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协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滑和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占模 董从林 +1 位作者 袁成清 白秀琴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3-607,共15页
为了增强摩擦制动材料的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具有高强度的碳纤维(CF)和优异增摩性能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改性聚氨酯(TPU)并制备新型SiO_(2) NPs/CF/TPU复合材料,探究不同质量分数SiO_(2) NPs和CF对复合材料表面在水润... 为了增强摩擦制动材料的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具有高强度的碳纤维(CF)和优异增摩性能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改性聚氨酯(TPU)并制备新型SiO_(2) NPs/CF/TPU复合材料,探究不同质量分数SiO_(2) NPs和CF对复合材料表面在水润滑条件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O_(2) NPs与摩擦副表面微粗糙峰之间的啮合作用将纯TPU材料的黏着磨损行为转变为磨粒磨损,摩擦系数从0.15增大到0.6,改善了复合材料的防滑性能,但降低了其耐磨性能.添加CF有利于改善复合材料在摩擦磨损过程中的失效行为,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另一方面,由于SiO_(2) NPs和CF的疏水性,改性复合材料的水接触角从67.55°增大到了112.10°,将亲水性TPU转变为疏水性复合材料,降低了水分子在摩擦表面的吸附性,削弱了水的润滑作用,进一步改善其在湿滑环境下的防滑性能.当SiO_(2) NPs和CF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9%时,改性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稳定在0.5附近,平均摩擦系数增大了204.26%,与质量分数12%的SiO_(2) NPs改性复合材料相比,磨损率下降了96.28%,表现出优异的防滑与耐磨性能.该研究可为设计和制造在湿滑环境下具有优异防滑性能和耐磨性能的摩擦制动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纳米颗粒 碳纤维 热塑性聚氨酯 防滑性能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激活的转录组分析及实验验证
2
作者 阮晨 吴冉 +2 位作者 王来友 杜佳 曹敬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8,I0009,共7页
为寻找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的调控蛋白,用20 nm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处理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株,对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及试验.根据CCK-8方法测定的细胞死亡率及自噬Marker蛋白的表达量确定诱导时长,由此制备细胞样品并... 为寻找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的调控蛋白,用20 nm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处理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株,对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及试验.根据CCK-8方法测定的细胞死亡率及自噬Marker蛋白的表达量确定诱导时长,由此制备细胞样品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预测,通过RNA干扰实验筛选具有自噬调控功能的蛋白质.研究结果表明,20 nm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处理细胞的较优诱导时间为24 h,自噬Marker蛋白LC3B-Ⅱ的表达随着纳米颗粒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高;在转录组测序结果中共筛选到295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参与多个自噬调控信号通路;通过RNA干扰实验和免疫印迹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干扰Arrdc4基因的表达可以降低细胞内LC3B-Ⅱ的表达水平.综合考虑所有实验结果,Arrdc4可能通过KEGG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影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诱导的细胞自噬,其调控机制仍有待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纳米颗粒 自噬 转录组 Arrdc4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碳黑纳米颗粒红外漫反射光谱的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杨晓占 唐崇敏 +3 位作者 刘自力 姚永毅 李瑞霞 吴大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1-294,共4页
用FTIR-FTS3000光谱仪和漫反射附件分别采集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炭黑纳米颗粒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碳黑纳米颗粒的不同配比的混合样品的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红外漫反射光谱较之体材料有蓝移... 用FTIR-FTS3000光谱仪和漫反射附件分别采集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炭黑纳米颗粒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碳黑纳米颗粒的不同配比的混合样品的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红外漫反射光谱较之体材料有蓝移和宽化现象,此现象可以用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来进行初步解释。而碳黑纳米颗粒因为其强吸光性的原因,实验中没有得到理想的光谱。混合样品中,碳黑纳米颗粒有一个最大吸收临界浓度,此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与碳黑纳米颗粒的质量比是100:20。在这个比例以内,碳黑纳米颗粒的特征峰位的F(R)函数与浓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当碳黑纳米颗粒在体系中的含量超过这个比值,随着碳黑在体系中比例的增加,吸光度将不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反射 氧化硅纳米颗粒 碳黑纳米颗粒 蓝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响应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可控释放 被引量:9
