甲烷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低煤阶 煤层 生物甲烷 生成 影响 微生物 平板计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