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双层自交联丙烯酸核壳乳液的合成
1
作者 亓子怡 程相林 +2 位作者 唐雅馨 洪涛 高明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8,共9页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和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分别为核层和壳层的交联单体,合成了室温自交联改性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探究了引发体系的选择与用量、交联单体...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和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分别为核层和壳层的交联单体,合成了室温自交联改性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探究了引发体系的选择与用量、交联单体种类和添加量对乳液聚合的影响。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证明交联单体成功交联,通过Zeta电位分析、透射电镜对乳液进行表征,证明成功合成了均一的核壳乳液。结果证明,以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聚合,引发剂KPS和NaHSO_(3)质量比为2:1、引发剂用量为0.4%、核层自交联单体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和壳层自交联单体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ADH)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2%,乳液的稳定性、耐水性和成膜性良好,转化率在90%以上,吸水率为6.87%,钙离子稳定性合格。与非核壳无交联单体乳液进行对比,热重分析表明热分解温度提高了41℃,缓解了传统水性丙烯酸酯乳液涂层耐水性差、耐溶剂性差、“热粘冷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乳液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核壳双层交联 水性油墨连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连续引发丙烯腈与丙烯酸乙酯乳液共聚合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正辉 王红娟 胡星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4-76,80,共4页
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在低温下研究了丙烯腈 (M1)和丙烯酸乙酯 (M2 )的乳液共聚合。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温度升高和乳化剂浓度增大 ,单体的转化速度加快、聚合物分子量增大、乳液更为稳定。用激光粒径分... 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在低温下研究了丙烯腈 (M1)和丙烯酸乙酯 (M2 )的乳液共聚合。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浓度对聚合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温度升高和乳化剂浓度增大 ,单体的转化速度加快、聚合物分子量增大、乳液更为稳定。用激光粒径分析仪考察了 2 0℃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子大小的变化 ,发现聚合过程中的成核和增长均在胶束中进行 ,以及单体液滴在高转化率时仍存在。这两种单体的乳液共聚合的竞聚率也得到确定 :r1=1.90 ,r2 =1.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引发体系 连续引发 丙烯腈 丙烯酸乙酯 乳液共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 乳胶粒子 竞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硫酸钾-脲氧化还原引发下的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庆普 哈润华 +1 位作者 刘宏荣 胡金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73-675,共3页
为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PAM),对其引发体系,尤其是对氧化还原引发做了许多探索。最近等研究了过硫酸盐与脲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等利用顺磁共振法确定了这一反应机理:
关键词 聚丙烯苯胺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过硫酸钾 水溶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过碘酸合银(Ⅲ)络离子氧化还原引发丙烯酰胺聚合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盈海 宋明芳 侯日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1151-1152,共2页
二过碘酸合银[Ag(Ⅲ)]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双电子转移反应,没有中间自由基产生,不能引发丙烯腈聚合.我们发现,Ag(Ⅲ)与不同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引发烯类单体聚合.本文研究了Ag(Ⅲ)为氧化剂、丙烯酰胺(AM)为还原剂引... 二过碘酸合银[Ag(Ⅲ)]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双电子转移反应,没有中间自由基产生,不能引发丙烯腈聚合.我们发现,Ag(Ⅲ)与不同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引发烯类单体聚合.本文研究了Ag(Ⅲ)为氧化剂、丙烯酰胺(AM)为还原剂引发AM聚合反应的动力学,得到了聚合速率方程和表观活化能,测得了聚合物分子量M,探讨了引发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氧化还原引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制备乙氧酰胺苯甲酯分子印迹微球及其表征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兆周 李智丽 +10 位作者 陈秀金 李道敏 高红丽 曹力 侯玉泽 李松彪 牛晓慧 赵振威 赵晓波 陈慧 陈凤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68-774,共7页
以乙氧酰胺苯甲酯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在过氧化苯甲酰和N,N-二甲基苯胺的引发作用下,制备了乙氧酰胺苯甲酯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优化的致孔溶剂为乙腈,模板、单体和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6∶2... 以乙氧酰胺苯甲酯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在过氧化苯甲酰和N,N-二甲基苯胺的引发作用下,制备了乙氧酰胺苯甲酯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优化的致孔溶剂为乙腈,模板、单体和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6∶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浓度,结合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吸附动力学实验和选择性评价,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得微球的静态吸附量为15.0μmol·g-1,印迹因子为4.93。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表征聚合物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微球的形貌规则,印迹效应显著,热稳定性较好。本研究所采用的氧化还原引发方法具有制备简便、成本低以及特异性好等优点,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引发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引发 乙氧酰胺苯甲酯 分子印迹聚合物 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St/BA/AN水性涂料乳液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道新 胡飞 肖忠良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7-59,共3页
