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2篇文章
< 1 2 1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还原比对钠铁磷熔体电阻率的影响
1
作者 刘艺 陈福义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41,共5页
用电导率电池测量了钠铁磷熔体的电阻率 ,并分析了相应玻璃的穆斯堡尔谱 ,计算了铁离子的价态和氧化还原比 ,分析了温度、时间和氧化钠含量对熔体电阻率和玻璃氧化还原比的影响。发现在Na2 O含量低的熔体中 ,升温和降温过程的电阻率的... 用电导率电池测量了钠铁磷熔体的电阻率 ,并分析了相应玻璃的穆斯堡尔谱 ,计算了铁离子的价态和氧化还原比 ,分析了温度、时间和氧化钠含量对熔体电阻率和玻璃氧化还原比的影响。发现在Na2 O含量低的熔体中 ,升温和降温过程的电阻率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随着Na2 O含量增加 ,不可逆性消失 ,熔体的电阻率随时间轻微下降。同时发现Na2 O含量低的铁磷熔体的导电机理是电子性的 ,并用氧化还原比解释了其电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铁磷熔体 电阻率 氧化还原比 电导率电池 温度 玻璃 非晶态半导体 穆斯堡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及卤化调控富勒烯氧化还原电位的DFT研究
2
作者 李健 孙冰花 +5 位作者 王春妮 李奥 吕祥鸿 王晨 代盼 白真权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S单原子置换导致氧化还原电位正移,B置换后增幅最高(3.655 V);F、Cl、Br、O单原子置换后,氧化还原电位均负移,F置换后降幅最大(2.476 V).在所考察的12种富勒烯分子中,C_(59)B和C_(59)F的电子亲和能(EA)分别为最小值(-3.901 eV)和最高值(-2.577 eV),二者分别具有最强和最弱的得电子倾向.在C_(59)B和C_(59)F中,B、F置换原子周围存在电荷偏聚,且B、F与周围C原子的成键主要来自于-2.5 eV和-7.5 eV能级附近2p电子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富勒烯C_(60) 氧化还原电位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水入渗中氮迁移转化特征与氧化还原分带规律
3
作者 苏小四 赵禹尧 +1 位作者 李宁飞 马锋敏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3-702,734,共11页
基于富营养湖水向地下水的补给极易对湖周地区地下水水质安全造成威胁,以东北平原腹地的查干湖为研究区,在查明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湖水、地下水和含水介质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研究查干湖湖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 基于富营养湖水向地下水的补给极易对湖周地区地下水水质安全造成威胁,以东北平原腹地的查干湖为研究区,在查明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湖水、地下水和含水介质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研究查干湖湖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特征与氧化还原分带规律。结果表明:控制湖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氮迁移转化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包括混合作用、吸附–解吸作用、硝化–反硝化作用和矿化作用;湖水入渗过程中发生顺序氧化还原反应,依次形成有氧呼吸作用和硝化作用带、反硝化作用带、锰铁还原溶解作用带、硫酸盐还原作用带。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湖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保障湖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水入渗 氧化还原分带 硝氮 氨氮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多层界面润滑特性研究
4
作者 王固霞 徐海明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2-957,共6页
为解决机械磨损引起的能源损耗问题,通过共价作用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六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十八烷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烷基化,制备了不同链长的烷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rGO-C(N),N=12、16、18]。结果表明,rGO-... 为解决机械磨损引起的能源损耗问题,通过共价作用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六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十八烷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烷基化,制备了不同链长的烷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rGO-C(N),N=12、16、18]。结果表明,rGO-C(16)在15#工业白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在多种负载条件下,rGO-C(16)展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其中,在400 N条件下,与15#工业白油相比,其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分别降低了38.0%和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滑动磨损 分散稳定性 界面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包覆钛酸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航 秦龙威 +3 位作者 徐振凯 蔺多佳 张剑峰 夏鑫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86,共5页
