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烷氧基键合的VO^(3+)腙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及氧化还原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高山 刘世雄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71-674,共4页
合成了配合物VO(L)(CH_3O)(CH_3OH)(H_2L为水杨醛苯甲酰腙),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UV,1HNMR,CV和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8161(1)... 合成了配合物VO(L)(CH_3O)(CH_3OH)(H_2L为水杨醛苯甲酰腙),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UV,1HNMR,CV和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8161(1)nm,b=1.694 6(2) nm, c=1.223 2(1) nm, β=104.274(9), V=1.639 4(3) nm3, Mr=368.26, Z=4.三齿腙配体中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均与饥原子配位并形成赤道平面,钒原子具有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电化学研究表明,配合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1/2按CH2Cl2<CH3CN<DMF的顺序向正电位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酰配合物 晶体结构 氧化还原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元素杂多钨硅酸盐氧化还原性质的研究
2
作者 张保建 瞿伦玉 +1 位作者 刘景福 赵世良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6年第4期92-92,共1页
通过极谱和循环伏安方法,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过渡元素杂多鹅硅酸盐在水溶液中的氧化还原性质,讨论了过波元素对杂多阴离子氧化还原性质的影响。化合物按文献方法合成。
关键词 氧化还原性质 杂多 杂多阴离子 过渡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AB四氮杂环铜配合物的合成、氧化还原及其TCNE复合盐的导电性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明星 徐正 游效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15-517,共3页
TAAB四氮杂环铜配合物的合成、氧化还原及其TCNE复合盐的导电性质李明星,徐正,游效曾(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关键词TAAB大环,铜配合物,氧化还原性质,TCNE电荷转... TAAB四氮杂环铜配合物的合成、氧化还原及其TCNE复合盐的导电性质李明星,徐正,游效曾(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关键词TAAB大环,铜配合物,氧化还原性质,TCNE电荷转移盐,导电性质大环配合物的研究对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AB大环 配合物 氧化还原性质 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CO)Cl_a(Ph_2Ppy)_2HgCl_b(HgCl_2)_c(a,b=1,2;c=0,1)的Ir-Hg相互作用和氧化还原反应性质(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小璇 许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62-1366,共5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PBE0方法,金属原子采用SDD基组,H、C、O和N原子采用6-31G*基组,P和Cl原子采用6-311G*基组,对单核配合物Ir(CO)Cl(Ph2Ppy)2(1),双核配合物Ir(CO)(Cl)2(Ph2Ppy)2HgCl(2)、Ir(CO)Cl(Ph2Ppy)2HgCl2(3)和Ir(CO)(Cl)2(...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PBE0方法,金属原子采用SDD基组,H、C、O和N原子采用6-31G*基组,P和Cl原子采用6-311G*基组,对单核配合物Ir(CO)Cl(Ph2Ppy)2(1),双核配合物Ir(CO)(Cl)2(Ph2Ppy)2HgCl(2)、Ir(CO)Cl(Ph2Ppy)2HgCl2(3)和Ir(CO)(Cl)2(HgCl2)(Ph2Ppy)2HgCl(4)进行结构优化,并在优化的基础上采用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正计算相互作用能,通过自然键轨道(NBO)和前线轨道分析研究Ir-Hg相互作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计算发现,Ir(CO)Cl(Ph2Ppy)2与HgCl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的产物2和4比非氧化还原产物3稳定.Ir-Hg相互作用强度顺序为3<4<2,且随着Ir-Hg相互作用强度增大,HOMO轨道中Ir和Hg成分逐渐趋于接近.配合物2和4都具有一对Ir-Hg成键与反键轨道,其成键轨道的组成分别为0.5985sd0.06Hg+0.8012sd2.48Ir和0.5794sd0.05Hg+0.8151sd2.48Ir,但3中Ir与Hg的相互作用较弱,只存在弱相互作用(电荷转移作用),表现为nIr→nHg的直接作用和σIr—P(1)→nHg、σIr—C(1)→nHg的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 NBO 金属-金属相互作用 氧化还原性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基于苯并咪唑还原席夫碱的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质(英文)
5
作者 赵海燕 李娜 杨晓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25-1732,共8页
在甲醇体系中,分别将苯并咪唑还原席夫碱HL与四氟硼酸铜和硝酸铜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结构类似的双核铜配合物[CuL(CH_3OH)]_2(BF_4)_2(1)和[CuL(NO_3)_2]_2(2)(HL=2-(((2-(2-benzimidazyl) ethyl)aimino)methyl)phenol),并用元素分析、... 在甲醇体系中,分别将苯并咪唑还原席夫碱HL与四氟硼酸铜和硝酸铜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结构类似的双核铜配合物[CuL(CH_3OH)]_2(BF_4)_2(1)和[CuL(NO_3)_2]_2(2)(HL=2-(((2-(2-benzimidazyl) ethyl)aimino)methyl)phenol),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2个配合物均属于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为酚氧桥联的双核铜结构,其中每个Cu(Ⅱ)处于N_2O_3的畸变四方锥构型。配合物中的氢键将配合物1和配合物2分别连接成一维和三维网络结构。采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双核配合物的氧化还原电位,表明2个配合物均显示2个准可逆单电子还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铜(Ⅱ)配合物 还原席夫碱 晶体结构 氧化还原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复杂体系氧化还原状态的描述与确定及独立电对概念的提出 被引量:1
6
作者 洪家珍 李法西 《海洋学研究》 1983年第1期52-58,共7页
木文提出海水氧化还原体系状态的性质取决于其主要独立电对的氧化还原性质。并测定了某些海洋沉积物样品的Eh、pH、酸挥发性硫及其间隙水中氨等参数,以所得数据为例进行讨论、归纳和推理,得到了一些经验性的结论。图5,表3,参考文献13。
