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红素氧合酶-内源性一氧化碳系统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汾 余剑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26-828,共3页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血红素氧合酶 氧化碳系统 内源性 病理生理机制 急危重症 死亡原因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与肝脏的氧化应激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湘萍 冯志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09-311,共3页
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是血红素降解的起始酶和限速酶,能在体内分解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胆绿素(biliverdin)和游离铁(free iron).最初认为,HO仅是体内清除血红素的一种处理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HO及其... 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是血红素降解的起始酶和限速酶,能在体内分解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胆绿素(biliverdin)和游离铁(free iron).最初认为,HO仅是体内清除血红素的一种处理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HO及其代谢产物还参与了拮抗氧化应激、调节血管张力、信号传递、抗细胞增殖等多种生理过程.HO-CO系统也与肝脏氧化应激联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氧合酶 氧化应激 氧化碳系统 肝脏 体内清除 抗细胞增殖 氧化碳 研究发现 处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系统对感染性休克肺损伤的保护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树安 余剑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46-1248,共3页
感染性休克引起的急性肺损伤(ALl)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血红素氧合酶(hemeoxy—genase,HO)是催化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CO)、胆绿素和铁离子的一种限... 感染性休克引起的急性肺损伤(ALl)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血红素氧合酶(hemeoxy—genase,HO)是催化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CO)、胆绿素和铁离子的一种限速酶[1]。已有研究表明,HO-1/CO对感染性休克肺损伤有保护作用。本文就HO-1/CO系统在感染性休克肺损伤中的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氧合酶-1 感染性休克 急性肺损伤 保护机制 氧化碳系统 HO-1 CO系统 急危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甲烷-二氧化碳-碳系统润湿性的分子模拟研究
4
作者 雍唯 未志杰 +4 位作者 刘玉洋 王德强 崔永正 张健 周文胜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4,共6页
针对分子尺度下润湿性研究难以开展的问题,运用分子模拟方法,探究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液滴与甲烷-二氧化碳-碳系统相互作用后的润湿性表现(润湿性通过表面张力和润湿角表征)。结果表明:CO_(2)分子数占比X_(CO_(2))对CH_(4)-CO_(2)-H_(2)O... 针对分子尺度下润湿性研究难以开展的问题,运用分子模拟方法,探究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液滴与甲烷-二氧化碳-碳系统相互作用后的润湿性表现(润湿性通过表面张力和润湿角表征)。结果表明:CO_(2)分子数占比X_(CO_(2))对CH_(4)-CO_(2)-H_(2)O系统表面张力γ影响显著,γ随温度上升和X_(CO_(2))增加而降低,降幅最高约40%。进一步得到液滴润湿角随CH_(4)和CO_(2)压力的变化曲线,发现在CH_(4)环境中压力超过78 MPa时,液滴脱离固体表面,形成180°润湿角,此时页岩孔隙表面达到完全疏水状态,而在CO_(2)环境中,页岩表面完全疏水的对应压力为12 MPa,模拟结果与相关实验数据一致。与CH_(4)相比,CO_(2)与页岩表面有着更强的相互作用,从而置换出附着在固体表面的CH_(4),提高了气体采收率。对于CH_(4)-CO_(2)混合物,润湿角则与CO_(2)分子数占比成线性正相关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润湿性与页岩提高采收率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甲烷-二氧化碳-碳系统 润湿性 接触角 分子模拟 提高采收率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扑灭风电机组舱内火灾试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晋 徐大军 +1 位作者 田亮 薛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46,共6页
为有效遏制全国多地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的势头,基于灭火系统在风电机组防火设计中的重要性,提出采用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对风电机舱进行灭火保护的解决方案。在建造国内首台风电机组火灾模拟试验装置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二氧化碳灭火... 为有效遏制全国多地风力发电机组火灾事故的势头,基于灭火系统在风电机组防火设计中的重要性,提出采用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对风电机舱进行灭火保护的解决方案。在建造国内首台风电机组火灾模拟试验装置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在常温状态和低温状态下对风电机组火灾的灭火能力。结果表明,该灭火系统能够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全淹没灭火保护,适用于空间狭小且结构复杂的风电机舱;在低温条件下,其喷放时间和灭火时间虽比常温状态下长,但灭火效能并未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火灾模拟试验 氧化碳灭火系统 全面失火 低温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毛细管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栋 李蒙 +1 位作者 戚利利 钱付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53-2758,共6页