为了得到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优异的钛酸锂(LTO)负极材料,将质量浓度不同的氧化石墨烯与LTO材料进行物理混合,再通过热处理方法制备出还原氧化石墨烯包覆钛酸锂(LTO@rGO)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 为了得到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优异的钛酸锂(LTO)负极材料,将质量浓度不同的氧化石墨烯与LTO材料进行物理混合,再通过热处理方法制备出还原氧化石墨烯包覆钛酸锂(LTO@rGO)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工作站对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质量浓度为2mg/mL时,在电流密度为1C条件下,LTO@rGO复合材料初始比容量为168mAh/g,经过50次循环后容量为165.2mAh/g,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锂 还原氧化石墨烯 表面改性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氧化还原电位的长期监测
6
作者 王泽 贾永刚 +1 位作者 徐海波 芦永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110,共9页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强度、低成本的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环境氧化还原电位(ORP)的长期监测。电极采用热分解-氢还原法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显示,电极表面均匀致密,存在大量的Ti 3 Pt纳米晶粒,平均粒度约42 nm...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强度、低成本的钛基铂涂层电极,用于海洋环境氧化还原电位(ORP)的长期监测。电极采用热分解-氢还原法制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显示,电极表面均匀致密,存在大量的Ti 3 Pt纳米晶粒,平均粒度约42 nm,涂层厚度仅2μm,析氢强化寿命证实了这种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具有高强度。对比商品铂电极,电化学开路电位(OCP)和循环伏安(CV)测试表明,涂层电极在标准液中的快速平衡方便现场校验,海水中则平衡建立缓慢(0.5~4 h),使得ORP的半定量评估更为重要。海水中,涂层电极对pH值的Nernst响应灵敏度接近每pH单位-43 mV,温度系数为-2.1 mV·℃^(-1),便于在使用中进行校准。氧浓度会影响到电极表面状态变化和ORP过程的建立,使得绝对电位的比较缺乏基准。海水中浸泡104 d后发现,电极表面氧化膜1~2 d后快速生成并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涂层电极的电位更易稳定。因此,低铂载量、高强度的涂层电极能够为海洋ORP长期监测提供有效的新型指示电极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位 钛基铂涂层电极 Ti 3 Pt纳米晶粒 海洋环境 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低温下底质氧化还原电位对沉水植物苦草和菹草生长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杨好 郭新超 +2 位作者 袁静 张玉宝 储昭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7,共8页
为研究底质不同氧化还原电位(ORP)条件对沉水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以沉水植物菹草和苦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底质ORP,分析不同ORP对菹草和苦草株高、鲜重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质ORP大于−70 mV时,有利于苦草和菹草的生长... 为研究底质不同氧化还原电位(ORP)条件对沉水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以沉水植物菹草和苦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底质ORP,分析不同ORP对菹草和苦草株高、鲜重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质ORP大于−70 mV时,有利于苦草和菹草的生长;而当ORP小于−100 mV时,苦草和菹草的生长受到抑制。随着ORP的降低,苦草和菹草株高和鲜重的增长速率减缓,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升高,总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降低。主成分分析显示,苦草的株高、鲜重及总叶绿素含量与ORP呈显著正相关,POD活性、MDA含量与ORP呈显著负相关。菹草的总叶绿素含量与ORP呈显著正相关,POD活性、MDA含量和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ORP呈显著负相关。随着底质厌氧程度增强,对苦草和菹草的胁迫也随之增强,且苦草的耐受性较菹草更差。研究显示,为了恢复沉水植物的生长,应改善底质的氧化还原条件,为沉水植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以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 氧化还原电位(ORP) 菹草 苦草 氧化物酶(POD) 丙二醛(M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调控的细胞膜表面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纳米粒摄取和内涵体逃逸
8
作者 李瑶 翟婉莹 +3 位作者 王征 Petrov Alexey M. 张葆鑫 赵燕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8,共9页
细胞摄取和内涵体逃逸是纳米药物递送的两个关键屏障.研究发现,细胞外表面的硫醇可以通过巯基-二硫化物/二硒化物交换反应同时克服这两个屏障.然而,该策略增强纳米药物递送的能力有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机械力(超声)来提高硫醇... 细胞摄取和内涵体逃逸是纳米药物递送的两个关键屏障.研究发现,细胞外表面的硫醇可以通过巯基-二硫化物/二硒化物交换反应同时克服这两个屏障.然而,该策略增强纳米药物递送的能力有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机械力(超声)来提高硫醇-二硫化物/二硒化物交换反应的动力学,进而提高药物递送效率.研究结果为提高纳米药物递送效率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反应 细胞摄取 内涵体逃逸 纳米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金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的性能研究
