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砷氧化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革娇 王倩 +1 位作者 陈芳 李璟欣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微生物砷氧化是指微生物通过砷氧化酶AioAB将毒性强的亚砷酸盐[As(Ⅲ)]氧化为毒性较弱的砷酸盐[As(Ⅴ)]的过程。该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微生物自身和环境的修复,另一方面能够提供能量供给部分砷氧化菌生长。介绍微生物砷氧化调控机制的最新... 微生物砷氧化是指微生物通过砷氧化酶AioAB将毒性强的亚砷酸盐[As(Ⅲ)]氧化为毒性较弱的砷酸盐[As(Ⅴ)]的过程。该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微生物自身和环境的修复,另一方面能够提供能量供给部分砷氧化菌生长。介绍微生物砷氧化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砷氧化 基因表达调控 氧化双组分调控系统 氧化三组分调控系统 磷酸盐调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氧化降解机制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英 黄旭辉 +2 位作者 李冬梅 秦磊 张玉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9-357,共9页
磷脂广泛存在于蛋、禽、豆科植物种子和水产品中,在食品加工和贮存过程中易发生氧化降解,适度氧化可赋予食品特殊的风味,而过度氧化会造成食品品质劣化、风味下降。光照、温度、氧气等因素均影响磷脂的氧化反应,氧化降解途径复杂,产物繁... 磷脂广泛存在于蛋、禽、豆科植物种子和水产品中,在食品加工和贮存过程中易发生氧化降解,适度氧化可赋予食品特殊的风味,而过度氧化会造成食品品质劣化、风味下降。光照、温度、氧气等因素均影响磷脂的氧化反应,氧化降解途径复杂,产物繁多,现有的单一检测技术无法准确评价其氧化降解水平,且调控技术在安全、经济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综述了磷脂氧化降解机理、检测及调控技术,有利于系统了解肉及水产品在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磷脂氧化降解过程,为食品风味调控、提高食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 氧化机理 检测方法 氧化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调控在紫檀芪诱导HeLa细胞内质网凋亡途径中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晓琴 王振华 +1 位作者 刘梅 张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氧化还原调控在紫檀芪引起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对内质网途径的作用。方法 SRB法评价紫檀芪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活性。采用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凋亡。通过荧光法对细胞内活性氧/GSH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氧化还原... 目的探讨细胞氧化还原调控在紫檀芪引起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对内质网途径的作用。方法 SRB法评价紫檀芪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活性。采用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凋亡。通过荧光法对细胞内活性氧/GSH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氧化还原相关抑制剂分析凋亡过程中的决定因素。通过半定量RT-PCR表达分析来确定内质网胁迫在紫檀芪诱导HeLa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紫檀芪对HeLa细胞的IC50为80μmol·L-1。凋亡是紫檀芪对He-La细胞毒活性的主要表现。随着紫檀芪浓度由5μmol·L-1增加至160μmol·L-1,HeLa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发生明显变化。紫檀芪在80μmol·L-1~120μmol·L-1可引起内质网胁迫分子表达。抑制细胞内过氧化氢的产生会减轻紫檀芪引起的内质网胁迫并最终抑制了紫檀芪所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的变化在紫檀芪引起HeLa细胞凋亡的内质网途径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檀芪 内质网胁迫 凋亡 HELA细胞 氧化还原调控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反应调控的金纳米簇“关—开”型荧光探针检测过氧化氢和葡萄糖 被引量:5
4
作者 欧丽娟 李京 +4 位作者 张超群 罗建新 韦吉 王海波 张春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757-3761,共5页
