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体氧化物电解质膜反应器在非均相催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俊 赵玲 +2 位作者 闫冬 朱中南 张新胜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9-224,共6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质池用作膜反应器 ,可以共生电能和化学产品 ;通过固体电解质电势分析法与动力学测量相结合可进行非均相催化反应机理研究 ;该膜反应器还可用于催化剂活性的电化学改性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上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质 非均相催化 共生 电势分析法 电化学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电解质膜反应器中甲烷在Li/TiO2上的氧化偶联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俊 石勇 +2 位作者 王宇红 卢冠忠 赵玲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8-984,共7页
以Li2CO3为锂源,制备了Li/TiO2膜,并用TG-DTA和XRD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由TG-DTA结果并结合XRD图谱可知,陪烧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形成新的物相Li1.33Ti1.66O4。在YSZ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反应器中研究了甲烷在Li/TiO2膜上氧化偶联,考... 以Li2CO3为锂源,制备了Li/TiO2膜,并用TG-DTA和XRD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由TG-DTA结果并结合XRD图谱可知,陪烧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形成新的物相Li1.33Ti1.66O4。在YSZ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反应器中研究了甲烷在Li/TiO2膜上氧化偶联,考查了预混合、电化学两种方式供氧时甲烷分压、反应温度及停留时间等对甲烷转化速率、各产物生成速率和选择性等影响,比较了两种方式供氧时反应速率、目标产物选择性,并基于实验结果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甲烷分压和反应温度对甲烷转化速率和目标产物选择性有利;提高预混合时氧分压或电化学供氧时的电流均能使反应速率增大,但CO2生成速率显著增加,导致目标产物选择性减小;在相同的反应温度、甲烷分压和氧通量条件下,电化学供氧时,催化剂膜上氧浓度较大而气相氧浓度较小,甲烷的转化速率及C2选择性明显大于预混合供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氧化偶联 固体氧化物电解质 电化学供氧 预混合供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罗茜 吴佳霓 李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66,72,共5页
无机固态电解质具有安全性高及电化学窗口高等优点,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介绍了无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的特点和性能,综述了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和改性研究进展,并重点阐述了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掺杂改性、... 无机固态电解质具有安全性高及电化学窗口高等优点,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介绍了无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的特点和性能,综述了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和改性研究进展,并重点阐述了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掺杂改性、包覆改性及复合改性方法,最后对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 制备方法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掺杂对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Ce_(0.8)Y_(0.2)O_(1.9)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刚 陈苏 Thrasher Joseph S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8-41,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细的Ce0.8Y0.2O1.9(YDC)粉末,并将其应用于钴掺杂的YDC电解质材料。研究了钴元素对材料烧结性能和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钴元素显著增加了材料的密度(烧结温度在1000℃时,其密度超过理论密度的98%)和电导率(750℃时...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细的Ce0.8Y0.2O1.9(YDC)粉末,并将其应用于钴掺杂的YDC电解质材料。研究了钴元素对材料烧结性能和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钴元素显著增加了材料的密度(烧结温度在1000℃时,其密度超过理论密度的98%)和电导率(750℃时0.99S/m),同时还发现小于1μm尺寸的晶粒具有高的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质氧化物化学合成共沉淀密度 电导率烧结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改性锂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家庆 张达 +2 位作者 陈昆峰 薛冬峰 梁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2,共9页
全固态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和安全性好等优点,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固态电解质作为全固态锂电池的核心部分,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其中,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因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窗口宽、力学性能优异... 全固态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和安全性好等优点,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固态电解质作为全固态锂电池的核心部分,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其中,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因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窗口宽、力学性能优异而备受青睐,所涉及的研究体系主要包括石榴石型、NASICON型以及钙钛矿型固态电解质。然而,烧结温度高、室温离子电导率低、结构不稳定使其难以满足实际应用。本文概述了石榴石型、NASICON型以及钙钛矿型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近年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具有大离子半径、高价态、低电负性、可变配位数和4f5d电子结构的稀土离子在改性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时起到的增加致密度、提高离子电导率以及稳定高离子导电晶相的作用;分析了当前稀土改性氧化物固态电解质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最后,对未来稀土改性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 改性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质膜反应器中电化学供氧和预混合供氧对甲烷氧化偶合的影响