9
作者 李欢欢 李瑾 +1 位作者 王鹏飞 钟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本文以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为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和氯金酸的还原剂与稳定剂,成功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金(rGO/CMC/AuNPs)复合物。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 本文以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为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和氯金酸的还原剂与稳定剂,成功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金(rGO/CMC/AuNPs)复合物。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EDS)、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rGO/CMC/AuNPs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以NaBH 4为供氢体时,复合物对4-硝基苯酚(4-NP)的催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取代度为0.665的CMC对GO的还原性最强,得到了C/O比为3.97的rGO。在rGO/CMC/AuNPs复合物中,球形或准球形AuNPs均匀分布在rGO表面。rGO/CMC/AuNPs复合物对4-NP的催化还原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剂活性。取代度为0.456的CMC制备的rGO/CMC/AuNPs中AuNPs平均粒径为(54.7±13.3)nm,以其为催化剂时,30℃反应30 min,4-NP转化率可达到98.1%,反应速率常数可达0.1520 min^(-1),反应活化能E a为31.2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纳米金 羧甲基壳聚糖 催化性能 4-硝基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深度对稻草还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
10
作者 宋春彦 张艳科 +3 位作者 李一平 王昆昆 丛日环 鲁剑巍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6,共6页
淹水条件下稻草还田影响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进而影响下季水稻的生长,而不同淹水深度对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影响程度及动态变化特征尚不明确。采用土柱培养模拟田间稻草全量还田,设置6个淹水深度处理,即淹水0(土壤浸润)、1、2、4、6和8 ... 淹水条件下稻草还田影响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进而影响下季水稻的生长,而不同淹水深度对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影响程度及动态变化特征尚不明确。采用土柱培养模拟田间稻草全量还田,设置6个淹水深度处理,即淹水0(土壤浸润)、1、2、4、6和8 cm,测定培养28 d内土壤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Eh)、还原性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Fe^(2+)和Mn^(2+)含量的动态变化,旨在为秸秆还田下稻田灌溉管理提出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Eh与淹水深度呈负相关,与土壤浸润处理相比,淹水1~8 cm时Eh降低65.4%~86.4%,而淹水深度对pH值和EC的影响不大(除浸润淹水时EC显著低于各淹水处理外)。各测定指标随还田培养天数的增加呈现动态变化:其中土壤pH值在培养7 d内呈上升趋势,培养14 d后不断下降至28 d时降至最低;而EC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不断上升,以淹水4 cm时上升幅度最大(上升65.3%);土壤Eh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表明还原性不断增强,在7~14 d降幅最大(下降40%以上)。土壤还原性物质量与淹水深度整体呈负相关,淹水4~8 cm时土壤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及Fe^(2+)含量显著低于淹水1~2 cm,降幅分别为31.1%~49.5%、14.2%~54.1%、26.3%~37.3%。土壤浸润处理的各还原性物质随培养天数的增加逐渐上升,而淹水1~8 cm处理则在培养14 d内先上升随后下降。研究表明,稻草还田前期,淹水深度维持在4~6 cm可有效缓解还原性物质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淹水深度 动态变化 氧化还原电位 还原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铁磁性还原氧化石墨烯基全碳膜
11
作者 王悦 王欣 于显利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3,I0004,I0005,共11页