基于过氧化氢(H_(2)O_(2))氧化单巯基(—S)为双巯基(S—S),抑制金纳米簇(AuNCs)荧光猝灭,建立了一种灵敏的荧光传感方法用于过氧化氢和葡萄糖(Glu)的检测。DNA为模板合成的金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荧光强度高、稳定且合成简单快速。加入... 基于过氧化氢(H_(2)O_(2))氧化单巯基(—S)为双巯基(S—S),抑制金纳米簇(AuNCs)荧光猝灭,建立了一种灵敏的荧光传感方法用于过氧化氢和葡萄糖(Glu)的检测。DNA为模板合成的金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荧光强度高、稳定且合成简单快速。加入半胱氨酸(Cys),半胱氨酸上的单巯基可以与金纳米簇发生化学键合反应形成稳定的Au—S键,破坏金纳米簇的结构,导致金纳米簇荧光强度猝灭。但当体系中存在过氧化氢时,将单巯基半胱氨酸氧化成双巯基的胱氨酸。双巯基的胱氨酸不能与金纳米簇发生键合作用,金纳米簇在471 nm处发射出强烈的荧光信号。葡萄糖可以在葡萄糖氧化酶(Gox)的作用下产生过氧化氢,利用该方法进一步开展了对葡萄糖的检测。以金纳米簇荧光强度的变化值F/F_(0)为纵坐标,过氧化氢或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实现了对过氧化氢和葡萄糖的灵敏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0和10~200μmol·L^(-1),检测下限分别为2.8和3.1μmol·L^(-1)。选择4种其他糖类化合物和5种金属离子作为干扰物质,均不会抑制半胱氨酸对金纳米簇的荧光猝灭效应,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选择性。用该方法成功检测了胎牛血清样品中的葡萄糖,加标回收率为94.5%~112.7%。此外,该方法可拓展到其他基于酶催化产生过氧化氢体系的分析物检测,如胆固醇、辣根过氧化物酶等,为过氧化氢相关反应的分析提供了一种通用、简便的方法,在临床诊断、食品科学和环境分析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簇 氧化反应调控 荧光法 氧化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及其调控剂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奕华 彭司勋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1-328,共8页
简要介绍生物体内一氧化氮 ( NO)的生物合成和生理病理作用 ,重点介绍与新药研究有关的 NO调控剂 ,包括 NO供体和 NO合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氧化 氧化调控 氧化氮供体 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氧化程度调控对致密油乳状液界面活性的影响规律
6
作者 田宇轩 戚亚明 +4 位作者 韩洪晶 罗新占 陈彦广 张亚男 张荣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0-518,共9页
致密油采出液乳化稳定性强,导致下一步破乳处理等成本较高。以吉木萨尔致密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致密油组分组成,探究胶质含量及其氧化程度调控对采出液界面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吉木萨尔致密油中的胶质含量为16.83%、沥青质含... 致密油采出液乳化稳定性强,导致下一步破乳处理等成本较高。以吉木萨尔致密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致密油组分组成,探究胶质含量及其氧化程度调控对采出液界面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吉木萨尔致密油中的胶质含量为16.83%、沥青质含量仅为0.3%,胶质含量高可能是致密油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胶质进行氧化处理后,胶质中的氧含量增加,并产生部分含有—COOH的物质,使得胶质界面活性升高,不利于破乳的进行。当以0.4%H_(2)O_(2)对胶质的氧化程度进行调控时,可提高胶质芳香度,降低其极性,使得致密油与水的接触角变小,界面张力变大,进而降低致密油乳状液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降低界面膜强度,有助于其破乳。在80℃下,先以0.4%H_(2)O_(2)溶液轻度氧化预处理30 min,再用现场用破乳剂破乳,可使致密油乳状液脱水率由65.0%增至82.2%,对现场致密油采出液高效破乳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胶质 乳状液 氧化调控 界面活性 破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分析猪脂甘油酯及调控氧化猪脂中极性非(难)挥发性物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玲 都荣强 +4 位作者 谢建春 曹长春 王蒙 郑福平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23-129,共7页
采用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分析猪脂的甘油酯组成以及调控氧化工艺制备的氧化猪脂的极性非(难)挥发性物质组成。从猪脂中鉴定出33种甘油酯,包括7种甘二酯和26种甘三酯,按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相对峰面积,含量高的... 采用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分析猪脂的甘油酯组成以及调控氧化工艺制备的氧化猪脂的极性非(难)挥发性物质组成。从猪脂中鉴定出33种甘油酯,包括7种甘二酯和26种甘三酯,按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相对峰面积,含量高的为1-棕榈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16.13%)、1,3-二油酸-2-亚油酸甘三酯(15.25%)、1,3-二油酸-2-棕榈酸甘三酯(12.96%)、1-油酸-2,3-二亚油酸甘三酯(8.05%)。