以过硫酸钾 亚硫酸氢钠(K2S2O8 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St/BA/AN水性乳液。通过对比不同引发体系乳液粒径、粒径分布、玻璃化转变温度、乳液成膜性能等指标,表明氧化还原引发的St/BA/AN水性乳液性能比热引发共聚乳液大大提高。... 以过硫酸钾 亚硫酸氢钠(K2S2O8 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St/BA/AN水性乳液。通过对比不同引发体系乳液粒径、粒径分布、玻璃化转变温度、乳液成膜性能等指标,表明氧化还原引发的St/BA/AN水性乳液性能比热引发共聚乳液大大提高。当K2S2O8 NaHSO3摩尔比控制在1∶1,用量控制在0.4%~0.8%左右时,单体的转化率最高,所聚合的乳液性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BA/AN水性乳液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备水性含氟乳液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国建 倪永 +1 位作者 刘琳 薛建伟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1-6,共6页
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全氟辛酸铵为复合乳化体系,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在室温下制备水性含氟乳液。系统地研究了单体配比和合成工艺如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单体总转化率、含氟量、乳液性状、黏度、粒径及稳定性等主要性能的影响。通过... 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全氟辛酸铵为复合乳化体系,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在室温下制备水性含氟乳液。系统地研究了单体配比和合成工艺如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单体总转化率、含氟量、乳液性状、黏度、粒径及稳定性等主要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GPC等手段对水性含氟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聚合物 乳液共聚 氧化还原引发 水性含氟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下的淀粉、丙烯酸反相乳液聚合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祥义 徐晓军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59-161,共3页
以环己烷为连续相,Span20为乳化剂,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技术,合成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并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可使聚合反应低温快速进行,在过硫酸钾为3.1mmol/L,亚硫... 以环己烷为连续相,Span20为乳化剂,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技术,合成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并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可使聚合反应低温快速进行,在过硫酸钾为3.1mmol/L,亚硫酸氢钠为3.1mmol/L,单体丙烯酸浓度为2.6mol/L,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3h,乳化剂浓度为5%时,单体转化率为92.6%、淀粉接枝率为43.2%、淀粉接枝效率5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接枝共聚反应 反相乳液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Poly(AA-AANa-AM)吸水性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宋学锋 张丹 何廷树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4-497,共4页
基于原位合成吸水性树脂处理混凝土微裂缝渗漏这一特殊应用技术,研究了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AA-AANa-AM的聚合反应速率及合成的Poly(AA-AANa-AM)吸水性树脂经受干湿循环后的吸水膨胀倍率和吸水膨胀速率.结果表明: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和四... 基于原位合成吸水性树脂处理混凝土微裂缝渗漏这一特殊应用技术,研究了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AA-AANa-AM的聚合反应速率及合成的Poly(AA-AANa-AM)吸水性树脂经受干湿循环后的吸水膨胀倍率和吸水膨胀速率.结果表明: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和四甲基乙二胺-过硫酸铵2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均可实现室温原位合成Poly(AA-AANa-AM)吸水性树脂,而四甲基乙二胺-过硫酸铵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AA-AANa-AM聚合反应的诱导期可控;合成的Poly(AA-AA-Na-AM)吸水性树脂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其平衡吸水膨胀倍率和吸水膨胀速率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吸水性树脂 聚合速率 干湿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金 曾幸荣 +2 位作者 欧阳喜仁 陈建军 诸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6-88,95,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PFEA)为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磺基琥珀酸癸基聚氧乙烯(6)醚酯二钠(DNS-628)为乳化剂,采用K2S2O8/NaHSO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聚合温度、DNS-628用量、K2S2O8/NaHSO... 以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PFEA)为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磺基琥珀酸癸基聚氧乙烯(6)醚酯二钠(DNS-628)为乳化剂,采用K2S2O8/NaHSO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聚合温度、DNS-628用量、K2S2O8/NaHSO3用量及摩尔比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乳胶粒大小及其分布、乳胶膜的吸水率及对水的接触角等性能。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60℃,K2S2O8/NaHSO3摩尔比为1∶1、用量为0.5%,DNS-628用量为3.5%,PFEA用量为6%时,得到的乳液粒径分布窄,稳定性好,乳液成膜后对水的接触角达到了103.4°,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乳液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阴-非离子乳化剂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AA/AM/AMPS超浓反相乳液聚合及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慧婷 马立彬 喻发全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2年第1期25-28,共4页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作为混合单体,Span-80和Tween-60作为复合乳化剂,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30℃下制备了稳定的超浓反相聚合物乳液。