具有铁磁性质的纳米碳材料在自旋电子学、生物医学成像、电极和染料吸附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石墨烯衍生物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拥有卓越的物理化学性质,呈现出室温铁磁有... 具有铁磁性质的纳米碳材料在自旋电子学、生物医学成像、电极和染料吸附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石墨烯衍生物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拥有卓越的物理化学性质,呈现出室温铁磁有序结构。为了实现规模化、低成本、性能稳定的全碳膜,采用热还原结合双维度碳复合策略,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尺度还原氧化石墨烯纤维(rGOFs)的rGO-rGOFs全碳复合膜,并对全碳膜的铁磁性机理及磁阻效应进行了阐述。研究发现:引入适量rGOFs可将rGO膜的室温饱和磁化强度从0.0083 A·m^(2)·kg^(–1)提升至0.0960 A·m^(2)·kg^(–1),铁磁性增强是碳膜的空位缺陷和sp3(C–C)态共同作用导致的。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排除了样品中金属杂质可能对饱和磁化强度的干扰。此外,在室温、±1 T磁场下,磁阻(Magnetoresistance,MR)曲线显示样品MR为负值。通过调控材料的表面拓扑形貌和sp3(C–C)/sp2(C=C)比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室温饱和磁化强度。这种新型全碳薄膜有望在未来应用于自旋电子器件和生物医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碳复合膜 还原氧化石墨烯纤维 室温铁磁性 磁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MOFS/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一氧化碳研究
12
作者 张辉 孙懿辉 +3 位作者 吕妍 安胜利 郭瑞华 王瑞芬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1178,共8页
以硝酸铈和尿素为原料,1,3,5苯三甲酸为配体,采用简单的静电自组装法合成了铈金属有机框架(Ce-BTC)和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复合材料(Ce-BTC/g-C_(3)N_(4)),用于二氧化碳还原制一氧化碳的研究,并探索Ce-BTC的复合对g-C_(3)N_(4)... 以硝酸铈和尿素为原料,1,3,5苯三甲酸为配体,采用简单的静电自组装法合成了铈金属有机框架(Ce-BTC)和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复合材料(Ce-BTC/g-C_(3)N_(4)),用于二氧化碳还原制一氧化碳的研究,并探索Ce-BTC的复合对g-C_(3)N_(4)性能的影响机制。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阻抗、光电流测试和CO_(2)还原性能测试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光电学性能及催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e-BTC与g-C_(3)N_(4)的复合可能使得g-C_(3)N_(4)层间距发生改变,在细化晶体颗粒的同时提高样品比表面积,使复合样品获得更高的可见光捕获能力且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更高;在仅加入1 mL H2O作为质子提供源的前提下,Ce-BTC/g-C_(3)N_(4)-3拥有最优光催化性能。CO产率为19.02μmol/(h·g),是g-C_(3)N_(4)的2.25倍,循环测试后催化性能基本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Ce-BTC 石墨相氮化碳 复合光催化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保山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
13
作者 王虎 赖俭康 常晓琳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52,共14页
【目的】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全球多地有冰川发育,保山地块作为冈瓦纳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在此期间经历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保存了冰川消长的重要信息。【方法】以滇西保山地区西邑、东山坡、卧牛寺剖面为研究对象,石炭纪—二叠纪古海洋... 【目的】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全球多地有冰川发育,保山地块作为冈瓦纳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在此期间经历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保存了冰川消长的重要信息。【方法】以滇西保山地区西邑、东山坡、卧牛寺剖面为研究对象,石炭纪—二叠纪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为研究内容,分析缺氧事件的成因,探讨其与冰期的关系。通过对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统计等方法,恢复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结果】识别出四个氧化还原阶段:第Ⅰ阶段为Tournaisian晚期,古海洋环境经历了硫化—缺氧—次氧化—氧化环境的快速变迁。第Ⅱ阶段为整个Visean期,从硫化—缺氧环境过渡为次氧化环境。第Ⅲ阶段为Asselian—Artinskian早期,第Ⅳ阶段为Kungurian早期—Wordian中期,二者经历相似,皆以氧化及次氧化—氧化环境为主,间歇出现缺氧及次氧化环境。【结论】Tournaisian晚期—Visean初期的硫化—缺氧事件和δ^(13)C_(card)的正漂以及生物量的减少呈明显正相关,全球其他地区早石炭世也指示为缺氧环境,保山地区早石炭世古海洋的硫化—缺氧事件很可能是对晚古生代冰期前幕冰川事件的响应。早中二叠世相比早石炭世的古海洋整体较氧化,这可能与冰期导致的海平面下降有关,这一变化可能对该区域早二叠世生物复苏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二叠纪 晚古生代大冰期 基默里地区 氧化还原条件 草莓状黄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坏血酸和单宁酸进行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和特性研究
14
作者 黄天文 王婧 +4 位作者 谭磊 郝燕 杨卉 杨慧敏 马力通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4,共5页