从调控氧化猪脂中鉴定出5种甘二酯和由10种甘三酯氧化形成的22种单氢过氧化物,按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相对峰面积,含量高的为1-硬脂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18.44%)、1-棕榈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16.03%)、1,3-二油酸-2-棕榈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9.42%)、1,3-二油酸-2-亚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8.71%)、三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7.63%)、1-棕榈酸-2,3-二亚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7.53%)。结果表明,猪脂调控氧化主要对猪脂中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甘三酯进行氧化,因形成的极性非(难)挥发性氧化产物仅检测到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脂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 脂肪调控氧化 甘油酯 单氢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电位调控混合糖为底物的丁醇发酵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栩 吴又多 +3 位作者 齐高相 刘晨光 陈丽杰 白凤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25-2231,共7页
控制丁醇发酵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电位(oxidoreduction potential,ORP)能够大幅提高丁醇产量和果糖利用率,并降低终点有机酸浓度。实验考察了以葡萄糖和果糖混合糖为底物,通过泵入无菌空气控制ORP分别不低于-490、-460、-430及-400 mV丁醇... 控制丁醇发酵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电位(oxidoreduction potential,ORP)能够大幅提高丁醇产量和果糖利用率,并降低终点有机酸浓度。实验考察了以葡萄糖和果糖混合糖为底物,通过泵入无菌空气控制ORP分别不低于-490、-460、-430及-400 mV丁醇发酵情况。其中,控制ORP不低于-460 mV时,丁醇和总溶剂产量分别达到13.19 g·L-1及19.71 g·L-1,相对于不控制ORP的丁醇自然发酵分别提高了139.38%及117.07%,残糖浓度降低至3.20 g·L-1,糖利用率高达94.18%。该调控策略有效地解决了以葡萄糖和果糖混合糖为底物的丁醇发酵过程中存在的残糖浓度高、丁醇产量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燃料 丁醇发酵 生物过程 氧化还原电位调控 丙酮丁醇梭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对铁结合的大肠杆菌拓扑异构酶Ⅰ活性的调控 被引量:1
9
作者 卢彬彬 陈世良 +3 位作者 杨娟娟 王佳佳 黄招竹 王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2-370,共9页
大肠杆菌拓扑异构酶Ⅰ(E.coli TopA)属于I型拓扑异构酶,在DNA复制、转录、重组和基因表达调控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E.coli TopA不仅能结合锌,还可以结合铁。细胞内过量铁可与锌竞争,通过与锌指结构域结合减弱其DNA结合能力和改变蛋白... 大肠杆菌拓扑异构酶Ⅰ(E.coli TopA)属于I型拓扑异构酶,在DNA复制、转录、重组和基因表达调控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E.coli TopA不仅能结合锌,还可以结合铁。细胞内过量铁可与锌竞争,通过与锌指结构域结合减弱其DNA结合能力和改变蛋白质空间构象,从而抑制TopA拓扑异构酶活性。然而,铁结合形式TopA的氧化还原特性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对其活性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紫外分光光谱和体外DNA拓扑异构酶活性分析,发现体外纯化得到的铁结合形式的TopA呈氧化状态,能够被二硫苏糖醇和连二亚硫酸钠还原,原本氧化状态下无活性的TopA在还原条件下,可恢复其拓扑异构酶活性。当还原剂被去除后,铁结合的TopA在空气中能够重新被氧化,且其活性重新受到抑制。这说明,氧化还原条件对铁结合的TopA功能具有可逆调节作用。通过金属-蛋白体外结合实验进一步发现,无金属结合的TopA蛋白(apo-TopA)在无氧条件下,与Fe^(2+)和Fe^(3+)均能结合,但与Fe^(2+)结合能力较弱,并且TopA结合的Fe^(3+)被还原成Fe^(2+)后,结合力显著下降,能够被铁螯合指示剂菲咯嗪快速捕获。此外,蛋白质内源性荧光光谱分析实验表明,铁结合的TopA在氧化还原的不同状态时,其在330 nm左右的荧光值有显著差异。这提示,氧化还原条件可能通过影响铁离子与TopA的结合状态,引起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从而对TopA的拓扑异构酶活性进行调节。此研究表明,铁结合TopA的拓扑异构酶活性会受到细胞内氧化还原信号的可逆调控,也提示I型拓扑异构酶可能是细胞铁超载通过氧化损伤引起细胞功能障碍(或铁死亡)的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拓扑异构酶I 铁结合 氧化还原调控 拓扑异构酶活性 锌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氧化猪脂的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甄大卫 徐玉霞 +3 位作者 张晨萍 张玲 谢建春 孙宝国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06,共11页