6
作者 李俊 闫冬 +2 位作者 赵玲 张新胜 朱中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4-70,共7页
在固体氧化物电解质膜反应器 ( Ag|YSZ|Ag)中研究了甲烷的氧化偶合 ,比较了电化学供氧和预混合供氧两种方式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电化学供氧时 ,C2 的生成速率和选择性均高于预混合供氧 ;且随着供氧速率的增加 ,两种供氧方式下 C2 ... 在固体氧化物电解质膜反应器 ( Ag|YSZ|Ag)中研究了甲烷的氧化偶合 ,比较了电化学供氧和预混合供氧两种方式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电化学供氧时 ,C2 的生成速率和选择性均高于预混合供氧 ;且随着供氧速率的增加 ,两种供氧方式下 C2 的生成速率和选择性的差异更为明显。电化学供氧时 ,催化剂电极上的活性氧是由O2 - 在催化剂电极上氧化直接产生 ,活性氧种为强键吸附原子氧 O(γ)、弱键吸附原子氧 O(α)和气相原子氧 O( g) ,且 O( γ)和 O( α)按两个平行途径产生。强键吸附原子氧 O( γ)有利于 C2 烃形成 ,弱键吸附原子氧 O( 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电解质膜反应器 氧化偶合 固体氧化物电解质 电化学供氧 预混合供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CeO_2基固体电解质材料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4
7
作者 乐红志 王昕 +2 位作者 魏春成 杨赞中 李福功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90-2996,共7页
以硝酸亚铈和柠檬酸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e0.85Sm0.15O1.925电解质材料。用XRD、SEM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对其表征,研究柠檬酸用量(n值)、热处理温度这两个因素对粉体掺杂效果和电解质导电性能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 以硝酸亚铈和柠檬酸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e0.85Sm0.15O1.925电解质材料。用XRD、SEM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对其表征,研究柠檬酸用量(n值)、热处理温度这两个因素对粉体掺杂效果和电解质导电性能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热处理温度(500℃),n=1.2时,掺杂粉体的晶格常数为0.54321 nm,电解质的σbulk(500℃)可达到0.0072 S·cm-1;相同n值(n=1.0),热处理温度600℃时,掺杂粉体的晶格常数为0.54318 nm,电解质的σbulk(500℃)可达到0.0078 S·c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掺杂氧化 固体氧化物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专利的无机固态锂电池电解质技术发展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洪 魏凤 吴永庆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001-1007,共7页
商业化的锂电池大多采用液态电解质作为电解质体系,存在电化学和热稳定性不足、安全性差等问题。无机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的液体电解质,可以解决传统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并具有高电化学稳定性、高机械强度等优点,是当前储能领域的研究热... 商业化的锂电池大多采用液态电解质作为电解质体系,存在电化学和热稳定性不足、安全性差等问题。无机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的液体电解质,可以解决传统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并具有高电化学稳定性、高机械强度等优点,是当前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全球无机固态电解质专利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利数据挖掘方法,梳理了主要机构技术布局、竞争优势、核心技术、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关注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技术研发、重视专利保护战略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固态电解质 硫化物电解质 氧化物电解质 专利分析 文本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新能源汽车氧化物基固态电池界面阻抗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兵 钟志坚 翁培纯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44,共7页
氧化物基固态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能的优势。然而,较大的界面阻抗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障碍。采用金属铝与聚氧化乙烯修饰层分别处理正负极界面的高阻抗问题,从而降低电池极化。在负极侧,由于铝与锂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将界面阻... 氧化物基固态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能的优势。然而,较大的界面阻抗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障碍。采用金属铝与聚氧化乙烯修饰层分别处理正负极界面的高阻抗问题,从而降低电池极化。在负极侧,由于铝与锂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将界面阻抗由原始的632.5Ω/cm^(2)降低至31.2Ω/cm^(2)。在正极侧,由于聚氧化乙烯薄膜缓冲层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因此能够提供良好的界面柔性接触,使正极界面阻抗由原始的1457.2Ω/cm^(2)降低至60.3Ω/cm^(2);全电池总阻抗由最初的1638.1Ω/cm^(2)降低至298.7Ω/cm^(2)。得益于界面阻抗的降低,钴酸锂/金属锂全电池的循环寿命获得显著提升,0.1C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由最初的仅43.3%提升至95.1%。1C循环5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由未经处理的5.1%提升至7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电解质 固态电池 界面 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式SO-DCFC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10
作者 刘国阳 张欢 +2 位作者 向晓妍 杨小彤 张亚婷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2-564,620,共4页
固体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SO-DCFC)因其燃料适应性广、能量转化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发电装置。以8%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为电解质,通过提拉YSZ浆料制备了一种管式SO-DCFC,分析了浆料配比对SO... 固体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SO-DCFC)因其燃料适应性广、能量转化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发电装置。以8%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为电解质,通过提拉YSZ浆料制备了一种管式SO-DCFC,分析了浆料配比对SO-DCFC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SO-DCFC的微观结构。利用脱灰半焦作为SO-DCFC的燃料,分析了电池的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该SO-DCFC在850℃时开路电压达到0.8V左右,最大功率密度达到22 mW/cm^2,最大电流密度达到137 m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碳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电解质 提拉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锂电池研究及产业化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鹏 赖兴强 +5 位作者 沈俊荣 张东海 阎永恒 张锐 盛军 代康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6-904,共9页