4
作者 曹杰 何定庚 +2 位作者 何晓晓 王柯敏 赵应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4-918,共5页
选择带负电荷且溶解度和分子结构对pH值非常敏感的聚丙烯酸作为封堵分子,采用静电吸附的修饰方法,制备了pH响应的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利用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比表面积分析... 选择带负电荷且溶解度和分子结构对pH值非常敏感的聚丙烯酸作为封堵分子,采用静电吸附的修饰方法,制备了pH响应的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利用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比表面积分析等手段表征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以联钌吡啶染料分子作为模式客体分子,研究了pH调控下的模式客体分子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中的包裹及释放行为.结果表明,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pH具有很好的响应性;在近中性条件下,带正电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吸附带负电的聚丙烯酸,导致介孔封堵,使包载的染料分子几乎无释放;客体分子的释放率随着pH值的降低而升高,当pH≤5时,染料分子显著释放,pH=1时客体分子的释放率高达98%,可以实现对包载客体分子的控制释放.该pH响应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载体具有制备简便、价格低廉和包载量大等优点,有望应用于药物的控制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控制释放 聚丙烯酸 pH响应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增强炭纤维/环氧树脂界面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凌云 刘璐琪 +2 位作者 汤龙程 高云 张忠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36,共5页
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性能是决定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采用单纤维断裂实验方法研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炭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的增强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涂覆在炭纤维表面和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二氧化... 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性能是决定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采用单纤维断裂实验方法研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炭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的增强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涂覆在炭纤维表面和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含量分别为4.9g/m2和25%(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均得到改善,界面抗剪强度相比纯树脂体系分别提高了10.0%和15.0%。通过对纤维断点处双折射光斑和样品断面形貌等信息分析,可知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并镶嵌到炭纤维表面沟槽中形成的锁扣结构是界面性能提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纳米颗粒 炭纤维 复合材料 界面抗剪强度 单纤维断裂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肽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线粒体靶向作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晓晓 袁媛 +3 位作者 石慧 王柯敏 何定庚 秦迪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76-2380,共5页
以N-(p-Maleimidophenyl)isocyanate(PMPI)为交联剂,将线粒体信号肽分子共价修饰到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表面,构建线粒体信号肽功能化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Zeta电位仪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修饰前后的二氧化硅纳米... 以N-(p-Maleimidophenyl)isocyanate(PMPI)为交联剂,将线粒体信号肽分子共价修饰到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表面,构建线粒体信号肽功能化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Zeta电位仪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修饰前后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信号肽可被成功修饰在纳米颗粒表面,并且纳米颗粒粒径在信号肽分子修饰前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以分离纯化的细胞核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考察了信号肽功能化二氧化硅荧光纳米颗粒与分离纯化后的线粒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线粒体信号肽修饰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后依然保持良好的生物活性,能够介导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特异性识别及结合分离纯化的线粒体,从而为线粒体监测及其功能调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纳米颗粒 线粒体信号肽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适配体封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于肌红蛋白的检测 被引量:6
7
作者 高蕾 王青 +4 位作者 羊小海 王柯敏 邓鹏 张华 李志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7-192,共6页
