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Mo-U共变作为古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分析的重要指标——进展、问题与展望 |
汤冬杰
史晓颖
赵相宽
王新强
宋高源
|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24
|
|
2
|
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对古海洋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
常华进
储雪蕾
冯连君
黄晶
张启锐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214
|
|
3
|
48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
邹建军
石学法
刘焱光
刘季花
|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4
|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探讨及其对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反演 |
王东升
张金川
李振
仝忠正
牛嘉亮
丁望
张聪
|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17
|
|
5
|
水环境中不同氧化还原条件的氢浓度特征 |
卢晓霞
李广贺
张旭
章卫华
|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6
|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明下段古环境 |
李超
廖新武
郭诚
赵大林
李扬
|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3万年以来日本海西部沉积物砷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
方良璁
邹建军
豆汝席
王庆超
朱爱美
Gorbarenko Sergey
Vasilenko Yuriy
Bosin Aleksandr
石学法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8
|
小保当煤矿新近系保德组沉积古环境恢复 |
白坤
马越
贾栋栋
蔡玥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9
|
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分析方法与研究进展 |
樊秋爽
夏国清
李高杰
伊海生
|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20
|
|
10
|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古湖盆氧化还原条件及其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 |
马小祥
姚素平
张柏林
张云献
彭君
|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11
|
陕南地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下部海绿石的成因机制:对古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启示 |
刘宇晨
徐东滔
王新强
刘金高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2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古沉积环境恢复及意义 |
付金华
李士祥
徐黎明
牛小兵
|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127
|
|
13
|
局限环境下水体深度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 |
毛小平
陈修蓉
李书现
杨帆
李振
李学慧
杨岳兴
|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14
|
基于硫元素化学种等指标的页岩氧化还原条件判识——以N208井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为例 |
张力
马向贤
马勇
胥旺
邵媛媛
胡国艺
郑国东
|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15
|
伊犁盆地南部郎卡地区含铀岩系古沉积环境恢复及成矿意义 |
倪仕琪
宋继叶
张晓
李真真
邱余波
张虎军
王毛毛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6
|
厦门港湾氧化-还原沉积环境的划分 |
黄剑霞
|
《台湾海峡》
CAS
|
1987 |
21
|
|
17
|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碳酸盐岩微量元素与古环境 |
朱丽霞
谭富文
陈明
付修根
冯兴雷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9
|
|
18
|
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古湖泊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
刁帆
金凤鸣
郝芳
孙冶华
邹华耀
王元杰
张金峰
操义军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7
|
|
19
|
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末期古海洋环境研究的若干问题 |
孙海涛
谢瑞
钟大康
任影
杨雪琪
钟泞聪
姜杨锦丰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20
|
黔北地区高成熟烃源岩地球化学的古海洋环境指示意义 |
杜秋定
杨平
谢渊
汪正江
刘家洪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