研究了油相体积分数和引发剂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分别...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作为混合单体,Span-80和Tween-60作为复合乳化剂,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30℃下制备了稳定的超浓反相聚合物乳液。研究了油相体积分数和引发剂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分别用离心、加热方式对超浓反相聚合物乳液进行了稳定性的表征。结果表明,在乳化剂浓度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量的水相形成稳定结构的乳液所需要的油相量是一定的。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随着油相体积分数的减小而增大,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浓反相聚合物乳液 转化率 稳定性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单分散热敏性微球
12
作者 程艳玲 易昌凤 徐祖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8-41,共4页
在可聚合乳化剂甲基丙烯磺酸钠存在下,以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将苯乙烯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制得粒径大小在200 nm^300 nm范围内的单分散热敏性聚(苯乙烯/甲基丙烯磺酸钠/N-异丙基丙烯酰胺)微球。通... 在可聚合乳化剂甲基丙烯磺酸钠存在下,以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将苯乙烯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制得粒径大小在200 nm^300 nm范围内的单分散热敏性聚(苯乙烯/甲基丙烯磺酸钠/N-异丙基丙烯酰胺)微球。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微球形态和大小,并采用激光光散射粒度仪考察微球粒径大小随温度变化情况。探讨了水溶性单体/油溶性单体比、引发剂用量等对微球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乳胶粒粒径在32℃附近明显减小,呈现出热敏性质;微球粒径随水溶性单体/油溶性单体比的增大而减小,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聚合乳化剂 N-异丙基丙烯酰胺 无皂乳液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巯基-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GMA在硅胶微粒表面的高效接枝聚合 被引量:4
13
作者 施雪军 高保娇 +1 位作者 赵兴龙 马园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14-1521,共8页
使用偶联剂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MS,KH-590),对微米级硅胶微粒进行了表面化学改性,制得了表面带有巯基的改性微粒MPMS-SiO2.使改性微粒MPMS-SiO2表面的巯基与溶液中的BPO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了油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 使用偶联剂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MS,KH-590),对微米级硅胶微粒进行了表面化学改性,制得了表面带有巯基的改性微粒MPMS-SiO2.使改性微粒MPMS-SiO2表面的巯基与溶液中的BPO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了油溶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硅胶微粒表面的引发接枝聚合,制得了接枝度为26g/100g的接枝微粒PGMA/SiO2.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及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接枝微粒PGMA/SiO2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主要因素对巯基-BPO体系引发GMA接枝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巯基-BPO体系引发的接枝聚合,由于活性位点位于固体表面,因此也是一种表面引发接枝法。与在固体微粒表面引入可聚合双键的"穿过接枝"("grafting through")法相比,巯基-BPO引发体系可更有效地实现油溶性单体的接枝聚合.为制得高接枝度的接枝微粒PGMA/SiO2,适宜的温度为55℃,适宜的BPO用量为单体的1wt%左右,适宜的单体浓度为10 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氧化_还原引发体系 巯基 表面引发接枝 硅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二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反应机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佑胜 黄文艳 +2 位作者 薛小强 杨宏军 蒋必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0,共5页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与N,N-二甲基苯胺(DM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所得甲基丙烯酸甲酯齐聚物(OMMA)作为大分子还原剂,与BPO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MMA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通过气相色谱、核磁共振波...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与N,N-二甲基苯胺(DM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所得甲基丙烯酸甲酯齐聚物(OMMA)作为大分子还原剂,与BPO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MMA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通过气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三检测体积排除色谱对单体转化率、OMMA及PMMA的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BPO/DM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相对于BPO生成的苯甲酰自由基,有更多的来自于DMA的氨基甲基自由基引发聚合进入大分子链,表明苯甲酰自由基除引发单体聚合外,还发生了另外的反应。氨基甲基自由基引发MMA聚合生成的含有DMA单元的OMMA(Mn=2400)仍具有还原性,可以与BPO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MMA聚合,得到更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MMA(Mn=3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甲基丙烯酸甲酯 自由基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硫酸铵-三乙醇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丙烯酸镁固化的影响
15