关键词 氧化还原性质 海水 氧化还原反应 还原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炭沼泽湿地土壤分解过程中可溶性有机质氧化还原能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袁波 邓思宇 +2 位作者 余珂 周旭东 于志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8948-8957,共10页
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泥炭土)分解过程是控制泥炭土碳排放的关键过程,其中可溶性有机质(DOM)是泥炭分解过程的主要输出物。DOM富含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官能团,其中酚基具有抗氧化性质,是DOM氧化还原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驱动有氧和缺氧条... 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泥炭土)分解过程是控制泥炭土碳排放的关键过程,其中可溶性有机质(DOM)是泥炭分解过程的主要输出物。DOM富含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官能团,其中酚基具有抗氧化性质,是DOM氧化还原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驱动有氧和缺氧条件下的氧化还原过程意义重大。同时,酚基也可抑制泥炭的氧化降解,在泥炭土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泥炭分解过程中DOM氧化还原能力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利用创新介导电化学方法、激发—发射荧光矩阵光谱法(EEM),直接定量、定性评估DOM氧化还原变化程度,进而探讨(1)取自两个泥炭样地(OS/LB)的地表水、地下水、孔隙水样品中DOM的氧化还原性能;(2)来自泥炭样地OS的泥炭孔隙水剖面中DOM的氧化还原能力变化规律以及与泥炭分解的重要指标间的关系(如C/N和δ^(13)C_(DOC))。结果表明:选取电子转移能力(ETC)作为表征DOM氧化还原能力的指标,不同来源DOM的ETC值主要在2—4 mmole-/gC之间;在泥炭土中DOM的ETC值与醌基和酚基的光谱性质参数存在强相关,这些基团对DOM氧化还原能力具有较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在采样区OS,5—50 cm深度和0—210 cm深度的泥炭孔隙水剖面中,酚基在任意深度都是主导DOM氧化还原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醌基仅在没有淹水、有氧的近地表20 cm深度处时起到重要作用。在泥炭分解过程中,DOM氧化还原能力随深度的变化主要是受泥炭分解程度不同所致的泥炭自身酚基含量的变化所影响,特别是在未受地下水位波动影响的较大深度处。研究探讨泥炭分解过程中DOM氧化还原能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为厘清有机质与泥炭沼泽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分解 可溶性有机质 氧化还原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性
8
作者 方秉万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9-30,共2页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比较复杂的反应,这是因为影响物质氧化还原性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本身的价态结构之外,还与外界的温度、介质的酸碱性等有密切的关系,不像酸和碱参加反应就一定生成盐和水那样简单,只有在全面分析各方面因素...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比较复杂的反应,这是因为影响物质氧化还原性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本身的价态结构之外,还与外界的温度、介质的酸碱性等有密切的关系,不像酸和碱参加反应就一定生成盐和水那样简单,只有在全面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氧化还原反应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反应 酸和碱 酸碱性 氧化还原性质 氧化 元素电势图 氧化 电池反应 氧化 盐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醚环化二硫烯双核Au(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1
9
作者 纪勇 胡亮 +3 位作者 张睿 李一志 左景林 游效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551,共7页
合成了含有冠醚环化二硫烯的双核Au(Ⅰ)配合物[(3O-C2S4)Au2(PPh3)2](1),[(4O-C2S4)Au2.(PPh3)2](2),[(3O-C6S8)Au2(PPh3)2](3)和[(4O-C6S8)Au2(PPh3)2](4)以及富硫配合物[(btdt)Au2.(PPh3)2](5).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1~3和5进行... 合成了含有冠醚环化二硫烯的双核Au(Ⅰ)配合物[(3O-C2S4)Au2(PPh3)2](1),[(4O-C2S4)Au2.(PPh3)2](2),[(3O-C6S8)Au2(PPh3)2](3)和[(4O-C6S8)Au2(PPh3)2](4)以及富硫配合物[(btdt)Au2.(PPh3)2](5).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1~3和5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4对Na+离子有明显的电化学响应,峰电位可以产生大约55 mV的正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I)配合物 氧化还原性质 二硫烯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能-氧化态图中的纵坐标与零点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天佑 徐家宁 +2 位作者 刘五文 高爽 滕永富 《中国大学教学》 1994年第5期42-43,46,共3页
自由能-氧化态图中的纵坐标与零点问题的讨论宋天佑,徐家宁,刘五文,高爽,滕永富自1951年A.A.Frost ̄[1]首次提出自由能-氧化态图以来,这种用来描述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图示法先后被国内外一些无机... 自由能-氧化态图中的纵坐标与零点问题的讨论宋天佑,徐家宁,刘五文,高爽,滕永富自1951年A.A.Frost ̄[1]首次提出自由能-氧化态图以来,这种用来描述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图示法先后被国内外一些无机化学教材所引用 ̄[2-4]。数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氧化还原性质 刘五 徐家 图示法 电极电势 电极反应 化学教材 元素电势图 《物理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无机化学教材中引进自由能-氧化态图的探讨
11
作者 黄如丹 赵宁 《中国大学教学》 1992年第2期39-41,共3页
对元素的氧化还原性质,一般借助于元素电势图或自由能一氧化态图来描述。自由能一氧化态图是由 EA.V.Ebsworth 提出来的,它是以各种“半反应”的自由能对氧化态作图,画出关系曲线,亦称 Ebsworth曲线。该图也是用来表示某一元素不同氧化... 对元素的氧化还原性质,一般借助于元素电势图或自由能一氧化态图来描述。自由能一氧化态图是由 EA.V.Ebsworth 提出来的,它是以各种“半反应”的自由能对氧化态作图,画出关系曲线,亦称 Ebsworth曲线。该图也是用来表示某一元素不同氧化态之间关系的图解方法。自由能一氧化态图直观、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元素电势图 自由能变化 化学教材 半反应 图解方法 氧化还原性质 标准自由能 热力学不稳定 用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ugh结构(NH_4)_6[MnMo_9O_(32)]8H_2O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霍国燕 袁华 +1 位作者 刘伟 孙汉文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9-22,127,共5页