利用绝热毛细管内制冷剂流动特性的数学模型,在给定运行工况下,针对工质为二氧化碳的制冷系统用微元法编制了计算程序,模拟了二氧化碳毛细管内的流动曲线,得到毛细管流量与尺寸及进口压力的变化关系。搭建了小型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制冷... 利用绝热毛细管内制冷剂流动特性的数学模型,在给定运行工况下,针对工质为二氧化碳的制冷系统用微元法编制了计算程序,模拟了二氧化碳毛细管内的流动曲线,得到毛细管流量与尺寸及进口压力的变化关系。搭建了小型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制冷系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该毛细管在不同的高压侧压力及气冷器出口温度下的流量特性曲线。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流量随着气冷器出口温度和高压侧压力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实验数据与模拟计算值基本吻合。本研究可为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毛细管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碳制冷系统 毛细管 流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水-岩-气相互作用:以松辽盆地泉头组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石岩 冯波 +4 位作者 许天福 王福刚 封官宏 田海龙 雷宏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80-1987,共8页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CPGS)是利用CO2地质储存场地进行地热能开发的一种工程技术,也是整合CO2减排与开发深部地热资源的理想方式。但伴随着对深部地热的提取,注入储层的超临界CO2使深部咸水的pH值降低,导致周围岩体产生溶解和沉淀,从...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CPGS)是利用CO2地质储存场地进行地热能开发的一种工程技术,也是整合CO2减排与开发深部地热资源的理想方式。但伴随着对深部地热的提取,注入储层的超临界CO2使深部咸水的pH值降低,导致周围岩体产生溶解和沉淀,从而引起孔隙度、渗透率等地层物性的变化,最终改变系统的生产能力和净热提取效率。以松辽盆地泉头组为目标储层,采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通过实验和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揭示系统水-岩-气相互作用对热储矿物组分的改变。研究结果显示:实验过程中矿物溶解对温度和盐度变化较为敏感,而受压力影响较小;在实验和模拟时间内发生溶解的矿物主要是长石类矿物,方解石在反应后全部溶解;石英、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矿物组分体积分数有所增加,并有少量菱铁矿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 气相互作用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农业专用二氧化碳监控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敬伟 杨景发 +4 位作者 杨雅彬 苗长青 龚策策 张珈祯 刘天亮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7-130,137,共5页
以STC12C5A60S2单片机为核心设计的"二氧化碳监控系统"由采集、传输、显示处理和控制模块组成,利用TGS4161传感器采集CO2浓度数据,经NRF905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传给主机,再经串口传给上位机(PC机),PC机内装载"VB可视化监... 以STC12C5A60S2单片机为核心设计的"二氧化碳监控系统"由采集、传输、显示处理和控制模块组成,利用TGS4161传感器采集CO2浓度数据,经NRF905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传给主机,再经串口传给上位机(PC机),PC机内装载"VB可视化监控平台",实现CO2浓度"阈值"设定、数据的实时显示、处理和报警;利用GSM模块,通过中文短信指令实现对CO2补偿装置的远程上位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氧化碳监控系统 单片机 无线传输 GSM 远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节流降压形式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军朴 陈江平 陈芝久 《流体机械》 CSCD 2002年第4期41-43,10,共4页
对膨胀机、涡流管、膨胀阀 3种节流形式的的制冷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结果表明 ,膨胀机或者涡流管的膨胀形式可提高系统的COP ,降低系统不可逆损失 ,是以后提高跨临界二氧化碳系统COP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 节流 降压 膨胀阀 膨胀机 涡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的碳封存经济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付雷 马鑫 +4 位作者 刁玉杰 郑博文 郑长远 刘廷 邵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74-1384,共11页
【研究目的】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CPGS)在取热的同时可实现CO_(2)地质封存,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CPGS碳封存的经济性是众多学者关注的要点。【研究方法】以松辽盆地泉头组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注入压力、井间距与回注... 【研究目的】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CPGS)在取热的同时可实现CO_(2)地质封存,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CPGS碳封存的经济性是众多学者关注的要点。【研究方法】以松辽盆地泉头组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注入压力、井间距与回注温度对热提取率的影响,在供暖情景下,计算了CPGS供暖效益与碳封存成本,并与常规水热型地热系统供暖效益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受携热介质转变与热突破影响,CPGS开采井温度呈现“降低-稳定-降低”的趋势,其中井间距对开采井温降影响显著,井间距越小开采井温降越明显;热提取率与回注压力呈现正相关性,与回注温度呈现负相关性,井间距对热提取率影响不显著;CPGS与常规水热型地热系统相比,采热量呈现“高-低-高”三个阶段,其中回注压力越小、回注温度与储层温度越接近,实现CPGS较水介质多采热能所需的时间越短。