作者 谷亚新 聂琦 +4 位作者 王子豪 卢鹏 金恒刚 李晓明 滕飞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4-510,共7页
为研究过硫酸铵-三乙醇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氧化剂、还原剂用量以及氧化还原剂配比对丙烯酸镁溶液固化时间以及固化物吸水膨胀性能的影响,实验设计氧化剂和还原剂用量为0.3%,0.5%,1%,1.5%,2%,2.5%,3%;氧化还原剂配比为3∶1,2∶1,1∶1,... 为研究过硫酸铵-三乙醇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氧化剂、还原剂用量以及氧化还原剂配比对丙烯酸镁溶液固化时间以及固化物吸水膨胀性能的影响,实验设计氧化剂和还原剂用量为0.3%,0.5%,1%,1.5%,2%,2.5%,3%;氧化还原剂配比为3∶1,2∶1,1∶1,1∶2,1∶3,以此分别研究不同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用量对丙烯酸镁溶液固化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氧化还原剂配比对聚丙烯酸镁水凝胶吸水膨胀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氧化剂和还原剂在体系中所占比重对凝胶体膨胀率及膨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氧化剂和还原剂用量固化时间均会变短;还原剂增加时固化时间缩短更加显著且当还原剂用量为1%~2%时能更好的加速氧化剂的分解;氧化剂或还原剂所占比重越大以及相同氧化还原配比下用量越多时,凝胶体能够达到的稳定吸水膨胀率越大;氧化剂还原剂占比相同时,与还原剂相比氧化剂能够提高凝胶体吸水膨胀速率,且能够使凝胶体更快的达到稳定的吸水膨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镁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固化 吸水膨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过碘酸合银(Ⅲ)氧化还原引发丙烯腈聚合反应的研究
16
作者 刘盈海 连玉剑 王书香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5年第2期61-63,共3页
本文研究了在碱性介质中,二过碘酸合银(Ⅲ)络离子引发丙烯腈自由基聚合反应,测得了各种条件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给出了聚合反应速率和表观活化能,探讨了引发反应机理。
关键词 二过碘酸合银 氧化还原引发 丙烯腈 聚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Ⅲ)络离子-尿素氧化还原引发丙烯腈聚合反应的研究
17
作者 宋杏茹 刘盈海 +1 位作者 冯雪芳 张红梅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1期32-35,共4页
本文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研究了二过碘酸合银(Ⅲ)-尿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碱性介质中引发丙烯腈聚合反应,测得了各种因素对聚合反应速率、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引发机理。
关键词 尿素 氧化还原引发 丙烯腈 聚合反应 银络离子
全文增补中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引发玉米淀粉与丙烯酸钠接枝共聚反应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岳英 张国莹 夏春娟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2-165,共4页
该文研究了以过硫酸铵 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的玉米淀粉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反应,并对重要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以过硫酸铵 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的产率、接枝率、接枝效率分别达到64.04%、73.82%、86.43%.该文还对该引发体系... 该文研究了以过硫酸铵 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的玉米淀粉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反应,并对重要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以过硫酸铵 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的产率、接枝率、接枝效率分别达到64.04%、73.82%、86.43%.该文还对该引发体系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丙烯酸 接枝共聚 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 氧化还原引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O_4-环己酮氧化还原体系的自由基聚合引发能力
19
作者 吴蓉 钱海峰 翟光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4-38,共5页
研究了CuSO4-环己酮(CyH)氧化还原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普通自由基聚合。结果显示,当n(CuSO4)∶n(CyH)=1∶5~1∶200,反应温度在70℃~90℃时反应均可进行,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在单体低转化率时已较高,且随单体转化率的增... 研究了CuSO4-环己酮(CyH)氧化还原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普通自由基聚合。结果显示,当n(CuSO4)∶n(CyH)=1∶5~1∶200,反应温度在70℃~90℃时反应均可进行,所得聚合物分子量在单体低转化率时已较高,且随单体转化率的增长没有明显变化,符合普通自由基聚合的特征,证实了该体系的氧化还原引发能力。另外还研究了以CuSO4-CyH-CuBr2/络合物引发MMA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随转化率的上升而增加,但可控性较差。初步分析聚合机理为:Cu2+将CyH羰基α位的-CH2-氧化成了-C.H-自由基,引发单体聚合。此结果意味着过渡金属离子存在时CyH不能作为聚合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酮 氧化还原引发 自由基聚合 缺电子类乙烯基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淀粉与丙烯酸接枝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存国 孙琳 +4 位作者 林琳 董晓臣 袁涛 肖红杰 赵树高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0-292,296,共4页
以玉米淀粉和丙烯酸为主要原料,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详细研究了H2O2、K2S2O8-Na2S2O3、Mn3+及Ce4+等不同种类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吸水性能的影响,用FTIR、XRD、DSC等方法对共聚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对不同氧... 以玉米淀粉和丙烯酸为主要原料,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详细研究了H2O2、K2S2O8-Na2S2O3、Mn3+及Ce4+等不同种类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吸水性能的影响,用FTIR、XRD、DSC等方法对共聚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对不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分析和吸水性能测试结果比较,研究表明采用K2S2O8-Na2S2O3做引发体系时,接枝产物的吸水倍率最高,吸去离子水近1000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水树脂 淀粉 丙烯酸 氧化-还原引发 接枝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