分别采用绿色还原剂抗坏血酸(AA)和单宁酸(TA)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还原,制得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TA修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A)。通过对RGO和RGOA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体系中AA和TA均可有效地还原GO。制得的RGO和RGOA... 分别采用绿色还原剂抗坏血酸(AA)和单宁酸(TA)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还原,制得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TA修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A)。通过对RGO和RGOA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体系中AA和TA均可有效地还原GO。制得的RGO和RGOA形貌、亲水性和导电性存在显著区别:RGO为具有较大比表面积且碎裂、无序固体结构,电导率显著提高,与RGOA相比还原程度更高,但亲水性较差;RGOA则由于TA的多酚羟基的引入,呈现为膨胀卷曲絮状结构,电导率有所提升,亲水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化学还原 抗坏血酸 单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诱导不同信号通路调控骨骼肌氧化还原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振宇 佟强 孔健达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70,共9页
氧化还原稳态(redox homeostasis)在骨骼肌的功能适应、损伤修复及健康维持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骨骼肌中的氧化还原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通过精确调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与清除,使骨骼肌能够有效应对运动(exe... 氧化还原稳态(redox homeostasis)在骨骼肌的功能适应、损伤修复及健康维持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骨骼肌中的氧化还原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通过精确调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与清除,使骨骼肌能够有效应对运动(exercise)带来的氧化应激,并促进细胞健康与功能恢复。适度的ROS生成有助于抗氧化系统的激活并促进肌肉适应性反应。ROS作为关键的信号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对骨骼肌的代谢、抗氧化反应、线粒体功能及蛋白质合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过量的ROS可能引发氧化应激,破坏肌肉细胞结构和功能,致使肌肉衰退。本综述详细探讨了骨骼肌中氧化还原稳态的调节机制,尤其是ROS的生成与清除过程,并探讨了运动对骨骼肌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与氧化应激相关的信号通路,特别是Nrf2/KEAP1、HSP72/HSF1等通路在运动中的作用。深入研究氧化还原信号通路及其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调控机制,对于优化运动训练方案、改善骨骼肌健康及防治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氧化还原稳态 骨骼肌 信号通路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陷改性商业碳纳米管用于耐毒化二氧化碳电还原
16
作者 李承育 尚露 张铁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1,共8页
在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ECO_(2)RR)中,催化材料面临着实际应用条件复杂的挑战,尤其是在耐毒化方面.本文使用商业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通过先引入氮元素再脱除的方法,制备了富含石墨化碳缺陷的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球差校正... 在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ECO_(2)RR)中,催化材料面临着实际应用条件复杂的挑战,尤其是在耐毒化方面.本文使用商业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通过先引入氮元素再脱除的方法,制备了富含石墨化碳缺陷的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球差校正的环形明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C ABF-S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拉曼光谱仪(Raman)对催化剂的形貌、晶体结构、元素组成和缺陷程度进行分析表征.基于流动池测试体系的结果表明,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的电化学CO_(2)还原活性远高于未经处理的原始碳纳米管,且催化性能随缺陷程度的增大而升高.其中缺陷程度最高的MWCNT-N-800在宽电位范围内展现出优异的将CO_(2)还原为CO的活性,CO法拉第效率最高可达99%以上,电流密度大于200 mA/cm^(2).此外,在模拟含有毒化物质的烟道气条件下,MWCNT-N-800的CO法拉第效率依然保持在96%以上,展现出良好的耐毒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电催化 碳缺陷 商业碳纳米管 抗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过氧化物还原酶6的非钙依赖型磷脂酶A2活性调控牛肉嫩化机制
17
作者 刘际通 王新怡 +3 位作者 张一敏 朱立贤 梁荣蓉 毛衍伟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0-28,共9页