采用通空气加热方法将猪脂调控氧化,随氧化时间的延长(1、3、4 h)获得3个感官气味有代表性的样品(过氧化值分别为45.5、158.0、271.5 mmol/kg)。由于香气分子一般有强亲脂性,难以用溶剂萃取法从脂肪中分离,利用溶剂辅助蒸发装置的高真... 采用通空气加热方法将猪脂调控氧化,随氧化时间的延长(1、3、4 h)获得3个感官气味有代表性的样品(过氧化值分别为45.5、158.0、271.5 mmol/kg)。由于香气分子一般有强亲脂性,难以用溶剂萃取法从脂肪中分离,利用溶剂辅助蒸发装置的高真空蒸馏及液氮冷凝优势,在50℃下将调控氧化猪脂中的挥发性组分直接蒸发分离出。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条件温和、不使用有机溶剂的优点。蒸发分离的组分用GC-MS和稀释法/气相色谱-嗅闻(AEDA/GC-O)分析香气物质构成。结果表明,GC-MS分析共鉴定出91个化合物,醛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酸类。其中氧化程度处于适中的样品(过氧化值158.0 mmol/kg)有油脂香特征,GC-MS鉴定出的化合物数量最多且含量高;而氧化程度低(45.5 mmol/kg)的样品有青草香,氧化程度高的(271.5 mmol/kg)样品有刺激性气味,这两个样品鉴定出的化合物数量及含量均较少。3个样品中含量较高的前5个化合物均是己醛、(E)-2-庚烯醛、(E)-2-辛烯醛、1-辛烯-3-醇和己酸。AEDA/GC-O分析共鉴定出39个香气化合物,以醛类为主,仍为氧化程度处于适中的样品中鉴定出的香气化合物数量最多。1-辛烯-3-醇、己醛、(E)-2-辛烯醛、(E)-2-壬烯醛、(E,E)-2,4-癸二烯醛、戊醛在3个样品中稀释因子均较高,为猪脂调控氧化不同程度均具有的重要香气成分。希望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脂肪调控氧化机制及完善“脂肪调控氧化-热反应”制备肉味香精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脂肪 调控氧化 高真空蒸馏 香气化合物 氧化 肉味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氧化猪脂影响因素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消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宏运 吴肖 孔令会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6期27-31,共5页
以猪脂氧化产物过氧化值(POV)、茴香胺值(p-AV)和酸值(AV)为理化指标,分别考察通气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氧化反应控制因素对氧化产物的指标影响,并对猪脂控制氧化条件下的挥发性风味产物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 以猪脂氧化产物过氧化值(POV)、茴香胺值(p-AV)和酸值(AV)为理化指标,分别考察通气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氧化反应控制因素对氧化产物的指标影响,并对猪脂控制氧化条件下的挥发性风味产物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是猪脂调控氧化主要影响因素.氧化过程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醛类、醇类和酸类,内酯类或酯类含量变化幅度不大,且不呈规律性.猪脂调控氧化反应温度为130~140℃,反应时间为3~4 h时,不仅获得较高的POV、p-AV数值,可能的特征性风味物质如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及2-戊基呋喃也大量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脂 调控氧化 挥发性风味物质 消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调控氧化猪脂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肖 孔令会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0-92,共3页
研究猪脂控制氧化(不同温度梯度)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趋势。分别从醛类、酸类、醇类、酮类、内酯类、其他类等可能影响风味的物质出发,考察各类物质变化趋势,为优化调控氧化状态猪脂及制备高品质猪肉香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猪脂 调控氧化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而不同:根毛发育过程中生长素与氧化还原信号
13
作者 谢彦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活性氧与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信号转导与调控机制一直是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细胞核内经典通路TIR1/AFB-Aux/IAA-ARF通过转录调控来介导生长素信号,然而生长素信号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进行传递的过... 活性氧与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信号转导与调控机制一直是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细胞核内经典通路TIR1/AFB-Aux/IAA-ARF通过转录调控来介导生长素信号,然而生长素信号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进行传递的过程尚不清楚。近期,华东师范大学李超团队发现氧化还原信号参与了受生长素调控的根毛发育过程。生长素受体蛋白TIR1/AFB2发生氧化后促进其向细胞核迁移,启动根毛发育的生长素转录信号,而这一过程同时受上游FER/LLG1-RAC/ROP-RBOHC分子模块的调控。该研究深入解析了根毛发育过程中生长素与氧化还原信号的交谈模式,是蛋白质氧化翻译后修饰调控生物学过程的经典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调控 氧化翻译后修饰 生长素受体 根毛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胁迫对骨骼肌型钙释放通道与相关蛋白作用的影响