利用核酸适配体封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构建了一种新型、简便及免标记的肌红蛋白定量检测方法.首先,用肌红蛋白核酸适配体将荧光小分子罗丹明6G封盖在介孔颗粒内,当存在目标物肌红蛋白时,由于介孔颗粒上的核酸适配体可特异性结合肌... 利用核酸适配体封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构建了一种新型、简便及免标记的肌红蛋白定量检测方法.首先,用肌红蛋白核酸适配体将荧光小分子罗丹明6G封盖在介孔颗粒内,当存在目标物肌红蛋白时,由于介孔颗粒上的核酸适配体可特异性结合肌红蛋白而脱离介孔颗粒表面,进而释放介孔颗粒内的罗丹明6G,使溶液荧光强度增强.实验结果表明,荧光强度与肌红蛋白的浓度呈正相关,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可实现对肌红蛋白的定量检测.该方法的检出限低至1.1 nmol/L,且选择性好,可满足临床医学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肌红蛋白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合物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分离识别马兜铃酸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悦美 郭丽华 +3 位作者 李一峻 何锡文 陈朗星 张玉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37-1145,共9页
马兜铃酸是马兜铃科植物中含有硝基菲羧酸基团的一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或植物衍生产品对人体有害,需要监测药物中马兜铃酸的存在。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物的高亲和力使其特别适合作为吸附剂... 马兜铃酸是马兜铃科植物中含有硝基菲羧酸基团的一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或植物衍生产品对人体有害,需要监测药物中马兜铃酸的存在。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物的高亲和力使其特别适合作为吸附剂从混合物中去除和识别目标物。以SiO_(2)胶体纳米颗粒为基底,利用表面分子印迹的方法合成了核-壳结构SiO_(2)表面印迹纳米颗粒(SiO_(2)@MIP NPs)。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模板分子马兜铃酸Ⅰ和功能单体丙烯酸、甲基丙烯酸、2-乙烯基吡啶、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酰胺的作用,发现2-乙烯基吡啶与马兜铃酸Ⅰ的作用最强,被选为制备印迹聚合物的单体。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仪、氮气吸附比表面分析仪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TEM显示印迹纳米颗粒的粒径在270 nm左右,分子印迹层的厚度为35 nm,有利于模板分子的传输。TEM、FT-IR和热重分析仪的结果均证明实验成功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印迹聚合物SiO_(2)@MIP NPs和非印迹聚合物SiO_(2)@NIP NPs的吸附性能,并结合SiO_(2)@MIP NPs和SiO_(2)@NIP NPs的比表面积和孔径测定数据,发现SiO_(2)@MIP NPs表面的印迹位点是导致二者吸附差异的主要原因。SiO_(2)@MIP NPs和SiO_(2)@NIP NPs的动力学吸附表明SiO_(2)@MIP NPs具有快的吸附平衡时间(120 s),而且SiO_(2)@MIP NPs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SiO_(2)@MIP NPs的选择性通过印迹因子(IF)和选择性系数(SC)来评价。实验结果表明,SiO_(2)@MIP NPs具有高的印迹因子(4.9),对模板结构类似物有较好的选择性,选择系数为2.3~6.6。最后将制备的SiO_(2)@MIP NPs作为吸附剂用于加标中药样品川木通的预处理,用HPLC进行分析测定,方法的回收率为73%~83%,实验结果显示SiO_(2)@MIP NPs可作为高选择性材料用于中药中马兜铃酸的选择性分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印迹技术 氧化硅纳米颗粒 马兜铃酸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亚甲基蓝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细胞与活体成像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冰 王玉双 +2 位作者 杨淑娜 何晓晓 王柯敏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76,共6页
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以亚甲基蓝为内核材料的亚甲基蓝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优化亚甲基蓝的包裹浓度获得荧光信号较强的纳米颗粒,并初步考察了其用于He-la细胞标记与体内示踪的可行性.通过MTT实验考察了颗粒对细胞的毒性影响以及较... 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以亚甲基蓝为内核材料的亚甲基蓝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优化亚甲基蓝的包裹浓度获得荧光信号较强的纳米颗粒,并初步考察了其用于He-la细胞标记与体内示踪的可行性.通过MTT实验考察了颗粒对细胞的毒性影响以及较为适宜的标记细胞的浓度,结果表明:当颗粒浓度为1mg/mL时,细胞的存活率仍有80%左右.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了Hela细胞对颗粒的吞噬情况以及颗粒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颗粒能被Hela细胞吞噬且主要分布在溶酶体内.活体荧光成像结果显示,尾静脉注射该颗粒后,裸鼠全身都发射出近红外荧光信号,随着血液的循环,颗粒慢慢聚集在肝脏等器官中.以上结果表明,包裹亚甲基蓝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可以用于细胞的标记和体内示踪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荧光成像 氧化硅纳米颗粒 亚甲基蓝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高温蓄热介质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三元碳酸盐复合熔盐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对比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曼飞 黄国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4067-4071,共5页