相比于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SSLB)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有机电解液,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均大大提升,可以有效降低电动汽车安全隐患和缓解用户续航里程焦虑。固态电解质作为电子绝缘体和离子导体是SSLB核心要素之一,同时其存在离子电... 相比于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SSLB)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有机电解液,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均大大提升,可以有效降低电动汽车安全隐患和缓解用户续航里程焦虑。固态电解质作为电子绝缘体和离子导体是SSLB核心要素之一,同时其存在离子电导率低、界面阻抗大和界面稳定性差等问题。通过研究近期相关文献,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以及复合固态电解质锂电池的离子导电机理、研究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对于提高离子电导率,重点介绍了调整固态电解质组分的方法。对于改善界面问题,主要介绍了界面设计和制成工艺方法改善思路。综合分析表明,通过掺杂和包覆改性固态电解质、探索先进界面研究和诊断技术并指导设计具有优良锂离子传输能力的界面、创新和优化工艺能有效地提升固态电解质综合性能。最后列举了国内外重点企业的固态锂电池产业化进程,对固态锂电池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复合固态电解质 产业化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modified with nano-size rare earth oxide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围 李新海 +3 位作者 郭华军 王志兴 杨波 吴贤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378-3384,共7页
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ylene) (PVDF-HFP) based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CPE) modified with CeO2, La2O3 and Y2O3 nano-rare earth oxides was prepared by phase inversion technique. Physical... 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ylene) (PVDF-HFP) based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CPE) modified with CeO2, La2O3 and Y2O3 nano-rare earth oxides was prepared by phase inversion tech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modified CPEs were studied by SEM, TG-DSC and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PE modified with 10% La2O3 (mass fraction) has the best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hermal and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can reach over 400 ℃ and 4.5 V, respectively, and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ionic conductivity follows Vogel-Tamman-Fulcher (VTF) relationship and ionic conductivity at room temperature is up to 3.3 mS/cm. The interfacial resistance Ri reaches a stable value about 557 Ω after 6 d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ylene)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nano-rare earth oxide lithium ionpolymer batt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rphology and conductivity of in-situ PEO-LiClO_4-TiO_2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春跃 冯庆 +2 位作者 王丽君 张倩 巢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年第3期348-352,共5页
PEO-LiClO4-TiO2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films were prepared. TiO2 was formed directly in matrix by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tetrabutyl titanate. The crystallinity, morphology and ionic conductivit... PEO-LiClO4-TiO2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films were prepared. TiO2 was formed directly in matrix by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tetrabutyl titanate. The crystallinity, morphology and ionic conductivity of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films were examin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tom force microscopy and alternating current impedance spectroscopy, respectively.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crystallinity of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s ar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EO-LiClO4 polymer electrolyte fil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iO2 particles are uniformly dispersed in PEO-LiClO4-5%TiO2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film. The maximal conductivity of 5.5×10、5 Scm at 20 ℃ of PEO-LiClO4-TiO2 film is obtained at 5% mass fraction of Ti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ethylene oxide (PEO) TIO2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in-situ composite CONDU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