【结论】仅考虑CO_(2)价格与取热效益,供暖收益抵消部分碳封存成本后,井间距对CO_(2)封存单位成本影响最为显著,井间距越小,CO_(2)封存单位成本降低越迅速,在注采井间距300 m条件下,持续开采30 a后CO_(2)封存单位成本可降至160元/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 氧化碳地质封存 数值模拟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㶲损特性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乐璇 徐玉杰 +4 位作者 尹钊 郭欢 张显荣 陈海生 周学志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4-1834,共11页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而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C-CCES)系统具有设备紧凑、高效、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SC-CCES系统传统㶲分析和先进㶲分析模型,揭示了系统各过...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而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C-CCES)系统具有设备紧凑、高效、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SC-CCES系统传统㶲分析和先进㶲分析模型,揭示了系统各过程、部件㶲损大小及其原因,以及内源性/外源性与可避免/不可避免㶲损特性,获得了不同过程、部件间的相互关联。分析结果显示:SC-CCES系统效率可达60.30%;压缩机是㶲损失最大的环节,占总㶲损失的33.85%,其次为膨胀机、节流阀、间冷器和再热器;根据先进㶲分析,压缩机、膨胀机仍具有最高的可避免㶲损,节流阀和混流器则几乎不具备优化潜力。此外,本文还对系统进行了灵敏性分析,揭示了储/释能压力、压缩机和膨胀机效率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的研究为SC-CCES系统优化设计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氧化碳循环 热力性能 先进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环境再冷的二氧化碳储能热电联产系统及其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陶飞跃 王焕然 +4 位作者 李瑞雄 赵静 葛刚强 贺新 陈昊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92-1501,共10页
为提升光电出力特性及灵活性,构建光储协同系统成为改善光电可调度性与减少弃光的主流趋势。本文基于光伏电场运营环境特点,提出一种利用夜间环境冷量再冷的二氧化碳储能热电联产系统,重点分析了不同运行模式下系统性能随关键参数的变... 为提升光电出力特性及灵活性,构建光储协同系统成为改善光电可调度性与减少弃光的主流趋势。本文基于光伏电场运营环境特点,提出一种利用夜间环境冷量再冷的二氧化碳储能热电联产系统,重点分析了不同运行模式下系统性能随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阳能集热系统单独工作模式下,增大蓄冷回热器最小温差、夜间环境温度和低压罐压力会导致系统性能降低,而增大高压罐压力和膨胀机进口温度会提升系统性能;太阳能集热系统和热泵系统联合工作模式下,系统设计工况下的电电效率、(火用)效率和循环效率分别为71.4%、57.4%和87.1%,储能密度为17.2 kW·h/m^(3),太阳能保证率比太阳能集热系统单独工作时下降了35.6%,蓄冷回热器、一级再热器等换热设备(火用)损较大,是系统优化的关键部件;热泵系统参与工作的模式下,热泵蒸发温度和冷凝器热水出口温度的变化对电电效率影响较大,对(火用)效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热泵 太阳能保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两种应用技术 被引量:3
13
作者 韦艳文 周平 汤文成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2006年第6期787-789,共3页
介绍了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自增压技术和抑爆技术,讨论了两种技术的应用及结构和性能。
关键词 低压系统 氧化碳灭火系统 自动抑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航空煤油舱二氧化碳抑爆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斌 《船海工程》 2004年第4期10-12,共3页
对船舶航空煤油舱采用贮存二氧化碳作为抑爆介质的系统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提出了较为可行的系统设计原则方法。
关键词 船舶工程 航空煤油舱 氧化碳抑爆系统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紧急停车过程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新宇 刘惠民 林志民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0-425,432,共7页
针对某300 kW功率等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简单回热发电系统建立了全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系统发生紧急停车时的动态响应过程及阀门流量特性对过程控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涡轮旁通策略可以有效控制系统紧急停车过程的转速上升幅度,... 针对某300 kW功率等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简单回热发电系统建立了全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了系统发生紧急停车时的动态响应过程及阀门流量特性对过程控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涡轮旁通策略可以有效控制系统紧急停车过程的转速上升幅度,保障系统安全;整个紧急停车过程持续约50 s,其中第一阶段持续数秒,其特性主要受旁通阀特性主导,动作时间2 s内的快开型旁通阀可满足系统的安全控制要求;第二阶段呈单调衰减趋势,持续时间40~50 s,主要受系统自身特性影响;在紧急停车的第一阶段,压缩机出口和涡轮出口压力分别上升1.5%和7.3%,回热器冷侧和热侧入口质量流量分别上升35%和80%,回热器热侧入口温度上升约30 K;冲击效应对设备安全造成的影响应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设计时予以特别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 紧急停车 动态仿真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道压降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鹏志 刘长春 +1 位作者 文虎 闫杰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1-535,共5页