利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了 (NH4 ) 6 [MnMo9O32 ]8H2 O合成的最佳条件 .利用红外、紫外 -可见、差热 -热重和X射线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
关键词 WAUGH结构 循环伏安法 锰钼杂多酸盐 合成 表征 氧化还原性质 (NH4)6[MnMo9O32]8H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核钒酰腙配合物[VO(C_(14)H_(10)N_2O_2]_2(μ-O)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山 刘世雄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162,共2页
The dinuclear complex [VO(L)]2(μ-O)(H2L=salicylaldehyde benzoylhydrazo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UV, cyclic voltammet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wo oxygen atoms and one ni... The dinuclear complex [VO(L)]2(μ-O)(H2L=salicylaldehyde benzoylhydrazo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UV, cyclic voltammet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wo oxygen atoms and one nitrogen atom of the tridentate hydrazone ligand are coordinated to vanadium(Ⅴ) atom. The vanadium atom approximates to a distorted square pyramidal coordination sphere. The redox potentials of the title complex in different solvents follow the order: CH2Cl2<CH3CN<DM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氧化还原性质 双核钒酰腙配合物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负载量对低温水煤气变换Auα-Fe_2O_3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华金铭 郑起 +1 位作者 林性贻 魏可镁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8-563,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低温水煤气变换Au α Fe2O3催化剂。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催化剂的还原活化条件,考察了金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BET、XRD、UV VIS、XRF、H2 TPR和O2 TPO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其催化性能进行关...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低温水煤气变换Au α Fe2O3催化剂。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催化剂的还原活化条件,考察了金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BET、XRD、UV VIS、XRF、H2 TPR和O2 TPO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其催化性能进行关联。结果表明,(1)采用10% H2 N2还原气将催化剂在150℃原位还原9h,其催化活性最高;(2)金的最佳负载量为8 00%,此时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金的流失量较少,金粒子较小,也有利于抑制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烧结;(3)TPR TPO结果表明,金的负载量为8 00%时,Au α Fe2O3催化剂具有较易被还原、不易被氧化的性质,从而显示出最高催化活性。(4)Au α Fe2O3催化剂中的金以单质金(Au0)形式存在;其高活性与Au0 Fe3O4间的协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水煤气变换 Au/α—Fe2O3催化剂 金负载量 还原氧化性质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Pretreatment Conditions on Redox Property over Au/Co_3O_4/CeO_2 Material
15
作者 邵建军 马晓蕾 朱锡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203-208,共6页
Au/Co3O4/CeO2 materials are prepared using conventional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effects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and pretreatment conditions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u/Co3O4/CeO2 for CO low-tem... Au/Co3O4/CeO2 materials are prepared using conventional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effects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and pretreatment conditions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u/Co3O4/CeO2 for CO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in humid circumstance are investigated. The sample calcines at 443 K in flowing air exhibited good activity and stability for CO oxidation. 80% CO conversion rate can be achieved after 3 000 min with a feed gas contained 3.1%(φw) of water vapor.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Au/Co3O4/CeO2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H2-TPR),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echniques. The characteri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pared material calcined at 443 K has a weak diffraction peak of gold species observed by XRD,the grain diameter of 3 nm by TEM and best redox property and the highest activity for CO oxidation by H2-TPR at prope calcined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条件 氧化还原性能 材料 程序升温还原 透射电子显微镜 X射线衍射 氧化还原性质 焙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