熔盐作为一种高效的蓄热介质,其蓄热能力由比热容大小决定,添加纳米颗粒可以有效提高其比热容。本研究以三元碳酸盐(碳酸钾、碳酸锂、碳酸钠)为基盐,于超声振荡条件下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分散在盐溶液中,通过三种不同结晶方法蒸发水分制... 熔盐作为一种高效的蓄热介质,其蓄热能力由比热容大小决定,添加纳米颗粒可以有效提高其比热容。本研究以三元碳酸盐(碳酸钾、碳酸锂、碳酸钠)为基盐,于超声振荡条件下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分散在盐溶液中,通过三种不同结晶方法蒸发水分制得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三元碳酸盐复合熔盐纳米流体。对比三元碳酸盐与直接结晶法、搅拌结晶法和逐滴结晶法制备的熔盐复合纳米流体的热物性,获得了最佳结晶方法并探究了比热容提高机制。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测量和表征了样品的比热容、分解温度及表面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逐滴结晶法是最佳的结晶方法,在450~470℃范围内,该法制备的复合熔盐纳米流体的比热容与基盐相比提高了40.59%~44.88%,分解温度高达806.90℃,是良好的高温蓄热介质。熔盐在纳米颗粒诱导下形成棒状纳米结构,比表面积和比表面能明显增大,从而使熔盐纳米流体的比热容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纳米颗粒 碳酸熔盐 纳米流体 超声振荡 直接结晶 搅拌结晶 逐滴结晶 比热容 高温蓄热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经氧化应激所致肾细胞毒性及GSK-3β在其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银银 李珂 +2 位作者 易维 刘素鹏 周婕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4-592,共9页
研究氧化应激及GSK-3β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诱导肾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在此毒性中的保护作用。选用NRK-52E大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其直接或用1μmol/L NAC预处理,然后暴露于400μg/mL MSN... 研究氧化应激及GSK-3β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诱导肾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在此毒性中的保护作用。选用NRK-52E大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其直接或用1μmol/L NAC预处理,然后暴露于400μg/mL MSNs中。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JC-1荧光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势,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SK-3β等蛋白水平,并测定抗氧化物SOD、GSH和CAT活性。NRK-52E细胞暴露于MSNs内24 h即出现严重的细胞毒性,其IC_(50)为(438.6±7.1)μg/mL。400μg/mL MSNs作用24 h后,细胞的存活率下降到47.57%±2.03%,胞内SOD、GSH、CAT活性水平分别下降到39.74%±2.23%、51.42%±3.08%、46.05%±3.71%(P<0.001)。400μg/mL MSNs还可显著活化GSK-3β,崩解线粒体ΔΨ_m,促进线粒体Cyt C漏出,并剪切激活Caspase-3,引起细胞死亡(P<0.001);1μmol/L NAC干预后可显著缓解400μg/mL MSNs引起的这些变化(P<0.01)。MSNs通过激活GSK-3β信号通路来诱导肾细胞氧化应激损伤,NAC可以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减轻此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氧化应激 GSK-3Β 肾毒性 N-乙酰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吲哚菁绿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构建及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牛高丽 赵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83-1088,共6页
目的:构建载吲哚菁绿二氧化硅纳米颗粒(ICG@MSNs)并探讨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模板法合成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并物理包载光热剂吲哚菁绿(ICG),制备具有光热效应的ICG@MSNs,并将其应用到HeLa细胞的体外研究... 目的:构建载吲哚菁绿二氧化硅纳米颗粒(ICG@MSNs)并探讨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模板法合成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并物理包载光热剂吲哚菁绿(ICG),制备具有光热效应的ICG@MSNs,并将其应用到HeLa细胞的体外研究中。结果:ICG@MSNs的粒径约200nm,粒径均一,为形态规则的球形。ICG@MSNs与单纯的ICG具有类似的光热效应。细胞内吞实验显示,ICG包载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后更易被肿瘤细胞内吞,进而发挥光热作用杀死宫颈癌HeLa细胞;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在808nm激光照射下ICG@MSNs对细胞毒性作用明显增加,可以显著杀死宫颈癌HeLa细胞。结论:ICG@MSNs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同时具有良好的产热性能,肿瘤光热治疗效果明显,应用于宫颈癌治疗的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药物递送 宫颈癌 HELA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温度刺激响应型核-壳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设计与制备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昊文 陈淼鑫 +2 位作者 刘晔宏 张钰华 徐首红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5-163,共9页