针对目前GB 50193-9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仅能计算高压(5.17 MPa)和低压(2.07 MPa)两种系统管路压降,且并不考虑管壁传热的影响,构建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道压降的一维稳态均相流动计算模型,建立不同系统压力条件下Y、Z系数计... 针对目前GB 50193-9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仅能计算高压(5.17 MPa)和低压(2.07 MPa)两种系统管路压降,且并不考虑管壁传热的影响,构建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道压降的一维稳态均相流动计算模型,建立不同系统压力条件下Y、Z系数计算公式,并采用VBA代码实现了不同系统压力条件下管道压降的快速计算。通过与国标计算结果和试验测量结果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还通过模型定量分析了摩擦阻力系数、质量流量、高程差、环境温度对管道压降的影响,发现系统初始压力越低,受摩擦阻力系数、质量流量、高程差变化的影响越大,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压降影响较小,基本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碳灭火系统 摩擦阻力系数 管道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PA 12《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17
作者 李国辉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6-526,共1页
NFPA 12-2018版《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依据NFPA 4规定,提出要对整体消防安全和生命安全系统进行测试的要求。此外,标准新增加了管件、吊钩和支架部分;附录部分增加全部释放测试章节。
关键词 氧化碳灭火系统 NFPA 安全系统 消防安全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液体二氧化碳染色系统
18
《印染》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85-85,共1页
关键词 织物 美国专利 超临界液体二氧化碳染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HO/CO)作用探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福 张全伟 +5 位作者 张博皓 白旭 石军 马友记 张勇 赵兴绪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6期33-40,共8页
【目的】探究奶牛临床乳房炎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HO/CO)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集泌乳期健康(对照组,Control,C)和患临床型乳房炎(试验组,Mastitis,M)荷斯坦奶牛乳腺组织,利用化学法测定内源性CO含量;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 【目的】探究奶牛临床乳房炎中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HO/CO)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集泌乳期健康(对照组,Control,C)和患临床型乳房炎(试验组,Mastitis,M)荷斯坦奶牛乳腺组织,利用化学法测定内源性CO含量;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乳腺组织病理变化和HMOX1、HHMOX2的表达差异.【结果】采集的乳腺组织样品符合试验要求;两组样本中均有内源性CO、HMOX1、HMOX2基因和蛋白的差异性表达;HMOX1和HMOX2蛋白主要表达于乳腺上皮细胞;与C组相比,M组乳腺组织中内源性CO含量明显增加(P<0.01),HMOX1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HMOX2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HO/CO系统参与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生与发展,其可能调控乳腺上皮细胞的功能,发挥抗炎和细胞损伤保护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型乳房炎 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 抗炎 奶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机组耦合液态CO_(2)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20
作者 李思佳 王嘉璐 +2 位作者 郑立星 薛小军 徐钢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9-1277,共9页
为应对火电机组深度参与电网调峰的技术挑战,耦合储能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机组的运行灵活性。提出了电动机驱动和蒸汽轮机驱动2种与火电机组耦合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方案,并通过对比分析优选最佳耦合方案,并对最优耦合系统进行了调峰性... 为应对火电机组深度参与电网调峰的技术挑战,耦合储能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机组的运行灵活性。提出了电动机驱动和蒸汽轮机驱动2种与火电机组耦合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方案,并通过对比分析优选最佳耦合方案,并对最优耦合系统进行了调峰性能分析、[火用]分析及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蒸汽轮机驱动的耦合方案性能最佳,系统的循环效率高达61.85%,储能、释能过程的调峰深度分别为9.57%和6.14%;最优方案的[火用]效率为76.61%,动态投资回收期为5.01 a,净现值为2 105.32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机组 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调峰性能分析 [火用]分析 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