14
作者 张玉焜 蔡知音 +2 位作者 朱倩蓉 曹美萍 夏若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2-101,共10页
利用[3H]-ryanodine结合实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光子相干光谱法(PCS)和DPH荧光偏振法,考察氧化胁迫条件下氧化型通道调控剂1,4NQ和Na2SeO3对RyR1通道活性,SR膜蛋白分布,RyR1的平均粒径和SR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的1,... 利用[3H]-ryanodine结合实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光子相干光谱法(PCS)和DPH荧光偏振法,考察氧化胁迫条件下氧化型通道调控剂1,4NQ和Na2SeO3对RyR1通道活性,SR膜蛋白分布,RyR1的平均粒径和SR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的1,4NQ和Na2SeO3处理使RyR1通道活性和SR膜的流动性降低,并且导致SR上的膜蛋白交联形成大分子交联复合物,而RyR1参与了它的形成,DTT可以逆转交联复合物的的形成.结果提示,高浓度氧化剂对RyR1通道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氧化了负责关闭通道的职能巯基导致蛋白间错误交联,从而影响了钙释放通道和钙释放单元的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调控 钙释放通道 巯基 大分子交联复合物 氧化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质联机分析氧化鸡脂中极性非(难)挥发性组分 被引量:8
15
作者 曾慧英 靳林溪 +2 位作者 虞芳妮 谢建春 孙宝国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22-1128,1172,共8页
采用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RP-HPLC-APCI MS)、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RP-HPLC-ESI MS),分析了脂肪调控氧化工艺制备的氧化鸡脂的极性非(难)挥发性物质组成。鉴定出甘三酯的双氢过氧化物、单氢过氧... 采用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RP-HPLC-APCI MS)、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RP-HPLC-ESI MS),分析了脂肪调控氧化工艺制备的氧化鸡脂的极性非(难)挥发性物质组成。鉴定出甘三酯的双氢过氧化物、单氢过氧化物、单环氧化物及甘二酯等4类共35种化合物,其中单氢过氧化物23种占绝大多数。以三亚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为外标定量分析氧化鸡脂中单氢过氧化物,总含量为121.36mg/kg氧化鸡脂,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二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45.05 mg/kg)。研究表明,鸡脂调控氧化主要对鸡脂中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甘三酯进行氧化,是较为温和的氧化工艺,形成的极性非(难)挥发性氧化产物主要是肉香前体——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控氧化 鸡脂 非(难)挥发性 液-质联机 甘三酯单氢过氧化 香料与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氧化葵花油中三亚油酸甘油酯单氢过氧化物 被引量:8
16
作者 曾慧英 刘智军 +1 位作者 谢建春 孙宝国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186,192,共6页
该文为了获得较高纯度的三亚油酸甘油酯单氢过氧化物,用于"脂肪调控氧化-热反应"制备肉味香精机理的研究。葵花油在70℃下通空气0.72 m3/(kg.h)氧化70 h制备含三亚油酸甘油酯单氢过氧化物的氧化产物,采用液-质联机定性及液相... 该文为了获得较高纯度的三亚油酸甘油酯单氢过氧化物,用于"脂肪调控氧化-热反应"制备肉味香精机理的研究。葵花油在70℃下通空气0.72 m3/(kg.h)氧化70 h制备含三亚油酸甘油酯单氢过氧化物的氧化产物,采用液-质联机定性及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面积归一化定量,氧化产物中三亚油酸甘油酯单氢过氧化物质量分数为1.95%。高速逆流色谱分离该氧化产物中的三亚油酸甘油酯单氢过氧化物,较佳的两相溶剂系统为V(正己烷)∶V(二氯甲烷)∶V(乙腈)=4∶1∶3。以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正向洗脱,流速1.5 mL/min,转速850 r/min,上样5 g,分离时间195 min,一次性得三亚油酸甘油酯单氢过氧化物53 mg,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分析纯度为96.3%,回收率5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油酸甘油酯单氢过氧化 高速逆流色谱 葵花油 分离 液-质联机 脂肪调控氧化 蒸发光散射检测 食品与饲料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ltrafast Self-powered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s and Imaging Array Based on Tin-lead Mixed Perovskites