首先将具有pH敏感特性的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胺基乙酯(PDPA)和靶向分子叶酸(FA)接枝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表面,合成了MSNs-PDPA-FA。然后将单体甲基-2-丙烯酸-2-(2-甲氧基乙氧基)乙酯(MEO_(2)MA)、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OEG... 首先将具有pH敏感特性的聚甲基丙烯酸二异丙胺基乙酯(PDPA)和靶向分子叶酸(FA)接枝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表面,合成了MSNs-PDPA-FA。然后将单体甲基-2-丙烯酸-2-(2-甲氧基乙氧基)乙酯(MEO_(2)MA)、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OEGMA)与甲基丙烯酸二异丙胺基乙酯(DPA)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制备了pH/温度双重响应型聚合物P(MEO_(2)MA_(90)-co-OEGMA_(10))-b-PDPA10。最后在pH=7.4的条件下将聚合物P(MEO_(2)MA_(90)-co-OEGMA_(10))-b-PDPA_(10)通过疏水作用自组装到MSNs-PDPA-FA的壳层来保护FA分子。通过粒径与透射率表征分析了该自组装体的pH/温度响应性能,并对该自组装纳米载体的体外释药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自组装体系能够灵敏地响应环境中pH与温度的变化。在正常生理环境下,48 h后的药物累计释放量不超过10%,而在pH=5.0、44℃下,药物48 h的累计释放量达到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多重刺激响应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药物控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原位还原银纳米簇电化学发光传感界面的构建与分子识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博东 潘美辰 卓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19-3525,共7页
通过牛血清蛋白(BSA)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表面进行氨基、巯基功能化,随后以BSA同时作为模板和还原剂,原位生成银纳米簇(Ag NCs),获得显著增强阴极电化学发光(ECL)信号的Ag NCs-SiO_(2) NPs复合纳米材料.结果表明,当测试溶液... 通过牛血清蛋白(BSA)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 NPs)表面进行氨基、巯基功能化,随后以BSA同时作为模板和还原剂,原位生成银纳米簇(Ag NCs),获得显著增强阴极电化学发光(ECL)信号的Ag NCs-SiO_(2) NPs复合纳米材料.结果表明,当测试溶液中含有L-半胱氨酸(L-Cys)时,其与传感界面上的Ag NCs发生共价结合作用,从而猝灭其ECL信号.基于该原理,构建了"开-关"型ECL信号响应模式的L-Cys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L-Cys的浓度范围为50 nmol/L~50μmol/L,最低检测限达到13.7 nmol/L,能够实现L-Cys的高灵敏及特异性分析,有望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纳米 氧化硅纳米颗粒 生物传感器 L-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响应和靶向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燕 刘浩 +5 位作者 李姗姗 贺冠迪 陈强 梅其炳 卢婷利 武祥龙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1年第8期9-16,共8页
传统化疗药物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都有分布,存在多药耐药和毒性增加等不良影响,需要开发先进的药物递送系统。在纳米载体表面附加靶向基团可以进行药物的靶向递送,在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环境敏感分子可以得到刺激响应的新型药物递送系... 传统化疗药物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都有分布,存在多药耐药和毒性增加等不良影响,需要开发先进的药物递送系统。在纳米载体表面附加靶向基团可以进行药物的靶向递送,在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环境敏感分子可以得到刺激响应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改变药物的生物分布特征,在肿瘤细胞中实现增强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积累,因此,开发靶向肿瘤的MSN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克服多药耐药问题。详细调研了2019~2021年关于刺激响应和靶向型MSN药物递送系统的文献,对不同类型的MSN在抗肿瘤药物递送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药物递送 刺激响应 靶向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石英晶体微天平气体传感器快速检测啤酒中的甲醛 被引量:1
16
作者 宗洁 孙明玉 刘海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2-257,共6页
为实现啤酒中甲醛的快速检测,建立了一种基于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石英晶体微天平气体传感器的检测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仪对材料进行表征,并分析该传感器对甲醛气体的气敏性能及其在啤酒中... 为实现啤酒中甲醛的快速检测,建立了一种基于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石英晶体微天平气体传感器的检测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仪对材料进行表征,并分析该传感器对甲醛气体的气敏性能及其在啤酒中甲醛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平均颗粒直径约100 nm、孔径约3.5 nm,该传感器检测甲醛气体灵敏度高,检测限达0.5 mg/L,响应时间为7 s,恢复时间为12 s,选择性和稳定性良好;检测啤酒中甲醛时,每个样品在30 s内可以完成检测,且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晶体微天平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氨基基团 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磁性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17
作者 薛本哲 李善昌 +2 位作者 杨绍威 董波 曲学延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3-897,共5页
目的:探讨阿霉素磁性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Doxorubicin-loading Mesoporous Magnetic Silia Nanoparticles,DOX@M-MSNs)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体外靶向杀伤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OX@M... 目的:探讨阿霉素磁性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Doxorubicin-loading Mesoporous Magnetic Silia Nanoparticles,DOX@M-MSNs)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体外靶向杀伤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OX@M-MSNs对CAL-27的体外靶向抗肿瘤效果。