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的“粒控效应”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晓东 翟世奎 +2 位作者 许淑梅 张爱滨 卢海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68-874,共7页
对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岩芯样品的粒度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简称RSE,和典型陆源碎屑元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元素的“粒控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岸底层水溶解氧浓度正常海区沉积物中... 对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岩芯样品的粒度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简称RSE,和典型陆源碎屑元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元素的“粒控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岸底层水溶解氧浓度正常海区沉积物中,元素(包括典型陆源碎屑元素和RSE)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粒控效应”,在缺氧区沉积物中,RSE与粒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其分布不受“粒控效应”的制约,而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另外缺氧区缺氧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RSE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缺氧区 粒控效应 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在沉积环境判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吕荐阔 翟世奎 +2 位作者 于增慧 刘晓锋 王轲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8-124,共17页
部分元素对氧化还原环境非常敏感,氧化还原条件往往决定着这些元素的迁移或富集,这些元素被称为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RSE)。除Fe、Mn外大部分RSE在氧化环境条件下以溶解态离子形式存在于海洋水体而发生迁移,在... 部分元素对氧化还原环境非常敏感,氧化还原条件往往决定着这些元素的迁移或富集,这些元素被称为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RSE)。除Fe、Mn外大部分RSE在氧化环境条件下以溶解态离子形式存在于海洋水体而发生迁移,在还原环境条件下则容易从海洋水体中析出向沉积物中迁移并发生富集。RSE的这种特性常被用来判断现代或地质历史中的沉积环境。本文在总结RSE与沉积氧化还原环境判别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RSE地球化学行为的因素,进而探讨了RSE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RSE及相关指标在沉积环境判别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氧化还原状态的识别、指示海洋水体生产力变化、指示海洋水体的局限程度、指示沉积物物源等。影响或控制RSE迁移、转化、沉积和富集的主要因素有:成岩作用、陆源物质加入、粒控效应、Fe-Mn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吸附、有机质含量、水体局限、人类活动等。迄今对部分RSE的迁移富集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元素指标的应用较粗略。近期在RSE的应用中应重视样品的选取与保存、测量分析技术的提升以及多指标的互相印证,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更接近实际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 迁移/富集机制 沉积环境判别 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许淑梅 翟世奎 +2 位作者 张爱滨 张晓东 张怀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9-766,共8页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底层悬浮体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分布规律和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研究区具有明显的"离岸富集"特征,去除粒度效应、陆源碎屑来源组分和有机质的吸附作用等因...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底层悬浮体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分布规律和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研究区具有明显的"离岸富集"特征,去除粒度效应、陆源碎屑来源组分和有机质的吸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之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仍显示出在缺氧区的富集。通过同一站位底层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的分析比较,发现底层水缺氧是导致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Cd、V等在沉积物中富集的主要原因。Mo、Cd、V等元素的不同富集程度可用来反映缺氧区的缺氧程度。因此,Mo,Cd,V等RSE在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具有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可以指示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存在与大体范围,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衡量缺氧区的缺氧程度。U理论上虽然也对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敏感,但由于受陆源碎屑来源组分的影响较大,在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富集并不明显,因此U在研究区不具有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缺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许淑梅 张晓东 +1 位作者 翟世奎 卢海建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3期11-18,共8页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RSE)Re、Cd、Mo、U、V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其中包括海洋沉积物中RSE的来源、RSE在缺氧和无氧海区的沉淀富集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用RSE研究氧化还原环境时...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RSE)Re、Cd、Mo、U、V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其中包括海洋沉积物中RSE的来源、RSE在缺氧和无氧海区的沉淀富集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用RSE研究氧化还原环境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RSE的沉淀富集机制不尽相同,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对底层海水的溶解氧浓度敏感。在正常溶解氧条件下,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呈溶解态稳定存在,而当底层海水处于缺氧或无氧条件时容易发生还原。②当底层海水处于缺氧或无氧条件时,经过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受缺氧程度不同的制约,海水中呈溶解态的RSE依次在沉积物中沉淀,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③持续还原条件下,RSE在沉积物中稳定存在;受氧化作用后,容易在沉积物中发生二次迁移和重新富集。不同的RSE其氧化还原电位不同,在氧化还原序列中的位置不同,Re在U之后Mo之前发生还原。因此,RSE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不同富集特征和富集程度可作为还原程度指标研究底层海水的缺氧程度和底质的氧化还原环境。研究RSE的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必须对RSE陆源碎屑来源组分进行剔除,同时,还应充分注意到还原沉积区发生氧化后,RSE在沉积物中会发生重新迁移和二次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地球化学行为 环境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冷泉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甲烷渗漏和沉积物来源的指示
5
作者 龙恒叉 席世川 +3 位作者 杨慧良 赵俐红 李金洋 栾振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20,共16页
海底甲烷渗漏会对海洋沉积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使得甲烷渗漏区沉积物与正常海域沉积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产生明显差异,因此冷泉沉积物是记录海底甲烷渗漏事件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海马”冷泉区ZZY7站位长400 cm的岩芯沉积物研究... 海底甲烷渗漏会对海洋沉积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使得甲烷渗漏区沉积物与正常海域沉积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产生明显差异,因此冷泉沉积物是记录海底甲烷渗漏事件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海马”冷泉区ZZY7站位长400 cm的岩芯沉积物研究,对沉积物矿物组成、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Bayon模型等,结果表明,该站位沉积物矿物种类较多且成因多样:陆源沉积物约占75%,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黏土等;生物及自生矿物沉积物约占25%,主要是文石、方解石、高镁方解石等。通过建立以∑REE、LREE/HREE、δCe、CaO、Mo_(EF)、U_(EF)、碳酸盐矿物百分含量为甲烷渗漏识别的指标体系,识别出4个硫酸盐-甲烷过渡带(SMTZ),并初步推断该站位可能出现4次甲烷渗漏事件(MRE):210~300(MRE1)、170~190(MRE2)、80(MRE3)、10~50 cmbsf(MRE4)。结合研究区沉积物风化指数和甲烷渗漏历史,发现新生代早期地层受钾元素交代造成钾含量高,而研究站沉积物未受成岩作用影响。这一发现对运用“海马”冷泉区沉积物风化指数研究甲烷渗漏历史和渗漏成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渗漏 稀土元素 沉积环境 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SE) 海马冷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