17
作者 LIU Jingjing YANG Zhichun +7 位作者 BAO Haotian MENG Xinqin QI Minru YANG Changgang ZHANG Guofeng QIN Chengbing XIAO Liantuan JIA Suotang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7-1047,共11页
Tin-lead(Sn-Pb)mixed perovskites are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near-infrared(NIR)photodetectors(PDs)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However,achieving high-performance Sn-Pb mixed PDs remains chall... Tin-lead(Sn-Pb)mixed perovskites are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near-infrared(NIR)photodetectors(PDs)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However,achieving high-performance Sn-Pb mixed PDs remains challenging,primarily because of the rapid crystallization and the susceptibility of Sn^(2+) to oxidation.To ad⁃dress these issues,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multifunctional molecules 2,3-difluorobenzenamine(DBM)to modulat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Sn-Pb mixed perovskites and retard the oxidation of Sn^(2+),thereby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film quality.Compared with the pristine film,Sn-Pb mixed perovskite films modulated by DBM molecules exhibit a high⁃ly homogeneous morphology,reduced roughness and defect density.The self-powered NIR PDs fabricated with the improved films have a spectral response range from 300 nm to 1100 nm,a peak responsivity of 0.51 A·W^(-1),a spe⁃cific detectivity as high as 2.46×10^(11)Jones within the NIR region(780 nm to 1100 nm),a linear dynamic range ex⁃ceeding 152 dB,and ultrafast rise/fall time of 123/464 ns.Thanks to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PDs,the fabri⁃cated 5×5 PDs array demonstrates superior imaging ability in the NIR region up to 980 nm.This work adv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Sn-Pb mixed perovskites for NIR detection and paves the way for their commerci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lead mixed perovskites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s imaging array oxidation crystallization mod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释放体系中沉淀的预防及利用配体交换反应调控CO释放速率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俊蝶 姜秀娟 +3 位作者 肖志音 陈丽梅 王雪梅 刘小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93-1600,共8页
采用3个含巯基基团的水溶性化合物(硫普罗宁、巯基乙胺和巯基甘油)来诱导二铁羰基化合物[Fe_(2)(μ-SCH_(2)CH(OH)CH_(2)(OH))_(2)(CO)_(6)](1)释放CO。为了解决在CO释放过程中形成沉淀的问题,研究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分解产物的溶... 采用3个含巯基基团的水溶性化合物(硫普罗宁、巯基乙胺和巯基甘油)来诱导二铁羰基化合物[Fe_(2)(μ-SCH_(2)CH(OH)CH_(2)(OH))_(2)(CO)_(6)](1)释放CO。为了解决在CO释放过程中形成沉淀的问题,研究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分解产物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EDTA不仅可以成功地预防CO释放体系中沉淀的生成,还可以协同促进化合物1分解释放CO。虽然所选择的配体都含有巯基功能基团,但其对化合物1释放CO的促进作用不同,据此可用于CO释放速率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碳释放分子 二铁羰基化合物 配体交换反应 预防沉淀 氧化碳释放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ling Reactivity of Palladium Amides for Selective Carbonylation towards Urea and Oxamide Derivatives 被引量:1