结果:单纯磁性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表现出非常好的生物稳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尽管浓度为100 mg/L时,细胞存活率仍超过80%。当浓度值有所提升及作用时间延长后,相较于单纯阿霉素原料组,DOX@M-MSNs对于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DOX@M-MSNs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率高于单纯阿霉素,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明显增强,凋亡率增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通过外加磁场,磁性区域的DOX@M-MSN释放的DOX于肿瘤细胞的聚集优于非磁性区域。结论:DOX@M-MSNs纳米颗粒能够选择性进入肿瘤细胞内,从而使得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有所增强,进而使得其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显著提高,外加磁场可以显著地提升输送DOX@M-MSNs进到肿瘤细胞内的效率,进而提高肿瘤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 外部磁场 靶向作用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锰的功能基包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SOD活性研究
18
作者 蒋武 杨曼 +1 位作者 潘志权 周红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5年第5期26-28,39,共4页
采用Stber方法制备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硅球)。通过偶联反应将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CTES)与二乙烯三胺(DETA)的反应产物接枝在硅球上,形成含功能基的硅球,再和锰离子配位得到一种含锰及二乙烯三胺修饰的功能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F... 采用Stber方法制备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硅球)。通过偶联反应将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CTES)与二乙烯三胺(DETA)的反应产物接枝在硅球上,形成含功能基的硅球,再和锰离子配位得到一种含锰及二乙烯三胺修饰的功能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FTIR、TGA、SEM和EDS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改进的四氮唑蓝法对其SOD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SOD活性,其活性单位为IC50=0.026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纳米颗粒 功能基 SOD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液体室透射电镜观察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并生长
19
作者 杨天旭 徐旭荣 唐睿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2,38,共8页
利用原位液体室透射电子显微镜实时观察硅酸钠溶液中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生长过程,同时使用动态光散射对纳米颗粒尺寸分布进行原位监测。通过对该动态过程的定量分析,研究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硅酸钠溶液中二氧化硅... 利用原位液体室透射电子显微镜实时观察硅酸钠溶液中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生长过程,同时使用动态光散射对纳米颗粒尺寸分布进行原位监测。通过对该动态过程的定量分析,研究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硅酸钠溶液中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主要是通过合并的方式进行生长。在合并的过程中,颗粒会自发地进行连续合并或发生形状改变,以降低单位体积表面能。进一步的结果分析显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并生长符合基于Smoluchowski速率方程的动力学,接近于受反应控制的聚集生长,其化学本质是颗粒表面羟基间的脱水缩合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纳米颗粒 原位液体室透射电镜 合并生长 动态光散射 羟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花青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复合体制备及释放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付欣 周浩 +3 位作者 钟清 祝欣然 涂芬 杨芳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3,共7页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大类多酚化合物,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但是,其稳定性差导致生物利用率低,如能提高其稳定性将有助于拓展其应用范围。采用气溶胶法,以四乙氧基硅烷...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大类多酚化合物,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但是,其稳定性差导致生物利用率低,如能提高其稳定性将有助于拓展其应用范围。采用气溶胶法,以四乙氧基硅烷为二氧化硅前躯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铵作为模板,制备了一种单分散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采用浸渍法,将PC负载于MSNs中制备了PC-MSNs复合体,考察了温度、PC质量分数、处理时间和MSNs添加量对负载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模拟胃肠道条件,研究PC-MSNs的释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MSNs为5 mg/mL,PC质量分数为4 mg/mL,变温交替处理程序为:30℃处理0.5 h,然后4℃处理0.5 h,此为一次变温刺激,重复两次,在此条件下,负载量最高,每克MSNs中可负载512 mg PC。根据Brunauer-Emmett-Teller分析方法得出,比表面积与孔容积明显下降,说明PC被成功负载进MSNs颗粒中。未负载的PC在小肠消化结束时只保留了50.2%,而将PC负载于MSNs体系,可使其少受胃酸破坏,到达小肠处释放,在小肠消化结束时保留了77.1%,说明MSNs可显著提高PC在小肠液中的含量,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负载 释放 模拟胃肠道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