为揭示宰后成熟过程中过氧化物还原酶6(peroxiredoxin 6,Prdx6)的非钙依赖型磷脂酶A2活性(calciumindependentphospholipase A2,iPLA2)对牛肉嫩化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Prdx6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牛肉嫩化中的具体作用。测定宰... 为揭示宰后成熟过程中过氧化物还原酶6(peroxiredoxin 6,Prdx6)的非钙依赖型磷脂酶A2活性(calciumindependentphospholipase A2,iPLA2)对牛肉嫩化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Prdx6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牛肉嫩化中的具体作用。测定宰后成熟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粒径以观察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情况,并通过串联质量标签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其内在差异蛋白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使用Prdx6的iPLA2活性抑制剂MJ33孵育牛肉24 h可促进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在Con vs G0组(0 h未经孵育)、MJ33 vs G0组和MJ33 vs Con组中共鉴定出336个差异蛋白质,其中表达差异核心蛋白质为PRDX6、SOD1、GPX1和PARK7,差异蛋白质主要富集在糖酵解、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和细胞骨架蛋白质上,且主要位于细胞质中,但是抑制Prdx6的iPLA2活性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质主要集中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差异蛋白质之间存在互作机制,互作差异蛋白质主要富集在细胞抗氧化、核糖体调节蛋白质合成和磷脂功能上。表明抑制Prdx6的iPLA2活性可能通过介导膜功能、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对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影响,最终加速牛肉的嫩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嫩化 氧化还原酶6 非钙依赖型磷脂酶A2活性 肌原纤维蛋白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质氧化还原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18
作者 熊娟 方静 +1 位作者 许运 谭文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36,共15页
腐殖质作为土壤和沉积物普遍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至关重要。腐殖酸分子结构中含有的醌基等活性官能团赋予腐殖质氧化还原特性,使之在环境污染物转化、土壤肥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准确评价腐... 腐殖质作为土壤和沉积物普遍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至关重要。腐殖酸分子结构中含有的醌基等活性官能团赋予腐殖质氧化还原特性,使之在环境污染物转化、土壤肥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准确评价腐殖质的氧化还原能力是深入探究其环境行为和功能机制的基础。目前,评估腐殖质氧化还原能力的主要方法包括氧化还原滴定法、电化学法和微生物法等。本文综述了氧化还原滴定法、电化学法和微生物法的原理、实验和应用范围,深入剖析了各方法评价腐殖质氧化还原能力的优势与局限,氧化还原滴定法操作简单但受终点判定方式影响,定量精度受限;电化学法灵敏度高但易受外部环境干扰;微生物法能较好模拟自然条件但分析周期较长。进一步探讨了腐殖质氧化还原能力评价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的开发、原位测量技术的优化以及多技术联用策略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 有机质 土壤 氧化还原 电子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科理解的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
19
作者 陈迪楠 黄润 龚伟 《化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4,共6页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和简单的实验观察,缺乏情境关联和深度探究,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促进深度理解,而基于学科理解的核心概念教学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研究综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和简单的实验观察,缺乏情境关联和深度探究,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促进深度理解,而基于学科理解的核心概念教学有利于改善这一现状。研究综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历史和学科本质,提出两个本原性问题并细化形成问题链,从概念层级结构出发分别利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构建两大概念模型,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提炼认知视角和思路,最终形成基于学科理解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利用学生实验和仿真实验开展高水平实验探究,通过创设典型实例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融合多学科知识,开阔学生从化学角度看世界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理解 核心概念 教学研究 氧化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还原本质的“光合作用的原理”建模教学设计
20
作者 张郅睿 李秋石 赵萍萍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29,共4页
在“光合作用的原理”教学中,运用基于证据的建模教学理念,从光合作用的氧化还原本质出发,以电子传递为线索设计问题串及对应的证据链,引导学生逐步建构光合作用过程的模型,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对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 光合作用 氧化还原 建模教学 证据 高中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