19
作者 WANG Jin-hui CAO Yan-wei HE Lin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7-308,共12页
Carbonylation reactions,crucial for carbonyl group incorporation,struggle with the inherent complexity of achieving selective mono-or double-carbonylation on single substrates,often due to competing reaction pathways.... Carbonylation reactions,crucial for carbonyl group incorporation,struggle with the inherent complexity of achieving selective mono-or double-carbonylation on single substrates,often due to competing reaction pathways.Herein,our study introduces a strategy employing palladium amides,harnessing their unique reactivity control,to direct the selective carbonylation of amines for the targeted synthesis of urea and oxamide derivatives.The palladium amide structure was elucidated using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Controlled experiments and cyclic voltammetry studies further elucidate that the oxidation of palladium amide or its insertion into a carbonyl group diverges into distinct pathways.By employing sodium percarbonate as an eco-friendly oxidant and base,we hav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 switchable carbonylation system co-catalyzed by palladium and iodide under room temperature.The utilizing strategy in this study not only facilitates effective control over reaction selectivity but also mitigates the risk of explosions,a critical safety concern in traditional carbonylation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ectivity control palladium catalysis oxidative carbonylation AMINOCARBONYLATION green reage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铁死亡致病机制的抗阿尔茨海默病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20
作者 苏海莹 王钰琨 +2 位作者 李维松 周建平 程皓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3-623,共11页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过度积累诱发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被证明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进展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关键病理机制,形成AD致病“铁死亡假说”。近年,基于铁死亡致病机制的AD治疗研究主要...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过度积累诱发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被证明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进展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关键病理机制,形成AD致病“铁死亡假说”。近年,基于铁死亡致病机制的AD治疗研究主要为脑内铁代谢和微环境氧化还原失衡调控,但血脑屏障及脑内复杂病理环境限制了药物脑内转运、分布及治疗效果,对药物递送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本综述在阐述细胞铁死亡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铁过载和氧化还原失衡与神经元丢失及AD进展的相关性,并基于铁过载和氧化还原失衡综述了抗AD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为AD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元铁死亡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铁稳态调控 氧化还原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